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不再是滴滴的主角

来源 :商界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wg_zhouwg_z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事故频发,用户抱怨增加,却仍然阻挡不了滴滴飙升的估值,和资本市场的追捧。据报道,滴滴已经融到来自苹果、阿里巴巴等公司大约35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投后估值超过250亿美元,相比一年前增长了两倍,这一速度就像2012-2014年时期的小米。
  这就让人有些不解了:通常而言,一家处于创业期的公司,总是会想尽千方百计满足用户的需求,而类似的与用户有关的恶性事件,往往会带来灭顶之灾。而在滴滴的案例中,来自用户的抱怨甚至重大伤亡事件,似乎失去了影响。
  对滴滴而言,目前唯一的瓶颈,也许就是为了吸引更多的用户和司机,并留住他们而必须采取的价格补贴政策。据公开数据,滴滴去年的亏损可能达到几十亿元,这意味着互联网出行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资本的游戏,即通过外部投资来先期填补运营上的亏空。由于资金通常宁愿选择滴滴这样的龙头,这又会使滴滴的竞争者处于很不利的局面。
  用户使用方式是滴滴与传统出租车公司最大的不同,在滴滴这种模式中,用户需要先有一个互联网入口,而在传统情况下,用户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入口。这是滴滴可能变得更加强大的另外一个特点,即用户并不需要太多的互联网出行服务商,尽管他们过去打过交道的出租车公司要多得多。
  尽管在这个市场早期,用户是最重要的因素,至少和司机或车是同样重要的因素,但经过几年的用户培养和规模角逐,现在滴滴可能已经走在通往垄断的道路上。尽管这其中不乏运气因素,比如滴滴和快的分别选择了腾讯和阿里巴巴这两大金主。在新的阶段,资源已经超过用户成为唯一重要的决胜因素,包括:政策博弈能力、资本影响力、签约司机或车的数量及纵深(尤其是当司机或者车发生处于短缺状态时)。
  滴滴对签约司机或车的控制可能并没有表面上那么强大,因为司机们对补贴高度敏感,而现在他们又已经通过滴滴学会了如何使用互联网,可能随时会被其他采取高补贴的潜在竞争对手挖去,但政策博弈能力和资本影响力会强化滴滴的掌控力。
  从本质上,滴滴的模式有点类似携程,只不过后者的供应商中包含了一些大型连锁酒店,以及处于寡头地位的航空公司,这让携程在价格博弈中处于很不利的地位。而滴滴的供应商(司机或车)则弱小得多,这强化了它的议价能力。
  不过,随着滴滴规模和影响力的进一步上升,它也将一步步接近它的天花板,那时,用户将重新迎回在商业天平中的话语权。这些天花板包括:
  政府管制的加强,特别是当政府不得不对越来越多的用户安全事件做出重大反应,以及滴滴对产业控制能力持续上升而产生的垄断担忧,导致各方力量的反弹;当估值超过一定规模比如500亿美元后,在滴滴与资本的博弈中,资本的影响力将上升,它们将越来越注重控制,而不愿意持续增加投资;IPO将使它不得不注重短期回报,从而丧失部分价格制定能力。
  结果,即便它始终维持处于垄断地位的市场份额,它也不一定能真正获得垄断地位,因为它的定价能力还会受到诸如这些因素的制约:一旦它的价格没有竞争力,消费者还有公交、出租车、购车等方式可以选择;它也无法始终使自己在与司机或车的管理费率谈判中处于主导地位,因为司机或车可以选择做黑车、放弃出租或加入某家区域性的传统出租公司。
  而当它进入这一阶段后,它还可能迎来一些新的竞争对手,比如类似地图、团购、旅行等这样的生活服务入口,理论上也可以通过同样的模式快速获得部分用户——如果它不能锁定司机或车,而用户又已经接受了没有补贴的日子,并因累积的不愉快使用体验而逃离,那么它自己将被短期财报束缚住手脚而跌落。
其他文献
体外创新,是每一个企业都需要面对的难题。换个角度看,这很像一个比武招亲的擂台。尽管所有人都想拔得头筹,但是大家也很清楚,最终只有一人能成功。这个比武台上可谓是九死一生,但“生”就意味着巨大的财富。在体外创新的比武中,想清楚比武台上的昏招,看看那些常见的陷阱,企业的体外创新之路兴许能走得更远。  以下,就是几种常见的体外创新败局。  公司内部阻力重重  公司主营业务的日趋成熟,必然会使公司的主要资源
期刊
我身处ICT前言领域,ICT、互联网是搞研发投入和创新最活跃的领域,我看过许多创新公司和风险投资,真实的感受是,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创新都十分难。  基本的逻辑是,有明显需求的领域技术上极难突破,比如延长寿命、治愈癌症、增强学习能力、做一款可以干家务活的机器人、消灭令人烦恼的蚊子、真正能够治疗脱发的药物等。这些有明显需求的领域,无一不面临巨大的困难。在技术能够解决的领域,面临着需求的极不确定性或者
期刊
在如今的超竞争时代,企业维持优势的周期正不断缩短,“创新驱动发展”早已不是耀眼的政策宣言,而是企业在动态竞争中的持续成长之道。无论是传统企业,还是新创企业,创新都已成为流行语,是企业管理界的“时尚”。  然而,创新仍不可避免地面临“窘境”:关注当前市场需求与竞争态势,可能导致企业丧失创新能力与机遇;聚焦潜在需求与市场趋势,则可能失去当前生存根基。尤其是不少“超级航母”,受制于内部体制以及利益平衡的
期刊
作为家电业的巨头、空调行业的一哥,格力在空调市场进入饱和阶段的时候,为了推动营收的增长开始展开多元化的布局。相较于海尔的重创破冰、华为的体外创新,格力选择了借力打力。近年来,晶弘冰箱和大松电器陆续进入格力卖场,格力借助其拥有的优势渠道,开始了借道生蛋的创新之路。  渠道势能  格力电器的快速发展与它开创的区域性销售公司的渠道模式有非常重要的关系,这被誉为“21世纪经济领域”的全新营销模式。借助渠道
期刊
“每个人都能当15分钟的名人”,有了直播,安迪·沃霍尔这句话也成了真。  直播火了。腾讯4亿元领投斗鱼,昆仑万维6800万元投资映客,连马云都在淘宝上推出了直播。  直播俨然是下一个风口。真的吗?  风口这东西,是一个巨大的产业机会,一个可以孕育出许多巨头的机会。直播,更像是一个有着巨大需求的市场机遇,但并不是有了需求就能成为风口,直播这个“风口”,恐怕吹不起行业里的200多只猪。  PC时代的秀
期刊
创新,从没有像今天在企业界如此火热,但是也没有像今天如此艰难。这是所有企业都梦想自己拥有的一种持续的能力。  但是要构建这种能力,特别是要突破原有的技术和产品的瓶颈,以及观念和管理的瓶颈,不断创造出新的产品,开发出新的市场,甚至追寻那种传说中的颠覆式创新,会发现何其艰难。所幸的是,我们身边依旧有着那么多持续不断的探索者,在不断寻找着各种创新的新方法、新途径,并且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发。  寻找创新新
期刊
前途、智车优行、乐视超级汽车、车和家、和谐富腾……它们拥有一个共同的标签:造车新锐公司。他们的创始人都是业内光环闪耀的名字,且大多是在某些领域成功过的再次创业者。有意思的是,这批公司及其创始人都深受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的影响。  李想:造车“梦之队”  未来产品:电动车  头衔:车和家创始人,原汽车之家总裁  今年5月,车和家拿下7.8亿元A轮融资,此轮估值近30亿元。车和家把自己定位于城市智
期刊
鸡蛋从外面打破是食物,而从内部打破是新的生命。没有哪一个企业不经过折腾,就能成功。海尔的近十年,是奋力转型的十年,眼看着后起者离自己越来越近,它只能加快速度前进。  2008年前后,张瑞敏曾不止一次地公开表示过自己的危机感。那时,几乎每过一两个月,他就会渲染一下海尔集团沉重的现状,并借此眺望浪漫远景。  他的焦虑,来自于海尔规模之下隐藏的臃肿不堪,这是一个企业由小变大之后常见的系统病,在海尔看来,
期刊
通过可爱又具故事性的贴图,Line让用户掏出了越来越多的钱。这个日本即时通讯软件,把表情包当做IP运营、变现,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今年7月14日,日本聊天应用Line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此次IPO,Line共计融资13亿美元,市场估值过70亿美元,成为继阿里巴巴首次公开募股后,全球规模最大的科技IPO。  与中国的微信、韩国的Kakao Talk一样,Line的主要收入有三部分:通讯、内容
期刊
当前国内狭义婚嫁消费市场规模(即婚礼策划、婚纱摄影、婚纱礼服、婚宴四大核心产业情况)超过4800亿元,如果计入酒水消费等项目,则规模超过5000亿元。这一刚需市场未来还会保持持续而稳定的增长。整合在即,独角兽若隐若现  婚恋十亿级市场,已经出现世纪佳缘这样的纳斯达克上市企业;而婚嫁5000亿元市场,却没有一家美股或A股上市公司。未来,一定会有若干家独角兽级以上的公司在这里涌现。行业生态从乱战走向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