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的基本特征是: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针对以上的阐述,我们可以对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性质浅析如下。
1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课程
众所周知,实现课程综合化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主要任务,其中,设置、开发并实施综合课程是实现课程综合化的一条主要途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实现课程综合化已成为世界基础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经过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许多国家设计并开发出了多种多样的综合课程,如美国的“自然与社会研究”英国的“社会研究”、“设计学习”,日本的“特别活动”等,其中,以活动为课程开发和实施方式的综合课程尤其丰富多彩。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样将这一形式的课程开发视为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国家新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开发并设置了艺术、科学、历史与社会、体育与健康、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
综合课程是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系的分科课程的内容统整、综合在一起,旨在消除各类知识之间的界限,使学生形成整体意识,养成运用知识与信息综合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综合课程与依据一定的逻辑关系和条理化、结构化为主的分科课程存在着价值互补关系,即综合课程弥补了分科课程的缺陷,而分科课程则是综合课程所不具备的。
品德与生活是新设置的一门课程,它在课程类型上就属于综合课程的范畴。首先,品德与生活的课程目标并非局限于一个活动领域,而是涉及到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许多领域,是对学生全面发展提出的要求。例如人教版《春天来了》一课课文提示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它要求我们的教师指导学生从多种角度看春天、说春天、画春天、赏春天、唱春天、爱春天。这样的内容和多维的目标不通过多种活动是无法完成的。其次,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在我国小学低年级原有的思想品德、自然、社会和活动等课程进行高度整合的基础上产生的一门新课程,所以它兼具了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以及生活教育等多重价值,在小学三年级之后将分化为综合实践活动、品德与社会、科学三门课程,相对于这三门课程来说,品德与生活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
2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具有极强的活动性的综合课程
我们知道,综合课程有诸多具体的课程开发模式,如相关或交叉课程、融合或广域课程、核心课程、活动或经验课程等。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活动为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经验与体验,因而也被称为活动型的综合课程。这里所说的“活动型”体现为:①本课程以引导儿童获得经验,形成经验,并养成良好的品德意识和行为习惯为主要目标,而非以知识教育为主要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是通过学科教学和儿童的实践活动共同完成的。②本课程的内容主要源于儿童的现实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所涉及的儿童现实生活主要是:发生在儿童身边的真实的生活,如观察小动物、家务劳动、个人生活自理等;模拟化的儿童的真实生活,如有关家庭生活的游戏、以爱护自然为主题的各种活动等等。③本课程的实施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为主要方式,如游戏、讨论、交流、欣赏、练习、参观访问、实践操作、调查研究等。这些方式主要体现为探究性活动、体验性活动、交往性活动和操作性活动。例如:“人教版《夏天,我们注意什么》一课它既要求学生要有感受,又要让学生知道活动时应注意哪些,还要知道夏天有哪些疾病容易发生,提醒学生要在生活中注意什么,并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这些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无法靠教师的传授完成,只有通过多种活动,使儿童在生活中体验、在活动中升华,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多种能力。因此,我们说这门课程具有极强的活动性。
综上所述,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通过与儿童现实生活相关的活动设计、组织和实施的,使儿童在活动中获得并体验关于世界和自我的直接经验,并使儿童获得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课程。鉴于这种课程属于综合课程的范畴,且以活动的方式开发和实施,因此,本课程的性质被界定为“活动型综合课程”。
1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课程
众所周知,实现课程综合化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主要任务,其中,设置、开发并实施综合课程是实现课程综合化的一条主要途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实现课程综合化已成为世界基础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经过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许多国家设计并开发出了多种多样的综合课程,如美国的“自然与社会研究”英国的“社会研究”、“设计学习”,日本的“特别活动”等,其中,以活动为课程开发和实施方式的综合课程尤其丰富多彩。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样将这一形式的课程开发视为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国家新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开发并设置了艺术、科学、历史与社会、体育与健康、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
综合课程是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系的分科课程的内容统整、综合在一起,旨在消除各类知识之间的界限,使学生形成整体意识,养成运用知识与信息综合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综合课程与依据一定的逻辑关系和条理化、结构化为主的分科课程存在着价值互补关系,即综合课程弥补了分科课程的缺陷,而分科课程则是综合课程所不具备的。
品德与生活是新设置的一门课程,它在课程类型上就属于综合课程的范畴。首先,品德与生活的课程目标并非局限于一个活动领域,而是涉及到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许多领域,是对学生全面发展提出的要求。例如人教版《春天来了》一课课文提示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它要求我们的教师指导学生从多种角度看春天、说春天、画春天、赏春天、唱春天、爱春天。这样的内容和多维的目标不通过多种活动是无法完成的。其次,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在我国小学低年级原有的思想品德、自然、社会和活动等课程进行高度整合的基础上产生的一门新课程,所以它兼具了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以及生活教育等多重价值,在小学三年级之后将分化为综合实践活动、品德与社会、科学三门课程,相对于这三门课程来说,品德与生活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
2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具有极强的活动性的综合课程
我们知道,综合课程有诸多具体的课程开发模式,如相关或交叉课程、融合或广域课程、核心课程、活动或经验课程等。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活动为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经验与体验,因而也被称为活动型的综合课程。这里所说的“活动型”体现为:①本课程以引导儿童获得经验,形成经验,并养成良好的品德意识和行为习惯为主要目标,而非以知识教育为主要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是通过学科教学和儿童的实践活动共同完成的。②本课程的内容主要源于儿童的现实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所涉及的儿童现实生活主要是:发生在儿童身边的真实的生活,如观察小动物、家务劳动、个人生活自理等;模拟化的儿童的真实生活,如有关家庭生活的游戏、以爱护自然为主题的各种活动等等。③本课程的实施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为主要方式,如游戏、讨论、交流、欣赏、练习、参观访问、实践操作、调查研究等。这些方式主要体现为探究性活动、体验性活动、交往性活动和操作性活动。例如:“人教版《夏天,我们注意什么》一课它既要求学生要有感受,又要让学生知道活动时应注意哪些,还要知道夏天有哪些疾病容易发生,提醒学生要在生活中注意什么,并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这些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无法靠教师的传授完成,只有通过多种活动,使儿童在生活中体验、在活动中升华,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多种能力。因此,我们说这门课程具有极强的活动性。
综上所述,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通过与儿童现实生活相关的活动设计、组织和实施的,使儿童在活动中获得并体验关于世界和自我的直接经验,并使儿童获得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课程。鉴于这种课程属于综合课程的范畴,且以活动的方式开发和实施,因此,本课程的性质被界定为“活动型综合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