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规定了语文学科监测内容:重点测查语文基础、文本阅读、书面表达、识别与推论、整合与解释、评价与鉴赏、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和学习习惯等。从语文质量监测试卷情况看,学生“评价与鉴赏”的能力较为薄弱。其主要原因是对文本内容与语言形式的理解不全面、不深入。在阅读教学中,笔者认为可将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阅读素养测评框架理念迁移到语文教学中,以问题理解为导向,助推学生“评价与鉴赏”能力发展。
一、设计高阶问题,建构自我认知
PISA2018把文本处理策略进一步解读为信息定位、文本理解和评价与反思。文本理解的阅读活动涉及文本的分解和整合,以理解文本所传达的信息。理解是欣赏、评价的前提,只有理解得深刻、透彻,才能做出准确的评价,才能更好地进行欣赏。而要让学生理解得深刻、透彻,教学中就应该摒弃琐碎、浅层的问题,以指向高阶思维的问题为导向,然后在问题主线上分解成几个节点,在节点上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动物小说。鲁迅先生说:“写小说,说到底,就是写人物。”所以,读懂“这个人”,正确把握“这个人”的性格闪光点,理解作家塑造“这个人” 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就是本篇课文的高层次思维问题。笔者以此问题为主线,设计从“作者、自己、波农丁的角度谈大象是一种 的动物”3个节点问题,引导学生从浅层性阅读走向深度阅读。1. “从作者角度说嘎羧”是检索信息、推论题。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这属于浅层性阅读。他们能较快地根据文本信息推论出嘎羧是一种很有灵性、勇敢、忠诚、有情义的动物。2. “从自己的角度评嘎羧”是综合理解题。学生要从自身经验、知识储备、文本信息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观点,然后在陈述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推论。这时的阅读已超出了对句子、词语的理解,阅读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3. 从波农丁的角度阅读(《波农丁日记》)是如何写嘎羧。这是指向表达运用题,训练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若干个问题链接、整合,就形成了新的知识链条,学生能辨析、领会、解释、讲授言外之意,这算是读懂了“这个人”。
二、依托言语实践,拓展欣赏维度
PISA阅读框架下的阅读分为两种不同的阅读:信息型文本的阅读稱为“理解性阅读”,阅读主要目的是为获取和使用信息,了解周围的世界。 文学型文本称为“审美性阅读”,阅读主要目的是为文学体验而娱乐而欣赏。欣赏“美” 的文学作品,不是教学生理解感受作品的结论,而是要立足言语实践教学生感受作品的方法。为此,还需诉诸体验、想象、情感、感悟等阅读方法、阅读态度去理解、欣赏文本,领略其中趣味。
1. 学习词语,感知结构美。
(1)威风凛凛 排山倒海 势不可当 浑身是血
(2)呼呼吹去 久久摩挲 泪光闪闪 恍然大悟
(3)泣不成声 什么也没吃 只喝点水 绕寨走三圈
(4)久久凝望 亲了又亲 震耳欲聋 激越悲壮
(5)长途跋涉 体力不济 埋头挖着 凝望天空
首先用指名读、齐读、多种形式让学生熟读词语,读中感受词语的温度、蕴藏的丰富内涵。之后,请学生速读课文,圈画出含有以上词语的句子,并指导读通读顺,读中体会文句的优美。根据学生汇报的学习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梳理故事背景和情节:战场幸存;重披象鞍;告别乡亲;重回战场;庄严掩埋。最后根据故事情节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紧扣词语教学既实现长文短教,又在交流、探究中发现文本表达秘妙,领悟文章的结构美。
2. 放大细节,体验精神美。
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把静止的文字转化为有声音、有色彩、有温度的画面,这是理解作品的过程,也是审美欣赏能力提升的过程。如:教学嘎羧重回打洛江畔对礁石亲了又亲的场景,笔者启发学生围绕“亲了又亲”一词拓展想象26年前威风凛凛的嘎羧与战友们并肩战斗、冲锋陷阵的悲壮场面;再想象乡亲们救它们时感人的情景;猜测想象这块礁石对嘎羧的重要意义。同理,放大描写嘎羧的动作、神态、声音的词语(绕寨走三圈、泪光闪闪、激越悲壮…… ),进行文字图像化,让学生想象补白词语背后的故事,从而走进嘎羧内心世界,体验其精神美。
3. 感情诵读,体会情感美。
情感诵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作品,通过音量的大小、语速的快慢、音调的高低、力度的强弱、情感的停顿等诵读技巧再现作品的思想感情、意境氛围、人物形象等。如,为了感受嘎羧光辉形象,笔者采用师生复沓朗读、配乐诵读的方法朗读嘎羧在打洛江畔感天动地的场景,让学生在美好的情感诵读中感悟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情感,产生回味无穷之感觉。
三、巧借课后练习,唤醒评价自觉
PISA阅读素养框架中的“评价与反思”,主要侧重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和语言表达效果的评价。评价能力是阅读能力构成要素中最高的能力层次。教学时,我们可巧借课后练习题,唤醒学生对文本评价的自觉意识。
1. 鼓励学生乐评。课后练习是编者依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单元训练目标精心设计出的问题。这些思考题或指向作品主题的理解,或指向人物的评说,或指向言语表达的效果等。如,《最后一头战象》思考题(1)“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和同学讨论。如,嘎羧要离开寨子时,为什么要披挂象鞍?”此思考题侧重于学生对文本“意”的理解,是指向学会质疑与求证。“质疑与求证”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课堂上,让学生举一反三,提出问题与同学们讨论、交流。如,嘎羧看到象鞍为什么泪光闪闪?嘎羧离开寨子,乡亲们为什么泣不成声?嘎羧卧在坑底,一只眼睛凝望天空,它看到了什么?……“质疑问难”可在课前预习课文时提出问题;可在课中引导发现问题;还可在课末回顾总结时提出未解之处。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善于捕捉信息,检索、筛选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激发他们积极思考。
2. 启发学生善评。思考题(2)“课文许多地方对嘎羧的行为进行了具体的描写,如,‘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口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描写,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这道题是指向评价言语表达的效果,考查学生对“言”的理解和品悟。教学时,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出具体描写嘎羧行为、神态、声音的句子,运用句子比较、换词理解,词义解释等教学策略理解关键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启发学生从写作表达的角度评价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刻画的重要作用。
运用PISA阅读素养测评框架理念,改变传统语文教学观念,改进教学;培养学生积极的阅读态度,促进学生在阅读中检索和推论结合,理解与运用并进,评价和鉴赏提升,感性与理性共存。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安市西门小学 )
一、设计高阶问题,建构自我认知
PISA2018把文本处理策略进一步解读为信息定位、文本理解和评价与反思。文本理解的阅读活动涉及文本的分解和整合,以理解文本所传达的信息。理解是欣赏、评价的前提,只有理解得深刻、透彻,才能做出准确的评价,才能更好地进行欣赏。而要让学生理解得深刻、透彻,教学中就应该摒弃琐碎、浅层的问题,以指向高阶思维的问题为导向,然后在问题主线上分解成几个节点,在节点上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动物小说。鲁迅先生说:“写小说,说到底,就是写人物。”所以,读懂“这个人”,正确把握“这个人”的性格闪光点,理解作家塑造“这个人” 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就是本篇课文的高层次思维问题。笔者以此问题为主线,设计从“作者、自己、波农丁的角度谈大象是一种 的动物”3个节点问题,引导学生从浅层性阅读走向深度阅读。1. “从作者角度说嘎羧”是检索信息、推论题。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这属于浅层性阅读。他们能较快地根据文本信息推论出嘎羧是一种很有灵性、勇敢、忠诚、有情义的动物。2. “从自己的角度评嘎羧”是综合理解题。学生要从自身经验、知识储备、文本信息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观点,然后在陈述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推论。这时的阅读已超出了对句子、词语的理解,阅读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3. 从波农丁的角度阅读(《波农丁日记》)是如何写嘎羧。这是指向表达运用题,训练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若干个问题链接、整合,就形成了新的知识链条,学生能辨析、领会、解释、讲授言外之意,这算是读懂了“这个人”。
二、依托言语实践,拓展欣赏维度
PISA阅读框架下的阅读分为两种不同的阅读:信息型文本的阅读稱为“理解性阅读”,阅读主要目的是为获取和使用信息,了解周围的世界。 文学型文本称为“审美性阅读”,阅读主要目的是为文学体验而娱乐而欣赏。欣赏“美” 的文学作品,不是教学生理解感受作品的结论,而是要立足言语实践教学生感受作品的方法。为此,还需诉诸体验、想象、情感、感悟等阅读方法、阅读态度去理解、欣赏文本,领略其中趣味。
1. 学习词语,感知结构美。
(1)威风凛凛 排山倒海 势不可当 浑身是血
(2)呼呼吹去 久久摩挲 泪光闪闪 恍然大悟
(3)泣不成声 什么也没吃 只喝点水 绕寨走三圈
(4)久久凝望 亲了又亲 震耳欲聋 激越悲壮
(5)长途跋涉 体力不济 埋头挖着 凝望天空
首先用指名读、齐读、多种形式让学生熟读词语,读中感受词语的温度、蕴藏的丰富内涵。之后,请学生速读课文,圈画出含有以上词语的句子,并指导读通读顺,读中体会文句的优美。根据学生汇报的学习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梳理故事背景和情节:战场幸存;重披象鞍;告别乡亲;重回战场;庄严掩埋。最后根据故事情节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紧扣词语教学既实现长文短教,又在交流、探究中发现文本表达秘妙,领悟文章的结构美。
2. 放大细节,体验精神美。
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把静止的文字转化为有声音、有色彩、有温度的画面,这是理解作品的过程,也是审美欣赏能力提升的过程。如:教学嘎羧重回打洛江畔对礁石亲了又亲的场景,笔者启发学生围绕“亲了又亲”一词拓展想象26年前威风凛凛的嘎羧与战友们并肩战斗、冲锋陷阵的悲壮场面;再想象乡亲们救它们时感人的情景;猜测想象这块礁石对嘎羧的重要意义。同理,放大描写嘎羧的动作、神态、声音的词语(绕寨走三圈、泪光闪闪、激越悲壮…… ),进行文字图像化,让学生想象补白词语背后的故事,从而走进嘎羧内心世界,体验其精神美。
3. 感情诵读,体会情感美。
情感诵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作品,通过音量的大小、语速的快慢、音调的高低、力度的强弱、情感的停顿等诵读技巧再现作品的思想感情、意境氛围、人物形象等。如,为了感受嘎羧光辉形象,笔者采用师生复沓朗读、配乐诵读的方法朗读嘎羧在打洛江畔感天动地的场景,让学生在美好的情感诵读中感悟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情感,产生回味无穷之感觉。
三、巧借课后练习,唤醒评价自觉
PISA阅读素养框架中的“评价与反思”,主要侧重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和语言表达效果的评价。评价能力是阅读能力构成要素中最高的能力层次。教学时,我们可巧借课后练习题,唤醒学生对文本评价的自觉意识。
1. 鼓励学生乐评。课后练习是编者依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单元训练目标精心设计出的问题。这些思考题或指向作品主题的理解,或指向人物的评说,或指向言语表达的效果等。如,《最后一头战象》思考题(1)“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和同学讨论。如,嘎羧要离开寨子时,为什么要披挂象鞍?”此思考题侧重于学生对文本“意”的理解,是指向学会质疑与求证。“质疑与求证”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课堂上,让学生举一反三,提出问题与同学们讨论、交流。如,嘎羧看到象鞍为什么泪光闪闪?嘎羧离开寨子,乡亲们为什么泣不成声?嘎羧卧在坑底,一只眼睛凝望天空,它看到了什么?……“质疑问难”可在课前预习课文时提出问题;可在课中引导发现问题;还可在课末回顾总结时提出未解之处。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善于捕捉信息,检索、筛选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激发他们积极思考。
2. 启发学生善评。思考题(2)“课文许多地方对嘎羧的行为进行了具体的描写,如,‘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口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描写,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这道题是指向评价言语表达的效果,考查学生对“言”的理解和品悟。教学时,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出具体描写嘎羧行为、神态、声音的句子,运用句子比较、换词理解,词义解释等教学策略理解关键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启发学生从写作表达的角度评价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刻画的重要作用。
运用PISA阅读素养测评框架理念,改变传统语文教学观念,改进教学;培养学生积极的阅读态度,促进学生在阅读中检索和推论结合,理解与运用并进,评价和鉴赏提升,感性与理性共存。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安市西门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