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怀疑与学问》与《金色花》评课,引发了关于大单元教学与单篇“主问题”教学融合的思考。结合思考所得,我尝试对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进行了教学思路设计。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单篇“主问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2020年某天下午,我和工作室的小伙伴齐聚昆明市第三中学开展教研活动。我怀着期待的心情准备接受又一场新的思维洗礼。
活动内容为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由工作室的张老师和杨老师各执教一节课。张老师执教的是九年级的议论文教读课《怀疑与学问》,围绕“作者学说导入”“读文章,找论点”“明思路,析论证”“会怀疑,补论证”“用论据,写论证”“布置作业”六个环节展开教学,思路清晰。杨老师执教《金色花》,注重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训练,贯穿“1+X”模式群文阅读的理念,以“品读形象”“细节找茬”两个环节重点突出了对课文《金色花》的解读,而后以“赏读体悟”环节引入到《孩童之道》一文的品读。整堂课以主问题“你从诗中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形象”贯穿全文,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泰戈尔的诗歌风格。
这两篇文章乍一看没有任何关联,一篇是议论文,一篇是散文诗,从文体到文章内容到语言风格再到两位执教老师的教学风格,几乎找不出相似点。然而,在大家齐聚一堂,交流讨论中。我对于一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任务驱动型教学、大单元教学、主题教学、群文阅读教学、“主问题”教学……各种各样的新式教学方式我都曾碎片化了解过。今天深入课堂,听方睿老师、李婷老师和师兄师姐们以“我会怎样去上这堂课,去处理这个教学环节”为思考方向进行评课后,引发了我关于大单元教学与单篇“主问题”教学融合的思考。
大单元教学的类型有很多种,在部编版教材还未使用前就已经各显风采。而我本文中提到的大单元教学主要是指以部编版教材单元为单位的教学方式。部编版语文教材中每一个单元前都会有两个段落的单元导读,第一段落讲解本单元的主要内容,第二段落会给同学们提供一定的学习重点或者是学习方法。因此,我认为将单元导读作为这一单元的教学提纲是切实可行的。整个单元教学的两篇教读课文,好比是大单元教学的“火车头”,对整个单元的教学起总起、导航、定向的作用,对后面的课有着渗透性和贯穿性。让一个单元的不同课文承担各自的教学任务,同时构建成单元的教学任务。这便涉及到我接下来要说的“主问题”设计。
“主问题”教学中的“主问题”是该教学模式的核心,堪称“脊梁骨”。但并不意味着一篇文章的教学只能有一个主问题。在设计主问题时,应该基于学生,立足文本,让每一个主问题都能帮助学生逐步深入文本,抓住关键环节,领会字里行间的深意,并最终体会文章主旨,真正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掌握一种或者多种学习方法,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在之前的教学设计中,我往往也能做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由语言到手法等。然而一节课下来,很多精华片断、核心问题会淹没在自己想要将整篇文章每个角落都分析讲解的课堂中,变得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尤其是在让学生讨论问题,其设计往往过于繁多、零碎,不得不承认太多的重点等于没有重点,学生是品不透文章的妙点的。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设计好主问题,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有利于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和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将教学的重难点凸显出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基于以上思考,我尝试对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进行了教学思路的设计。单元导读如下: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学习本单元,要继续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重语气、节奏的变化。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文章情感显豁直露,易于直接把握;有的则深沉含蓄,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基于对单元导读的理解,我为第二单元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一是通过对课文情感的把握,激发学生的情感,训练学生语音技能,包括重音、停连、语气与节奏;二是通过品读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三是通过对重点语句的品析,学会多角度理解作品主题;四是通过对文章整体把握,学习不同的写人记事方法。“怎样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作者通过什么樣的方法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和“作者是怎样表达亲情的”这三个问题可以为本单元的三大主问题,具体分篇目进行落实。《散步》、《﹤世说新语﹥二则》是在平静叙述中表达情感,《散文诗二首》是在欢脱愉悦中表达情感,《秋天的怀念》是在细腻沉思中表达情感,不同风格的文章应该运用不同的朗读教学。前两种可以进行重点句段朗读,最后的需要慢慢品读,融入理解与感悟,才能读出其中的细腻情感。《秋天的怀念》抓住文中的“挡、躲、扑、抓、忍、”等动词和“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等语言这些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使其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文中“两个我的交织”将对少不更事的追悔、对母亲的怀念、对母爱的赞美等复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散步》一文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景物描写、侧而描写、抓住关键的抒情议论句来分析四个人物形象。理清《散步》思路,明确记事的六要素,理清“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讲清一件事”需要先确定简单提纲。作者通过叙述祖孙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经过,表现出一家人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包含着对生命轮回或延续的感慨,人到中年特有的责任感。
正是因为不同老师对于同一篇、同一个单元课文的解读都有着自己的独特精彩,才让我有了新的教学尝试!整个活动过程热烈而融洽,真正起到了研讨的实效,实现了交流互动、思维迸发、优势互补的目的。相信在方睿师父的带领下,我们会基于学情,立足课堂,努力向研究型教师的方向迈进!由衷感谢每一次的学习机会。
参考文献
[1]温儒敏,王本华.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57-106.
[2]王君,肖培东,凌宗伟.初中语文这样教[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9.55-68,194-204.
作者简介:赵婧妤(1995),女,汉,云南昆明,中学二级教师,本科,云南省昆明市第十四中学(所650000),语文教学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单篇“主问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2020年某天下午,我和工作室的小伙伴齐聚昆明市第三中学开展教研活动。我怀着期待的心情准备接受又一场新的思维洗礼。
活动内容为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由工作室的张老师和杨老师各执教一节课。张老师执教的是九年级的议论文教读课《怀疑与学问》,围绕“作者学说导入”“读文章,找论点”“明思路,析论证”“会怀疑,补论证”“用论据,写论证”“布置作业”六个环节展开教学,思路清晰。杨老师执教《金色花》,注重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训练,贯穿“1+X”模式群文阅读的理念,以“品读形象”“细节找茬”两个环节重点突出了对课文《金色花》的解读,而后以“赏读体悟”环节引入到《孩童之道》一文的品读。整堂课以主问题“你从诗中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形象”贯穿全文,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泰戈尔的诗歌风格。
这两篇文章乍一看没有任何关联,一篇是议论文,一篇是散文诗,从文体到文章内容到语言风格再到两位执教老师的教学风格,几乎找不出相似点。然而,在大家齐聚一堂,交流讨论中。我对于一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任务驱动型教学、大单元教学、主题教学、群文阅读教学、“主问题”教学……各种各样的新式教学方式我都曾碎片化了解过。今天深入课堂,听方睿老师、李婷老师和师兄师姐们以“我会怎样去上这堂课,去处理这个教学环节”为思考方向进行评课后,引发了我关于大单元教学与单篇“主问题”教学融合的思考。
大单元教学的类型有很多种,在部编版教材还未使用前就已经各显风采。而我本文中提到的大单元教学主要是指以部编版教材单元为单位的教学方式。部编版语文教材中每一个单元前都会有两个段落的单元导读,第一段落讲解本单元的主要内容,第二段落会给同学们提供一定的学习重点或者是学习方法。因此,我认为将单元导读作为这一单元的教学提纲是切实可行的。整个单元教学的两篇教读课文,好比是大单元教学的“火车头”,对整个单元的教学起总起、导航、定向的作用,对后面的课有着渗透性和贯穿性。让一个单元的不同课文承担各自的教学任务,同时构建成单元的教学任务。这便涉及到我接下来要说的“主问题”设计。
“主问题”教学中的“主问题”是该教学模式的核心,堪称“脊梁骨”。但并不意味着一篇文章的教学只能有一个主问题。在设计主问题时,应该基于学生,立足文本,让每一个主问题都能帮助学生逐步深入文本,抓住关键环节,领会字里行间的深意,并最终体会文章主旨,真正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掌握一种或者多种学习方法,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在之前的教学设计中,我往往也能做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由语言到手法等。然而一节课下来,很多精华片断、核心问题会淹没在自己想要将整篇文章每个角落都分析讲解的课堂中,变得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尤其是在让学生讨论问题,其设计往往过于繁多、零碎,不得不承认太多的重点等于没有重点,学生是品不透文章的妙点的。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设计好主问题,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有利于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和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将教学的重难点凸显出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基于以上思考,我尝试对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进行了教学思路的设计。单元导读如下: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学习本单元,要继续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重语气、节奏的变化。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文章情感显豁直露,易于直接把握;有的则深沉含蓄,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基于对单元导读的理解,我为第二单元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一是通过对课文情感的把握,激发学生的情感,训练学生语音技能,包括重音、停连、语气与节奏;二是通过品读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三是通过对重点语句的品析,学会多角度理解作品主题;四是通过对文章整体把握,学习不同的写人记事方法。“怎样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作者通过什么樣的方法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和“作者是怎样表达亲情的”这三个问题可以为本单元的三大主问题,具体分篇目进行落实。《散步》、《﹤世说新语﹥二则》是在平静叙述中表达情感,《散文诗二首》是在欢脱愉悦中表达情感,《秋天的怀念》是在细腻沉思中表达情感,不同风格的文章应该运用不同的朗读教学。前两种可以进行重点句段朗读,最后的需要慢慢品读,融入理解与感悟,才能读出其中的细腻情感。《秋天的怀念》抓住文中的“挡、躲、扑、抓、忍、”等动词和“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等语言这些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使其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文中“两个我的交织”将对少不更事的追悔、对母亲的怀念、对母爱的赞美等复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散步》一文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景物描写、侧而描写、抓住关键的抒情议论句来分析四个人物形象。理清《散步》思路,明确记事的六要素,理清“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讲清一件事”需要先确定简单提纲。作者通过叙述祖孙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经过,表现出一家人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包含着对生命轮回或延续的感慨,人到中年特有的责任感。
正是因为不同老师对于同一篇、同一个单元课文的解读都有着自己的独特精彩,才让我有了新的教学尝试!整个活动过程热烈而融洽,真正起到了研讨的实效,实现了交流互动、思维迸发、优势互补的目的。相信在方睿师父的带领下,我们会基于学情,立足课堂,努力向研究型教师的方向迈进!由衷感谢每一次的学习机会。
参考文献
[1]温儒敏,王本华.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57-106.
[2]王君,肖培东,凌宗伟.初中语文这样教[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9.55-68,194-204.
作者简介:赵婧妤(1995),女,汉,云南昆明,中学二级教师,本科,云南省昆明市第十四中学(所650000),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