浅谈中苏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异同点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weifeng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直是以苏联为学习榜样的,尤其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在一些政策方法上都与苏联很相似,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考察中苏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的异同点,有利于更准确把握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苏;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异同
  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就是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以后,必须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的道路。列宁发展继承发展了马克思的这一理论思想,宣称是列宁继承者的斯大林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相关理论,领导了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第一个在世界上建立起了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制度。一直将苏联作为学习对象的中国,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也进行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过程中虽然有对苏联和斯大林农业集体化运动经验的学习,也有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体现中国自身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观点和具体做法。二者在同一运动中的区别和相似之处值得探讨。
  一、中苏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同点
  (一)集体化的原因、目的相同
  中苏在当时都是以小农经济占优势的生产力发展相对落后的大国,二者进行农业集体化的目的和原因基本是相同的。当时的苏联小农经济已不能满足工业对原材料的需求、并且由于富农的反抗还间接的引发了谷物收购危机的出现、再者斯大林认为个体农民是一个本身会分泌、产生和滋养资本家、富农以及其他各种剥削分子的阶级小生产者不能彻底摆脱贫困和富农的剥削,需要过渡到集体的公共经济,因而进行农业集体化运动。相同的是中国也是为了处理好小农经济与社会主义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客服农民的自发资本主义倾向、防止两极分化而进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二者进行农业改造的目的都是为了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改善农民的生活,消灭农村中的资本主义,解决好工业化所需要的粮食问题。
  (二)集体化过程中的相同点
  1、前期都采取循序渐进逐步过渡的方法
  在农业集体化的前期中苏都是制定并采取的是逐步过渡的方法。苏联,一开始制定了关于农业合作化从初级到高级的三种形式,分别是初级的共耕社、中级的劳动组合、高级的农业公社,并且一直将这种循序渐进的政策严格贯彻执行到1929年。中国,毛泽东在吸取苏联的教训后按照积极引导、稳步前进的方针,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提出了由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过渡的政策,通过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互助组,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合作社,再到社会主义形式的高级农业合作社这样逐步过渡的方法并且一直执行到1955年。
  2、后期都走向了冒进
  中苏在坚持了循序渐进逐步过渡的方法后,农业的集中形式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是二者都在后期都走向了冒进。首先是苏联,1929年斯大林发表了《大转变的一年》指出农民不应该再一批一批的加入集体农庄,而应该整村、整区、整乡的加入。随后1930年联共(布)中央通过了《关于集体化的速度和国家帮助集体农庄建设的办法》决议,规定集体化运动要稳步前进,没有考虑已经此时运动的的进程超过计划的事实推进集体农庄的建立,出现冒进。到1933年集体农庄的播种面积已经占全国耕地的70%以上,同时斯大林宣布农村中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其次是中国,毛泽东在1955年中共中央召开的省、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做了《关于农业合作化的问题》的报告,错误的否定了1953和1955年春对合作社的两次整顿工作,大批“右倾”错误,而后这种批判不断扩大,到10月七届六中全会《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发表后达到高潮,由此掀起了全国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全国农村不顾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现实,在急于过渡的思想指导下,很快全面过渡到高级社,到1956年年底,农业改造工作完成了。
  (三)集体化的模式基本相同
  苏联开创的“一大二公”的农业集体化模式为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范本,所以二者的集体化模式基本相同。在所有制结构上都追求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的单一形式,苏联的农业形成了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中国的高级社也是形成的集体所有制形式。在分配上二者都是要交完、扣完后剩下的才按劳动日进行分配。在经济管理体制上,苏联通过国营机器拖拉机站对集体农庄实行直接领导,庄员不得随意离开农村迁入城市。中国的高级社是在国家计划经济计划的指导下独立的经营生产,建立起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也是高度集中的,农民不能随意流动。
  二、中苏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不同点
  (一)农业集体化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先后关系不同
  在农业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关系上,苏联与中国有很大的不同。本来列宁在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初期就提过,要发展工业必须从发展农业开始,强调从发展农业着手扩展工业,并在农业的带动下恢复工业,恢复现有工厂。但是斯大林在列宁逝世后,就把新经济政策的重点放在了发展重工业为中心上,并在此后领导苏联人民集中力量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也正是因为斯大林将发展中心放在重工业上,苏联的农业生产虽然超过了战前水平,但却与社会主义工业发展越来越不相适应,特别是粮食生产(由于分散经营和不能采取现代化技术而落后了)。基于农业与社会主义工业的这种不相适应,群众性的农庄运动开始,并在1929年底急剧发展起来。而毛泽东在处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关系时,不同于苏联的方式。毛泽东在借鉴苏联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人口基数大、经济文化落后的基本国情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并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进一步指出“我国农业化的步驟应当和我国的社會主义工业化的步骤相适应”【1】。由此,避免了苏联农业与工业发展不相适应的情况,有效的解决了人们对商品粮食的需求、工业对原料的需求,巩固了工农联盟。
  (二)农业机械化与农业集体化先后关系不同   前面提到中苏在农业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先后关系上存在不同,因此二者在农业机械化与农业集体化的先后关系上也就不同了。原因在于,苏联是先发展工业再抓农业集体化的,因此,在农业机械化与农业集体化先后关系上,苏联是有了农业机械化的基础后才开始农业集体化的,此时的农业集体化已有了可利用的农业机械。与苏联不同的是,毛泽东认为中国的国情要实现农业集体化和农业机械化需要分两步走,即先合作化,后机械化,并提出了先实现农业合作化,后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方针,主张在土地改革完成后“趁热打铁”,不失时机的引导个体农民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而事實证明在中国实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方针是正确的。
  (三)在依靠对象的范围上不同
  虽然在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中苏在依靠贫农这一点上基本相同,但是在对中农的政策上表现出了不同。苏联在对待中农时没有根据其比例的变化做出调整,在中农占总农户比例较少时坚持依靠贫农,在大规模开展农业集体化时农村阶级构成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贫农下降到35%,中农上升到60%)斯大林和苏共仍然坚持依靠少数的贫农。把占农村人口大多数的中农作为团结的对象,并且还发生剥夺中农选举权和财产等倾向。反之,毛泽东与中共对待中农的政策是随着中农比例的变化而变化的。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土地改革中和土地改革后:土改中,实行的是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消灭地主阶级的政策;土改后,由于原来很多贫雇农分到了生产资料,使得他们中的一些人迅速上升为中农,中农的比例占到农村人口的60%以上。基于这种变化,毛泽东将中农分为上中农和下中农两个部分,并指出:在农业合作化中,要仅仅依靠贫农、新下中农和老上中农,团结新上中农和老下中农。由于当时贫农与下中农合在一起大约是农村人口的60%--70%占了农村人就大多数,所以依靠贫农、下中农的方针为农业合作化奠定了广泛的阶级和群众基础。
  (四)对待富农问题上不同
  除了上述对待中农的不同外,在对待富农问题上,斯大林与毛泽东的主张也不同,主要体现在消灭富农阶级的具体主张上。首先是苏联,斯大林和苏共中央在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对富农采取的是:从限制富农剥削过渡到消灭富农的政策。甚至对富农分子分别采取了镇压、驱逐等严厉措施,结果遭到富农的激烈反抗,不利于富农的改造和农业集体化的发展。毛泽东和中共在对待富农的具体做法上与斯大林和苏共不同:采取的是消灭富农和改造富农分子相结合的办法。在合作社初期,不允许富农分子加入合作社;基本实现合作化后,采取分别对待的方法,吸收富农分子入社,通过进行同工同酬的劳动,使其逐步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富农阶级也随之消灭了。这种方法,不但减少了富农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反抗和破坏,又把富农分子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益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三、总结
  从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因为没有照搬照抄苏联的做法,而是在学习借鉴苏联的同时与本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创造性的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2],并且经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因此,在今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一定要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指导来分析解决建设和发展道路上的各种问题,切不可教条化、经验化。
  注释:
  [1]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的问题》·1995年7月31日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7页
  参考文献:
  [1]张北根斯大林、毛泽东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之比较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5)
  [2]赵金鹏毛泽东与斯大林关于农业合作化理论的比较研究----兼论毛泽东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贡献石油大学学报(社会主义科学版)1993(4)
  [3]陈爱玉中苏农业集体化道路的异同比较研究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4]张进选,宋俊英中苏农业合作(集体)化实践和比较分析经济经纬2003(2)
  [5]曹英伟斯大林农业集体化思想合理性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6)
  [6]王景新斯大林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和集体农庄制度演变及重新评价中国集体经济(新农村建设)2012(34)
  [7]沈宗武,李静斯大林农业集体化理论的是非新论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2(5)
  [8]汤德森试评斯大林的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湖北大学学报2001(9)
  [9]秦弘毅毛泽东与邓子恢对农业集体化的分歧及其原因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5)
  [10]席富群毛泽东、邓小平农业集体化思想比较研究
  [11]刑和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蘇联因素中共党史研究2007(6)
  [12]思源中苏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和教训
  [13]冯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比较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007(11)
其他文献
【摘要】:毕飞宇的《哺乳期的女人》一文选取三个视角对同一事件进行了透视,折射出了多种价值立场和文本意义。多重视交叉在文本的叙述过程中叙述不仅体现着作者的构思技巧,也映射着文本之后现实价值立场的多元。  【关键词】:多重;叙述视角;透视;差异  《哺乳期的女人》一文至今虽已有二十年的时间,但其涵盖的社会价值在当下仍有意义,对20世纪90年代商业语境下生存现实的透视与描绘,不仅引发了对留守儿童心灵缺爱
期刊
看着娃娃坐立难安、哼哼唧唧的样子和那两道火一般炽热的视线,我就知道它已经不能再满足于玻璃窗户疏忽之间遗漏进屋内的那几缕琐碎的阳光了。  娃娃是只可卡犬,和放学时学校胡同口儿安静端坐在几位聊天老大爷旁边一动不动的那只狗是一个品种,可娃娃比它好看,也比它闹腾多了。  娃娃内心究竟有多向往外面的世界?被它拽着从楼梯飞奔下去的我心里一直好奇。它疯狂地摇动尾巴,认真舒展着全身的筋骨和肌肉,纯粹地用速度宣泄着
期刊
《聊斋志异》无论文学技巧还是思想水平都堪称我国志怪题材小说的高峰,作者蒲松龄常用人与仙妖狐怪之间真幻相生的故事或切入时代肌理直陈其弊;或冷嘲人性之堕落沉沦;或讴歌狐怪纯真的人性之美寄托理想。其中涉及婚恋题材的作品占全部的四分之一之巨,引起学者的广泛的研究,从心理学角度探讨蒲松龄的婚恋观念和创作心理者有之,从文本层面梳理作品中女性形象,探讨婚恋观念者有之,但鲜有论者注意到作品中其实纠缠着作者对个性解
期刊
【摘要】:演唱者诠释新的声乐作品时,通过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对音乐独特的触觉,进行对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在演唱表演过程中把声乐作品的思想内涵和对音乐形象的鲜明塑造进行诠释。所以我们应该充分的认识到声乐作品在舞台上“二度创作”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声乐演唱;二度创作;情感;舞台  歌唱表演展现的是演唱者的全面技能,扎实的演唱功底、良好的音乐修养和表演方法,仅仅是为演唱者创造了展现艺术才华的平
期刊
【摘要】: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两汉乐府诗作为一种新的诗体,以其匠心独运的立题命意,高超熟练的叙事技巧,以及灵活多样的体制,一度成为诗歌的新范本。其中有不少题名为“歌”或“行”的,更是成为了后人争相使用的诗题。但由于时代不同、作者不同,同题古辞被赋予的主旨和内涵往往有相同也有差别。  【关键词】:长歌行;同题古辞;同题同意;人生咏叹  正文:  漫漫历史长河给我们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从
期刊
上小学那几年,经常见不到爸爸,到是从我奶奶那里听到一些有关爸妈的事情:他们刚结婚那会儿感情还是很好的,在妈妈去打了两块钱酱油之后,发现家里的存款只剩下了一张十块钱,又气又急的她一夜之间后背生了好多疮。后来爸爸做了生意,饭局上喝得烂醉之后,宁愿脸朝地痴睡在臭水沟旁的马路边也不愿回家。送他回来的那个叔叔常常带着一抹游离且似笑非笑的眼神瞅我妈一眼,要么是在一进门的时候,要么是在要走了低吼一声“嫂子,我先
期刊
【摘要】:《情史》一名《情史类略》,又名《情天宝鉴》,为明朝文学家冯梦龙所著,全书共计二十四卷,八百七十余篇,其中情外篇选录了历代的同性情爱故事,故事人物范畴上自帝王将相,下至歌伶市民。从明朝中晚期开始男色小说大兴,自万历年间第一篇男色小说《金兰四友传》始,各类男色小说层出不穷,如《男皇后》、《宜春香质》、《龙阳逸史》、《弁而钗》等,包括同期的《金瓶梅》、后期的《聊斋志异》中也有大量描写男色的桥段
期刊
【摘要】:在歌剧作品之中,男中音咏叹调所占的分量是相对比较少的,在整个世界歌剧史上是由著名的作曲家莫扎特第一个将其这种独特的魅力进行充分发挥的。在多尼采蒂歌剧《唐·帕斯夸莱》之中就有《像天使一样美丽》这样的经典唱段。本文对《唐·帕斯夸莱》的剧情、角色以及人物的性格进行了论述,并且从呼吸、声区、声音和吐字等各个方面来对这首咏叹调的歌唱技巧进行了深入地解析,希  【关键词】:歌剧;《唐·帕斯夸莱》;像
期刊
【摘要】:“京派”小说呈现的是一幅幅乡村风景画,那么海派则致力于勾勒一道道都市风景线。前者充满着恬静、和谐,诗意的氛围,后者却处处显得颓靡、悲观甚至荒淫;前者多赞美歌颂之词,而后者则带有鞭挞批判之意;前者处处表现乡村生活的人情美、人性美,后者则致力于揭露都市生活中黑暗、落后的一面。  “京派”小说主要是指20世纪30年代活跃在京津一代,围绕在《大公报》、《现代评论》、《文学杂志》、《水星》等报刊上
期刊
【摘要】: 老舍是中国现代比较典型的基督徒作家,30年代初,任教于教会大学齐鲁大学,《大悲寺外》正是写于他回国后不久。这一段时间,老舍的创作可以说受圣经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其创造有意、无意中都能找到受基督教思想影响的痕迹。  【关键词】: 《大悲寺外》;基督教;圣经  一  《大悲寺外》讲述的是在一所中学担任学监的黄先生,对学生极其负责,也很有爱心,他经常拿出自己的一部分薪水帮助学生。当然,对于违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