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娟,等你战疫凯旋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scuc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兰娟(右二)

  隔着电视屏幕,卫生部多器官联合移植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郑树森深情地看着妻子李兰娟。此刻,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李兰娟,正在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感染最密集的武汉,与众多来自祖国各地的医护人员一起,和时间赛跑,和疫情斗争。

年夜饭很香甜


  2020年1月24日,万家团圆的除夕夜,郑树森亲手为李兰娟准备年夜饭。虽然,他拿菜刀切菜的手藝远不如拿手术刀做手术熟练,但他精细地切着,力争把每一根土豆条切得粗细均匀。想到妻子一进家门就能吃到热乎乎的年夜饭,还会夸奖自己厨艺好,郑树森心里就美滋滋的,手上的动作更快了。
  郑树森知道,武汉新冠肺炎疫情严重,李兰娟这些天一直奔忙着。1月18日,李兰娟同钟南山等人受国务院、国家卫健委委托前往武汉。在武汉,李兰娟提出了对疫情的预判,尤其是武汉要采取“不进不出”措施等重要建议。
  1月20日上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李兰娟参加了会议。会上,李兰娟就加强疫情防控与救治等提出具体建议。
  在浙江,新冠肺炎确诊患者被安排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之江院区。李兰娟和同事们每天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查房、监测感染患者、开讨论会议。因穿戴防护服不太方便,他们在长达几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内不敢喝水、上厕所。难得的休息时间,李兰娟还要接受媒体采访,解除公众对疫情的疑惑。
  除夕当天,李兰娟飞往北京,参加科技部紧急召开的关于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情况相关的科学研究部署会议。当晚9点多,李兰娟才从北京返回杭州家中。一进门,郑树森赶紧递上拖鞋,帮妻子挂好大衣,招呼她洗手洗脸,准备吃饭。看着忙得进进出出的丈夫,李兰娟疲惫的脸上绽出了笑颜。她拿出手机发朋友圈:“今天我轻松了,可以不烧年夜饭了,由郑院士替代,手术刀改厨刀。”
  一顿年夜饭,夫妻二人吃得分外香甜。吃完饭,李兰娟要去洗碗。郑树森不让,抢过妻子手中的碗说:“你去休息,我知道你又要出差了,到了武汉要好好保重自己。”收拾好厨房的一切,郑树森转身来到衣帽间,为妻子整理出发的行囊,细心地为她装好胃药,多带了几套衣服。郑树森能读懂了李兰娟眼里的不舍,但他知道,妻子这次要去打一场硬仗,作为男人,他更应该挺起脊梁,让她安心上战场。

45年相濡以沫


  早在1975年,相识、相爱于中国医科大学的李兰娟和郑树森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他们虽然在同一家医院工作,却鲜有沟通和交流,见面也从不说生活琐事。对他们来说,时间是宝贵的。每天早上8点准时到医院上班,深夜一两点钟归家,是这对院士夫妻的生活常态。早餐是两人每天唯一在一起吃的一顿饭。但是这顿早餐的画风也与众不同,话题更多是有关于学术和工作:“有个病人病情危重,我今天要给他做器官移植。”“下午有个学术报告要发言,我中午乘飞机去北京。”
  因为有着相同的志向和兴趣,即便是枯燥的学术讨论,在彼此眼里也是最动人的情话。因为有着对彼此的深爱,对方的亲人也是自己的亲人。
  1991年郑树森在香港读博时,父亲得了重病。当时正是郑树森学业的上升期,李兰娟怕丈夫分心,隐瞒了这个消息,自己悄悄跑回去,带公公打针、挂水,一口一口地喂公公吃饭。在李兰娟耐心细致地服侍下,公公得以康复。此后,李兰娟才通过电话告知了郑树森。

等你凯旋


  作为目前国内感染病学科唯一的女院士,李兰娟的从医之路走得很不平凡:她以治病救人为天职,无论非典还是禽流感,始终坚守在抢救危重病人的第一线。
  现年73岁的李兰娟,在武汉前线,一站就是十多个小时。在家中的郑树森,因思念妻子,时刻把手机拿在手中或揣在兜里,生怕错过妻子的电话。郑树森知道,这个人前风风火火的女强人,多年奔波劳碌的妻子消化系统很不好,有老胃病,颈椎、腰椎也因为常年的伏案严重变形,可在武汉她每天只睡三个小时,她更需要他的关照。如果可能,他想时刻和她在一起,给她贴心的关爱。可是,在武汉的李兰娟好像不理解丈夫的心情,一个电话也没打。郑树森知道,此时此刻,他不能打扰她,因此,他一个电话也不敢打过去。他默默地守望,时刻关注着新闻。
  2月3日上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李兰娟表示,武汉目前处于发病高峰阶段,现在仍需做好社区防护:“武汉感染的人数、范围都比较广,一部分人康复出院,一部分可能变重症、危重症甚至死亡,所以到了一个高峰的阶段。现在,做好社区对未感染人群的防护仍然非常重要。同时,一部分发病的人,尤其是重症病人的救治也特别重要,所以这次来武汉,我希望在危重症的抢救方面,跟同行们一起努力。”
  3月11日,李兰娟在武汉接受《人民日报》记者专访时说:“武汉市的疫情防控进入了决胜阶段,现在决不能放松,一定要把所有传染源彻底找出来。只有(医院)外面的感染者都清零了,我们才能说武汉安全了。武汉何时‘清零’,归根到底要看我们的工作力度。如果工作抓得紧一点,而且不出现其他突发情况,比如国外输入性病例,或许武汉在3月底就能‘清零’。”
  望着电视机中的妻子,听着她的话语,郑树森默默守望着,心里一遍遍和她对话:希望你们早日战胜疫情,凯旋而归,我等着你回家。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钟健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董乔菁母女  “我是一名呼吸内科医生,未婚,无子女,没有特殊负担,爷爷是烈士,妈妈是医生,曾经参加过抗非典,她同意我在这个特殊时刻去做该做的事情。”这是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援鄂医生董乔菁的请战书。2月9日,作为无锡第二批援助湖北医疗队成员之一,她如愿出征武汉,随队接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一个新冠肺炎重症病区。  抵达武汉后来不及休憩,董乔菁立刻奔赴重症8病区,与同事通力协作,10
期刊
有句话说:“穷人有穷的原因,富人有富的理由。”梵高与毕加索都是天才画家,但毕加索善于经营自己,而梵高只会默默作画,他们人生的境遇因此有着天壤之别。  梵高生前穷困潦倒,虽然一生画了900多幅油画作品,但有生之年只卖出过一幅画,收入是400法郎。相比于梵高,毕加索的人生就灿烂辉煌了很多。在毕加索辞世时,留下了数万幅画作、数幢豪宅和巨额现金。据测算,毕加索的遗产总值达到395亿元人民币。  同样是画家
期刊
孙家栋(左)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国家最高科学奖”获得者孙家栋,是我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绕月探测工程技术总负责人,从事航天工作60多年的他,用严谨和执著圆梦太空。回顾几十年的工作,孙家栋认为自己“仅仅是航天人中很平常的一个”。他经常说,是中国航天精神铸造了中国第一星,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成就了自己。金奖章,留学生涯的满分答卷  1948年,孙家栋以优异成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
期刊
钟帷德钟南山  夜深了,窗外静悄悄。忙碌了一天的钟帷德躺到床上,他习惯性地摸出手机,专注地查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最新情况。突然一则题为《武汉封城33天,钟南山终于笑了!》的微信公众号文章牢牢地抓住了他的眼球,看着父亲的笑脸,钟帷德百感交集,往事涌上心头。钟氏家风  钟惟德小时候非常调皮,总是被老师投诉不好好学习,有时候还逃课。但老师也会夸奖他,说他乐于助人。钟南山虽然工作很忙碌,可是他非常关心儿子
期刊
龚鑫  面包可以做成一米多高的功夫熊猫造型,身背琵琶、唢呐,四周瑞气祥云围绕……在2020年1月举办的第10届烘焙世界杯上,龚鑫凭借精湛的烘焙技艺,以“和平大使——音乐熊猫”艺术面包赢得评委一致好评,成为该项赛事自1992年创办以来首位夺得冠军的中国人。学会坚持,做一份有趣的工作  1995年,龚鑫出生于湖南湘潭。读完职业高中后,他背起行囊前往深圳谋出路。不久后,他应聘进一家电子设备厂,成为车间流
期刊
王大成和艾莎见她,飞去白沙瓦  1991年出生于天津的王大成,几年来相亲多次都没有成功。身为一名回族穆斯林,王大成想娶一位有共同信仰的姑娘为妻。巴基斯坦是穆斯林国家,王大成心想,自己也许可以娶一位巴国姑娘。  王大成去了解巴基斯坦人的文化、习俗和历史,还加入英语学习群,和外国人练习英文对话。在学习群里,他认识了巴基斯坦女孩艾莎。聊天时,王大成发现艾莎的声音优美动听,很有好感。经过一段时间了解后,艾
期刊
不过是吃了一份高铁上的盒饭,坐了一个多出来的空位,28岁的大连小伙子蒋文强就被新冠肺炎核心疫区武汉“留住”了,而这里,离他的春节出行目的地长沙不过几站路。非常时期的武汉关门闭户,他打不到车,住不了店,吃不上饭,在冬雨阵阵的武汉街头瑟瑟发抖。为了不流落街头,有一席一枕入眠,他找了份在武汉第一医院隔离病区的志愿者工作,站在了抗疫一线。再然后,他成为武汉第一医院的“风趣红人”和“憋尿小王子”,与生死直面
期刊
林生斌  2020年1月31号,杭州红十字会公布获捐物资明细,林生斌捐赠5000个口罩,每个单价18元,总价值9万元。  林生斌是谁?他就是2017年发生的“杭州保姆纵火案”中受害者的丈夫。他痛失了深爱的妻子朱小贞和三个可爱的孩子。痛失所爱  那起大火之前,林生斌和朱小贞是一对幸福的夫妻。他们事业有成,夫妻恩爱,家庭幸福,还有三个小天使。林生斌是一家时装公司的老板,专门为三个孩子创立童装品牌——“
期刊
他是全球公認的卫生学者、研究专家。 2020年2月,他向世界发声:“中国防疫经验表明,只要采取正确的措施,就可以控制疫情。”他就是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紧急赴中国慰问  岁末年初,湖北武汉发现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全力投入疫情防控,从乡村到社区联防联控,全民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  谭德塞紧急赶往中国,急切地想到武汉去慰问病痛中的患者,也想弄清楚病毒的来源、危害程度、治疗所采取的措施和治愈办法。  
期刊
母亲是最先获得春风讯息的人,仿佛春风提前打了电话。就像儿女的归家,从此站在路口苦苦地望,直到拥在怀里,暖了一冬的期待。  春风的顽皮,也一如母亲的儿女。一旦玩心上来,随时随地抛开已经决定了的回家计划,去野,去疯,去耍,独独忘了母亲的等。母亲的等便多了焦虑和担心,一只手搭在眉际,本就佝偻的身子伸出去了一截,恨不得一眼看穿天底下所有的地方,看到懵懂玩耍的身影。  一季又一季,一轮又一轮守望中,母亲的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