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英语阅读理解之我见

来源 :校园英语·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ven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英语阅读理解是英语教学的重中之中,本文是笔者的一些教学实践经验,是对高考英语试卷阅读理解题型特点和解题方法分析,提出了对平时训练的建议。
  【关键词】高中英语 阅读理解 解题方法
  高中英语教学重在对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意识的培养;阅读理解是高考的重点,但许多学生在考试后抱怨:阅读量大,时间紧等等。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高中英语阅读理题型和解题技巧:
  一、高考英语试卷阅读理解题型特点和解题方法
  1.细节理解题。纵观近三年高考试题,细节理解题占阅读理解分值越来越大。它以原文某个句子或者某一词或某一个短语为入手点,考查学生短文对细节的理解。很多同学在做这种题目时比较喜欢在选项中寻找原文中的句子,但往往照抄原文的句子并不一定是正确选项。做这类题目时,应关注选项和原句的细微差别,选择与原文意思和所问问题都相符的答案。
  2.句意解释或单词释义题。这种类型题占两分分值,它要求考生以上下文内容为参考,尝试理解文中出现的生词、短语或句子。这类题目的解题关键在于其上下文,因为在考查点前后出现的内容往往是对这个词的解释、说明、举例等。
  3.主旨大意题。高考主旨大意题重在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总体理解,整篇文章的主旨大意,一般在首句或首段。考查某一段落的中心思想,则可将该段的首、尾句综合起来考虑。
  4.标题选择题。做这样的题要遵循“精、准、全”三原则。“精”是指要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准”是指标题的选择要注意文章的外延和内涵,不能扩大或缩小文章的内容;“全”是指标题的选择应该排除掉那些片面的选项,而正确地选取能包含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作者要表达的观点的选项。
  5.推理判断题。这类题中常含有infer,conclude,know/learn from the passage,imply等类似的词。这类题目的选项特点是:第一,有些错误的干扰选项只是对原文的简单重复,而非推断出来的结论;第二,有些选项根据我们已有的常识是正确的,但却不是基于文章;第三,一些选项因果倒置,看似从原文中推导出来的结论,实际却与原文不符。推理判断题是阅读理解中最难的一类问题。我们必须以原文为依据去合理推测才能找到合适的答案。遇到一些很难在原文中找到明确的解题线索的题目,可以根据词句隐含的意义和作者的语气去分析推导答案。
  6.作者的观点、态度题。这类题解题的关键是要看作者在文中用了什么样的口气。若用褒义词,显然是赞成;若用贬义词,显然是反对;若客观陈述,则是中性的立场,不偏不倚。因此,同学们在做这种题目时,应注意其中所使用的一些形容词,另外,我们可以寻找文中的转折词,一般转折词后面的文段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二、对平时的训练建议
  1.抓好限时训练。学生通过限时训练可以有计划、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做阅读理解训练时,尝试在原文中划出答案出处,这能帮助我们在阅读时以文章为依据,而不凭空猜想。
  2.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在平時训练时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避免“指读”。很多学生喜欢用手或笔指着文字读,这种阅读习惯容易使思维停留在手指着的局部单词上,会阻碍对中心思想的理解。而且这种方法比默读慢得多,会影响阅读的速度。其次要避免出声阅读,还要避免过多地停顿回读。在阅读过程中由于对某个词语或句子不太明白,眼睛过多地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这样既影响阅读速度,又影响对文章的连贯理解和较好地获取中心意思,而且易使眼睛和大脑疲劳。
  3.掌握适当的阅读技巧。常见的阅读方法有二种:一是先文后题。即先把全文读懂,然后做题。这种方法的缺点是阅读的目的性不明确,记住的细节内容未必有用,有用的内容未必记住。答题时仍需到短文中去寻找,实际上等于降低了读速,降低了效率。二是先题后文。即先读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读文章。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目的明确,在阅读时有所侧重,能节省时间。该法比较适合类似广告性质的阅读理解题。缺点在于由于没有读过短文,不了解文章的主题、细节分布情况,因而不可能很快找到所需信息,有时很有可能断章取义,不利于做推理题和主旨大意题。
  4.积累文化背景知识。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一定的语言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生活知识。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大量的阅读来积累。我们要拓展知识面,注意社会热点。我们了解的东西越多,知识面越宽,对文章的理解就越容易。
  5.注重长难句的理解。近几年的高考阅读理解题十分注重借助复杂语境考查考生对语言语法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所选阅读材料中常有大量复杂单句和复合句,以此来增强句子结构的复杂性和语境理解难度。所以,理解长句、复杂句成了考生顺利理解阅读材料,提高阅读速度的关键。一般地说,造成长难句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1)修饰语过多;(2)并列成份多;(3)语言结构层次多。在分析长难句时应采用“先缩后扩”的方法。先缩,即首先找出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这样就抓住了句子的主干,也就从整体上把握了句子的结构。后扩,分析句子主干以外的从句或短语的功能以及和主干的相互关系。如果能科学训练,持之以恒,阅读水平就会有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田间试验和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的研究了几种复混微肥对紫花苜蓿农艺性状、产草量和营养成分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不同微肥配方对田间基施紫花苜蓿叶茎比和初水分含量影响差异不显著。施用微肥能促进紫花苜蓿株高、产草量、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增加,但不同微肥处理和不同茬次的影响不同。施用微肥能导致粗纤维和粗灰分含量的降低,对无氮浸出物含量的影响不显著。 2.田间基施试验中,各微量
【摘要】在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中借鉴国际上自然拼读法的教学经验,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字母及字母组合的发音与拼写之间的对应关系,把英语单词的读音与拼写统一起来,进而突破单词记忆的难关,全面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本文从自然拼读法的含义及应用优势出发,利用教学实例分析了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尝试性的应用。  【关键词】自然拼读法 小学英语 应用  引言  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主要媒介,它包括语音、
【摘要】自主阅读是学生获取阅读知识,保证阅读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英语知识的学习中,进而可以促进学生英语学习效率与能力的有效提升,为学生将来的英语发展奠定扎实基础。因此,本文就对高中英语自主阅读进行一些探究。  【关键词】高中英语 自主 阅读  阅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众所周知。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自主阅读教学的
本文以吉林省西部黑钙土区的耕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无机磷分级、吸附解吸试验,重点研究了黑钙土对磷的吸附固定性能,及其与已呈现酸化趋势的耕层土壤基础肥力指标的相关关系,明确了黑钙土中无机磷的贡献率及吸附、解吸特性,揭示了黑钙土中磷的组份特征,为黑钙土制定可持续发展培肥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对于丰富黑钙土的培肥改良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Ca_2-P和Ca_8-P的含量更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变异
【摘要】作为小学与高中两个英语学习阶段的重要衔接过程,初中英语要随着当下教育新时期的教育浪潮而与时俱进,要不断创新对于初中英语的教学方法及教学理念。为了革新长期以来初中英语教学课堂采用的固有传统教学模式,广大教育人士提出要将多元智能理论思想合理科学地运用到初中英语教学当中。综上所述,本文将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前提下展开对初中英语差异教学进行简单分析及探讨,旨在为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水平做出参考及帮助。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文化全球化的表现越来越明显。因此,在初中开始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自觉性和高效性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在分析了当前初中英语课堂中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之后,针对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希望能够为教学实践中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提高理论支持。  【关键词】初中英语 合作学习 策略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英语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大,因此作为青
【摘要】作业设计作为高中英语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巩固学生知识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作业评价设计要体现人文性、设计具有开放性的作业等方面探讨了高中英语教学中多元化作业设计,以期为完善课堂教学策略提供一些参考和意见。  【关键词】高中英语 多元化 作业设计  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是有效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加深学生知识记忆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科学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英语领域的需求也越来越广。而人类对外来语种本能的排斥,限制着这些初中在学的孩子,这时,如何保证师生间的关系和谐让他们积极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关系 和谐 教师 学生  为了在英语教学中创设并保持“师生关系的和谐”,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什么是师生关系  “关系”指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也表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给我们的教学尤其是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实的英语教学中,由于语言习惯的差异、语言环境的缺乏,而且学生们普遍有觉得学习英语太难,所以就逐渐放弃了学习的信心。为解决此种困境,我们应从教与学两方面不断探索、研究,想法设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及早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热情和习惯。  【关键词】英语教学 自主 培养学习兴趣  现在中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普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