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努力推进我区教师工作新发展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lzh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十一五”以来我区教师教育和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回顾
  (一) 改革和完善教师教育体系,教师培养质量逐步得到提高
  第一,基本完成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教师教育层次结构重心提升。199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查的几点意见》后,我区加快了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步伐。2007年,全区基本完成三级师范向两级师范的过渡,教师职前培养层次结构重心上移,办学层次和规模效益得到提高。目前,全区高师本科院校由2所发展到3所,参与教师培养的综合性本科院校由3所发展到7所;师范专科学校通过合并、重组,由7所调整到3所;过大的中师办学规模合理收缩,学校数由29所减少到3所;教育学院由1999年的7所减少到现在的1所;县教师进修学校由70所增加到79所。
  第二,重新明确教师教育基地,初步构建了教师教育与教师资格制度相衔接的新机制。2007年,我区根据布局需要,经学校申报及评估、考察,确定了一批教师培训基地,使教师资源得到优化及整合,充分调动了培养院校对教师培养及非师范生教师资格培训的积极性。
  第三,教师教育专业建设不断加强,教师培养质量逐步提高。根据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各级师范院校积极探索出了“三二分段制”、“五年一贯制”以及高中起点三年制小学教育专科等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并组织开展了“三品三重一名师”工程、教师教育信息化工程以及学分制、主辅修制、第二学位制试点等工作。同时,还组织开展了高年级师范生顶岗实习活动。高年级师范生经过强化培训后,到农村学校进行为期不少于2个月的顶岗实习,其中独立任教1个月;被顶岗的农村教师则到相应的院校进行为期不少于1个月的脱产培训。这样的互动,既提高了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解决了农村教师脱产学习难的矛盾,同时又加强了教师培养院校与基层学校的密切联系。
  (二) 以提高质量为突破口,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教师培训工作
  第一,大力加强师德教育,逐步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通过师德全员培训、师德论坛、师德征文、师德先进事迹巡回报告等形式,组织开展每年一个主题的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将师德教育列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计划的首要任务和必修内容。同时,制定相应政策,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奖惩、培训、聘任、辞退以及教师职称评定、职务晋升、晋级的重要依据。在教师资格、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和评聘等方面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切实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和新教师聘用的重要考核内容。
  第二,启动广西区域性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初步构建“人网”、“天网”、“地网”三网合一的教师教育网络体系,其作用已初见成效。2007年底,我们正式启动了广西区域性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以广西教师培训中心为组织协调机构,整合自治区优质教师教育资源,构建上挂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下连各市和县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师继续教育新机制。
  第三,实施基础教育名师工程,加强学科骨干教师培养。一方面,继续实施以“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为载体的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第二期“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培训分四批,共培训自治区骨干教师2950名,其中专门培训中小学音乐、美术骨干教师100名,幼儿骨干教师50名,使骨干教师学科分布更为合理。另一方面,启动特级教师培训工程,力求通过集中培训、分散研修、导师指导、课例、课题研究,开设博客、开展论坛及巡讲,建立特级教师工作坊等形式,培养一批中小学名师,并发挥特级教师辐射作用,带动学科骨干教师培养,形成中小学骨干教师梯队。
  第四,加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力度,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在原有计算机培训的基础上,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培训,有力推动我区的信息技术教育和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工作。
  第五,认真组织实施国际国内合作师资培训项目,加强农村地区师资培训。一是认真组织实施国际合作师资培训,其成效显著。2006年以来,我区共组织实施国际合作师资培训项目5个,培训中小学教师26550名。二是积极开展国内师资培训交流合作。根据教育部的统一部署,2008年组织实施了广东省(广州市)对口支援我区农村教师专项培训计划,在南宁市集中培训了中小学农村骨干教师1300名。
  第六,创新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提高中小学校长管理水平。一是2006年, 面向全区开展以“提高校长素质、加强学校管理、促进教育发展”为主题的校长建设年活动,为中小学校长队伍“十一五”建设奠定了良好开局,对我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二是组织开展各种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骨干培训。三是高度重视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2006年以来,我区启动并实施了“中国移动西部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共培训农村地区中小学骨干校长327名。2008年启动“清华伟新远程教育扶贫中小学在线项目校长培训”项目,选派我区2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260名农村中小学校长赴清华大学免费参加培训。
  第七,加强教师学历培训,提高教师学历水平。2006年以来,全区2万多名中小学教师通过函授、自学考试、脱产进修和现代远程教育等形式积极参加学历提高培训,学历水平逐年提高。
  (三) 加强和完善教师队伍管理制度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管理水平
  第一,完善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队伍“入口关”。主要表现在:努力加快教师资格工作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师资格培训课程建设、严格执行教师持证上岗制度等方面。
  第二,创新农村师资的补充机制,认真组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以下简称“特岗计划”)和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特岗计划”的实施,为我区农村师资队伍注入了一批新生力量,有利于解决我区部分县(区)财政困难、农村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等问题。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区中小学教师高层次人才紧缺问题。
  第三,充分发挥并完善教师激励机制,激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为加强农村教师及班主任队伍建设,从2006年起,利用广州助学基金,启动自治区优秀乡村教师和优秀中小学班主任评选表彰工作,对在农村学校任教15年以上的优秀乡村教师、有5年以上班主任工作经历并表现突出的中小学班主任给予表彰,鼓励广大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长期从教,激发广大教师担任班主任职位的积极性。
  (四) 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科学有序地开展中职师资培养培训工作
  第一,开展中职师资队伍调研,启动中职师资培养培训课题研究,进一步摸清家底,明确方向。组织区内有关院校开展中职师资培养培训的课题研究,逐步构建适合我区中职特点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
  第二,组织制定中职师资培养培训规划和初步方案,为职教攻坚期间开展中职师资培养培训工作奠定基础。
  第三,确定中职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加强中职师资培养培训力量。积极发挥职教师资专业技能培训基地的主体作用,广泛调动有条件的实训基地和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断优化培训资源配置,引入竞争机制,以公开招标的形式,确立培训机构和培训项目,构建由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培养培训机构体系。
  第四,创新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培训工作。一是根据国家统一部署,组织遴选我区289名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7人赴德国、奥地利进修。二是组织完成涵盖中职转岗教师基础技能培训、专业骨干教师提高培训、公共基础课外语培训、骨干班主任培训、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等多个学科项目的自治区级培训。三是开展面向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项培训。
  第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新加坡、德国、加拿大等国家先进职教资源。一是签署了由新加坡淡马锡基金会无偿资助“广西—新加坡中等职业教育培训项目”协议,并分批次派遣教师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进行学习培训。二是聘请加拿大职业教育管理专家来我区讲学,学习国际先进职教理念和教学方法。三是做好中德职教师资培训合作项目的各项准备工作。四是加强对中职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培训者的培训。
  第六,做好中等职业学校紧缺专业特聘兼职教师资助计划,指导35所中等职业学校面向社会聘请40个专业方向的特聘兼职教师40名。
  二、 2009年及后2年教师教育和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工作
  (一) 始终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扎实开展师德教育工作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新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坚定不移地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
  第一,要建立健全师德建设制度,完善师德考核监督机制。首先,结合我区实际,逐步建立健全师德建设学习培训制度、师德建设考核制度、师德建设激励和监督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绩效考核、奖惩、培训、聘任、辞退以及教师职称评定、职务晋升、晋级、教师资格再注册的重要依据。其次,加大社会对教师师德建设的监督力度,形成教育行政、学校领导齐抓共管与社会舆论监督配套的工作格局,预防和减少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
  第二,要加强师德教育、宣传,建设高素质的德育教育工作队伍。首先,在教师资格认定和新教师聘用中,要把教师职业道德作为必备条件和重要考察内容;其次,加强教师岗前和职后师德教育,把师德教育作为新教师岗前培训和在职教师职后培训的必修课程和重点学习内容;再次,进一步加强对学校班主任、辅导员等德育工作者的师德教育专题培训,开展自治区、市、县三级骨干班主任队伍建设和班主任全员培训,建立包括中小学班主任进岗制度、继续教育制度和管理规范等中小学班主任岗位培训制度,形成长效机制,使凡新进入班主任队伍的教师,在上岗前或上岗后半年时间内均应接受不少于30学时的专题培训。
  (二) 加大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力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一,创新教师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基地建设,支持教师教育基地改革教师培养模式;支持中学及中职教师培养基地探索创新本科和本科后的多种教师培养模式;支持小学幼儿园教师培养基地探索创新“3+2”、专科及本科等多种教师培养模式;研究确定广西幼儿师范学校升格后我区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及布局;支持各地政府与教师培养院校联合探索教师订单培养模式,建立开放灵活的教师培养体系。
  第二,加强教师教育专业及学科建设。继续抓好教师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和教师教育学科专家团队建设;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计划培养高校中青年教师教育课程骨干教师100-150名,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50-100名。
  第三,深化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改革。首先,改革传统师范专业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老三门”课程,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制定教师资格教育课程要求,并以此为杠杆,调整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优化教师教育课程内容,加强教育实践环节,增加教育实践课时比例,改进教育实践内容和方法,构建新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其次,加强教学管理,全面实行学分制和主辅修制。再次,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技能。
  第四,提高教师教育生源质量。首先,积极开展地方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可行性研究,探索实施定向培养或委托培养制度,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报考教师教育专业,为农村学校培养合格师资。其次,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加强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特别是小学和幼儿园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面试工作,明显提高教师教育专业生源质量。
  (三) 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骨干、倾斜欠发达地区”的原则,大力推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第一,认真组织学历提高培训。各地要按照“学用一致、学以致用”的原则,根据本地本校教师专业结构情况,有计划地选派和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提高培训。学历提高培训必须将知识的系统传授与解决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提高教师知识水平和实际教育教学能力;必须坚持以在职进修为主,鼓励教师采用现代远程教育、函授、自学考试等形式参与学历提高培训,并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互贯通;必须解决教师选择培训专业时避难就简、专业不对口、学非所用等影响学历提高培训效果的突出问题。
  第二,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全员培训。通过多种形式和内容,对全区广大教师进行实施素质教育思想观念的教育,帮助广大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本着“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有计划地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新课程培训,使每位进入新课程教学的教师接受不低于40学时的岗前培训,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使全区具备条件的中小学教师接受不低于50学时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提高广大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能力。
  第三,继续实施以“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为载体的骨干教师培训。以“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为载体,分别按中小学教师总数1%、10%、20%、30%的比例,建立自治区、市、县(市、区)、校四级中小学骨干教师梯队。继续实施“基础教育名师工程”,对全体特级教师实施全员提高培训,对二期A类园丁工程学员进行遴选,重点培养300名优秀学员成为骨干,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培养30名左右在全区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中小学名师。
  第四,结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全面推进校本研修。首先,充分发挥特级教师、园丁工程A类教师及学科教育专家在校本研修中作为引领专家的作用,提高引领专家的理论水平和指导能力。其次,各级教师教育(培训)机构要积极参与和指导中小学校的校本研修工作,并形成制度,长期坚持。再次,要加快完善中小学校本研修运行机制、指导机制和管理机制。
  第五,着力抓好对培训者的培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整合教师教育机构专家学者、中小学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建立相对稳定、高度开放的专兼结合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者队伍。
  第六,加强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建设。通过组织专家编写、遴选、引进等多种途径,开发文本、光盘和网络等多种媒体的教师教育课程。
  第七,继续开展校长素质提高工程。2009年,组织实施促进农村乡镇中心学校管理改进计划,使全区中心学校正职校长至少接受自治区统一培训一次,并通过自治区统一集中培训、专家实地跟踪指导等形式,切实提高农村学校校长素质及管理能力,使农村学校的管理水平再上台阶。
  (四) 继续实施广西区域性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构建现代高效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
  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构建中小学教师终身学习体系是教育部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教师教育创新发展的一项宏伟事业。目前,我区已经研究制定了《广西区域性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试行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我们要认真落实开展,并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构建省级区域性教师教育网络联盟体系。以广西教师培训中心为组织协调机构,以广西教师教育网为基础,创建广西教师网联门户网站。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大学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结合“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搭建上挂下连、立体交叉的广西区域性教师教育网络技术平台,建立标准化、开放式的公共服务体系。
  第二,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在省级专家课程建设团队的引领下,优化和整合网络联盟各成员单位的学科、师资、专业、设施和学校区位优势等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互补与共享,形成一批教师教育优质课程资源,建立我区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库。
  第三,发挥网络联盟灵活多样的学习模式。积极建立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沟通以及各种教育形式有效结合的机制,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学校教育、卫星电视教育、网络教育、函授教育、自学考试等多种教育形式之间课程、学分互认,突出教师专业化特色。
  第四,积极推进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改革与建设。着重促进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电大工作站、教研室、电教站等机构的整合,使全区基本形成适应现代教师继续教育需要的县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网络,利用覆盖全区城乡、开放高效的教师教育体系,大规模、高效益地开展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提升中小学教师素质。
  (五) 进一步规范制度,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
  第一,进一步完善和从严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严格执行教师持证上岗制度,积极推行并严格施行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定期注册制度,实行教师资格证书与教师继续教育和考核的联动管理。
  第二,进一步完善教师考核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实际及教师职业特点的考核办法,指导中小学校开展教师绩效考核及师德考核,重点考核教师的师德修养、专业水平、教育教学能力与工作实绩。在考核过程中,发现有悖教师职业道德的,要坚决清除出教师队伍。
  第三,切实做好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各项工作。首先,由于绩效工资实施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社会关注程度高、情况复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周密部署,按照自治区的要求,结合本地情况认真组织实施。其次,切实做好地方政府的参谋,把实施绩效工资同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加强队伍建设紧密结合,同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经费管理紧密结合。最后,及时研究解决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妥善处理各方面关系,确保实施工作平稳推进,确保教师队伍稳定。
  第四,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的统筹管理。各地要认真落实“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将教职工工资发放和人事管理的权限上收到县。
  (六) 实施“农村教师支持计划”,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第一,继续组织实施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2009年我区“特设岗位计划”的实施范围将扩大至全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校,拟设岗位5000个。各地要从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高度,进一步提高认识,抓住机遇,积极申报和组织实施。同时,各地要积极参与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利用中央政策,加大对本地中小学高层次学科教师的培养力度。
  第二,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组织城镇中小学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组织特级教师、优秀教师讲学团到农村学校巡回讲学、培训教师。同时,积极探索辖区内“校对校”教师交流,并逐步形成制度,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第三,进一步加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力度。通过远程教育、集中培训、挂职锻炼、跟班学习、对口交流等途径,增加农村教师培训机会,扩大农村教师培训受益面。
  (七) 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第一,落实中职教师编制,规范中职教师编制管理,逐步实现编制的动态管理和定期调整,建立和完善适应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中职教师编制管理制度。
  第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管理及激励制度。一是鼓励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再取得第二专业技术资格或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双证型教师”。二是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按照一岗一聘的原则,逐步实现教职工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三是建立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任职资格、选拔、考核、任免、交流、培养培训和激励机制等制度,提高中职校长队伍的整体素质。
  第三,加强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推动中职教师资培养。一是加强中职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二是创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模式。三是改革传统职教师资教育课程。
  第四,完善中职师资补充机制。一是加强新师资的培养和补充。二是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吸引普通高等学校的优秀毕业生到中等职业学校任教。三是制定相应制度,多渠道吸引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中等职业学校兼职任教。
  第五,加大中职师资培养培训力度,提高培养培训能力。一是加大公共财政对中职教师培养培训经费投入,加强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完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二是广泛实施以骨干教师和校长为重点的师资培养培训计划。
  (责编林剑)
其他文献
编者按:为了解韦琴丽校长在校本研修方面的管理实效,我们组织拉堡小学的部分教师畅谈自己的学习和成长心得。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是一股股来自普通教师的,为教育事业而自强不息的生命张力。他们累并快乐着,苦并快乐着,爱并快乐着,因为他们有这样好的一位领头人。真是“好一支赏心悦目的队伍”!  “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用爱践行着他的教育……”  “我也来说说我在校本教研中的点滴收获。
期刊
教育部要求进一步落实甲型H1N1流    本刊讯5月14日,为保障师生的身体健康安全,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进一步落实甲型H1N1流感防控措施。按照“高度重视、积极应对、联防联控、依法科学处置”的防控原则,在当地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和卫生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切实加强学校防控甲型H1N1流感工作领导,进一步完善本地本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预案,切实按照教育部、卫生部通知要求,
期刊
苏翠莲是贺州市八步区实验小学副校长、贺州市人大代表、广西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先进个人、特级教师,她的业绩被载入《政协委员风采录》(广西卷)和《广西特级教师优秀教师名典》。然而,她没有自满,没有止步不前,依然以诲人不倦的精神,一丝不苟地执着于课堂教学,执着于教学研究。  苏翠莲立志做学者型和专家型的教师。她系统地学习相关的教学理论,参加国家级、省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培训;潜心研究小学生心理特点,深入进行
期刊
肖炜清,特级教师,23年来先后在南宁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担任数学教师,2007年调入南宁市教科所任小学数学教研员。她怀着对小学教育事业的爱,以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精神,刻苦钻研,大胆实践,不断挑战自我,终于形成了自己先进的教育理念和鲜明的教学特色,成长为我区教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  从走上教学岗位的那一刻起,肖老师便坚信,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一切数学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也是确定数学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
期刊
让青少年  从“国学”中汲取营养    言恭达在2009年3月12日的《光明日报》上撰文称,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目前全国各城市公共文化教育体系的青少年宫、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建立覆盖全国的“国学传习所”,可与全国各大学和有关机构的国学(传统学术及文化)研究机构及学者合作,编辑能够全面反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系列教材,创新推动常规化、经常化的中华文化传承体制和机制,以弥补近代以来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教
期刊
学校师生优先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    本刊讯 卫生部9月23日发布《2009年秋冬季甲型H1N1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疫苗的使用、预防接种的实施等给予了明确规定。甲流疫苗指导意见指出,根据目前的资料,疫苗适用人群的年龄为3岁以上人群。优先考虑的人群为:关键岗位的公共服务人员、学生及教师、慢性病患者等。卫生部将根据国内外孕妇人群临床实验进展,适时提出其疫苗使用意见。
期刊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孤僻、胆小的学生。他们在生活中少言寡语,在困难前畏首畏尾、犹豫不决,这其实都是缺乏自信心的缘故。自信心是一个人成长和成才不可缺少的重要心理品质。让自信心与孩子的相伴一生,是我们教师能够给予孩子的最好礼物。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育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焕发出应有的朝气呢?    一、营造气氛,激发自信心    课堂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主要场所。在课堂上,我特别重视在师生间进行积极、
期刊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此,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就不断地看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为学生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境。近年来,笔者观摩了不少教师的公开课、研究课,发现很多教师在“创设情境,导人新课”环节为了达到课始的先声夺人,不惜大费脑筋对导人情境进行了“新潮”的包装。下面是笔者观摩过的几个典型课例的
期刊
走进现在的数学课堂,我们可以感受到课堂交流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一问一答,也不是形式化的热热闹闹,更不是漫无目的地放任自流,而是智慧引领下的有效交流。那么,在课堂上教师如何引领和促进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呢?下面,笔者结合《真分数与假分数》一课的教学片段谈谈自己的想法。        [评析]  一、有效交流需要教师搭建交流的平台  课堂交流的呈现虽然可以分布于整个教学过程,但最有思维深度、最有对话价值的交
期刊
一、发现写的秘密。学得有趣有效    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过:阅读教学,要带领学生在课文里走一个来回。这话既形象又精辟。所谓“来”,是指通过学习语言文字把握文章的内容、情感、主旨;所谓“回”,是指把课文读准、读通、读懂之后,再引导学生探究作者是怎样写的。我们当下的阅读教学,一般重视带领学生“来”,而极少关注学生“回”,极少引导学生深究作者是怎样写的。这种“有来无回”的阅读教学,严重影响了阅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