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典诗歌是中学教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然而中学生对诗词鉴赏大多只停留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无法拓展到课外的优秀诗词,很多学生在面对古诗词阅读题时难以下手,往往出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形,针对这一问题,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对古诗词的赏读整理出一些带有方法性的提示,期盼为中学生真正读懂诗词、品读诗词长河中其他优秀诗文提供方法借鉴。
[关键词]诗题;诗人;词句;意境;情感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人辈出,诗作浩如烟海,有着辉煌灿烂的诗歌文化。古典诗歌是整个中学教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然而中学生的诗词鉴赏大多只停留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但却无法拓展到课外没读过的诗词,很多学生在面对古诗词阅读时难以下手,往往出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形,即对诗歌的理解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不能清晰明白地表达感受、阐明思想。针对这一问题,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对古诗词的鉴赏品读整理出一些带有方法性的提示,期盼为中学生真正读懂诗词、品读诗词长河中其他优秀诗文提供借鉴方法。
一、解诗题。知诗人:
诗歌语言凝练,它通过高度概括的语言,把丰富的内容蕴蓄到最典型最精约的形象中来。诗歌的标题也不例外,它往往可以给我们不少提示。如《山居秋暝》诗题中“暝”的意思是“落日黄昏”,从标题便可知,诗歌写的是深山秋日黄昏之景。《望岳》标题中的“岳”指的是东岳泰山,诗歌扣住“望”字,主要写诗人远望泰山的所见所思。
孟轲在《孟子·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意思是说,要正确理解一个人的作品,就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境遇、思想等都会在诗歌中有所体现,并形成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如陶渊明诗歌闲适恬淡的风格,“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截。”(《归园田居》),“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二)。这些诗句所描绘的优美的农村风光,歌吟饮酒赋诗、闲话桑麻的种种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宁静闲适生活的喜爱,表现出恬淡旷达、安贫乐道的旨趣。
二、重读思,品词句
“三分诗,七分读”,要使自己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进入诗境,必须加强朗读。在反复诵读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再现诗词中的意象及意境,把自己融人诗词的意境之中,进而静思蕴蓄在其中的思想情感。诵读诗歌,应紧紧扣住诗题和关键技法来研读,对诗意作延伸和拓展的想象。如读杜牧的《泊秦淮》,吟诵时,可扣住一个“泊”字来想:诗人何时船靠秦淮河岸?当时之境如何?诗人有何见闻?诗人之心境怎样?凡此之思而知诗人油然而生的忧国之思。
“言为心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古诗词的鉴赏要从语言人手,可通过诗句的品析明晰诗意。如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七绝《书湖阴先生壁》(其一)。“湖阴先生”是诗人的好友。诗的前两句“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写出庭院之清幽,已表现友人生活情趣之盎然。后两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写院外环境之奇秀,一条清渠携绿绕田,庭院对面之青山,竟然撞门开户,把一片苍翠欲滴的山色送了进来。上句诗人用一个“护”字,把渠水人格化,似乎它有意携带绿色,展臂护田。下句“排闼”二字,写出静山若奔的动态,真是神来之笔。于是,自然的生机。友人的情谊,隐士的形象均气足神实地跃然纸上。
古诗词讲究“炼”字,用词精妙,阅读时要善于捕捉“诗眼”或关键词句。这些词句往往能画龙点睛,牵一发而动全身,对表现全诗的景物、情感或意境有着独特的作用。抓住了关键词句,揣摩诗句中所饱含着的情感,,这就相当于找到了理解诗歌的钥匙。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句,着一“空”字,不仅将秋雨之后山林空寂、万籁无声的画面展开,而且还将诗人空旷清静的胸怀和盘托出,真是一字之妙,境界全出。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断肠人在天涯”就是“一句,充分表达了羁旅在外的游子思念家乡的寂寞悲凉之情。
三、探意境,悟感情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情感和诗中描绘的形象画面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歌的主旨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因此,抓住诗歌所描绘的形象画面去理解感受诗歌的意境,有助于准确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由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一系列单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情深意浓。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得情深意挚。
四、明技巧。会表达
熟悉常见的诗词手法技巧,分析其特点和作用,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但学生在分析鉴赏诗歌时,往往不能准确表达思想。出现辞不达意的情况,要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归纳一些诗歌分析中的常用术语,让学生熟记。这样,学生不仅能读懂诗歌。而且能将自己的理解准确规范、简明扼要地表达出来。
1、抒情言志方法:
常见的有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托物言志等。如王维的《山居秋瞑》则是在借景抒情,前三联描绘的是山间秋景,动静结合,画面清幽、恬静、淡远、尾联则意在表明自己的崇尚恬静淡泊生活的人生志趣。
2、修辞方法:
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对比、反问、设问、对偶、双关、借代等。比喻的修辞手法较为多见。如“欲把西湖比西子”、“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作用是使比喻的本体生动形象。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采用设问的修辞方法,既是词人对侍女“海棠依旧”的回答的否定,更是对风雨中花朵凋零的惋惜,对春天逝去的无奈。
3、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运用典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烘托、渲染等。如杜甫的《登高》巧妙的运用烘托。其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深秋的肃杀、空寂、凄凉之景,烘托了诗人愁苦悲凉的心境。
参考文献
[1]王瑛、曾明德著《诗词曲语辞集释》语文出版社1987年元月
[2][清]蘅塘退士著《唐诗三百首评注》三秦出版社1993年11月
[关键词]诗题;诗人;词句;意境;情感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人辈出,诗作浩如烟海,有着辉煌灿烂的诗歌文化。古典诗歌是整个中学教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然而中学生的诗词鉴赏大多只停留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但却无法拓展到课外没读过的诗词,很多学生在面对古诗词阅读时难以下手,往往出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形,即对诗歌的理解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不能清晰明白地表达感受、阐明思想。针对这一问题,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对古诗词的鉴赏品读整理出一些带有方法性的提示,期盼为中学生真正读懂诗词、品读诗词长河中其他优秀诗文提供借鉴方法。
一、解诗题。知诗人:
诗歌语言凝练,它通过高度概括的语言,把丰富的内容蕴蓄到最典型最精约的形象中来。诗歌的标题也不例外,它往往可以给我们不少提示。如《山居秋暝》诗题中“暝”的意思是“落日黄昏”,从标题便可知,诗歌写的是深山秋日黄昏之景。《望岳》标题中的“岳”指的是东岳泰山,诗歌扣住“望”字,主要写诗人远望泰山的所见所思。
孟轲在《孟子·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意思是说,要正确理解一个人的作品,就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境遇、思想等都会在诗歌中有所体现,并形成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如陶渊明诗歌闲适恬淡的风格,“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截。”(《归园田居》),“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二)。这些诗句所描绘的优美的农村风光,歌吟饮酒赋诗、闲话桑麻的种种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宁静闲适生活的喜爱,表现出恬淡旷达、安贫乐道的旨趣。
二、重读思,品词句
“三分诗,七分读”,要使自己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进入诗境,必须加强朗读。在反复诵读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再现诗词中的意象及意境,把自己融人诗词的意境之中,进而静思蕴蓄在其中的思想情感。诵读诗歌,应紧紧扣住诗题和关键技法来研读,对诗意作延伸和拓展的想象。如读杜牧的《泊秦淮》,吟诵时,可扣住一个“泊”字来想:诗人何时船靠秦淮河岸?当时之境如何?诗人有何见闻?诗人之心境怎样?凡此之思而知诗人油然而生的忧国之思。
“言为心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古诗词的鉴赏要从语言人手,可通过诗句的品析明晰诗意。如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七绝《书湖阴先生壁》(其一)。“湖阴先生”是诗人的好友。诗的前两句“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写出庭院之清幽,已表现友人生活情趣之盎然。后两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写院外环境之奇秀,一条清渠携绿绕田,庭院对面之青山,竟然撞门开户,把一片苍翠欲滴的山色送了进来。上句诗人用一个“护”字,把渠水人格化,似乎它有意携带绿色,展臂护田。下句“排闼”二字,写出静山若奔的动态,真是神来之笔。于是,自然的生机。友人的情谊,隐士的形象均气足神实地跃然纸上。
古诗词讲究“炼”字,用词精妙,阅读时要善于捕捉“诗眼”或关键词句。这些词句往往能画龙点睛,牵一发而动全身,对表现全诗的景物、情感或意境有着独特的作用。抓住了关键词句,揣摩诗句中所饱含着的情感,,这就相当于找到了理解诗歌的钥匙。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句,着一“空”字,不仅将秋雨之后山林空寂、万籁无声的画面展开,而且还将诗人空旷清静的胸怀和盘托出,真是一字之妙,境界全出。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断肠人在天涯”就是“一句,充分表达了羁旅在外的游子思念家乡的寂寞悲凉之情。
三、探意境,悟感情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情感和诗中描绘的形象画面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歌的主旨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因此,抓住诗歌所描绘的形象画面去理解感受诗歌的意境,有助于准确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由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一系列单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情深意浓。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得情深意挚。
四、明技巧。会表达
熟悉常见的诗词手法技巧,分析其特点和作用,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但学生在分析鉴赏诗歌时,往往不能准确表达思想。出现辞不达意的情况,要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归纳一些诗歌分析中的常用术语,让学生熟记。这样,学生不仅能读懂诗歌。而且能将自己的理解准确规范、简明扼要地表达出来。
1、抒情言志方法:
常见的有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托物言志等。如王维的《山居秋瞑》则是在借景抒情,前三联描绘的是山间秋景,动静结合,画面清幽、恬静、淡远、尾联则意在表明自己的崇尚恬静淡泊生活的人生志趣。
2、修辞方法:
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对比、反问、设问、对偶、双关、借代等。比喻的修辞手法较为多见。如“欲把西湖比西子”、“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作用是使比喻的本体生动形象。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采用设问的修辞方法,既是词人对侍女“海棠依旧”的回答的否定,更是对风雨中花朵凋零的惋惜,对春天逝去的无奈。
3、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运用典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烘托、渲染等。如杜甫的《登高》巧妙的运用烘托。其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深秋的肃杀、空寂、凄凉之景,烘托了诗人愁苦悲凉的心境。
参考文献
[1]王瑛、曾明德著《诗词曲语辞集释》语文出版社1987年元月
[2][清]蘅塘退士著《唐诗三百首评注》三秦出版社199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