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但就整个阅读过程来看,是否善于质疑,即能否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则显得尤为重要。
理学研究表明: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阅读中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这样,问题一回答一问题一回答就形成一系列的对话,形成不断向前推进的思维流程。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断地提出问题,就可以使自己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主动的去探索读物所表达的思想。由此可见,人们在阅读中产生怀疑甚至有否定的想法,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是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一条措施,这也往往是求得真知的重要前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非常重要。
一、激发兴趣,鼓励质疑
中学生思维敏捷,求知欲旺盛。但在平时的教学中向老师提问题的同学却寥寥无几。这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教师经常压抑学生好问的天性,以致有些学生不敢提问,懒于思考,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不断增强,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丧失,即使心中有疑,也不敢提。要改变这种现状,打消学生等待传授知识的依赖性,变被动吸收为主动探索,还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有求知欲,教师就要适时引导。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言辞上鼓励。可在班级内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来激发学生提问题的兴趣。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提出做好课前预习,让学生在预习中质疑,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为了使预习成为第一道阅读理解,在预习的每一个问题,即使是没有价值的问题都应以先以肯定的鼓励为主,以激励改进为辅,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保持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发挥互助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回答,这样就能真正形成一种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
2.学生有了质疑问题,相互解决问题,教师要组织学生及时整理归纳这些问题,认真对待这些问题,并组织学生积极讨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积极参与者,这样,既能激励学生进一步质疑,又能让学生认识到质疑的重要性。
二、引导阅读,挖掘质疑
有了兴趣,还要有方法。学生边读边发现问题,边读边开始消化课文,这就须给预习提出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必要的训练程序。学生可以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阅读。阅读中往往会出现很多阅读障碍,教师此时的主导作用就要发挥出来。教师布置预读题,主要是有目的指定在词句、篇章或写作方法的某个方面,让学生去研究去探讨,而不必面面俱到,以便突出重点,更有效的落实训练要求。例如,在学习何为《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时,多数学生一看到题目就会产生疑问:“巨人”?为什么称之为“巨人”?学生预习之后马上就能回答出“因为贝多芬在抗争命运和音乐创作方面都是巨人”等等。然后教师适时引导“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巨人贝多芬的?”学生有目的的去寻找,自然很快发现问题。
预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在讲读过中仍不断启发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自己讨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如在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在预习前给学生分组,找出文中的两条线索,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并写自己的阅读感受,学生对这种分组很乐意。学生新颖独到的见解,教师要给予肯定。像这样能将课外阅读中积累的知识带进课堂或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发现新问题,在质疑中完成知识迁移的情况在学习中经常可以看到。当然在发问中难免出现一些简单和幼稚可笑的问题(多半出自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一定要避免草率对待,不要给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带来不必要的伤害和打击,更重要的是要及时发现思路的出岔和阻塞,积极加以预防和引导。
总结质疑,挖掘阅读的广度、深度。例如,我在教学生阅读《伤仲永》时,掌握了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子后,引导学生刻画文中仲永父亲的形象,可以是描述,可以是漫画,引导学生理解王安石的写作意图,进一步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深入阅读,更可以更好提升阅读能力。
最后,还必须对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作出专题考查。不但平时对学生的发疑提问要坚持评分,而且还要把它列入学期总评的一个方面。此外,还可以印发一些文章,按平时训练的要求,让学生引述自己发现的问题,可以不作回答,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发问的质量与表述的情况来评定学生的成绩,让教、练、考三者贯穿起来,既可增加学生训练意识,也能使每一项自觉训练的任务落实到实处。
当然,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阶段性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的进行,其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让读书质疑成为学生的自我需要和自觉行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培养自我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丰县初级中学)
理学研究表明: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阅读中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这样,问题一回答一问题一回答就形成一系列的对话,形成不断向前推进的思维流程。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断地提出问题,就可以使自己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主动的去探索读物所表达的思想。由此可见,人们在阅读中产生怀疑甚至有否定的想法,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是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一条措施,这也往往是求得真知的重要前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非常重要。
一、激发兴趣,鼓励质疑
中学生思维敏捷,求知欲旺盛。但在平时的教学中向老师提问题的同学却寥寥无几。这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教师经常压抑学生好问的天性,以致有些学生不敢提问,懒于思考,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不断增强,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丧失,即使心中有疑,也不敢提。要改变这种现状,打消学生等待传授知识的依赖性,变被动吸收为主动探索,还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有求知欲,教师就要适时引导。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言辞上鼓励。可在班级内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来激发学生提问题的兴趣。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提出做好课前预习,让学生在预习中质疑,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为了使预习成为第一道阅读理解,在预习的每一个问题,即使是没有价值的问题都应以先以肯定的鼓励为主,以激励改进为辅,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保持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发挥互助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回答,这样就能真正形成一种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
2.学生有了质疑问题,相互解决问题,教师要组织学生及时整理归纳这些问题,认真对待这些问题,并组织学生积极讨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积极参与者,这样,既能激励学生进一步质疑,又能让学生认识到质疑的重要性。
二、引导阅读,挖掘质疑
有了兴趣,还要有方法。学生边读边发现问题,边读边开始消化课文,这就须给预习提出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必要的训练程序。学生可以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阅读。阅读中往往会出现很多阅读障碍,教师此时的主导作用就要发挥出来。教师布置预读题,主要是有目的指定在词句、篇章或写作方法的某个方面,让学生去研究去探讨,而不必面面俱到,以便突出重点,更有效的落实训练要求。例如,在学习何为《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时,多数学生一看到题目就会产生疑问:“巨人”?为什么称之为“巨人”?学生预习之后马上就能回答出“因为贝多芬在抗争命运和音乐创作方面都是巨人”等等。然后教师适时引导“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巨人贝多芬的?”学生有目的的去寻找,自然很快发现问题。
预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在讲读过中仍不断启发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自己讨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如在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在预习前给学生分组,找出文中的两条线索,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并写自己的阅读感受,学生对这种分组很乐意。学生新颖独到的见解,教师要给予肯定。像这样能将课外阅读中积累的知识带进课堂或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发现新问题,在质疑中完成知识迁移的情况在学习中经常可以看到。当然在发问中难免出现一些简单和幼稚可笑的问题(多半出自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一定要避免草率对待,不要给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带来不必要的伤害和打击,更重要的是要及时发现思路的出岔和阻塞,积极加以预防和引导。
总结质疑,挖掘阅读的广度、深度。例如,我在教学生阅读《伤仲永》时,掌握了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子后,引导学生刻画文中仲永父亲的形象,可以是描述,可以是漫画,引导学生理解王安石的写作意图,进一步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深入阅读,更可以更好提升阅读能力。
最后,还必须对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作出专题考查。不但平时对学生的发疑提问要坚持评分,而且还要把它列入学期总评的一个方面。此外,还可以印发一些文章,按平时训练的要求,让学生引述自己发现的问题,可以不作回答,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发问的质量与表述的情况来评定学生的成绩,让教、练、考三者贯穿起来,既可增加学生训练意识,也能使每一项自觉训练的任务落实到实处。
当然,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阶段性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的进行,其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让读书质疑成为学生的自我需要和自觉行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培养自我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丰县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