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1-0158-01
班会活动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之一,学校通常根据不同阶段的德育目标确定每周德育主题,由班主任或班委会策划班会活动课开展的内容和形式,并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形成完备的班会活动课方案,在每周一个固定的课时面向全班同学召开班会活动课,主持人由本班1-3名同学担任,采用包括做游戏、讲故事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广泛参与交流讨论,班主任适时进行有效的点评和补充,需要时甚至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其中,从而对这一德育主题达成相对一致和正向的观点和认识,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端正学生的思想观念,促进班级逐渐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
笔者在听取了10余节班会活动课后产生了以下几点思考。
班会活动课的要素
班会活动课应该具备哪些要素?主题鲜明、形式丰富、参与面广、教师点评到位等无疑是其基本要素。成昌华老师的一节主题为“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的班会活动课,除了具备以上基本要素之外,还有锦上添花之笔,表现有三:一、行云流水,逻辑严密。以一段谜语导入,引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名言——优秀是一种习惯。一个习惯性的动作,认识什么是习惯。两个小故事,寓意:我们的命运被习惯所掌握。一组学生身边的照片曝光我们的坏习惯。习惯的养成过程有三个阶段。讨论高中生三大方面的好习惯,写出自己的好习惯和坏习惯,介绍改掉坏习惯的具体办法。教师寄语,同学们齐声——让优秀成为1406班的习惯。整个班会课前后呼应,节奏清晰,环环相扣,行云流水。二、极富创意,理论深厚。整个活动课的设计有成老师独具创意的设计,其间小故事大智慧,令人震撼;“曝光台”中的照片,近在咫尺;动物界中的好习惯,发人深省;写下座右铭,指导生活,等等。本节课理论深厚,最为突出的是从行为心理学研究方面介绍习惯养成分为三个阶段,对学生养成好习惯和改掉坏习惯都有良好的指导性作用。三、形式丰富,学生主体。本节班会课,成老师运用新课程理念,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持,教师只是偶尔及时地点评与启发;学生做活动,谈切身感受;学生表演,大家讨论;学生写座右铭,自我反思,等等,老师举将育人的过程化为学生相互学习和自我反省的过程,在浸润中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班会活动课的难点
随后,我们一行理科组评委老师又先后听了国建云、王恩元、郭锐老师的班会活动课,三位老师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国老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王老师结合班级情况进行及时点评,郭老师具有讲优质课的极好功底——层次清晰,语言简洁,表述准确。其实,一节班会活动课的组织与学科课堂的组织是相似的,都能显示教师的教育理念、个人素质、课堂驾驭、师生关系等教育教学风格,两者具有同样的三个难点:一、设定循循善诱的过程。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由“教”、“传授”转变为教师“导”,重在学生主体“理解领悟”,从而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德育课堂也应是由浅入深,层层推导,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才更能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接受能力。二、应对课堂生成的问题。任何课堂从来都不是完全预设的,学生总会产生新问题,其更能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一位老师的班团活动课上,设定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手上有一个香蕉皮,显得十分不方便,附近又没有垃圾桶,你会怎么办?请说出你真是的想法。一学生回答说:如果周围都很干净,我不会扔;如果周围本身脏乱,我就将香蕉丢在其中。老师及时用“破窗理论”点评,让学生们认识到无论怎样我们都不应该当“破窗”的人。教师如果进一步指出我们不仅不应该做“破窗”的人,还应该做一名“修窗”的人——捡拾垃圾杂物和提醒他人,这样我们的环境岂不更洁净?对学生的教育就会趋向深层次了。三、语言气质的修炼。教师的语言和个人形象气质是课堂内容最为显性的体现,新课程改革的课堂将更多的时间让位给学生,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精炼准确,最好字字珠玑,抓住本质,一语中的。还有,教师的形象气质也是需要从内而外长时间的积累而成的。这些看似肤浅的表现形式同样能彰显老师的个人素质和课堂机智,且非一日之功。
班会活动课的形式
班会活动课与学科课堂十分相似,可以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两者的质量,但是,两种课堂的组织有什么区别呢?当然前者的内容以道德意识、精神品质、集体意识和国家观念等思想品德教育为主,后者以学科具体的知识和能力为主体,除此外,班会活动课还应具备其更为个性化的不同:一、学生主体地位更突出。班会活动课,活动以丰富的形式为载体,如老师们普遍采用了小品表演、小组讨论等形式,学生的实践和体验贯穿其中。德育讲究潜移默化,空洞的说教难以达到理想状态,一节优质的班会活动课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学生的思想认识和情感认知是一种自然的状态,是发自内心的赞许、认可、感动,甚至下定决心去仿效、改正等。当然,形式永远是为内容服务的,只注重形式或过于强调形式,一节班会课后没有一点灵魂的触动,课后学生情感与认知没有得到提升,这样的班会活动课不举行也罢。二、学生活动组织更自由。既然班会活动课以学生的体验、认识与实践为主,且大多是对已有的生活经验与认识加以提炼和总结,(学科课堂毕竟有大量的新知识新观点)所以,班会活动课的形式相对丰富,学生活动更自由,场地也可以选择操场、球场,甚至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学生的思维和观点也更多元化,比较每个学生因为其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等不同,对事物的认知水平是千差万别的,所以活动,主持人和教师点评应该更富包容性,允许认知的不完善甚至是错误,此一点也正是班会活动课必须存在的价值——通过引导和碰撞,形成一些主流的认识和有效的措施。三、德育结论认知重实践。任何教育的目的是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认识、能力和价值观,去实践它所传递的真善美,改正一些不良的思想意识和陋习,是班会活动课的真谛所在,也是课堂的延伸,在实践中学生再次体味、修正和完善,直至形成正确的观念与行为。本次班会活动课的比武中,很多老师设计了有效的实践环节,如其中有一典型:同学们写出自己的好习惯和坏习惯,粘贴在心愿树上,挂在教室里,请老师和同学们监督,21天后看效果如何,我们都知道富兰克林就是通过这一途径,将自己的13个缺点一一改正,从而让自己更加完美也更加成功。
班会活动课的思辨
听取了最后两节班会活动课——杨元璋老师的《知行之间我们缺少什么》和杨永臣老师的《让孝成为一种习惯》,教师选题有自己的独特的思考,学生参与面广,十分具有教育意义。
特别是杨元璋老师的班会活动课,评委老师甲如此评价:“知的目的是什么?是行。行的目的是什么?是利益与价值的体现。教师有自己的思想,能展示正确的教育思想,好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好的习惯,好的品格,好的德行,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这节班会活动课能促进学生思考,应该很有收获。”评委老师乙评价说:“命题比较有深度,哲学的思考引发了同学们思维的碰撞,学生层次高,发言积极,受到了启发和教育。老师点评比较到位。”笔者颇有同感,三点特别可取:一、符合高素质的学生实际。本节班会课选在1415班,班会主题具有哲学的思辨、对抽象人性论的思考及本能、情感和道德约束之间的冲突,有相当的理论深度,对学生的思维层次要求较高,甚至有点艰深,学生们对问题的独立思考甚至是反驳意见,让老师们为之叫好。二、重在探讨交流的过程。课后,笔者与杨老师交流,他说:“本节班会课的初衷在于引发学生的思考,重在过程。”整个课堂,老师都是一个好的向导,引导学生深入问题的本质,学生们畅所欲言,甚至得出这样的深刻认识:快乐来自自身的情感和过往的经验;快乐来源于自己的存在和他人的存在,有同学补充说是万物的存在;没有纯粹的好人,也没有纯粹的坏人;捡到钱还不还,不是钱的问题,实际是人格的认可与毁灭,等等。三、音乐也具有良好的育化作用。在“重拾心路历程”的环节,让学生们在优美的轻音乐中想象自己乐于从事的事情,乐从何来?教室里十分安静,老师和同学们都陶醉了,感觉很美,很有意境,并且一同进入了回味和思考的境界。
班会活动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之一,学校通常根据不同阶段的德育目标确定每周德育主题,由班主任或班委会策划班会活动课开展的内容和形式,并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形成完备的班会活动课方案,在每周一个固定的课时面向全班同学召开班会活动课,主持人由本班1-3名同学担任,采用包括做游戏、讲故事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广泛参与交流讨论,班主任适时进行有效的点评和补充,需要时甚至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其中,从而对这一德育主题达成相对一致和正向的观点和认识,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端正学生的思想观念,促进班级逐渐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
笔者在听取了10余节班会活动课后产生了以下几点思考。
班会活动课的要素
班会活动课应该具备哪些要素?主题鲜明、形式丰富、参与面广、教师点评到位等无疑是其基本要素。成昌华老师的一节主题为“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的班会活动课,除了具备以上基本要素之外,还有锦上添花之笔,表现有三:一、行云流水,逻辑严密。以一段谜语导入,引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名言——优秀是一种习惯。一个习惯性的动作,认识什么是习惯。两个小故事,寓意:我们的命运被习惯所掌握。一组学生身边的照片曝光我们的坏习惯。习惯的养成过程有三个阶段。讨论高中生三大方面的好习惯,写出自己的好习惯和坏习惯,介绍改掉坏习惯的具体办法。教师寄语,同学们齐声——让优秀成为1406班的习惯。整个班会课前后呼应,节奏清晰,环环相扣,行云流水。二、极富创意,理论深厚。整个活动课的设计有成老师独具创意的设计,其间小故事大智慧,令人震撼;“曝光台”中的照片,近在咫尺;动物界中的好习惯,发人深省;写下座右铭,指导生活,等等。本节课理论深厚,最为突出的是从行为心理学研究方面介绍习惯养成分为三个阶段,对学生养成好习惯和改掉坏习惯都有良好的指导性作用。三、形式丰富,学生主体。本节班会课,成老师运用新课程理念,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持,教师只是偶尔及时地点评与启发;学生做活动,谈切身感受;学生表演,大家讨论;学生写座右铭,自我反思,等等,老师举将育人的过程化为学生相互学习和自我反省的过程,在浸润中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班会活动课的难点
随后,我们一行理科组评委老师又先后听了国建云、王恩元、郭锐老师的班会活动课,三位老师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国老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王老师结合班级情况进行及时点评,郭老师具有讲优质课的极好功底——层次清晰,语言简洁,表述准确。其实,一节班会活动课的组织与学科课堂的组织是相似的,都能显示教师的教育理念、个人素质、课堂驾驭、师生关系等教育教学风格,两者具有同样的三个难点:一、设定循循善诱的过程。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由“教”、“传授”转变为教师“导”,重在学生主体“理解领悟”,从而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德育课堂也应是由浅入深,层层推导,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才更能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接受能力。二、应对课堂生成的问题。任何课堂从来都不是完全预设的,学生总会产生新问题,其更能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一位老师的班团活动课上,设定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手上有一个香蕉皮,显得十分不方便,附近又没有垃圾桶,你会怎么办?请说出你真是的想法。一学生回答说:如果周围都很干净,我不会扔;如果周围本身脏乱,我就将香蕉丢在其中。老师及时用“破窗理论”点评,让学生们认识到无论怎样我们都不应该当“破窗”的人。教师如果进一步指出我们不仅不应该做“破窗”的人,还应该做一名“修窗”的人——捡拾垃圾杂物和提醒他人,这样我们的环境岂不更洁净?对学生的教育就会趋向深层次了。三、语言气质的修炼。教师的语言和个人形象气质是课堂内容最为显性的体现,新课程改革的课堂将更多的时间让位给学生,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精炼准确,最好字字珠玑,抓住本质,一语中的。还有,教师的形象气质也是需要从内而外长时间的积累而成的。这些看似肤浅的表现形式同样能彰显老师的个人素质和课堂机智,且非一日之功。
班会活动课的形式
班会活动课与学科课堂十分相似,可以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两者的质量,但是,两种课堂的组织有什么区别呢?当然前者的内容以道德意识、精神品质、集体意识和国家观念等思想品德教育为主,后者以学科具体的知识和能力为主体,除此外,班会活动课还应具备其更为个性化的不同:一、学生主体地位更突出。班会活动课,活动以丰富的形式为载体,如老师们普遍采用了小品表演、小组讨论等形式,学生的实践和体验贯穿其中。德育讲究潜移默化,空洞的说教难以达到理想状态,一节优质的班会活动课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学生的思想认识和情感认知是一种自然的状态,是发自内心的赞许、认可、感动,甚至下定决心去仿效、改正等。当然,形式永远是为内容服务的,只注重形式或过于强调形式,一节班会课后没有一点灵魂的触动,课后学生情感与认知没有得到提升,这样的班会活动课不举行也罢。二、学生活动组织更自由。既然班会活动课以学生的体验、认识与实践为主,且大多是对已有的生活经验与认识加以提炼和总结,(学科课堂毕竟有大量的新知识新观点)所以,班会活动课的形式相对丰富,学生活动更自由,场地也可以选择操场、球场,甚至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学生的思维和观点也更多元化,比较每个学生因为其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等不同,对事物的认知水平是千差万别的,所以活动,主持人和教师点评应该更富包容性,允许认知的不完善甚至是错误,此一点也正是班会活动课必须存在的价值——通过引导和碰撞,形成一些主流的认识和有效的措施。三、德育结论认知重实践。任何教育的目的是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认识、能力和价值观,去实践它所传递的真善美,改正一些不良的思想意识和陋习,是班会活动课的真谛所在,也是课堂的延伸,在实践中学生再次体味、修正和完善,直至形成正确的观念与行为。本次班会活动课的比武中,很多老师设计了有效的实践环节,如其中有一典型:同学们写出自己的好习惯和坏习惯,粘贴在心愿树上,挂在教室里,请老师和同学们监督,21天后看效果如何,我们都知道富兰克林就是通过这一途径,将自己的13个缺点一一改正,从而让自己更加完美也更加成功。
班会活动课的思辨
听取了最后两节班会活动课——杨元璋老师的《知行之间我们缺少什么》和杨永臣老师的《让孝成为一种习惯》,教师选题有自己的独特的思考,学生参与面广,十分具有教育意义。
特别是杨元璋老师的班会活动课,评委老师甲如此评价:“知的目的是什么?是行。行的目的是什么?是利益与价值的体现。教师有自己的思想,能展示正确的教育思想,好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好的习惯,好的品格,好的德行,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这节班会活动课能促进学生思考,应该很有收获。”评委老师乙评价说:“命题比较有深度,哲学的思考引发了同学们思维的碰撞,学生层次高,发言积极,受到了启发和教育。老师点评比较到位。”笔者颇有同感,三点特别可取:一、符合高素质的学生实际。本节班会课选在1415班,班会主题具有哲学的思辨、对抽象人性论的思考及本能、情感和道德约束之间的冲突,有相当的理论深度,对学生的思维层次要求较高,甚至有点艰深,学生们对问题的独立思考甚至是反驳意见,让老师们为之叫好。二、重在探讨交流的过程。课后,笔者与杨老师交流,他说:“本节班会课的初衷在于引发学生的思考,重在过程。”整个课堂,老师都是一个好的向导,引导学生深入问题的本质,学生们畅所欲言,甚至得出这样的深刻认识:快乐来自自身的情感和过往的经验;快乐来源于自己的存在和他人的存在,有同学补充说是万物的存在;没有纯粹的好人,也没有纯粹的坏人;捡到钱还不还,不是钱的问题,实际是人格的认可与毁灭,等等。三、音乐也具有良好的育化作用。在“重拾心路历程”的环节,让学生们在优美的轻音乐中想象自己乐于从事的事情,乐从何来?教室里十分安静,老师和同学们都陶醉了,感觉很美,很有意境,并且一同进入了回味和思考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