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解读诗歌思想感情的“密码”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zhe16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由于古代诗歌远离当代生活,时间久远,语言的跳跃性很大,意象比较模糊,加上目前的学生对古代诗歌读得较少,鉴赏能力较弱,所以解读诗歌的情感历来是广大学生学习的一道难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诗歌题目、关键意象、关键词句、创作背景等方面来解决这一难题。
  关键词:诗歌;思想感情;解读;密码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89 -01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诗歌是感情的产物,而感情是诗歌的根本。诗言志,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鉴赏诗歌的目的,也是进一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前提。很多学生不能够全面地把握诗歌的复杂情感,往往只及一点不及其余,自然就得不到满分。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解读诗歌思想感情的“密码”,以期让学生在解读诗歌情感方面做到有章可循,真正达到柳暗花明的境界。
  一、抓住诗歌的题目和关键意象。读懂诗歌写了哪些内容,揣测诗歌的思想情感指向。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首先要从题目读起,抓住题目。 题目是诗歌的灵魂,它包含了最丰富的信息,往往包含创作诗歌时间、地点、题材等要素,它暗示诗歌的主旨和情感,如杜甫《恨别》中的“恨”,沈如筠《闺怨》中的“怨”,柳中庸《征人怨》中的“怨”,直接点明诗人的情感。又如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低头思故乡”,“思”字就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从标题可以看出这是怀古诗,怀古诗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又如辛弃疾的鹧鸪天?送人,抓住题目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基本主题有: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或一吐积愤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等,由此我们就揣测出了诗歌的思想情感指向。其次抓住诗歌中的一些意象。诗歌中的意象是诗人所写的景与物,但这些意象又不再是单纯的景和物了,而是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使这些物象附着上某些特点,这些独特的物象实际上就是作者情感的外化。抓住那些典型的意象,可以帮助我们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中,“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这两句诗,作者所写的物象是“雨”和“楚山”,它们的特点分别是“寒”和“孤”,这些特点就是作者孤寂心情的体现。再如柳宗元《江雪》中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两句诗的“舟”和“江雪”也有“孤”和“寒”的特点,作者孤独的心情从这些物象很容易体会到。
  二、抓住诗歌中的关键字、句。诗歌中一些精练生动传神的字和一些关键的句子恰好是表露诗歌意蕴的窗口,它能体现诗人写作意图、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如一些直抒胸臆句、情景交融句、用典句等等。有些词语本身就带有喜怒哀乐等感情色彩,如“新、碧、轻、晴、香”等常常与快乐的心情相关,而“孤、独、冷、寒、霜”等常常表现愁苦之情。这些词能帮助读者体会诗情,如杜甫的《蜀相》中有“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之句。按说句中有“碧草”“春色”“黄鹂”等,该是写美好景色的。但一个“自”字,写出了碧草无人观赏,一个“空”字,点明了黄鹂的白白歌唱,两个字表现出浓重的凄凉孤寂之情,因而春色也就不再是美好的了,所以就不能认为这两句写的是春天美景。又如王维的《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抓住此联中的 “咽”和“冷”,这二字生动的写出了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意境。有些语句含意深刻,往往是主旨所在,抓住了它,就是找到了理解诗词之门的钥匙。如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表现了作者想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抱负。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抒写自己向往自由天地和反抗权贵的思想感情。
  三、细读注释,知人论世,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诗歌的“注”对于鉴赏诗歌也是一个好的提示。在鉴赏时,凡是有“注”的地方,我们一定要重视。既然出题者有意将“注”附在诗歌后面,肯定是有某种目的,要么是某些词句太难,“注”用来解释;要么是介绍作者写作时的背景。这两点对于鉴赏诗歌是很有帮助的。解释词句,为我们理解内容扫除障碍;背景介绍,使我们能够身临其境体会作者的情感。总之,诗歌的“注”为我们鉴赏诗歌起到了一个提示的作用,为进一步鉴赏诗歌打下基础。它是理解和把握诗歌的又一把钥匙。如李弥逊的《春日即事》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 ①李弥逊(108-11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由注解可知作者被罢免,门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又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 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在一起。所以,评价古诗词要学会借助于注解,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
其他文献
摘 要:学生的作文水平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如何培养学生作文写作能力,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是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对写作素材的积累和写作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素材积累   中国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27 -01     中学生写作文,一个主要毛病就是内容空洞,没有具体、细致的描述,只有抽象的、概括的介绍,反映不出个
摘 要: 要想成为一名有思想的校长,仅仅将目光盯在学校的办学成绩上是不够的,中学校长必须从追求功利主义的怪圈中跳出来,重新审视教育,从教育的人文价值、学校文化的建设、创新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实现教育的复归。  关键词: 学校发展;校长;教育复归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3)22-005-2  教育需要思想,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去解释教育的现象,
摘 要:  本文阐述了正确引导新生适应高中英语学习,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到正确的学法。  关键词:高一学生;英语入门;能力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4 -01   由于初高中英语教学要求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因而大部分高一新生接触高中英语学习之初总有许多不适应,有的学生难过语音关,有的学生在词汇习得上存在
摘 要:本文结合一位老师指导学生复述的教学片断,反思在课堂教学中制约课堂效率的一些因素,并指出一些应对策略。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案例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6-077-2  【前言】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三种含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然而这种“效果、效率、效益”是无法用具体数字指标来衡量的,因此很
摘 要:作为教师,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勇于舍弃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方法,勇于引入现代的教育理念,在分析讲解上做“减法”,在探究发现上做“加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语文课;开放;兴趣;感悟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1-075-1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性
摘 要: 本文主要结合苏教版信息技术教材,阐述了高中信息技术课学生学习现状,并且就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探究分析,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高中生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动机,锻炼了高中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广大同仁在今后的教学中提供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动机;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摘 要:新课程政治思想品德课教学存在课堂教学无趣乏味,课堂不民主等许多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了有效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政治课;课堂教学;问题;对策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29 -01    一、目前政治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趣味性。有的教师不能真正理解新课改,为了上好一节课,大包装、大容量,形式多而杂
鹰从一处高高的悬崖上飞下来,抓走了一只羊羔。  穴鸟看见了那情景,惊羡不已,也想仿效一下。于是,他啪啦啪啦地从空中飞下,落到一只公羊的背上。然而在他把爪子扎进羊毛后,爪子便被羊毛缠住了,任凭他怎么扑动翅膀,也飞不起来。  牧人看见了,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便赶紧跑过来,把穴鸟捉住,截去了穴鸟翅膀上那些强劲的羽毛。  傍晚时,牧人把穴鸟带了回去,给自己的孩子们。孩子们詢问那是一只什么鸟,牧人回答说:“
摘 要:诵读是语文第一教学法,其独具魅力,最为本色,最为有效,但其在实际课语文课堂中却越发鲜见。现虽经大力倡导,语文课堂上教师对诵读的采用也逐渐多了起来,但其中却充斥着大量的低效甚至无效的诵读,这大大阻碍了诵读作用的发挥,影响了诵读教学的效果。基于此,本文探讨了“语文课堂诵读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对于诵读有效性的一些体悟——教师有效的诵读指导和灵活的诵读形式的运用。  关键词:语文课堂;诵读;必要
摘 要: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结晶和传承。深化儒家文化教育,增强学生德育修养,已经成为当下拓展素质教育的必然路径。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清晰地认识到,教育在呼唤回归,回归育人的原点,回归教育的本真。这一场回归的变革,让众多的人自然而然将眼光投向了构筑民主精神支柱的儒家文化,在最具中国特色,最具民族特色的儒家文化中,去选择最能表现学校办学目标、最能代表自身学校特色又最能获得最佳社会认同的普世特质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