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圳的熊芳芳老师又要出版新书了。她索序于我,我婉言回绝再三,但她不依不饶。
我告诉她,我只为新教育老师写序。她说,她也是在新教育阵营中成长起来的,是我旗下的小兵。
我告诉她,我真的不懂语文。她说,我的“阅读改变人生”就是“最语文”的。
总之,我有多少理由回绝,她就有多少理由坚持。在坚持面前,唯有更强的坚持。面对她的坚持,我不再坚持。但是,我暗中想用拖延的办法不了了之。
她也不动声色。隔三岔五告诉我,书稿给我发来了,于漪老师的题词到了,潘知常先生的序言写好了;询问我哪里有新教育的公益培训,她想做志愿者;她还要报考我的博士生。
我心知肚明,她是打迂回战。不得已告诉她,文债甚多,需要一点耐心。她咬咬牙说:等。面对她的坚持,我只好让步。
当然,我不再坚持,主要是被她感动的。我知道,在语文教学界,她已经是大佬级的名师了。她的著作已经很多,从《生命语文》《语文不过如此》《语文:生命的,文学的,美学的》到《高考微作文》《高考大作文》《生命语文课堂观察》,都是不小的部头,于漪、孙绍振、曹文轩、王开岭、王尚文、潘知常、潘新和、刘亮程等许多知名学者都为她的著作写过推荐文字,也不缺我这一篇。她的荣誉也已经很多,从首届“全国文学教育名师”、首届全国中语“十佳教改新星”,到百度优课年度优秀讲师、2018“阅读改变中国”年度点灯人等,也不需要我更多的赞誉。
我不再坚持,也是因为在看了她的书稿及潘先生的序言之后,的确有些话要说。
我对语文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不仅仅因为在中小学就特别喜欢语文课,更因为语文在我心中的位置。我曾经想过,如果学校只能够开一门课程,最应该保留什么科目。我自己的答案是语文。因为,语文是离生活与生命最近的科目。
新教育主张,让知识与师生的生活和生命产生深刻的共鸣,语文是最能够也最应该做到的。
熊芳芳第一本书《生命语文》出版的时候,我题写了“生命语文”四个字放在扉页。当时我就想问,为什么不叫“生活语文”呢?是不是我们的一些语文老师和专家,总觉得生活是肤浅的琐碎的,生命才是高雅的珍贵的呢?语文的工具性天生就比语文的人文性低一等吗?听说读写作为语文教育的最基础功能,不是实现人文性最直接最便捷的路径吗?
我曾经说过,语文教育首先就是要把听说读写的事情弄明白,因为语文首先就是要把语言和文字、文学的根底夯实。听说读写虽然是工具,但哪一件同时不又是人文?
现在的语文是不太管“听”这件事情的。其实,“听”恰恰是一门大学问。儿童最初就是依靠“听”认识了周围的世界,学会了语言,学会了观察,学会了交流。用心聆听,把握要领,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听”,是对人的尊重。现在许多人与人交流时心不在焉,或者看手机,或者旁若无人地讲话,这些当然也是违背基本的“审美”要求的。
现在的语文也是不太管“说”这件事情的。甚至,我们许多学校经常不允许孩子随便说,不允许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与主张。其实,“说”也是一门大学问。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陈述自己的故事?如何根据不同情境不同对象及时调整自己“说”的内容?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说”,是人的沟通和表达能力的基础,也是进行写作能力与思维能力训练的重要基础。新教育有“听读绘说”和“儿童说写”的课程,都是把“说”作为一种重要的能力特别给予关注。其实,说得精彩,本身也是一种美,与语文教育的审美也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现在的语文开始关注“读”了。一方面是书香校园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也与高考改革更加重视阅读有关。但是,必须承认,我们离阅读的理想状态还有很大的距离,无论是阅读的内容还是对阅读的方法研究都是不够的。语文教育也更多的是教大家深耕范文,精读课文,反复练习,对于真正的广泛阅读、自由阅读、整本书共读等问题,关注还是非常不够的。只有当我们的学生在离开学校以后仍然具有良好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阅读已经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才能算是阅读教学的真正成功。阅读当然不仅仅是工具性的,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审美性,主要是通过阅读来实现的。
现在的语文对“写”的重视,也是围绕考试展开的。如果仅仅把“写”与考试联系起来,是大大窄化了“写”的内涵,缩小了“写”的功能。我曾经说过,写作的人,是文字的魔术师,是伟大的观察家,是深刻的思想者,是历史的创造者。真正的思考是从写作开始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人文精神的培养,离开了写作,恐怕也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我很赞同熊芳芳所说的,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应以谋求人类自身的幸福为目的。新教育实验的宗旨,就是“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但是,我不贊成把语文教育的手段、工具、载体与情感、内容和意义分而言之。语言与文字、文学,与思想、价值、情感是不可分割的。而且,真正的语文教育必须从听、说、读、写这四种最基本的能力做起。把这些事情做好了,做实了,做深了,自然会“引导生命向善,求真,审美”,自然会让我们的孩子抵达理想的彼岸。其实,向善、求真、审美并不只是语文教育的目标,也是所有教育的共同指向。
熊芳芳是一位学者型语文教师。我看过她的读书清单,长长的一大摞,哲学的书单有《回忆苏格拉底》《柏拉图对话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爱与生的苦恼》《人生的智慧》《叔本华思想随笔》《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国哲学简史》《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说》等等;美学的书单有《审美教育书简》《朱光潜全集》《美学》《康德美学文集》《华夏美学·美学四讲》《美的历程》《美学原理》《美学散步》《审丑:万物美学》《金蔷薇》《艺术:让人成为人》等等;还有大量的文学、教育学、心理学著作。所以,她的著作总是能够条分缕析,把握问题的本质,追溯事物的本源,总是力求情理交融,具有审美的魅力。
当然,熊芳芳不是一个学究。她对生活的热爱,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与她对理论的热爱相比毫不逊色。在苏州工作的时候,我曾经多次去过她所在的学校,多次与她教的学生交流。尤其是她教授的内地新疆班学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去年,她在苏州新区一中时的学生、北京大学的达吾力江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成语大会》中,从3万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晋级全国12强。她的学生介绍说,在语文教学中,她经常将学生的作品按专题汇编成册,设置阅读导航,供班与班之间交流,或为优秀作文配上音乐、图片,制成课件,在全班播放评讲,或把学生作文当中精妙的句子或段落打印出来,编辑成精彩语录进行展示。为学生命名更是她的神功绝活。她给自己的学生取了许多“绰号”,如“江南才子”“姑苏才女”“时评第一炮手”“民国风第一人”“杂文三剑客”“左手的缪斯”“小小小说家”等等;她还为学生的作品流派命名:理性派、诙谐派、文采派、婉约派、灵秀派、冷峻派、睿智派、儒风派、率真派、温和派、严谨派、性灵派等等。
读过熊芳芳的好几本书。有的书更接近学术著作,有的书更注重应用实战。我感觉她一直在理论与实践之间自由地穿梭而行,但无论是哪一种书,我都能够感觉到她对语文的爱,对生命的爱。正是由于这种爱,在熊芳芳的语文教育中,在她的语文课堂里,语文是有味道的,是满满的清香与芬芳。
感谢熊芳芳,让我们也感受到了语文的芬芳。
(责任编辑:林彦 黄晓夏)
我告诉她,我只为新教育老师写序。她说,她也是在新教育阵营中成长起来的,是我旗下的小兵。
我告诉她,我真的不懂语文。她说,我的“阅读改变人生”就是“最语文”的。
总之,我有多少理由回绝,她就有多少理由坚持。在坚持面前,唯有更强的坚持。面对她的坚持,我不再坚持。但是,我暗中想用拖延的办法不了了之。
她也不动声色。隔三岔五告诉我,书稿给我发来了,于漪老师的题词到了,潘知常先生的序言写好了;询问我哪里有新教育的公益培训,她想做志愿者;她还要报考我的博士生。
我心知肚明,她是打迂回战。不得已告诉她,文债甚多,需要一点耐心。她咬咬牙说:等。面对她的坚持,我只好让步。
当然,我不再坚持,主要是被她感动的。我知道,在语文教学界,她已经是大佬级的名师了。她的著作已经很多,从《生命语文》《语文不过如此》《语文:生命的,文学的,美学的》到《高考微作文》《高考大作文》《生命语文课堂观察》,都是不小的部头,于漪、孙绍振、曹文轩、王开岭、王尚文、潘知常、潘新和、刘亮程等许多知名学者都为她的著作写过推荐文字,也不缺我这一篇。她的荣誉也已经很多,从首届“全国文学教育名师”、首届全国中语“十佳教改新星”,到百度优课年度优秀讲师、2018“阅读改变中国”年度点灯人等,也不需要我更多的赞誉。
我不再坚持,也是因为在看了她的书稿及潘先生的序言之后,的确有些话要说。
我对语文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不仅仅因为在中小学就特别喜欢语文课,更因为语文在我心中的位置。我曾经想过,如果学校只能够开一门课程,最应该保留什么科目。我自己的答案是语文。因为,语文是离生活与生命最近的科目。
新教育主张,让知识与师生的生活和生命产生深刻的共鸣,语文是最能够也最应该做到的。
熊芳芳第一本书《生命语文》出版的时候,我题写了“生命语文”四个字放在扉页。当时我就想问,为什么不叫“生活语文”呢?是不是我们的一些语文老师和专家,总觉得生活是肤浅的琐碎的,生命才是高雅的珍贵的呢?语文的工具性天生就比语文的人文性低一等吗?听说读写作为语文教育的最基础功能,不是实现人文性最直接最便捷的路径吗?
我曾经说过,语文教育首先就是要把听说读写的事情弄明白,因为语文首先就是要把语言和文字、文学的根底夯实。听说读写虽然是工具,但哪一件同时不又是人文?
现在的语文是不太管“听”这件事情的。其实,“听”恰恰是一门大学问。儿童最初就是依靠“听”认识了周围的世界,学会了语言,学会了观察,学会了交流。用心聆听,把握要领,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听”,是对人的尊重。现在许多人与人交流时心不在焉,或者看手机,或者旁若无人地讲话,这些当然也是违背基本的“审美”要求的。
现在的语文也是不太管“说”这件事情的。甚至,我们许多学校经常不允许孩子随便说,不允许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与主张。其实,“说”也是一门大学问。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陈述自己的故事?如何根据不同情境不同对象及时调整自己“说”的内容?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说”,是人的沟通和表达能力的基础,也是进行写作能力与思维能力训练的重要基础。新教育有“听读绘说”和“儿童说写”的课程,都是把“说”作为一种重要的能力特别给予关注。其实,说得精彩,本身也是一种美,与语文教育的审美也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现在的语文开始关注“读”了。一方面是书香校园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也与高考改革更加重视阅读有关。但是,必须承认,我们离阅读的理想状态还有很大的距离,无论是阅读的内容还是对阅读的方法研究都是不够的。语文教育也更多的是教大家深耕范文,精读课文,反复练习,对于真正的广泛阅读、自由阅读、整本书共读等问题,关注还是非常不够的。只有当我们的学生在离开学校以后仍然具有良好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阅读已经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才能算是阅读教学的真正成功。阅读当然不仅仅是工具性的,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审美性,主要是通过阅读来实现的。
现在的语文对“写”的重视,也是围绕考试展开的。如果仅仅把“写”与考试联系起来,是大大窄化了“写”的内涵,缩小了“写”的功能。我曾经说过,写作的人,是文字的魔术师,是伟大的观察家,是深刻的思想者,是历史的创造者。真正的思考是从写作开始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人文精神的培养,离开了写作,恐怕也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我很赞同熊芳芳所说的,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应以谋求人类自身的幸福为目的。新教育实验的宗旨,就是“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但是,我不贊成把语文教育的手段、工具、载体与情感、内容和意义分而言之。语言与文字、文学,与思想、价值、情感是不可分割的。而且,真正的语文教育必须从听、说、读、写这四种最基本的能力做起。把这些事情做好了,做实了,做深了,自然会“引导生命向善,求真,审美”,自然会让我们的孩子抵达理想的彼岸。其实,向善、求真、审美并不只是语文教育的目标,也是所有教育的共同指向。
熊芳芳是一位学者型语文教师。我看过她的读书清单,长长的一大摞,哲学的书单有《回忆苏格拉底》《柏拉图对话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爱与生的苦恼》《人生的智慧》《叔本华思想随笔》《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国哲学简史》《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说》等等;美学的书单有《审美教育书简》《朱光潜全集》《美学》《康德美学文集》《华夏美学·美学四讲》《美的历程》《美学原理》《美学散步》《审丑:万物美学》《金蔷薇》《艺术:让人成为人》等等;还有大量的文学、教育学、心理学著作。所以,她的著作总是能够条分缕析,把握问题的本质,追溯事物的本源,总是力求情理交融,具有审美的魅力。
当然,熊芳芳不是一个学究。她对生活的热爱,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与她对理论的热爱相比毫不逊色。在苏州工作的时候,我曾经多次去过她所在的学校,多次与她教的学生交流。尤其是她教授的内地新疆班学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去年,她在苏州新区一中时的学生、北京大学的达吾力江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成语大会》中,从3万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晋级全国12强。她的学生介绍说,在语文教学中,她经常将学生的作品按专题汇编成册,设置阅读导航,供班与班之间交流,或为优秀作文配上音乐、图片,制成课件,在全班播放评讲,或把学生作文当中精妙的句子或段落打印出来,编辑成精彩语录进行展示。为学生命名更是她的神功绝活。她给自己的学生取了许多“绰号”,如“江南才子”“姑苏才女”“时评第一炮手”“民国风第一人”“杂文三剑客”“左手的缪斯”“小小小说家”等等;她还为学生的作品流派命名:理性派、诙谐派、文采派、婉约派、灵秀派、冷峻派、睿智派、儒风派、率真派、温和派、严谨派、性灵派等等。
读过熊芳芳的好几本书。有的书更接近学术著作,有的书更注重应用实战。我感觉她一直在理论与实践之间自由地穿梭而行,但无论是哪一种书,我都能够感觉到她对语文的爱,对生命的爱。正是由于这种爱,在熊芳芳的语文教育中,在她的语文课堂里,语文是有味道的,是满满的清香与芬芳。
感谢熊芳芳,让我们也感受到了语文的芬芳。
(责任编辑:林彦 黄晓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