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无论哪门学科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都至关重要。小学科学是极富实践性的课程,需要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实践,那么重视学生科学兴趣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笔者将以《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为例,谈一谈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兴趣。
一、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想上好一节课,问题的创设是重中之重。科学课不比其他学科,许多问题的提出都需要情境创设,如实物展示、场景创设、视频演示等。旨在让科学问题变得有趣,将认知与情感结合起来,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巧”,要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紧密结合,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探知欲望,从而主动探究思考,迫切寻求答案,揭秘科学的秘密。例如,在执教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时,笔者紧紧抓住学生好奇心强这一心理特点,巧妙创设情境。上课伊始,笔者拿出一杯热水游走在学生中间,让学生伸出手摸摸杯壁是什么感觉。根据学生的反应,笔者不断提出疑问:这手上的热是哪里来的?水的热是怎样传到你手上的?紧接着笔者又分别让学生摸摸杯子里的调羹,再次提问有什么感觉,并根据学生回答追问:那这时候手上的热是从哪里来的?那调羹的热又是从哪里来的?热是怎样从调羹底部传到手柄的呢?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来创设情境,成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热传递”虽然是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但这样的情境创设也能使学生对这一熟悉的现象产生兴趣。
二、巧创探究氛围,培养学习兴趣
科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更具开放性,更需要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使其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引导他们自主交流,自主活动,自主实验,使其通过自主思考问题来解决疑问,这样他们才更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对科学更有兴趣,上课就更积极主动。如《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中,笔者让学生通过小實验让热在铜棒上传递,并启发学生自主设计一个将热在铜棒上传递的过程可视化的方案,再把实验方案画在实验记录表中,并进行小组交流。经过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成果喜人。小组内分工明确,每个学生都被充分调动了积极性,教师只在一旁做适当引导。学生一边实验一边做好记录,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无论在小铜棒的哪个位置加热,热在小铜棒上的传递都是有规律的,都是从较热的部位向较冷的部位传递。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得到了充分调动,他们自主探究,自己动手,增强了自信心和自豪感。在自主探究中,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得到进一步提高,这样的教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放松。
三、巧借媒体资源,增强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直观而又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手段,也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在科学课上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资源,如:模型、图片、视频等。这些媒体资源能冲击学生的听视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课本第40页对热传导的现象进行了说明,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这个环节笔者精心制作了关于生活中热传导现象的视频。视频呈现了人们在冬天暖暖的阳光下晒被子,冬天霜结在树叶的表面,以及在寒冷的北方地区,许多人建房子都采用多孔空心砖等。这些“热传导”现象,学生们或熟知或从来没见过,看视频时,个个神情专注,充满好奇,对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也有了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多媒体资源,对多媒体资源进行巧妙合理地利用,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巧用科学实验,提高学习兴趣
科学学科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实验内容较多,教材中几乎每个环节都有科学小实验。教师在教学中要科学合理地利用这些实验,将抽象难以理解的科学知识,通过科学实验给学生留下印象,继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在原有实验条件的基础上,笔者设疑:如果把金属棒换成一块金属片,在金属片的中间加热,热会怎样传递?请学生用箭头标出热的传递方向;在边缘加热,也用箭头标出方向。接着便让学生动手实验,同时强调实验前要注意和观察的要点。随后各组材料员分别领取圆铁片和纸分组实验,1~4组进行边缘加热,5~8组进行中间加热,记录员把实验记录的内容填写完整。最后,小组汇报交流实验结果,教师梳理学生汇报的实验结果并小结:热从酒精灯火焰加热的部位开始传递,从较热的部位向较冷的部位传递。实验将抽象的科学知识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在趣味中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强有力手段。
五、巧联课余生活,丰盈学习兴趣
基于学科的性质,小学科学更应注重学生对课外生活的探究。教师应鼓励学生将课内所学的知识和课外生活进行巧妙联系,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生活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享受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无限乐趣。依旧是《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笔者引导学生带着课堂所学的知识,走进生活,找找生活中的“热传导”“热辐射”“热对流”,再回到课上交流。在第二节课的汇报交流中,学生兴趣盎然,他们搜集到的答案更是精彩纷呈,如:北方一些城镇许多建筑物的窗户是双层的(双层玻璃隔热);冬天人们烤火,身上会有灼热感(热辐射);用热水泡的茶,可以看到热气(热对流);热水瓶同时具备“热传导”“热辐射”“热对流”的原理……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又带着收获走进教室,使课堂中探究的问题,在生活中找到解释。学生学起来不陌生,也感受到了生活处处皆科学,从而丰盈了生活,更激发了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如何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小学科学本身是一门趣味性极强的课程,只要教师在教学中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观察探究讨论,联系生活实际,定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提升,达到让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 黄晓夏)
一、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想上好一节课,问题的创设是重中之重。科学课不比其他学科,许多问题的提出都需要情境创设,如实物展示、场景创设、视频演示等。旨在让科学问题变得有趣,将认知与情感结合起来,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巧”,要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紧密结合,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探知欲望,从而主动探究思考,迫切寻求答案,揭秘科学的秘密。例如,在执教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时,笔者紧紧抓住学生好奇心强这一心理特点,巧妙创设情境。上课伊始,笔者拿出一杯热水游走在学生中间,让学生伸出手摸摸杯壁是什么感觉。根据学生的反应,笔者不断提出疑问:这手上的热是哪里来的?水的热是怎样传到你手上的?紧接着笔者又分别让学生摸摸杯子里的调羹,再次提问有什么感觉,并根据学生回答追问:那这时候手上的热是从哪里来的?那调羹的热又是从哪里来的?热是怎样从调羹底部传到手柄的呢?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来创设情境,成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热传递”虽然是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但这样的情境创设也能使学生对这一熟悉的现象产生兴趣。
二、巧创探究氛围,培养学习兴趣
科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更具开放性,更需要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使其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引导他们自主交流,自主活动,自主实验,使其通过自主思考问题来解决疑问,这样他们才更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对科学更有兴趣,上课就更积极主动。如《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中,笔者让学生通过小實验让热在铜棒上传递,并启发学生自主设计一个将热在铜棒上传递的过程可视化的方案,再把实验方案画在实验记录表中,并进行小组交流。经过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成果喜人。小组内分工明确,每个学生都被充分调动了积极性,教师只在一旁做适当引导。学生一边实验一边做好记录,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无论在小铜棒的哪个位置加热,热在小铜棒上的传递都是有规律的,都是从较热的部位向较冷的部位传递。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得到了充分调动,他们自主探究,自己动手,增强了自信心和自豪感。在自主探究中,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得到进一步提高,这样的教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放松。
三、巧借媒体资源,增强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直观而又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手段,也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在科学课上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资源,如:模型、图片、视频等。这些媒体资源能冲击学生的听视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课本第40页对热传导的现象进行了说明,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这个环节笔者精心制作了关于生活中热传导现象的视频。视频呈现了人们在冬天暖暖的阳光下晒被子,冬天霜结在树叶的表面,以及在寒冷的北方地区,许多人建房子都采用多孔空心砖等。这些“热传导”现象,学生们或熟知或从来没见过,看视频时,个个神情专注,充满好奇,对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也有了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多媒体资源,对多媒体资源进行巧妙合理地利用,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巧用科学实验,提高学习兴趣
科学学科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实验内容较多,教材中几乎每个环节都有科学小实验。教师在教学中要科学合理地利用这些实验,将抽象难以理解的科学知识,通过科学实验给学生留下印象,继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在原有实验条件的基础上,笔者设疑:如果把金属棒换成一块金属片,在金属片的中间加热,热会怎样传递?请学生用箭头标出热的传递方向;在边缘加热,也用箭头标出方向。接着便让学生动手实验,同时强调实验前要注意和观察的要点。随后各组材料员分别领取圆铁片和纸分组实验,1~4组进行边缘加热,5~8组进行中间加热,记录员把实验记录的内容填写完整。最后,小组汇报交流实验结果,教师梳理学生汇报的实验结果并小结:热从酒精灯火焰加热的部位开始传递,从较热的部位向较冷的部位传递。实验将抽象的科学知识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在趣味中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强有力手段。
五、巧联课余生活,丰盈学习兴趣
基于学科的性质,小学科学更应注重学生对课外生活的探究。教师应鼓励学生将课内所学的知识和课外生活进行巧妙联系,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生活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享受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无限乐趣。依旧是《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笔者引导学生带着课堂所学的知识,走进生活,找找生活中的“热传导”“热辐射”“热对流”,再回到课上交流。在第二节课的汇报交流中,学生兴趣盎然,他们搜集到的答案更是精彩纷呈,如:北方一些城镇许多建筑物的窗户是双层的(双层玻璃隔热);冬天人们烤火,身上会有灼热感(热辐射);用热水泡的茶,可以看到热气(热对流);热水瓶同时具备“热传导”“热辐射”“热对流”的原理……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又带着收获走进教室,使课堂中探究的问题,在生活中找到解释。学生学起来不陌生,也感受到了生活处处皆科学,从而丰盈了生活,更激发了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如何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小学科学本身是一门趣味性极强的课程,只要教师在教学中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观察探究讨论,联系生活实际,定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提升,达到让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 黄晓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