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优构”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su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同课优构”具体教学实践活动,认识到“同课优构”有利于构建更优的知识框架、合作模式、教学模式和素养模式,有利于实现有效地理教学。
  关键词:同课优构;有效教学;学科核心素养
  一、“同课优构”之“基”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就为地理学习内容的组织、选择和呈现明确了方向。而根据教学内容所选取的学习材料是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具体化,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参与情况和信息效果。
  1.“同课优构”基石之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依托,也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教师对教材的研读程度,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教师研读教材时,一定要静下心来,领会教材蕴含的深刻内涵,完成以下四项任务:着力把握逻辑起点——基本任务;理清教学关键——核心任务;选好学习材料——重要任务;明确训练重点——必要任务。教师只有完成这些任务,才可能创设出问题生活化、材料情景化、内容生动化的优构地理课堂。只有抓住教学关键,才能彰显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水平。
  2.“同课优构”基石之思维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都是按照一定逻辑顺序进行构建的。学生在进行新知识学习之前,必须有相应的“最近知识”做准备,这“最近知识”一般叫做逻辑起点,理清逻辑起点,利于学生认知的迁移。因此,研读教材时一定要梳理整套、整册、整个单元教材的知识点,力求把握不同课堂学习的逻辑起点。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同课优构”基石之练习
  课堂练习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挖掘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途径,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必须有较高质量的练习做基础。由此可见,课堂练习应精心设计,设计的前提是必须明确课堂训练的重点,整个练习的设计要围绕训练重点展开,力求让学生在课堂内把握基础、体会思想、学会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轻负有效”的课改目标。
  二、“同课优构”之“构”
  “同课优构”的“构”是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的情形下进行的众人构、知识构和方法构。
  1.“同课优构”之众人构
  众人构即备课教师(授课教师)与课题组(备课组)其他教师共同构建某册书或某单元如何融合、如何安排、如何推导等。例如,高二第一学期的地理教学内容是中国地理和必修三两部分,经过众人构之后决定将必修三融合在中国地理中。中国河流教学中融合必修三的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及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资源教学中融合跨区域调资源、农业教学中融合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工业教学中融合德国鲁尔区的探索及中国江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俗语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构既激发地理教师学习兴趣,加快教学进度,又最大程度地避免走弯路,可提高备课效率,还体现众人智慧,提高教学质量。
  2.“同课优构”之知识构
  知识构即在众人构的基础上构建主干知识。例如,讲解区域世界地理时,构建如图1的主干知识。用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知识,进而推导出农业、工业、交通、城市等主干知识线。主干知识呈现提纲挈领,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独立的学习方法,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同课优构”之方法构
  方法构即重难点的突破方法。例如,“城市”专题复习时,城市是一个区域的经济中心、交通中心、文化中心和服务中心,对区域发展起主导作用。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速度取决于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又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河流和地形是一个城市的“风水”,人口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人杰地灵”才能推动城市健康和谐发展。而城市的健康发展,既要在发展速度上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更要使其外在的等级规模与内在的功能区符合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构”后的本专题安排是:河流(自然因素)→人口(人文因素)→城市区位(发展基础)→城市化(发展动力)→城市可持续发展(发展方向)的复习线索,整合与城市主题相关的内容,让考生遵循线索、由因推果,从而强化知识体系,提高复习效率。
  三、“同课优构”之“优”
  1.“优”化知识结构——构建更优知识框架
  根据内在联系、思维推导、知识递进、框架构建、重组融合等原则“优”化知识结构,构建出新的知识框架、系统的地理思维、不断更新的教学体系。例如,复习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时,可按内在联系原则、思维推导原则及重组融合原则等整合出详细知识框架(如图2)。
  2.“优”化教学方法——构建更优教学模式
  第一次集体备课:确定主题、提出要求;第二次集体备课:各抒己见、展示设计——形成“初级教案”;第三次集体备课:尝试教学、反思优化——形成“二次教案、三次教案……”;第四次集体备课:完善设计、资源共享——形成“最终教案”。四次集体备课活动记录单见表1。
  例如,讲授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专题时,第一次集体备课确定上课内容即以西气东输为案例,希望上课后可以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第二次集体备课由课题组成员展示其教学设计,教师之间相互借鉴,形成自己的上课教案;第三次集体备课由教师课后根据自己上课感受及学生课堂反馈及时进行反思优化;第四次集体备课形成最终方案,达到资源共享(如图3)。教师在不断修改完善过程中,以期在不同阶段达到如图4所示的阶段目标。
  3.“优”化合作学习小组——构建更优合作模式(如图5)
  教师担当好“优”化学习小组的策划者和组织者角色,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应认识到自己的职责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还应激励学生思考成为一位合作学习的顾问和交换意见的参与者。   合理的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既是学生合作的基础,也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的基本手段。可根据学生的智力、能力、喜好、性格、心理素质、家庭背景、性别等情况进行分组,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模式。
  教师应选择具有一定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确立一个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建立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学习环境。先让学生懂得合作规则;再明确小组分工,职责分明;最后合作学习小组形式宜多样。
  “优”化合作学习小组,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习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与人沟通技巧;改善课堂学习氛围,扩大学生参与面,充分体现新课标“自主、合作、参与”的核心理念。
  4.“优”化教师素养——构建更优素养模式
  课堂教学活动中永远不能缺席的是教师,从“异构”到 “优构”将最大程度地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最快的途径之一是寻找“最近发展区”的资源,尤其是与优秀教师合作备课、研课、听课、评课、用课(如图6),同伴的一个提示、几点建议,都会使自身的教學行为和习惯以至教学品质和境界得到提高。
  采用的“三同三案”可以说是“同课优构”的典型案例。“三同”即:同课异构、同伴互助、同步管理。第一轮备课前,教师利用集体备课时间,根据学生情况和课标要求,精心准备出扎实且富有个性的教案及“教学设计案”。接着教师相互浏览同伴教案,参加集体备课,寻找他人思路补充自己,发现短处并提出建议,完成“ 修正实施案”。在执教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会得到他人帮助,获得发展和进步,每一位备课成员在听课、磨课的过程中也会共同经历,踏实前进,最终具备扎实的学科功底,创新教学理念和超强反思能力。“同课优构”最大程度地促进教师积极参与,有利于课堂教学创新,使教师的个性得以张扬、专业素养可以提高,教学目标得到最终达成,进而促进学生养成学科素养(如图7)。▲
  参考文献:
  [1]康贻军.推行“同课异构”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及策略——高等师范院校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7):3825-3826.
  [2]钟启泉.“优化教材”——教师专业成长的标尺 [J].上海教育科研,2008(1):7-9.
  [3]朱丽侠.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途径[J].新课程(中学),2010(03):25.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通过教学实践观察发现艺体生在高考地理科目学习中存在一些问题并进行分析,提出整合知识点、调整习题难度,开发课程资源、培养图像技能,合理取舍内容、默记重要知识等建议,有助于艺体生群体更好地适应地理高考。  关键词:艺体生;高考;地理;复习策略  普通高校艺体生招生考试分为专业课考试和文化考试,考试包括体育类、美术与设计类、音乐类、戏剧与影视类、舞蹈类,通常除要参加高考外,还必须参加所报考学校
摘要:目前,农村初中学生的教育存在很大问题,课堂只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忽略了情感的发展。本文通过把丰富的乡土地理资源与中学地理课堂相结合,立足于爱乡教育,使中学生在接受乡土文化熏陶的过程中,激发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同时也促进中学生个性品德的养成。  关键词:农村初中;地理课堂;爱乡教育  什么是爱乡教育?即通过教育使今日的学生——明日社会的主人“爱己爱人、爱家爱乡”。爱乡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
摘要:许多选择题难度的设置主要体现在特殊性上,把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进行考查,能够体现充分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很好地体现试题的区分度。特殊性的设置点主要体现在:地理现象成因的特殊性、地理事物表征的特殊性、地理事物分布的特殊性、地理统计图表的特殊性。  关键词:地理选择题;普遍性;特殊性  普遍性往往蕴含着特殊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命题者通常选取普遍性地理现象中的特殊性进行命
摘要:劣构问题是真实情境下缺少具体求解模式的问题。本文依据教学案例,从劣构问题求解过程中总结此类问题在矛盾冲突中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摸索劣构问题研究的操作要义,促进学生高效养成地理思维,以期推广应用于更多领域。  关键词:劣构问题;地理思维;高中地理  劣构问题一般来自日常生活实践,产生于特定的情境之中,趣味性强,学习者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这类问题没有特别的界定,描述信息也含糊不清,缺少公认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图1所示等高线地形图的等高距为50米,据此回答1~2题。  1.瀑布具有溯源侵蚀的作用,若图中有一瀑布,则几千年前该瀑布可能位于:  A.甲 B.乙 C.丙 D.丁  2.图中瀑布的落差最大可能是:  A.162米 B.146米 C.51米 D.43米  图2为布宜诺斯艾利斯周围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一条河流穿城而过,河流两岸气温较低
摘要:本文以英国初中地理教材与中国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为蓝本,着重从地理素养培养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为我国初中地理教学提供教学策略,从而优化地理课程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初中地理;中英地理教材;地理素养;教学策略  一、 比较对象的分析  在本文中,笔者所选定的两国初中地理教材内容分别是:英国的《geography 360°core book3》中的第四章,中国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的第四章,两书
摘要:初中地理新教材已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并取得一定成就。本文对广东地质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活动系统实施情况进行调查,从结果中分析原因,并针对问题提出教学建议。  关键词:地理教材;活动系统;实施现状  地理活动能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相互合作获取地理知识,从而获得地理素养、提高综合能力。广东人民出版社和地质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的《地理》教材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
摘要:本文结合本校地理专用教室的设计案例,从学科内容特点、学生学习难点、教师教学问题等方面,分析如何根据学情设计好用、实用且有自身特点的高中地理专用教室。  关键词:学情;地理专用教室;学科特色  一、高中地理专用教室设计现状   1.高大上,但使用率低  某些专用教室设施先进,造价均在五六百万元以上,但参观率较高,使用次数偏少,难以充分发挥其应有功能。产生原因在于校方对地理专用教室的目标定位出现
一、课标要求及解读(表1)  本内容为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3第4单元第2节,对应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二、教材分析与处理  高中地理必修3区域部分的编写多以某一区域为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在必修1和必修2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将所学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基本原理应用到区域分析中,并从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两个维度,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是“城市与城市化”的基础,显性知识是“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隐性知识是 “集聚效应”。集聚效应隐藏在教材的编排结构中,折射着编者的学科素养和学科理念。一般来说,同一类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一致的,导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空间上出现分化,并在集聚效应的影响下分别发育成不同的功能区。如教材编者用第19页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