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二十年前的中秋夜,上海那位传奇女子与世长辞。张爱玲是孑然离开的,身边没有一个人,甚至没有家具,她就静静躺在地板上——只有一条薄毯陪着她。
她没能与任何一人相守到生命的最后。
一如她曾经的那句“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喜悦。”
这位奇女子只是冷冷向那人生的弄堂口张望,无论再热闹。
——初读张爱玲的作品时,她便在我心里站成了这样一片孤傲的天。
爱玲总是用着偏冷色调的语言,无大悲,亦无大喜,只是淡淡道来那些人的故事。她的文字总是游走在香艳和清冷之间,便若深秋初晨的枝桠上晶莹剔透的霜华,然而最终面目却是惊艳而枯槁尖锐的。
从前我总以为,爱玲只是慵懒地倚着窗前的雕花梨木椅,骄傲地淡看着不属于自己的爱恨情仇,幕落了戏终了,便关上窗,但也添一声轻叹。而那些春风十里,那些冬雷震震,全都与她不相干,只不过是他人的喜怒哀乐罢了。
然再次读罢她的作品,我却以为,传奇的是她的文字,也是她的爱情。与胡兰成的相识相爱,是她人生中如此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她谓之绝美的倾城之恋,却也是她难逃的劫数。
世人说,随着张爱玲的爱情萎谢的是一代才女的才情,何止女人那些稍纵即逝的青春。我却不以为然。胡兰成的名字永远烙在她心上,这场爱恋便渗入了她的文字,晕染在了她之后的每部作品中。而再回首爱玲的从前的作品,似乎她笔下每一个女子,都总能让我看到她自己的点点痕迹,我开始试着理解她,最后读完,却早不是从前的心境。
胡兰成,是他让这名上海奇女子的心从旁观的窗前走下楼来,再也回不去了。
二
她从上海来。
张爱玲,这三个字,在世人眼中,似乎早已是那个年代上海女人的妖娆剪影。
是妆容精致的名媛在冰冷大理石上和柔软红毯中舞蹈的高跟鞋的矜持响声;是妖娆宛如夜玫盛放的旗袍与泛着高贵冷光的皮草;是一叠叠印有女子高傲笑容的日历与一盒盒烫金洋文的奢侈香烟;是一浪浪外滩的香艳歌声与一夜夜霓灯下的妩媚舞姿。
开开合合的优雅洋伞,法兰西舶来的浓艳香水,在这个注定属于女人的年代,裙裾飞扬,风过沉香。
四十年代初上海的华丽与苍凉,战火中上海的沦陷,这几乎就是她爱情的全部舞台了。
无可否认,张爱玲永远属于旧上海。她的爱情,也永远属于旧上海。
“上海,恍如隔世啊。”
——若干年后,她笑答问者,却再也没回去。
三
1944年,初春。法国梧桐沙沙作响,斑驳树荫洒满了上海租界的道路。
诱惑的蔷薇爬满了白色花园的一面面墙。咖啡与茶点弥散出甜腻的芬香与淡然的优雅。
一篇名为《封锁》的小说俘获了那个在午后慵懒闲适的阳光中的草坪藤椅上读书的中年男人,胡兰成。
他坐直了身子,细细地读了一遍又一遍,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几番求见作者。
张爱玲不见生客,却又亲自登门拜访胡兰成,是意料之外;而他们酒逢知己相谈甚久,却又在情理之中了。
胡兰成后来只说,与他所想的全不对。
——“她坐在那里,幼稚可怜相,不像个作家,倒像个未成熟的女学生。”
这时候张爱玲于胡兰成,已不是高高在上的知名作家于热心读者了。所以当送她走时,两人并肩,胡兰成突兀地冒出一句:“你的身材这样高,这怎么可以?”——“这怎么可以”这一句话,已经是将两人放在男女般配与否的角度上了,这时的胡兰成,已然动情了。
可这时的胡兰成,也已然忘了,他是有妻如玉,有女如花。这只是一切的开始,我却似乎隐隐嗅到了终局的味道。
从次日胡兰成回访,到两人频频相约,再到胡兰成索要相片,最后张爱玲在相片背后一字字写下“见了你,我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我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我并不知道,究竟是俊朗的脸,挺拔的背影,还是妙语连珠的神采,温文尔雅的气度让爱玲倾心于这个风流至死的中年男人;我只知道,这短短一句话表明,她确是真真正正地爱上了胡兰成。
也许只是因“懂得”。单单只为胡兰成是懂她的,懂她童年的黑暗与不幸,懂她如今的寂寞与希冀。
那年,张爱玲二十四岁,胡兰成三十八岁。一个是大汉奸汪精卫政府文化部次长,一个是上海首屈一指的女作家。
这一年,她出版的《茉莉香片》里有这样一句话:“她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悒郁的紫色缎子屏风上,织金云朵里的一只百鸟。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也还死在屏风上。”
然而张爱玲还是就这样单纯地爱了,爱得毫无保留,跨越年龄身份名位;即使爱情可以与政治无关,可她甚至容忍他已有家室。
我想我们都宁可相信,胡兰成也曾深切地爱过罢,至少在两人倾情时。即使只是在一纸婚书前互许誓言那一刻,只是在遇难时的绝望中,他只喊出“爱玲”两字那一刹;至少这个他们相识相知的1944年,他也曾是全心全意爱着的。
她不介意他尴尬的敏感身份,上海政局飘摇,面对随时的亡命天涯,张爱玲也只是笑笑:“那时你变姓名,可叫张牵,或叫张招,天涯地角有我在牵你招你”——这是我们熟悉的,她一贯的语气,那样洒脱自如——那时她是深信他们最美的爱情的。
可真的异数突起,世事纷乱时,胡兰成如泥菩萨般远躲乡下,竟轻易就移情别恋了。这时我恨极了他的风流成性——即便是颠沛他乡,也还是要找女人的。流亡他乡,张爱玲却不是胡兰成身边的伴侣和爱人。护士小周,斯家小娘,胡兰成在逃亡中风流不止,却依然与张爱玲联系着——他倒是自诩要享尽“齐人之福”,可爱玲竟还是不遗余力,倾情,倾钱,那样投入地爱着他。
爱玲辗转寻得又千辛万苦找去他的藏匿处,他却那样滥情那样负她,更要她为他新欢作画讨之欢喜!爱玲忍泪佯作三人和睦状,而画是怎么也画不下去了。 两人恩爱的1944年,张爱玲写了《红玫瑰与白玫瑰》,只隔一年,她便由“床前明月光”变成他“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甚至是已经被抹掉的了。
她终究只得孤身离开,也再说不出除此外其余的话。
——“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够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
落雨声,嘀嗒回荡着她的轻声叹息;落雨声,沥沥满地尽是两人曾经的呢喃细语。
“我想过,你将来就是在我这里来来去去亦可以。”——在上海时,她曾在一封给胡兰成的信中这样写道。这让我曾期许,张爱玲的爱情应该是潇洒的,她不该为爱情所累。就像她成名作《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悲哀的薇龙可爱的那一面——轻笑道:“我爱你,关你什么事?千怪万怪,也怪不到你身上去。”
——七分玩笑三分倔强。后悔又怎么了?被骗又怎么了?只要我爱你。
那是她留世的相片中的姿态,挺直着背,微扬着下颌,眼神冷傲而锐利——她曾经很高很高。
胡兰成说她身材高大时,也还是带着某种对她高不可攀的敬畏罢。
然而我忘了,独独那张赠与胡兰成的相片里,她是含羞的娇态,带着随意,仍掩饰不了爱情的欢喜。
“见了你,我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我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她却愿意为他一直低下去,满含喜悦与期待,心花怒放。
可张爱玲终究是张爱玲。
她愿意为胡兰成降低她的姿态,她可以为他散尽一身傲气;可他无法折断张爱玲的傲骨,她不容许他的滥情亵渎她神圣而坚贞的爱情。
为了胡兰成,张爱玲的心低到了尘埃中,可她的灵魂,永远是高贵的,她绝不可能与另一个女人分享他,也宁可不要他破碎的爱情。她的爱情,必须要是对等的尊重与专一。
此后一年,张爱玲怕胡兰成在流亡中受苦,居然依然用自己的稿费接济他,只因他却欣然受之。
我忍不住想,只是爱玲心善不忍胡兰成潦倒流离罢了。然而胡兰成途径上海,在张爱玲处避难一夜的那个清晨,他俯身吻她道别,她到底是忍不住泪,哽咽着,低唤了一声“兰成”,紧紧抱着他却再也说不出话来。
可张爱玲到底是聪明的女子,她是明白的,这一次,必须也只能是诀别。
而我的心猛地疼痛地跳动了一下——这两个字的呼唤,与短短两年前胡兰成难中那声“爱玲”如此相似。此刻,我不再恨胡兰成的风流滥情了。毕竟他们曾是如此真实纯粹地深深相爱过的。
犹记得爱玲写于他们相识前一年的,她笔下唯一还算是圆满的那段爱情,《倾城之恋》中的白范与现实中的张胡四人,那么相似却又那么相反。同样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同样是倾城之恋,那两人却因这场动乱足以厮守。我想,她也曾经是如同流苏般的女子,存着对爱情的期盼,直来直往又小心翼翼,可爱至极。可惜,上海终究不是香港,而张爱玲爱上的胡兰成,更不是范柳原。
这一次,就终于是两人最后的见面。
四
1947年6月,在那一吻的半年后,胡兰成一切安定下来,张爱玲的诀别信也终究是来了。
“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的了。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
——这样淡漠冷静的语气,干脆利落的词字,还有后来爱玲与赖雅十一年的婚姻都让我相信,她自此是真的放下了,也是真的找到可以相守的真爱,终于获得幸福了。
像张爱玲这样的女子,亲切却不失神秘 现实而高傲,淡雅又浓艳。她应该有一份圆满的爱情。而赖雅这位风度翩翩温文尔雅的自由诗人,有何不及那醉于浮花浪蕊中的胡兰成?
直到我看到张爱玲于知命之年写成,曾亲自销毁的《小团圆》的最后两页,我忽然就掉下泪来。
《小团圆》的最后,九莉做了一个梦:“青山上红棕色的小木屋,映着碧蓝的天,阳光下满地树影摇晃着,有好几个小孩在松林中出没,都是她的。之雍出现了,微笑着把她往木屋里拉。非常可笑,她忽然羞涩起来,两人的手臂拉成一条直线,就在这时候醒了。二十年前的影片,十年前的人。她醒来快乐了很久很久。”
——读到这里的张迷,谁的心不会忽然抽紧?九莉终究是记着之雍的,张爱玲,也终究是爱了胡兰成一辈子。
胡兰成却到底没能懂得张爱玲,他的《今生今世》写成了群芳谱,道尽平生风流事,只说张爱玲恰是陌上游春赏花,并不落情。只是享受这人世的美妙,淡漠从不留恋。
胡兰成不知道,《金锁记》里“曹七巧静静地端坐在椅子上,凝视着远去的背影,用手将那镯子使劲地向上推,直到推不上去了,镯子就在腋下被枯瘦的手臂夹着,像把金子铸成的锁,牢牢地将她锁住了”——金子锁住了七巧就像他困住了爱玲。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 ,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这是《金锁记》的末句,而三十年前,胡兰成对张爱玲的爱早已烧完,最终与他在日本死生相守终老的是上海滩黑帮奇女子佘爱珍;可三十年前张爱玲对他的爱却孤单地蔓延着,与她一同客死他乡无人知。
《十八春》里爱玲写道:“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他们相遇时,张爱玲不过二十四岁,对胡兰成是指缝间的年月,于她,真的是一生了。
《色戒》中一句“快走”是王佳芝爱上了汉奸易先生的证明,却让整个计划付之东流。但她便是张爱玲的心,爱上胡兰成永不后悔,因一句“这个人是真爱我的”。
即使她们是都知道的,这一句“快走”,要付出的不单单只是暗杀计划的流产而已。
我曾想问张爱玲一句,爱这样一个男人,究竟值不值得。可想来,《半生缘》中她早就给了自己也给了我们答案——“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
五
属于他们倾城之恋的那一年,张爱玲写了《爱》,而或许,他们也是恰巧相遇——“于千万人之中,于千山万水之中,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欣然相见,机缘巧合,互道:原来你也在这里”。
只是轻轻一问,轻轻一叹,胡兰成走了,而张爱玲还永远留在原地;红颜弹指老,墨汁在一席红纸上散开,散在刹那芳华的恍惚记忆里:
——“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只是那片嫣红已随风而逝,而字迹也早已在流年里斑驳。
——我恍惚看到,那一纸婚书风化作尘,就是《小团圆》中那差了一张永远凑不成对的红纸;而点绛唇、沉香屑、旧旗袍、碎鬓角一晃而过;女子的脸最终是低在了这尘埃里,却也在这尘埃里开出了绚烂的花朵。
六
张爱玲的爱情或许是以悲剧收尾,可并没有让她颓靡。她的创作与她的经历固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并不是爱情与婚姻的缺失性造就了她的文字。
她执着于女性人物的创作,她笔下的女性人物永远逃不开悲剧命运。她述说女人一生的劳碌、屈辱、隐忍与情感的躁动、沉沦;描绘女人的妒忌、庸俗、虚荣与异化。但是这些女子遍体鳞伤依旧渴望爱情,身处困境而祈盼幸福。她不仅仅赤裸裸地展示女性的矛盾、挣扎与痛苦,更是在思考新时代的新女性的角色归宿。
张爱玲在《谈女人》中有这样一句话:“女人在为男人活着,对于大多数的女人,‘爱’的意思就是‘被爱’。”
她身上强烈的女性意识熠熠生辉,这名上海的奇女子,她自身的独立价值绝不会因为爱情的千疮百孔而褪色。
她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孑然与世长辞,正如那不知年的落红沉泥,如今嗅来,依如故香,不减风采。
二十年前的中秋夜,上海那位传奇女子与世长辞。张爱玲是孑然离开的,身边没有一个人,甚至没有家具,她就静静躺在地板上——只有一条薄毯陪着她。
她没能与任何一人相守到生命的最后。
一如她曾经的那句“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喜悦。”
这位奇女子只是冷冷向那人生的弄堂口张望,无论再热闹。
——初读张爱玲的作品时,她便在我心里站成了这样一片孤傲的天。
爱玲总是用着偏冷色调的语言,无大悲,亦无大喜,只是淡淡道来那些人的故事。她的文字总是游走在香艳和清冷之间,便若深秋初晨的枝桠上晶莹剔透的霜华,然而最终面目却是惊艳而枯槁尖锐的。
从前我总以为,爱玲只是慵懒地倚着窗前的雕花梨木椅,骄傲地淡看着不属于自己的爱恨情仇,幕落了戏终了,便关上窗,但也添一声轻叹。而那些春风十里,那些冬雷震震,全都与她不相干,只不过是他人的喜怒哀乐罢了。
然再次读罢她的作品,我却以为,传奇的是她的文字,也是她的爱情。与胡兰成的相识相爱,是她人生中如此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她谓之绝美的倾城之恋,却也是她难逃的劫数。
世人说,随着张爱玲的爱情萎谢的是一代才女的才情,何止女人那些稍纵即逝的青春。我却不以为然。胡兰成的名字永远烙在她心上,这场爱恋便渗入了她的文字,晕染在了她之后的每部作品中。而再回首爱玲的从前的作品,似乎她笔下每一个女子,都总能让我看到她自己的点点痕迹,我开始试着理解她,最后读完,却早不是从前的心境。
胡兰成,是他让这名上海奇女子的心从旁观的窗前走下楼来,再也回不去了。
二
她从上海来。
张爱玲,这三个字,在世人眼中,似乎早已是那个年代上海女人的妖娆剪影。
是妆容精致的名媛在冰冷大理石上和柔软红毯中舞蹈的高跟鞋的矜持响声;是妖娆宛如夜玫盛放的旗袍与泛着高贵冷光的皮草;是一叠叠印有女子高傲笑容的日历与一盒盒烫金洋文的奢侈香烟;是一浪浪外滩的香艳歌声与一夜夜霓灯下的妩媚舞姿。
开开合合的优雅洋伞,法兰西舶来的浓艳香水,在这个注定属于女人的年代,裙裾飞扬,风过沉香。
四十年代初上海的华丽与苍凉,战火中上海的沦陷,这几乎就是她爱情的全部舞台了。
无可否认,张爱玲永远属于旧上海。她的爱情,也永远属于旧上海。
“上海,恍如隔世啊。”
——若干年后,她笑答问者,却再也没回去。
三
1944年,初春。法国梧桐沙沙作响,斑驳树荫洒满了上海租界的道路。
诱惑的蔷薇爬满了白色花园的一面面墙。咖啡与茶点弥散出甜腻的芬香与淡然的优雅。
一篇名为《封锁》的小说俘获了那个在午后慵懒闲适的阳光中的草坪藤椅上读书的中年男人,胡兰成。
他坐直了身子,细细地读了一遍又一遍,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几番求见作者。
张爱玲不见生客,却又亲自登门拜访胡兰成,是意料之外;而他们酒逢知己相谈甚久,却又在情理之中了。
胡兰成后来只说,与他所想的全不对。
——“她坐在那里,幼稚可怜相,不像个作家,倒像个未成熟的女学生。”
这时候张爱玲于胡兰成,已不是高高在上的知名作家于热心读者了。所以当送她走时,两人并肩,胡兰成突兀地冒出一句:“你的身材这样高,这怎么可以?”——“这怎么可以”这一句话,已经是将两人放在男女般配与否的角度上了,这时的胡兰成,已然动情了。
可这时的胡兰成,也已然忘了,他是有妻如玉,有女如花。这只是一切的开始,我却似乎隐隐嗅到了终局的味道。
从次日胡兰成回访,到两人频频相约,再到胡兰成索要相片,最后张爱玲在相片背后一字字写下“见了你,我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我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我并不知道,究竟是俊朗的脸,挺拔的背影,还是妙语连珠的神采,温文尔雅的气度让爱玲倾心于这个风流至死的中年男人;我只知道,这短短一句话表明,她确是真真正正地爱上了胡兰成。
也许只是因“懂得”。单单只为胡兰成是懂她的,懂她童年的黑暗与不幸,懂她如今的寂寞与希冀。
那年,张爱玲二十四岁,胡兰成三十八岁。一个是大汉奸汪精卫政府文化部次长,一个是上海首屈一指的女作家。
这一年,她出版的《茉莉香片》里有这样一句话:“她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悒郁的紫色缎子屏风上,织金云朵里的一只百鸟。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也还死在屏风上。”
然而张爱玲还是就这样单纯地爱了,爱得毫无保留,跨越年龄身份名位;即使爱情可以与政治无关,可她甚至容忍他已有家室。
我想我们都宁可相信,胡兰成也曾深切地爱过罢,至少在两人倾情时。即使只是在一纸婚书前互许誓言那一刻,只是在遇难时的绝望中,他只喊出“爱玲”两字那一刹;至少这个他们相识相知的1944年,他也曾是全心全意爱着的。
她不介意他尴尬的敏感身份,上海政局飘摇,面对随时的亡命天涯,张爱玲也只是笑笑:“那时你变姓名,可叫张牵,或叫张招,天涯地角有我在牵你招你”——这是我们熟悉的,她一贯的语气,那样洒脱自如——那时她是深信他们最美的爱情的。
可真的异数突起,世事纷乱时,胡兰成如泥菩萨般远躲乡下,竟轻易就移情别恋了。这时我恨极了他的风流成性——即便是颠沛他乡,也还是要找女人的。流亡他乡,张爱玲却不是胡兰成身边的伴侣和爱人。护士小周,斯家小娘,胡兰成在逃亡中风流不止,却依然与张爱玲联系着——他倒是自诩要享尽“齐人之福”,可爱玲竟还是不遗余力,倾情,倾钱,那样投入地爱着他。
爱玲辗转寻得又千辛万苦找去他的藏匿处,他却那样滥情那样负她,更要她为他新欢作画讨之欢喜!爱玲忍泪佯作三人和睦状,而画是怎么也画不下去了。 两人恩爱的1944年,张爱玲写了《红玫瑰与白玫瑰》,只隔一年,她便由“床前明月光”变成他“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甚至是已经被抹掉的了。
她终究只得孤身离开,也再说不出除此外其余的话。
——“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够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
落雨声,嘀嗒回荡着她的轻声叹息;落雨声,沥沥满地尽是两人曾经的呢喃细语。
“我想过,你将来就是在我这里来来去去亦可以。”——在上海时,她曾在一封给胡兰成的信中这样写道。这让我曾期许,张爱玲的爱情应该是潇洒的,她不该为爱情所累。就像她成名作《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悲哀的薇龙可爱的那一面——轻笑道:“我爱你,关你什么事?千怪万怪,也怪不到你身上去。”
——七分玩笑三分倔强。后悔又怎么了?被骗又怎么了?只要我爱你。
那是她留世的相片中的姿态,挺直着背,微扬着下颌,眼神冷傲而锐利——她曾经很高很高。
胡兰成说她身材高大时,也还是带着某种对她高不可攀的敬畏罢。
然而我忘了,独独那张赠与胡兰成的相片里,她是含羞的娇态,带着随意,仍掩饰不了爱情的欢喜。
“见了你,我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我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她却愿意为他一直低下去,满含喜悦与期待,心花怒放。
可张爱玲终究是张爱玲。
她愿意为胡兰成降低她的姿态,她可以为他散尽一身傲气;可他无法折断张爱玲的傲骨,她不容许他的滥情亵渎她神圣而坚贞的爱情。
为了胡兰成,张爱玲的心低到了尘埃中,可她的灵魂,永远是高贵的,她绝不可能与另一个女人分享他,也宁可不要他破碎的爱情。她的爱情,必须要是对等的尊重与专一。
此后一年,张爱玲怕胡兰成在流亡中受苦,居然依然用自己的稿费接济他,只因他却欣然受之。
我忍不住想,只是爱玲心善不忍胡兰成潦倒流离罢了。然而胡兰成途径上海,在张爱玲处避难一夜的那个清晨,他俯身吻她道别,她到底是忍不住泪,哽咽着,低唤了一声“兰成”,紧紧抱着他却再也说不出话来。
可张爱玲到底是聪明的女子,她是明白的,这一次,必须也只能是诀别。
而我的心猛地疼痛地跳动了一下——这两个字的呼唤,与短短两年前胡兰成难中那声“爱玲”如此相似。此刻,我不再恨胡兰成的风流滥情了。毕竟他们曾是如此真实纯粹地深深相爱过的。
犹记得爱玲写于他们相识前一年的,她笔下唯一还算是圆满的那段爱情,《倾城之恋》中的白范与现实中的张胡四人,那么相似却又那么相反。同样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同样是倾城之恋,那两人却因这场动乱足以厮守。我想,她也曾经是如同流苏般的女子,存着对爱情的期盼,直来直往又小心翼翼,可爱至极。可惜,上海终究不是香港,而张爱玲爱上的胡兰成,更不是范柳原。
这一次,就终于是两人最后的见面。
四
1947年6月,在那一吻的半年后,胡兰成一切安定下来,张爱玲的诀别信也终究是来了。
“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的了。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
——这样淡漠冷静的语气,干脆利落的词字,还有后来爱玲与赖雅十一年的婚姻都让我相信,她自此是真的放下了,也是真的找到可以相守的真爱,终于获得幸福了。
像张爱玲这样的女子,亲切却不失神秘 现实而高傲,淡雅又浓艳。她应该有一份圆满的爱情。而赖雅这位风度翩翩温文尔雅的自由诗人,有何不及那醉于浮花浪蕊中的胡兰成?
直到我看到张爱玲于知命之年写成,曾亲自销毁的《小团圆》的最后两页,我忽然就掉下泪来。
《小团圆》的最后,九莉做了一个梦:“青山上红棕色的小木屋,映着碧蓝的天,阳光下满地树影摇晃着,有好几个小孩在松林中出没,都是她的。之雍出现了,微笑着把她往木屋里拉。非常可笑,她忽然羞涩起来,两人的手臂拉成一条直线,就在这时候醒了。二十年前的影片,十年前的人。她醒来快乐了很久很久。”
——读到这里的张迷,谁的心不会忽然抽紧?九莉终究是记着之雍的,张爱玲,也终究是爱了胡兰成一辈子。
胡兰成却到底没能懂得张爱玲,他的《今生今世》写成了群芳谱,道尽平生风流事,只说张爱玲恰是陌上游春赏花,并不落情。只是享受这人世的美妙,淡漠从不留恋。
胡兰成不知道,《金锁记》里“曹七巧静静地端坐在椅子上,凝视着远去的背影,用手将那镯子使劲地向上推,直到推不上去了,镯子就在腋下被枯瘦的手臂夹着,像把金子铸成的锁,牢牢地将她锁住了”——金子锁住了七巧就像他困住了爱玲。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 ,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这是《金锁记》的末句,而三十年前,胡兰成对张爱玲的爱早已烧完,最终与他在日本死生相守终老的是上海滩黑帮奇女子佘爱珍;可三十年前张爱玲对他的爱却孤单地蔓延着,与她一同客死他乡无人知。
《十八春》里爱玲写道:“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他们相遇时,张爱玲不过二十四岁,对胡兰成是指缝间的年月,于她,真的是一生了。
《色戒》中一句“快走”是王佳芝爱上了汉奸易先生的证明,却让整个计划付之东流。但她便是张爱玲的心,爱上胡兰成永不后悔,因一句“这个人是真爱我的”。
即使她们是都知道的,这一句“快走”,要付出的不单单只是暗杀计划的流产而已。
我曾想问张爱玲一句,爱这样一个男人,究竟值不值得。可想来,《半生缘》中她早就给了自己也给了我们答案——“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
五
属于他们倾城之恋的那一年,张爱玲写了《爱》,而或许,他们也是恰巧相遇——“于千万人之中,于千山万水之中,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欣然相见,机缘巧合,互道:原来你也在这里”。
只是轻轻一问,轻轻一叹,胡兰成走了,而张爱玲还永远留在原地;红颜弹指老,墨汁在一席红纸上散开,散在刹那芳华的恍惚记忆里:
——“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只是那片嫣红已随风而逝,而字迹也早已在流年里斑驳。
——我恍惚看到,那一纸婚书风化作尘,就是《小团圆》中那差了一张永远凑不成对的红纸;而点绛唇、沉香屑、旧旗袍、碎鬓角一晃而过;女子的脸最终是低在了这尘埃里,却也在这尘埃里开出了绚烂的花朵。
六
张爱玲的爱情或许是以悲剧收尾,可并没有让她颓靡。她的创作与她的经历固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并不是爱情与婚姻的缺失性造就了她的文字。
她执着于女性人物的创作,她笔下的女性人物永远逃不开悲剧命运。她述说女人一生的劳碌、屈辱、隐忍与情感的躁动、沉沦;描绘女人的妒忌、庸俗、虚荣与异化。但是这些女子遍体鳞伤依旧渴望爱情,身处困境而祈盼幸福。她不仅仅赤裸裸地展示女性的矛盾、挣扎与痛苦,更是在思考新时代的新女性的角色归宿。
张爱玲在《谈女人》中有这样一句话:“女人在为男人活着,对于大多数的女人,‘爱’的意思就是‘被爱’。”
她身上强烈的女性意识熠熠生辉,这名上海的奇女子,她自身的独立价值绝不会因为爱情的千疮百孔而褪色。
她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孑然与世长辞,正如那不知年的落红沉泥,如今嗅来,依如故香,不减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