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园林与日本枯山水在不同的文化、政治背景影响下产生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中国园林主要受释道三种传统哲学思想影响,日本枯山水则被“禅”文化所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其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历史背景和造园手法,从而总结出两者的异同。
关键词:风景园林;哲学思想;造园理念
一、龙岩寺和拙政园的历史背景
(一)龙岩寺的历史背景
龙安寺创建于宝德二年。应仁之乱时被烧毁,长享二年细川胜元之子细川政元重建该寺,宽政九年因火灾方丈堂、佛殿、开山堂等被毁。现在的方丈堂是当时将西源院的方丈堂改建而成的。方丈堂的前院的枯山水式石庭十分著名,是有大云山之称的名刹。
(二)拙政园的历史背景
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整个花园以水为中心,四面环山,有精致的大厅和亭台楼阁,繁茂的花草树木,浓郁的水乡风情。随着岁月的变迁,拙政园已经或多或少地融为一体。
二、龙安寺与拙政园的造园手法
(一)龙安寺的造园手法
1.造景布局
龙安寺方丈室在向南的檐廊上,方丈室向西南方向各伸出了两道连廊,和面前的一道半回字型的矮墙组成了半封闭式的空间。在方丈室石庭中,方丈室南面的庭院是完全敞开的,檐廊将方丈室内外贯通,而地坪和庭院高度相差不大,使得地坪上的视角能平视庭院,让观赏的人与景观融为一体。在借用了中国传统园林中一步一景、处处是景的造林手法的同时,又将其转换形成视角不同而景色亦不同的效果。龙安寺方丈室石庭的枯山水的平面布局借鉴了中国水墨画的特点。在布局方面,龙安寺的枯山水以 5组山石起承转合将画面平衡分割,形成了环环相扣、疏密有致、各自相宜的整体态势。景观砂石模拟出的波浪形态也将整个画面连接到了一起,虽然其用料简单,用材不多,但是形成了组合形态的和谐效果,颇有“少即是多”的意味,其中也暗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2.山水的体现
在枯山水中,砂代表水,为了营造水的氛围,造园家会在砂之上耙出涟漪式、波浪式、漩涡式等不同的平行线条,从而模拟水浪的不同的形态。造园家耙出粗壮有力的波浪式平行线条,大线条与大线条之间间隔较宽,中间还会耙出几条小线条,把海上那种波涛汹涌时候的景观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枯山水渲染了一种忧伤的氛围,时时提醒我们是无法留住这种易逝的美的。这也是枯山水被稱为“精神的园林”的重要原因。通过对石块的组合和放置,总体布局非常协调,哪怕移动其中一块石头,好像都会破坏其整体的效果,协调性可见一斑。
(二)拙政园造园手法:
1.借景
说到拙政园的借景,借北寺塔景是最有名的。站在花园里的游客会看到塔的影子。不知这座塔有多远,所以人们会在旅行中感到一点快乐和惊喜。风景有许多层次,将视线留空,不用任何事物遮挡而将远处的北寺塔风景“借”了过来。从这种造景方法中,一个人应该设计自己的视线。在拙政园可以看到北寺塔的原因是观景台前有一个大水池,所以你可以看到远处的景色。这个大水池又窄又长,创造了从小处看大的效果,并延长了视距。“借景”加强了整个拙政园的内外联系,把园外的风景借用到自己的花园里,把整个景观范围连接起来,就好像它是自然本身一样。
2.漏景
它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造景方法之一,是从框架景观演变而来的一种造景方法。通过虚拟分区查看场景被称为泄漏场景或泄漏场景。隔板、花窗、漏水窗、栏杆或稀疏的树干可以用作虚拟隔板。风景的泄露很容易引起游客探索风景的兴趣和欲望,而显露出来的风景本身就具备虚构和想象的模糊美。泄漏场景的设置应考虑静态欣赏和动态欣赏的效果和观点。
3.山水体现
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苏州园林面积通常很小,但它们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塑造景观,并表现出对花卉、鸟类和景观的兴趣。就像唐宋诗词的意境一样,假山和树木点缀在有限的空间里,亭台楼阁、池塘和桥梁的建立是为了赢得环境的胜利,创造出苏州园林独特的艺术效果,面积小而大,依山傍水。苏州园林总体布局以水为中心,结构小,规模大,易于移动。白色墙壁和瓷砖符合自然。有时开阔而清晰,有时缠绕得很深,或者隐藏或暴露,或者很深或很浅,真实的情况。风景和建筑参差不齐,花草树木点缀着风景,层次丰富,意境遥远。
三、龙安寺与拙政园的思想依托
(一)在“禅”文化影响下的日本枯山水
中日的文化交流使禅宗思想传入日本,一些统治者看中了禅宗在日本“护国”“安邦”和“本来无一物”“生死皆妄念”等空寂观念的价值,禅宗因此得到了发展。禅宗所宣传的“不立文字,见性成佛”等易于被接受的教义,也满足了当时日本武士在精神方面的需求,得到了武士阶层的拥护,使禅宗思想成为日本社会文化中的主流意识,甚至使日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影响。龙安寺方丈庭园在枯山水庭院中比较具有代表性。它的构成元素极为简单,即砂、石与苔藓。庭园中 15块石头,以不同的大小、形状、立石禁忌、安装方式等将枯山水立石的手法表达得淋漓尽致。其中,三尊佛石即为佛像的化身,本身就代表着禅意。砂砾中的纹理,就是禅僧修行中所阐释的顿悟在庭园中的表现。石头上的苔藓既体现了庭园的枯寂,又表现出一种生命感,生命中往往会有疑惑、脆弱、唏嘘的感受,方丈庭院给人穿越时空的孤独感和无力感。“永恒的瞬间”“刹那即是永恒”,正是禅对时间的某种顿时而神秘的领悟。
(二)在儒释道思想影响下的拙政园
中国传统的造园艺术受中国传统哲学影响,秉承“道法自然”以及“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追求意境美以及“虽有天做,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儒释道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精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历程中,从不同的角度影响和渗透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形成了各自的自然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在保持各自基本地位和特点的同时,长期相互吸收和融合,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情趣,在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中国传统造园理念,对中国园林的内容、形式、结构和艺术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结语
从审美意识来看,儒释道思想在中日文化中的影响程度不同,决定了两国的传统审美意识的差异,并在园林文化中体现出来,儒道思想相互影响在中国的传统造园中,尤其是道家思想,影响最大。道家看重道法自然,以人为最高人格理想,因此中国古典园林追求“虽由人作,宛若天开”
日本园林虽然也是以自然山水造园主题,在主要特点在于“写意”随着禅宗与南宗山水画的传入,使得日本形成了一种写意的风格。其中就以“枯山水”尤为特色。
在建筑方面,日本建筑更能体现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纯粹的建筑风格的追求,而中国南方四家文人园林更追求精致雅趣,相比之下,日本建筑尺度更为小巧,外观更为精巧。
总的来说,日本园林趋向纯净、极致、而有章法;而中国园林更追求惬意、自然、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夏熠.概谈日本枯山水中的园林造景——以日本龙安寺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8(15):79-81.
[2] 方海锦, 吴冬蕾. 禅与枯山水 ——以龙安寺方丈庭园为例[J]. 美术教育研究, 2019, 000(008):74-75.
[3]袁梦, 俞楠欣, 陈波,等. 中国园林造园理念的源流与发展[J].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4).
[4]李军,王小静,王强强.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园林设计[J].艺术教育,2017(12):184-185.
作者简介:
范文蔚(1998.8—),女,安徽省亳州人,安徽财经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
张力(1999.6—),女,四川省广元人,安徽财经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
关键词:风景园林;哲学思想;造园理念
一、龙岩寺和拙政园的历史背景
(一)龙岩寺的历史背景
龙安寺创建于宝德二年。应仁之乱时被烧毁,长享二年细川胜元之子细川政元重建该寺,宽政九年因火灾方丈堂、佛殿、开山堂等被毁。现在的方丈堂是当时将西源院的方丈堂改建而成的。方丈堂的前院的枯山水式石庭十分著名,是有大云山之称的名刹。
(二)拙政园的历史背景
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整个花园以水为中心,四面环山,有精致的大厅和亭台楼阁,繁茂的花草树木,浓郁的水乡风情。随着岁月的变迁,拙政园已经或多或少地融为一体。
二、龙安寺与拙政园的造园手法
(一)龙安寺的造园手法
1.造景布局
龙安寺方丈室在向南的檐廊上,方丈室向西南方向各伸出了两道连廊,和面前的一道半回字型的矮墙组成了半封闭式的空间。在方丈室石庭中,方丈室南面的庭院是完全敞开的,檐廊将方丈室内外贯通,而地坪和庭院高度相差不大,使得地坪上的视角能平视庭院,让观赏的人与景观融为一体。在借用了中国传统园林中一步一景、处处是景的造林手法的同时,又将其转换形成视角不同而景色亦不同的效果。龙安寺方丈室石庭的枯山水的平面布局借鉴了中国水墨画的特点。在布局方面,龙安寺的枯山水以 5组山石起承转合将画面平衡分割,形成了环环相扣、疏密有致、各自相宜的整体态势。景观砂石模拟出的波浪形态也将整个画面连接到了一起,虽然其用料简单,用材不多,但是形成了组合形态的和谐效果,颇有“少即是多”的意味,其中也暗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2.山水的体现
在枯山水中,砂代表水,为了营造水的氛围,造园家会在砂之上耙出涟漪式、波浪式、漩涡式等不同的平行线条,从而模拟水浪的不同的形态。造园家耙出粗壮有力的波浪式平行线条,大线条与大线条之间间隔较宽,中间还会耙出几条小线条,把海上那种波涛汹涌时候的景观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枯山水渲染了一种忧伤的氛围,时时提醒我们是无法留住这种易逝的美的。这也是枯山水被稱为“精神的园林”的重要原因。通过对石块的组合和放置,总体布局非常协调,哪怕移动其中一块石头,好像都会破坏其整体的效果,协调性可见一斑。
(二)拙政园造园手法:
1.借景
说到拙政园的借景,借北寺塔景是最有名的。站在花园里的游客会看到塔的影子。不知这座塔有多远,所以人们会在旅行中感到一点快乐和惊喜。风景有许多层次,将视线留空,不用任何事物遮挡而将远处的北寺塔风景“借”了过来。从这种造景方法中,一个人应该设计自己的视线。在拙政园可以看到北寺塔的原因是观景台前有一个大水池,所以你可以看到远处的景色。这个大水池又窄又长,创造了从小处看大的效果,并延长了视距。“借景”加强了整个拙政园的内外联系,把园外的风景借用到自己的花园里,把整个景观范围连接起来,就好像它是自然本身一样。
2.漏景
它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造景方法之一,是从框架景观演变而来的一种造景方法。通过虚拟分区查看场景被称为泄漏场景或泄漏场景。隔板、花窗、漏水窗、栏杆或稀疏的树干可以用作虚拟隔板。风景的泄露很容易引起游客探索风景的兴趣和欲望,而显露出来的风景本身就具备虚构和想象的模糊美。泄漏场景的设置应考虑静态欣赏和动态欣赏的效果和观点。
3.山水体现
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苏州园林面积通常很小,但它们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塑造景观,并表现出对花卉、鸟类和景观的兴趣。就像唐宋诗词的意境一样,假山和树木点缀在有限的空间里,亭台楼阁、池塘和桥梁的建立是为了赢得环境的胜利,创造出苏州园林独特的艺术效果,面积小而大,依山傍水。苏州园林总体布局以水为中心,结构小,规模大,易于移动。白色墙壁和瓷砖符合自然。有时开阔而清晰,有时缠绕得很深,或者隐藏或暴露,或者很深或很浅,真实的情况。风景和建筑参差不齐,花草树木点缀着风景,层次丰富,意境遥远。
三、龙安寺与拙政园的思想依托
(一)在“禅”文化影响下的日本枯山水
中日的文化交流使禅宗思想传入日本,一些统治者看中了禅宗在日本“护国”“安邦”和“本来无一物”“生死皆妄念”等空寂观念的价值,禅宗因此得到了发展。禅宗所宣传的“不立文字,见性成佛”等易于被接受的教义,也满足了当时日本武士在精神方面的需求,得到了武士阶层的拥护,使禅宗思想成为日本社会文化中的主流意识,甚至使日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影响。龙安寺方丈庭园在枯山水庭院中比较具有代表性。它的构成元素极为简单,即砂、石与苔藓。庭园中 15块石头,以不同的大小、形状、立石禁忌、安装方式等将枯山水立石的手法表达得淋漓尽致。其中,三尊佛石即为佛像的化身,本身就代表着禅意。砂砾中的纹理,就是禅僧修行中所阐释的顿悟在庭园中的表现。石头上的苔藓既体现了庭园的枯寂,又表现出一种生命感,生命中往往会有疑惑、脆弱、唏嘘的感受,方丈庭院给人穿越时空的孤独感和无力感。“永恒的瞬间”“刹那即是永恒”,正是禅对时间的某种顿时而神秘的领悟。
(二)在儒释道思想影响下的拙政园
中国传统的造园艺术受中国传统哲学影响,秉承“道法自然”以及“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追求意境美以及“虽有天做,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儒释道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精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历程中,从不同的角度影响和渗透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形成了各自的自然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在保持各自基本地位和特点的同时,长期相互吸收和融合,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情趣,在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中国传统造园理念,对中国园林的内容、形式、结构和艺术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结语
从审美意识来看,儒释道思想在中日文化中的影响程度不同,决定了两国的传统审美意识的差异,并在园林文化中体现出来,儒道思想相互影响在中国的传统造园中,尤其是道家思想,影响最大。道家看重道法自然,以人为最高人格理想,因此中国古典园林追求“虽由人作,宛若天开”
日本园林虽然也是以自然山水造园主题,在主要特点在于“写意”随着禅宗与南宗山水画的传入,使得日本形成了一种写意的风格。其中就以“枯山水”尤为特色。
在建筑方面,日本建筑更能体现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纯粹的建筑风格的追求,而中国南方四家文人园林更追求精致雅趣,相比之下,日本建筑尺度更为小巧,外观更为精巧。
总的来说,日本园林趋向纯净、极致、而有章法;而中国园林更追求惬意、自然、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夏熠.概谈日本枯山水中的园林造景——以日本龙安寺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8(15):79-81.
[2] 方海锦, 吴冬蕾. 禅与枯山水 ——以龙安寺方丈庭园为例[J]. 美术教育研究, 2019, 000(008):74-75.
[3]袁梦, 俞楠欣, 陈波,等. 中国园林造园理念的源流与发展[J].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4).
[4]李军,王小静,王强强.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园林设计[J].艺术教育,2017(12):184-185.
作者简介:
范文蔚(1998.8—),女,安徽省亳州人,安徽财经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
张力(1999.6—),女,四川省广元人,安徽财经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