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新课程的实施给教师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它在为基础教育带来生机与活力时,也为农村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挑战。如何提升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对于每一位数学老师来说都是值得思考的。近些年,国家在教育方面软硬件方面投入之大,总觉得教育质量提高不够,教师教学水平没能充分展示,就从我县前两次举办的教师和学生的质量检测来看,城乡地区还是有着明显的差距,对于一名在农村执教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如何提升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下面浅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贴近日常生活,增强学习趣味
小学阶段的孩子活泼好动,自制力差,好奇心强、希望被关注,这些都促使其形成一种努力去探究的心理,这种探究心理的形成,对具有好奇心、求知欲重的学生来讲,本身就是一种满足。教师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采用情景教学,适时地做一些课堂小游戏,课间和学生一起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习兴趣,养成自觉学习习惯。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是对提高学习积极性长时间起作用的因素。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结合实际,不断向学生进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看到数学的实际价值,诱发其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提出并说明课题内容的意义和重要性,还可以通过生活实例,知道学习到的知识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让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重要,激发和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
二、巧用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悟性
学生潜力的开发在于悟性,因此教师利用课堂教学的机会,提高学生的顿悟能力,这就可以使他对知识加深理解,这样,既能开拓知识面,又给上课打好了基础,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从无知识发言到抢着回答问题,最终达到语言练达。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不能过早地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使学生匆匆跨过感性阶段而步入理性的殿堂,有的知识讲得越多,学生越不明白,而应主要让学生自悟自得。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有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与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起初我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先让学生把一个苹果或蛋糕平均分成2份,引导出"1份可以怎样表示"。在学生无法用整数表示分得的结果时再引出分数。显然这种教学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牢固的数学知识,不利于学生面对问题、主动搜索、沟通联系去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首先让学生用1、2两个数字组成尽可能多的算式并计算出结果。这一开放的教学情境,有效地沟通了数与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生探究"1÷2是什么意思"时,老师巧妙地提供8÷4、4÷2这两个算式。学生借助它们,通过类比思考,发现了1÷2与8÷4等算式的本质联系。这样的教学善于把握学生学习的挈入点,引导他们着力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学生在捕捉联系,发现窍门的"顿悟"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经历着知识经验的迁移与同化。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获得知识,又发展思维,同时也在解决问题学习成功中体验了快乐。
三、巧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在进入课堂教学前,应有意安排和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根据情境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观察、思考、合作、探索来解决问题,培养了他们在学习中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前,可安排这样的情境:"小明、小刚两人吃一个饼干,每个人吃多少呢?如果用数学知识该怎样表示呢?"学生们会感到很有趣,并急于想了解,于是教师借助这个机会因势利导,引出教学内容,带学生们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当然,在教师提出问题后,也要注意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大胆尝试解决问题。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口算乘法"估算的一节内容时,先出示课本中展现的情境图(350名同学要到学校的会议室听课,小华、小明和小红他们先来看一看这个会议室能否坐下350名同学,小华和小红数了数,每排22个座位,一共有18排。)我先引导学生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遇到的问题不需要非常精确的数字,所以我们就学习了估算,同学们之前有过估算的经验,现在我们就用以往的经验来解决这个问题吧!组织学生讨论,讨论的问题是:(1)如何列示解决这道题?(2)你的估算方法是什么?(3)写出估算的过程,得出结论。这时候我给了学生充分思考,最后每组同学把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都考虑了进去。教学中让学生思考、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设计好问题,激发思维,针对学生思考中的问题给以有的放矢的指导。
四、积极创造条件,注重动手实践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的汲取知识,亲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再一次真切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提高动手实践的次数,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实践中。在此,我们特别强调会做,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消化、贯通;通过实践,学生在"触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比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观察物体这一单元的镜面对称的特点是,可以让学生自带一面小镜子。首先让学生照一照身边的物体、数字、人在镜子里的成像,这时会有学生发现,"镜子里的数字倒了。"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疑问继续追问:"怎么样倒了?是上下倒了还是左右倒了?"这样一步一步的引导就可以让学生很容易了解镜面对称的特点。其次,让学生在课后看镜子里的数字或时间,运用两次镜子的成像将原像还原。这样的动手实践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感知、理解新知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做到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演一演,做一做,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让学生手脑并用,看得见,摸得着,记得牢,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记忆能力。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面对同样的一节课,不同的教师给出的教学方案都有所不同。因此,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也有多种途径,只要教师深入到教材和学生中去,给学生创設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喜爱程度,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体验成功和快乐,让教师教学更轻松。
新课程的实施给教师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它在为基础教育带来生机与活力时,也为农村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挑战。如何提升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对于每一位数学老师来说都是值得思考的。近些年,国家在教育方面软硬件方面投入之大,总觉得教育质量提高不够,教师教学水平没能充分展示,就从我县前两次举办的教师和学生的质量检测来看,城乡地区还是有着明显的差距,对于一名在农村执教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如何提升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下面浅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贴近日常生活,增强学习趣味
小学阶段的孩子活泼好动,自制力差,好奇心强、希望被关注,这些都促使其形成一种努力去探究的心理,这种探究心理的形成,对具有好奇心、求知欲重的学生来讲,本身就是一种满足。教师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采用情景教学,适时地做一些课堂小游戏,课间和学生一起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习兴趣,养成自觉学习习惯。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是对提高学习积极性长时间起作用的因素。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结合实际,不断向学生进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看到数学的实际价值,诱发其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提出并说明课题内容的意义和重要性,还可以通过生活实例,知道学习到的知识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让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重要,激发和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
二、巧用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悟性
学生潜力的开发在于悟性,因此教师利用课堂教学的机会,提高学生的顿悟能力,这就可以使他对知识加深理解,这样,既能开拓知识面,又给上课打好了基础,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从无知识发言到抢着回答问题,最终达到语言练达。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不能过早地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使学生匆匆跨过感性阶段而步入理性的殿堂,有的知识讲得越多,学生越不明白,而应主要让学生自悟自得。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有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与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起初我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先让学生把一个苹果或蛋糕平均分成2份,引导出"1份可以怎样表示"。在学生无法用整数表示分得的结果时再引出分数。显然这种教学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牢固的数学知识,不利于学生面对问题、主动搜索、沟通联系去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首先让学生用1、2两个数字组成尽可能多的算式并计算出结果。这一开放的教学情境,有效地沟通了数与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生探究"1÷2是什么意思"时,老师巧妙地提供8÷4、4÷2这两个算式。学生借助它们,通过类比思考,发现了1÷2与8÷4等算式的本质联系。这样的教学善于把握学生学习的挈入点,引导他们着力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学生在捕捉联系,发现窍门的"顿悟"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经历着知识经验的迁移与同化。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获得知识,又发展思维,同时也在解决问题学习成功中体验了快乐。
三、巧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在进入课堂教学前,应有意安排和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根据情境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观察、思考、合作、探索来解决问题,培养了他们在学习中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前,可安排这样的情境:"小明、小刚两人吃一个饼干,每个人吃多少呢?如果用数学知识该怎样表示呢?"学生们会感到很有趣,并急于想了解,于是教师借助这个机会因势利导,引出教学内容,带学生们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当然,在教师提出问题后,也要注意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大胆尝试解决问题。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口算乘法"估算的一节内容时,先出示课本中展现的情境图(350名同学要到学校的会议室听课,小华、小明和小红他们先来看一看这个会议室能否坐下350名同学,小华和小红数了数,每排22个座位,一共有18排。)我先引导学生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遇到的问题不需要非常精确的数字,所以我们就学习了估算,同学们之前有过估算的经验,现在我们就用以往的经验来解决这个问题吧!组织学生讨论,讨论的问题是:(1)如何列示解决这道题?(2)你的估算方法是什么?(3)写出估算的过程,得出结论。这时候我给了学生充分思考,最后每组同学把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都考虑了进去。教学中让学生思考、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设计好问题,激发思维,针对学生思考中的问题给以有的放矢的指导。
四、积极创造条件,注重动手实践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的汲取知识,亲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再一次真切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提高动手实践的次数,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实践中。在此,我们特别强调会做,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消化、贯通;通过实践,学生在"触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比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观察物体这一单元的镜面对称的特点是,可以让学生自带一面小镜子。首先让学生照一照身边的物体、数字、人在镜子里的成像,这时会有学生发现,"镜子里的数字倒了。"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疑问继续追问:"怎么样倒了?是上下倒了还是左右倒了?"这样一步一步的引导就可以让学生很容易了解镜面对称的特点。其次,让学生在课后看镜子里的数字或时间,运用两次镜子的成像将原像还原。这样的动手实践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感知、理解新知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做到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演一演,做一做,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让学生手脑并用,看得见,摸得着,记得牢,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记忆能力。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面对同样的一节课,不同的教师给出的教学方案都有所不同。因此,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也有多种途径,只要教师深入到教材和学生中去,给学生创設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喜爱程度,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体验成功和快乐,让教师教学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