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前教育改革深入开展的背景下,小学这个基础教育起步阶段的教学更加引入关注,如何更为有效的开展教学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知识充满了求知欲,就会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究,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做到寓教于乐,营造快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将抽象化的知识直观化,还要提供实践学习的机会,从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笔者基于寓教于乐理念的指导,探索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以供参考交流。
关键词:寓教于乐;小学数学;有效性;策略
引言
随着社会进步,课堂改革的进程逐渐加深,在教育改革中,课堂教学力求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在小学课堂的教学中,学生一般是依靠兴趣进行学习,而且小学学生的学习较为被动,小学的知识也较为基础,这就需要老师展示出高效课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小学学生最大程度的掌握知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着重提高教学的有趣性与有效性,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从根本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推动力,在传统教学中,“填鸭式”教学不但枯燥无味,还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只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应当首先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将枯燥的数字趣味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之美与学习数学的乐趣所在。教师应当注重将数学教学转化成为生动有趣的,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营造一种轻松欢愉的学习氛围,在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1]。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颜色鲜艳的教具,利用生动有趣的情景故事,游戏活动等引起学生的注意,或者可以进一步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感到新奇,新颖,强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对于学生的兴趣喜好有一定的了解掌握,运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比如可以巧妙借助运用实物、仪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工具,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兴趣萌发。例如在教学“求解图形面积”时,教师就可以在多媒体设备上把复杂图形分解成为若干个小部分,然后再涂以不同的颜色,或者还可以运用动画来演示图形分解和还原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果再适时的结合背景音乐,就更能增强立体效果,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彻底改变了以前只依靠学生凭空想象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良好。
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小学数学的教学是教学的基础阶段,在这一阶段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其这一阶段只有培养了较强的数学思维,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学习,才能形成较强的数学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掌握他们的认知规律,根据小学生的认识思维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及数学学习的有效性;从提高兴趣开始,通过数学思维的培养,进一步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2]。“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相比起传统教学的“填鸭式”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使学生具有优秀的学习能力,这不仅是对于小学数学的学习,而且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在进行“认识图形”教学时,首先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引出不同图形的简单概念。然后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围绕认识图形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去发现生活中的各种图形及图形特征等,从而加深对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的了解。
三、将抽象化的知识直观化,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
小学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与较强逻辑性的特点,而且作为基础的数学知识积累,对于小学学生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在知识积累的基础阶段,教师应当尊重小学教学的基本规律与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直观化。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科与学生的特点,根据小学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的基础性与抽象性特征,让学生借助实物与一些案例的情景研究来学习数学,使数学知识直观的出现在脑海里,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使原本枯燥的数学知识抽象化、趣味化。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能最大程度的让学生参与课堂,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3]。例如在讲“圆的定义”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讨论“圆是什么?身边有哪些物品是圆的?为什么它是圆形?”在“圆的周长”教学时,可以先拿出教具或者生活中圆的物品距离让学生观察,可以让学生先自己思考、尝试“圆的周长怎么计算,有什么好办法”?还可以让学生去测量校园中树木的周长等。总之,不要让学生对概念产生死板的理解,而是要用互动的、交流的、实践的、容易受学生喜欢的方式使学生理解概念,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提供实践学习的机会,亲身参与其中
虽然数学知识大多枯燥无味,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小学教师应当在课堂中增加一些生活化的实践活动,以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会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才会大大地提起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便会依托数学学习的实用性认识,产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并且在实践中产生亲身参与的愉悦感[4]。例如在讲“认识人民币”的内容时,可以提问学生:“你们有没有去菜市场买过菜呢?你们是自己付钱的吗?”然后,学生就会开始活跃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虽然会出现很多不同的答案,但是达到了活跃了课堂的氛围的效果;接着老师继续对学生进行引导,创设在超市买菜的情景:“每斤萝卜3元钱,一共买了5斤,付钱的时候拿出了50元钱,那么应当收回多少钱呢?”通过这样的上课方式,学生就会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因而提高了数学教学的效率。
结语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感受与学习体验,因此在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当今教学中,寓教于乐是一种最能够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想要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在学习中快乐轻松的掌握知识的目的,就必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根据小学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学习能力特征,合理的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设置课堂环节,最大程度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知识的探究学习中去,使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掌握知识,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让他们真实的在学习中获得乐趣,真正的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喜峰 . 浅谈小学数学学生兴趣的培养[J].都市家教月刊,2016(11):85.
[2]张华 . 新课标背景下关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14):262-263.
[3]徐婷 . 寓教于乐,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J].教师,2018(02):63.
[4]毛建平 . 寓教于乐,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J].学周刊,2017(05):56-57.
关键词:寓教于乐;小学数学;有效性;策略
引言
随着社会进步,课堂改革的进程逐渐加深,在教育改革中,课堂教学力求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在小学课堂的教学中,学生一般是依靠兴趣进行学习,而且小学学生的学习较为被动,小学的知识也较为基础,这就需要老师展示出高效课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小学学生最大程度的掌握知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着重提高教学的有趣性与有效性,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从根本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推动力,在传统教学中,“填鸭式”教学不但枯燥无味,还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只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应当首先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将枯燥的数字趣味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之美与学习数学的乐趣所在。教师应当注重将数学教学转化成为生动有趣的,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营造一种轻松欢愉的学习氛围,在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1]。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颜色鲜艳的教具,利用生动有趣的情景故事,游戏活动等引起学生的注意,或者可以进一步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感到新奇,新颖,强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对于学生的兴趣喜好有一定的了解掌握,运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比如可以巧妙借助运用实物、仪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工具,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兴趣萌发。例如在教学“求解图形面积”时,教师就可以在多媒体设备上把复杂图形分解成为若干个小部分,然后再涂以不同的颜色,或者还可以运用动画来演示图形分解和还原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果再适时的结合背景音乐,就更能增强立体效果,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彻底改变了以前只依靠学生凭空想象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良好。
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小学数学的教学是教学的基础阶段,在这一阶段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其这一阶段只有培养了较强的数学思维,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学习,才能形成较强的数学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掌握他们的认知规律,根据小学生的认识思维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及数学学习的有效性;从提高兴趣开始,通过数学思维的培养,进一步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2]。“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相比起传统教学的“填鸭式”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使学生具有优秀的学习能力,这不仅是对于小学数学的学习,而且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在进行“认识图形”教学时,首先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引出不同图形的简单概念。然后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围绕认识图形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去发现生活中的各种图形及图形特征等,从而加深对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的了解。
三、将抽象化的知识直观化,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
小学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与较强逻辑性的特点,而且作为基础的数学知识积累,对于小学学生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在知识积累的基础阶段,教师应当尊重小学教学的基本规律与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直观化。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科与学生的特点,根据小学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的基础性与抽象性特征,让学生借助实物与一些案例的情景研究来学习数学,使数学知识直观的出现在脑海里,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使原本枯燥的数学知识抽象化、趣味化。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能最大程度的让学生参与课堂,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3]。例如在讲“圆的定义”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讨论“圆是什么?身边有哪些物品是圆的?为什么它是圆形?”在“圆的周长”教学时,可以先拿出教具或者生活中圆的物品距离让学生观察,可以让学生先自己思考、尝试“圆的周长怎么计算,有什么好办法”?还可以让学生去测量校园中树木的周长等。总之,不要让学生对概念产生死板的理解,而是要用互动的、交流的、实践的、容易受学生喜欢的方式使学生理解概念,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提供实践学习的机会,亲身参与其中
虽然数学知识大多枯燥无味,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小学教师应当在课堂中增加一些生活化的实践活动,以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会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才会大大地提起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便会依托数学学习的实用性认识,产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并且在实践中产生亲身参与的愉悦感[4]。例如在讲“认识人民币”的内容时,可以提问学生:“你们有没有去菜市场买过菜呢?你们是自己付钱的吗?”然后,学生就会开始活跃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虽然会出现很多不同的答案,但是达到了活跃了课堂的氛围的效果;接着老师继续对学生进行引导,创设在超市买菜的情景:“每斤萝卜3元钱,一共买了5斤,付钱的时候拿出了50元钱,那么应当收回多少钱呢?”通过这样的上课方式,学生就会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因而提高了数学教学的效率。
结语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感受与学习体验,因此在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当今教学中,寓教于乐是一种最能够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想要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在学习中快乐轻松的掌握知识的目的,就必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根据小学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学习能力特征,合理的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设置课堂环节,最大程度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知识的探究学习中去,使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掌握知识,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让他们真实的在学习中获得乐趣,真正的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喜峰 . 浅谈小学数学学生兴趣的培养[J].都市家教月刊,2016(11):85.
[2]张华 . 新课标背景下关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14):262-263.
[3]徐婷 . 寓教于乐,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J].教师,2018(02):63.
[4]毛建平 . 寓教于乐,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J].学周刊,2017(05):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