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海洋经济在推动我国当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发展急需得到金融的大力支持。本文通过问卷形式,对海南省近五年来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包括银行信贷、金融产品创新、间接融资、中介服务等,针对调查中发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结合本地海洋产业结构特点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的策略做了进一步探讨,提出具体的政策措施,以全面提升海南省海洋经济的金融服务水平。
关键词:金融;海洋经济;政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7.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5)10-0081-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5.10.18
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以来,通过发展海洋经济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沿海省市的高度共识,而完善涉海金融服务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2013年2月,海南省政府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辖内各金融机构围绕“岛屿型”经济特点,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力度,支持海洋经济发展。针对海南省涉海金融服务问题,一些作者也进行了研究[1-2]。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海南省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近五年来开展涉海金融服务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以反映辖内涉海金融服务及金融产品创新情况,总结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讨改进政策和措施,以发挥金融的资源配置作用,推动辖区海洋经济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目标。
一、海南省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调查
(一)涉海信贷总量稳步增长
调查统计显示,2011年以来海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在12大类海洋产业的贷款(以下简称海洋产业贷款)余额呈现逐年较快增长态势。截至2015年一季度末,全省海洋产业贷款余额为651.88亿元,比2014年同期增长17.3%,是2011年末的4.4倍;其在同期全省贷款余额中的占比达到11.1%,比2011年末上升了6.4个百分点。但与2014年海洋产业在全省GDP的占比达到26.9%相比①,海洋产业贷款在全省贷款余额的占比仍然偏低,尚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二)涉海信贷产业分布较为广泛
调查统计显示,按照国家海洋局《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国家标准(GB/27094 2006),在海洋经济产业体系的12大产业中,除海洋盐业、海水利用业无贷款外,海南省的其他产业均有银行贷款,信贷支持的产业分布较为广泛(见表1)。其中,海洋渔业贷款业务开展最为广泛,除个别银行外,银行业金融机构均有海洋渔业贷款业务,截至2015年3月末,贷款余额达到33.31亿元。贷款余额最大的产业为滨海旅游业,截至2015年3月末,余额达到391.21亿元,与目前海南省正全力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相契合。
(三)涉海信贷业务的银行分布较为集中
从发放贷款的银行机构看,除一家新设股份制银行分行外,海南省各银行基本都已开展涉海信贷业务。根据调查统计(见表2),截至2015年3月末,政策性商业银行(包括国开行、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海洋产业贷款余额位居各机构类型的首位,占全省海洋产业贷款余额的56.6%;国有商业银行(包括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通银行)海洋产业贷款份额次之,占全部贷款余额的33.4%;上述两类机构的海洋产业贷款合计占比高达90.0%。同时,具体到各银行看,近半数受调查银行在全部海洋产业贷款占比份额低于1%,显示海洋产业银行贷款的机构分布较为集中。
(四)涉海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有所拓宽
近年来,海南省涉海企业积极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开展直接融资业务。2009年12月,海南海峡航运股份有限公司股票成功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募集资金用于沿海及近海服务和航运船舶购买。同时,海航股份、美兰机场、凤凰机场等旅游企业积极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募集基金,近五年累计发行短期融资券22亿元,中期票据55亿元,拓宽了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降低了融资成本。
二、金融支持海洋经济的主要经验做法
(一)优化信贷审批流程,提高审批质量和效率
海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海洋产业融资需求特点,优化涉海信贷审批流程,通过授信审批部门创新和完善限时评审、模板评审、错位评审、绿色评审、授权评审、专职评审、上门评审、阳光评审等工作机制,对海洋产业中的贸易融资、小企业贷款等业务进行优先评审;对海洋产业中的固定资产支持融资、项目贷款等符合条件的业务采用“调评合一”、“认同评估”等方式优化流程;对部分风险可控、重点营销海洋产业客户办理的贸易融资业务实行授信项下授权审批制度,将授信方案项下的审批权限全部或部分转授业务经办行,加快了审批办理速度,提高了服务效率。
(二)加强创新力度,拓展信贷产品组合
调查显示,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了创新力度,涉海信贷产品种类得到丰富。首先,探索创新海洋产业抵押质押方式,推出滩涂资源利用贷款、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船舶资产抵押贷款、订(仓)单质押贷款、个人游艇贷款、个人购置船舶燃油贷款等创新产品。其次,利用贸易融资授信政策,提高对海洋经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授信支持,加快对核心企业及上下游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创新供应链融资模式,利用银行承兑汇票、国内保理、订单融资、预付款融资、商品融资等信贷产品组合满足海洋经济企业的信贷需求,深化对海洋经济企业的金融服务力度。
(三)完善融资服务模式,助推产业链带动作用发挥
调查显示,多家银行不断创新、完善海洋产业融资服务模式,通过担保增信、优化产业链企业融资组合,助推企业产业链的构建和涉海产业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部分银行通过“四台一会”模式,由地方信用协会推进,担保中心担保,经由统贷平台向渔业企业发放贷款,化解了企业创业初期的融资难题。依托金融服务支持,逐步形成了从种苗培育、饲料生产、水产养殖、流通加工到出口贸易为一体的国内最为完善的水产产业链,培养了一批海水养殖和水产品加工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支持企业产业链建设的同时,依托龙头企业在产业链协同方面的优势,成地区、成集群地将农户组织起来纳入产业链,协助其参与产业链分工,依托担保平台为农户增信,依托统贷平台向农户发放贷款,形成了经典的“龙头企业+农户+统贷平台+银行+担保公司”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信贷资源对海洋产业的覆盖面有待拓展
调查显示,贷款余额位居前三位的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业和海洋渔业,合计占全部海洋产业贷款余额的89.0%,其余九大行业的占比仅为11%,贷款行业集中度偏高。同时,对海洋产业的信贷支持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领域,而具有较高成长性和发展潜力的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电力等海洋新兴产业的信贷余额明显偏少,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二)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开展受限
目前,海南省尚未制订出台统一的海域使用权抵押制度和操作细则,相应配套机制不健全,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开展存在困难。根据调查,省内仅有少数几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该项业务。以海域使用权价格评估为例,目前没有统一的评估准则、估价规程,也没有专业的评估中介机构,不利于海域使用权流转,难以满足未来资产处置需要。这也导致海南省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举步维艰,2014年全省未开展相关业务,而全国当年开展海域抵押涉海面积达到7.8万公顷,抵押金额高达411.68亿元[3-4]。
(三)交叉性涉海金融创新有待进一步加强
调查显示,目前海南省的涉海金融产品创新主要以信贷产品为主,信贷+保险、信贷+基金、证券+保险、租赁+保险等交叉性金融产品创新不多。海洋经济涉及的产业门类较多,面临的不确定风险较大,对交叉性、个性化的金融产品需求较为迫切,急需相关领域的金融创新,以满足涉海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
(四)风险补偿和优惠配套政策不足
海洋产业涉及大量小微企业和农户,普遍存在抵押物不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信用风险较为突出。以海洋渔业贷款为例,以渔船作为抵押物存在较大风险,保险和融资性担保公司也对此类业务持谨慎态度。同时,与渔业发达省份相比,海南省相关优惠配套政策明显不足,补贴、贴息政策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
四、进一步完善海洋经济金融服务的策略建议
(一)构建多元化的海洋金融服务体系
通过强化信贷资金的倾斜配置、扩大直接融资渠道、吸引民间资本深度参与等途径,推动建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形式的融资服务格局。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创新、调整信贷结构,加强对海洋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符合条件的涉海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私募债等方式扩大直接融资。推动优质海洋企业上市融资,做强做大产业规模。探索建立海洋产业引导基金,吸引国内外资金流向海洋产业。同时,积极开发海洋渔业保险、海洋生态损害保险、物流保险等涉海保险产品创新,建立有效的巨灾风险补偿机制,增强风险的防范和分担能力。
(二)找准业务切入点,创新金融支持模式
海洋经济的金融需求趋于多样化,传统银行信贷业务模式难以完全满足,需要创新融资模式,如在建设三沙市的基础设施方面,可以引入有实力的民间资本以“PPP”模式的形式参与;在支持远洋捕捞行业时,可以利用融资租赁的方式实现设备升级改造等。同时,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需要针对不同类别海洋经济项目的资金需求特点,加强与项目企业、融资租赁公司等各类机构的合作,积极拓展思路,找准业务切入点,达到支持海洋经济、扩大业务规模、控制融资风险的目的。
(三)完善涉海权益配套机制
建议地方政府尽快出台有关船舶、工程装置、海域使用权等抵押登记细则,完善涉海抵押品评估、交易、流转的操作流程,支持涉海抵押权益的市场化处置和流转。建议有关部门参照基准地价定价方法,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用海性质,定期编制并发布海域使用权基准价格,以供金融机构参考,做实海域使用权抵押。
(四)加大对海洋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
建议加大对新兴海洋产业的财政补助,如对新进企业、新型项目补贴办公经费、开办费,在一定年限内免征营业税、所得税或即征即返等。同时,对海洋渔业、涉海小微企业贷款等给予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切实降低融资成本。加大对海洋领域的财政投入和税费优惠扶持力度,健全风险补偿和共担机制,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特别是民营机构参与海洋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五)搭建海洋金融银企对接平台
海洋经济涵盖了渔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等多个相关产业,金融机构一对一的对接难度较大。建议地方政府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一方面为资信较好的海洋经济相关企业提供担保,保持银企融资渠道的畅通;另一方面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海洋经济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信贷资金投放力度。建立海洋融资项目信息库和信息共享平台,定期召开项目融资银企对接会,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采取项目贷款、银团贷款等多种模式,优先满足海洋新兴产业、临港先进制造业、港口物流业等领域的资金需求。
(特约编辑:苗启虎)
参考文献:
[1]金春花.海南省海洋金融服务的路径探索[J].海南金融,2015(6):82-85.
[2]欧哲伟,蔡汝洋,唐慧雯,符晓宇.开发性金融支持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探析[J].海南金融,2013(11):48-52.
[3]国家海洋局.201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R].2014:
1-5.
[4]国家海洋局.2014年海域使用权管理公报[R].2014: 7-9.
关键词:金融;海洋经济;政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7.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5)10-0081-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5.10.18
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以来,通过发展海洋经济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沿海省市的高度共识,而完善涉海金融服务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2013年2月,海南省政府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辖内各金融机构围绕“岛屿型”经济特点,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力度,支持海洋经济发展。针对海南省涉海金融服务问题,一些作者也进行了研究[1-2]。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海南省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近五年来开展涉海金融服务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以反映辖内涉海金融服务及金融产品创新情况,总结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讨改进政策和措施,以发挥金融的资源配置作用,推动辖区海洋经济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目标。
一、海南省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调查
(一)涉海信贷总量稳步增长
调查统计显示,2011年以来海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在12大类海洋产业的贷款(以下简称海洋产业贷款)余额呈现逐年较快增长态势。截至2015年一季度末,全省海洋产业贷款余额为651.88亿元,比2014年同期增长17.3%,是2011年末的4.4倍;其在同期全省贷款余额中的占比达到11.1%,比2011年末上升了6.4个百分点。但与2014年海洋产业在全省GDP的占比达到26.9%相比①,海洋产业贷款在全省贷款余额的占比仍然偏低,尚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二)涉海信贷产业分布较为广泛
调查统计显示,按照国家海洋局《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国家标准(GB/27094 2006),在海洋经济产业体系的12大产业中,除海洋盐业、海水利用业无贷款外,海南省的其他产业均有银行贷款,信贷支持的产业分布较为广泛(见表1)。其中,海洋渔业贷款业务开展最为广泛,除个别银行外,银行业金融机构均有海洋渔业贷款业务,截至2015年3月末,贷款余额达到33.31亿元。贷款余额最大的产业为滨海旅游业,截至2015年3月末,余额达到391.21亿元,与目前海南省正全力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相契合。
(三)涉海信贷业务的银行分布较为集中
从发放贷款的银行机构看,除一家新设股份制银行分行外,海南省各银行基本都已开展涉海信贷业务。根据调查统计(见表2),截至2015年3月末,政策性商业银行(包括国开行、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海洋产业贷款余额位居各机构类型的首位,占全省海洋产业贷款余额的56.6%;国有商业银行(包括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通银行)海洋产业贷款份额次之,占全部贷款余额的33.4%;上述两类机构的海洋产业贷款合计占比高达90.0%。同时,具体到各银行看,近半数受调查银行在全部海洋产业贷款占比份额低于1%,显示海洋产业银行贷款的机构分布较为集中。
(四)涉海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有所拓宽
近年来,海南省涉海企业积极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开展直接融资业务。2009年12月,海南海峡航运股份有限公司股票成功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募集资金用于沿海及近海服务和航运船舶购买。同时,海航股份、美兰机场、凤凰机场等旅游企业积极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募集基金,近五年累计发行短期融资券22亿元,中期票据55亿元,拓宽了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降低了融资成本。
二、金融支持海洋经济的主要经验做法
(一)优化信贷审批流程,提高审批质量和效率
海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海洋产业融资需求特点,优化涉海信贷审批流程,通过授信审批部门创新和完善限时评审、模板评审、错位评审、绿色评审、授权评审、专职评审、上门评审、阳光评审等工作机制,对海洋产业中的贸易融资、小企业贷款等业务进行优先评审;对海洋产业中的固定资产支持融资、项目贷款等符合条件的业务采用“调评合一”、“认同评估”等方式优化流程;对部分风险可控、重点营销海洋产业客户办理的贸易融资业务实行授信项下授权审批制度,将授信方案项下的审批权限全部或部分转授业务经办行,加快了审批办理速度,提高了服务效率。
(二)加强创新力度,拓展信贷产品组合
调查显示,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了创新力度,涉海信贷产品种类得到丰富。首先,探索创新海洋产业抵押质押方式,推出滩涂资源利用贷款、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船舶资产抵押贷款、订(仓)单质押贷款、个人游艇贷款、个人购置船舶燃油贷款等创新产品。其次,利用贸易融资授信政策,提高对海洋经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授信支持,加快对核心企业及上下游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创新供应链融资模式,利用银行承兑汇票、国内保理、订单融资、预付款融资、商品融资等信贷产品组合满足海洋经济企业的信贷需求,深化对海洋经济企业的金融服务力度。
(三)完善融资服务模式,助推产业链带动作用发挥
调查显示,多家银行不断创新、完善海洋产业融资服务模式,通过担保增信、优化产业链企业融资组合,助推企业产业链的构建和涉海产业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部分银行通过“四台一会”模式,由地方信用协会推进,担保中心担保,经由统贷平台向渔业企业发放贷款,化解了企业创业初期的融资难题。依托金融服务支持,逐步形成了从种苗培育、饲料生产、水产养殖、流通加工到出口贸易为一体的国内最为完善的水产产业链,培养了一批海水养殖和水产品加工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支持企业产业链建设的同时,依托龙头企业在产业链协同方面的优势,成地区、成集群地将农户组织起来纳入产业链,协助其参与产业链分工,依托担保平台为农户增信,依托统贷平台向农户发放贷款,形成了经典的“龙头企业+农户+统贷平台+银行+担保公司”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信贷资源对海洋产业的覆盖面有待拓展
调查显示,贷款余额位居前三位的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业和海洋渔业,合计占全部海洋产业贷款余额的89.0%,其余九大行业的占比仅为11%,贷款行业集中度偏高。同时,对海洋产业的信贷支持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领域,而具有较高成长性和发展潜力的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电力等海洋新兴产业的信贷余额明显偏少,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二)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开展受限
目前,海南省尚未制订出台统一的海域使用权抵押制度和操作细则,相应配套机制不健全,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开展存在困难。根据调查,省内仅有少数几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该项业务。以海域使用权价格评估为例,目前没有统一的评估准则、估价规程,也没有专业的评估中介机构,不利于海域使用权流转,难以满足未来资产处置需要。这也导致海南省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举步维艰,2014年全省未开展相关业务,而全国当年开展海域抵押涉海面积达到7.8万公顷,抵押金额高达411.68亿元[3-4]。
(三)交叉性涉海金融创新有待进一步加强
调查显示,目前海南省的涉海金融产品创新主要以信贷产品为主,信贷+保险、信贷+基金、证券+保险、租赁+保险等交叉性金融产品创新不多。海洋经济涉及的产业门类较多,面临的不确定风险较大,对交叉性、个性化的金融产品需求较为迫切,急需相关领域的金融创新,以满足涉海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
(四)风险补偿和优惠配套政策不足
海洋产业涉及大量小微企业和农户,普遍存在抵押物不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信用风险较为突出。以海洋渔业贷款为例,以渔船作为抵押物存在较大风险,保险和融资性担保公司也对此类业务持谨慎态度。同时,与渔业发达省份相比,海南省相关优惠配套政策明显不足,补贴、贴息政策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
四、进一步完善海洋经济金融服务的策略建议
(一)构建多元化的海洋金融服务体系
通过强化信贷资金的倾斜配置、扩大直接融资渠道、吸引民间资本深度参与等途径,推动建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形式的融资服务格局。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创新、调整信贷结构,加强对海洋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符合条件的涉海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私募债等方式扩大直接融资。推动优质海洋企业上市融资,做强做大产业规模。探索建立海洋产业引导基金,吸引国内外资金流向海洋产业。同时,积极开发海洋渔业保险、海洋生态损害保险、物流保险等涉海保险产品创新,建立有效的巨灾风险补偿机制,增强风险的防范和分担能力。
(二)找准业务切入点,创新金融支持模式
海洋经济的金融需求趋于多样化,传统银行信贷业务模式难以完全满足,需要创新融资模式,如在建设三沙市的基础设施方面,可以引入有实力的民间资本以“PPP”模式的形式参与;在支持远洋捕捞行业时,可以利用融资租赁的方式实现设备升级改造等。同时,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需要针对不同类别海洋经济项目的资金需求特点,加强与项目企业、融资租赁公司等各类机构的合作,积极拓展思路,找准业务切入点,达到支持海洋经济、扩大业务规模、控制融资风险的目的。
(三)完善涉海权益配套机制
建议地方政府尽快出台有关船舶、工程装置、海域使用权等抵押登记细则,完善涉海抵押品评估、交易、流转的操作流程,支持涉海抵押权益的市场化处置和流转。建议有关部门参照基准地价定价方法,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用海性质,定期编制并发布海域使用权基准价格,以供金融机构参考,做实海域使用权抵押。
(四)加大对海洋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
建议加大对新兴海洋产业的财政补助,如对新进企业、新型项目补贴办公经费、开办费,在一定年限内免征营业税、所得税或即征即返等。同时,对海洋渔业、涉海小微企业贷款等给予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切实降低融资成本。加大对海洋领域的财政投入和税费优惠扶持力度,健全风险补偿和共担机制,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特别是民营机构参与海洋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五)搭建海洋金融银企对接平台
海洋经济涵盖了渔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等多个相关产业,金融机构一对一的对接难度较大。建议地方政府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一方面为资信较好的海洋经济相关企业提供担保,保持银企融资渠道的畅通;另一方面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海洋经济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信贷资金投放力度。建立海洋融资项目信息库和信息共享平台,定期召开项目融资银企对接会,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采取项目贷款、银团贷款等多种模式,优先满足海洋新兴产业、临港先进制造业、港口物流业等领域的资金需求。
(特约编辑:苗启虎)
参考文献:
[1]金春花.海南省海洋金融服务的路径探索[J].海南金融,2015(6):82-85.
[2]欧哲伟,蔡汝洋,唐慧雯,符晓宇.开发性金融支持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探析[J].海南金融,2013(11):48-52.
[3]国家海洋局.201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R].2014:
1-5.
[4]国家海洋局.2014年海域使用权管理公报[R].2014: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