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染诗性之美,编织诗意课堂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xi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鸟语》一文是苏教版四下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文中丰富的“鸟语”令作者遨游在想象的世界中,又在诗化的语言中与鸟儿进行“对话”,押韵、对仗的句式,轻快、明朗的节奏,学起来饶有趣味。
  既然题为“鸟语”,就务必要抓住鸟儿的语言来研读思考。不难发现,作者用详略结合的写作手法构文,但无论是详写的布谷鸟和喜鹊,还是略写的燕子、大雁等鸟类,作者都旨在告诉孩子们自己在鸟儿身上所获得的启示以及作者爱鸟的情感。
  站在使学生能“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角度上,结合散文语言优美凝练的特点,我立足于打造让学生于诗意的氛围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语文课。笔者试着以《鸟语》为模板,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诗词贯穿,塑造意境美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教师是学生汲取知识的组织者,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一堂诗意课的呈现要求教师在研读好教材的基础上,激活语言文字,让课堂灵动起来,其重要途径便是使学生入情入境。
  作者以听鸟语、说鸟语、悟鸟情的思路展开,文中涉及的鸟儿种类繁多,但每一种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布谷鸟是报春之鸟,催促人们出工播种,提醒人们勤劳刻苦;喜鹊是报喜之鸟,捎来喜讯和快乐,给人希望和安慰;燕子勤劳、大雁守纪、苍鹰顽强……这不就是鸟儿的王国吗?在这样的世界中,作者猜想有趣的故事,领悟其中的道理,我便想带着孩子们一起进入这自由快乐的王国,身临其境地“听鸟语”。
  诗,本身就是语言的精髓,诗中有画有境,其格律韵味吸引着学生。而散文和诗又都有着意境美、情动人的特点,我便用诗词为孩子们搭建出一片鸟林,创设出一番意境来。
  我首先和孩子们玩文字游戏,告诉他们几只小鸟躲在了我们的课堂中,让他们在所出示的诗句中把藏起来的鸟儿找出来。
  出示: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学生找出诗句中的鸟儿时,我利用多媒体,相机出示相应的图片,学生在与鸟儿“见面”时,学习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也慢慢地踏进了鸟类王国。顺势再出示自编的两首小诗,让学生猜猜诗中描写的是哪种鸟,自然而然地引出作者在文中详写的与布谷鸟和喜鹊的对话过程。
  出示:
  周而复始,年年如是。
  声声重复:
  “播谷,播谷……”
  句句催促,勤奋刻苦。
  (布谷)
  喜迎春风芳菲赛,
  鹊鸣喳喳入院来。
  早报喜,晚报财,
  闹声喧语乐开怀。
  (喜鹊)
  用诗来开头,以诗作过渡,引诗作结尾。“诗”成了整个教学过程的线索,一步一步将教学引入了高潮,让学生在这样的结尾中意犹未尽。
  悠扬的音乐声中,师生轻声诵读:
  《四季的声音》
  听听,
  春的声音,
  杨树拍拍手掌,
  “沙沙”,
  是绿叶轻轻地向大地道谢。
  听听,
  夏的声音,
  荷花摇动着身子,
  “哗哗”,
  是荷叶向人们问好的话音。
  听听,
  秋的声音,
  枫树打打哈欠,
  “唰唰”,
  是枫叶对母亲告别的曲儿。
  听听,
  冬的声音,
  北风唱起了歌,
  “呼呼”,
  是庆祝隆冬来到的歌声。
  此时的孩子不仅仅明白了鸟儿给我们带来的启迪,更懂得了生活中有着无处不在的声音,而我们应该有一颗善于发现、敢于猜想、勇于思考的心,去发现耳畔的声音,去猜想有趣的故事,去思考蕴含的智慧哲理,将语文延伸至生活。
  “诗”是有灵性的,富含着人文性和情感性,“诗”中有无穷的语文教学机智,何不用“诗”为课堂营造出一种意境呢?
  二、诵读涵泳,品味音韵美
  诵读,通过有声的语言,自然流露情感,有助于学生直观地领略到文章的音乐美,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叶圣陶先生强调:“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因此,我将本文的教学重点放在作者和鸟儿的对话上,让学生自己在读的过程中领悟到作者会由“布谷布谷”的叫声联想到“种田织布”“勤劳刻苦”、由喜鹊“喳喳喳喳”的叫声联想到“喜事到家”的原因。比如与布谷鸟的“对话”,从内容上看,作者的猜想符合布谷鸟报春播种的特点;从语言形式上看,两者之间字数相同,读起来朗朗上口;而“谷”“布”“苦”也都押“u”韵,饶有韵味。这“鸟语”仿佛也成了一首诗。
  为了能让学生清晰明了地感受到其中的联系,我将文中的对话稍加修改后呈现出来,在师生间、生生间反复诵读。
  “你做什么?”
  “布谷布谷,种田织布。”
  “你喜欢什么?”
  “布谷布谷,勤劳刻苦。”
  学生模仿着布谷鸟的叫声,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反复地一问一答,体会到了在作者与鸟儿“对话”的语言中,有着对仗和押韵的特点,从而有效激活了文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语言的内涵。
  三、拓展延伸,编织诗性美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想象力是小学生的一种基本语文能力,如果教师能有针对性地从文本入手,加以点拨和引导,孩子创作的激情和表达的欲望便能被激发出来。
  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想象一下,布谷鸟除了会催促农民伯伯赶快去种田织布外,它们还可能说什么呢。联系生活经验,让学生根据所出示的情境来想,有依据地想,而非不着边际地胡思乱想。
  出示:
  课堂中的小朋友又发呆了,只听布谷鸟在耳边叫着:“布谷布谷, 。”
  万物复苏了,桃红了,柳绿了,布谷鸟唱道:“布谷布谷, 。”
  语文具有诗性的光辉,在练习过程中,孩子们在想象的王国中自由创作,如果将他们的回答排列起来,也是一首首有趣的小诗。语文具有独特的人文性,学生在这样的运用训练中,不仅能将语文延伸到生活中去,也能将这些“鸟语”听得更深刻。
  语文看起来似画,读起来如诗。诗,在凝练的语言中给了我们无尽的人生启迪,而诗意的课堂便是用诗化的语言共同探寻着美的情感;诗,在节奏明朗的诗句间展现了耐人寻味的韵律,而诗意的课堂便是让情意萦绕在耳畔;诗,在短小精悍的篇幅中留下的是无尽的遐想,而诗意的课堂便是在意境中走进作者的心灵……诗意的课堂是灵动的,我们应该赋予语文一片诗意的沃土,让学生在这民族历史的缩影和古老文明的积淀中绽放、陶醉。
  作者简介:江苏省昆山市朝阳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节约用水》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中设计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其安排在本册教材第27课《水》一文之后,内容分“小小调查”“谈节水,学成语”“介绍节水小窍门”“编写公益广告”“大家来抢答”等五部分。笔者结合本内容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以学生之学为主体,有趣味  1.课前导。在学习完《水》一课后,我引导学生认真自主阅读。对于“小小调查”这一板块内容,我鼓励学生不满足于课本提供的两项现成的调查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农村小学班额数逐渐减少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这对于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方式的课程而言,形成了天然的优势,但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人数减少了,我们的阅读教学就要铸造“精华”。对于阅读教学而言,教师就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转变教学理念和策略,整合小班化教学的优势,不断优化小班化阅读教学的教学行为,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益。  一、创设平台,在自主探究中明确方向  例如在教学《
期刊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理解“滴水穿石”的启示,并学习通过简要的事例说理的方法。  3.能结合自身生活实际或他人实际抒写读后的感受。  【教学重点】  1.读懂“滴水穿石”的启示。  2.两次说写练习:(1)学习简要介绍相关事例说理;(2)结合生活实际抒写读后感受。  【教学准备】  1.认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理解文中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2
期刊
“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德兰修女  教育是爱的事业,怀着对教育的爱去做细小事,一定能从细微处寻找到生长点,不断成长。“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着力于“微行动”研究,越发让我感受到“细微”的力量也能产生巨大的能量。  (一)字词微电影:让语言之树枝繁叶茂  字词微电影,是让学生通过一段
期刊
朗读历来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我试以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就语文课堂中出现的一些朗读现象,谈谈平时在优化朗读教学中的点滴做法,意在对“症”下“药”,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一、尝试感悟:真实的朗读——尊重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
期刊
在深化教学改革的今天,提及最多的关键词莫过于“学生主体”“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那么作为教师还敢“教”吗?当然,必须要教!课堂是师生共同学习、探讨,互为生长的平台,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容忽视。笔者就从语文课应该“教在何时”的角度,谈谈让学习真正发生的几点策略。  一、教在知识“易错疑难”处  “教什么”,不只是根据课前的预设,更不是事先录制好微视频,而是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以学定教”“顺学而教”。
期刊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整个小学阶段,这样的例子有几百个,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帮助学生擦亮眼睛,选择合适的“语用迁移点”,实现有效迁移,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何为合适的“语用迁移点”呢?怎样利用这些迁移点进行教学,帮助学生习得语言,实现有效迁移呢?笔者做了一些粗浅的尝试。  一、根植教材,找准关键点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二十四课《明天,我们毕业》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课文的第三、
期刊
体验性学习重视学习的直接经验,强调让学生亲历语文实践活动,与文本“亲密接触”,发生“内在意义的交流”,从而获得真切的心灵感悟。因此,“多维体验”是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它能使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一、角色体验:走进文本,感悟内心  所谓角色体验,就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忘记自我,使其成为文中的一个角色,想其所想,说其所说,做其所做,真真切切地体验人物的思想和情感。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能激
期刊
文本解读分三个层面,分别是文学语言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本意蕴层面。高中语文中的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对文本的感知、理解和评价,达到对这三个层面的深度感悟,读出文本之美。  一、反复诵读,触摸语言之“美”  解读文本不仅要分析,更要去“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诵读文章,在反复诵读中感触文章的语言之美,并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到文章的意蕴。  《雨巷》是一
期刊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要想上好每一节课,就要求教师加强自身修养,准确解读文本。下面从关键语句的选择谈谈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  《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我的课堂教学过程如下。  复习上节课所学重点,并朗读回顾。  (师投影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