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众所周知,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是思想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统一的特点。在英语课堂中单纯教授基础语言知识和基本技能已无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随着教改的深入,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已经认识到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培养文化意识的重要性。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在高中英语课堂有效渗透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关键词】文化意识;高中英语课堂
【作者简介】郭钰,厦门市音乐学校。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更肩负了交流、传播文化,消除文化隔阂的重要作用。随着英语的全球化发展,关于英语教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如今的英语教学不再拘泥于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机械记忆与训练,而是越来越重视挖掘语言背后的文化意义和内涵。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文化意识作为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不仅体现了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更成为高考的重要依据。因此,在英语课堂中充分渗透文化知识是大势所趋也是形势所迫。
一、文化意识的内涵
依据新课标,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意识、态度和行为取向。文化意识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增强国家认同和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学会做人做事,成长为有文明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二、培养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1.发挥英语课程的人文性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高中英语教学只注重语言的工具性而忽视了语言的人文性。因此,传统的高中英语课堂一般是以话题单元和课型进行划分,围绕教材内容,充斥着各类语言知识的讲解、语法知识的解释并辅以大量的机械训练。这样的应试教育模式,也许能较快地帮助部分学生在短期内提高考试分数,但在这种空洞无味的教学模式中,不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被消磨殆尽,渐渐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那么如何才能让英语课堂重新焕发活力,充满生命力,吸引更多学生喜欢上英语呢?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挖掘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与内涵并帮助学生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到人文关怀,在学习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充分发挥语言本身的文化魅力,去吸引更多的学生享受英语课堂,爱上英语。
2.减少文化差异导致的交际失误和文化误读。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具有使用英语参与社会交际的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当前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必然要求。语言意义的正确理解与表达远远不止于词汇、句型以及语法规则等语言知识的恰当解读及运用,更在于对交际语境的把握,换言之,就是要充分了解说话人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如中国人被别人夸赞后的回答一般是 “哪里,哪里,我做得还很不够”,以示谦恭。这种“拒绝”往往让老外没法理解,因为西方人往往乐于赞美别人,也愿意接受别人的称赞。这样的误会在英语学习和交际中其实很常见,想要减少文化差异导致的交际失误,就需要一线教师重视在课堂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并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理解内化相关的语言文化内涵。
三、高中英语课堂中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
1.巧用思维导图,展示文化框架。文化是人类社会和历史的积淀物,是能够被传承和传播的国家或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艺术文化、科学技术等。文化知识包罗万象、博大精深,那么如何将文化知识体系尽可能全面清晰、有逻辑地展示给学生,帮助他们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文化知识内容就显得至关重要。这种文化知识学习目标的明确可以有效促进学习者在较短的期限内了解更多的文化内容,同时也可以减少学习者对于不熟悉的新文化而产生的困惑,帮助学生厘清文化知识之间的关系。通过多年教学实践,笔者发现思维导图是一种可行的、高效的文化框架展示方式。思维导图是一种反映人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工具,通常以一个主题为中心,环绕在中心外的是一些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之间的关系又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思维导图具有多样化、逻辑清晰化和便于学生记忆等的特点,因此适用于展示文化知识框架。
例1:高三复习课中,用思维导图展示高中必修(1-5)的文化知识框架:
例2:在Book 7 Unit 4 阅读课“A letter home”中,用思维导图展示非洲国家文化知识框架:
2.比较学习法,了解文化差异,加深文化理解。比较学习法就是在教学中对中英语言文化进行对比以呈现两者之间差异性的方法。
在运用比较学习法时,应从中英文中的相同或相似的语言单元入手,着重发现两者间的异同,并探析表征差异背后中西文化的不同。比较学习法的使用不仅能减少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对新知识学习产生的负迁移阻碍作用,还能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有助于消除文化间的隔阂、减少文化误读,增强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文化对比的过程是提高学生文化审美的过程,更是学生自主发现中华文化魅力、坚定文化自信的过程。不同于以往的被动接受、人云亦云,比较学习法让学生有机会选择自己更欣赏的文化,增强了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更坚守了中华文化底色。
例如:
中文 英文
爷爷 外公 grandfather
奶奶 外婆 grandmother
伯父 叔父 舅父 姑父 姨夫 uncle
伯母 婶母 舅母 姑母 姨妈 aunt
哥哥 弟弟 brother
姐姐 妹妹 sister
堂哥 堂弟 堂姐 堂妹 表哥 表弟 表姐 表妹 cousin
侄儿 外甥 nephew
侄女 外甥女 niece
由上表可见,中英文的亲属称谓差别较大,中文亲属称谓比英语复杂得多,究其原因在于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从汉语的亲属称谓来看,受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影響深远,我国的亲属上下有别,长幼有序。英语的亲属称谓主要以辈分和性别进行区分,既没有父系母系之分,也无长幼之别,英语中亲属之间的称谓比较符合西方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平等和法制的观念。中英文亲属称谓间的不同还可追溯到中西方家庭文化的巨大差异。西方国家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相对简单平等。子女在成年后,就渐渐脱离家庭,走向经济和生活独立。中国的家庭体系相对庞大复杂,子女成年后,父母会帮忙照看孙辈,父母年纪大了子女则负责给父母养老,兄弟姐妹之间互相帮扶,分担家庭压力,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对密切。 3.创设真实情境,丰富文化体验。当前的高考制度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文化知识抽象乏味,且高考没有专门考察这部分内容,所以课堂中没有必要涉及,可这显然是不对的。如何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并尝试使用这部分知识,需要教师灵活创设合理真实的教学情境,积极开展相关的文化学习活动,让抽象乏味的文化知识变得形象有趣,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思维导图法和比较学习法等学习策略能助力学生更快地了解文化知识,而文化知识的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则离不开相关活动的开展和在语境中运用,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课堂活动情境越真实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往往积极性越高,学习效果也会越好。
例如:在Book 7 Unit 4 阅读课after-reading环节,教师要求学生两两一组,编写对话:
Alice: 准备去非洲支教的中国老师
【关键词】文化意识;高中英语课堂
【作者简介】郭钰,厦门市音乐学校。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更肩负了交流、传播文化,消除文化隔阂的重要作用。随着英语的全球化发展,关于英语教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如今的英语教学不再拘泥于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机械记忆与训练,而是越来越重视挖掘语言背后的文化意义和内涵。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文化意识作为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不仅体现了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更成为高考的重要依据。因此,在英语课堂中充分渗透文化知识是大势所趋也是形势所迫。
一、文化意识的内涵
依据新课标,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意识、态度和行为取向。文化意识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增强国家认同和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学会做人做事,成长为有文明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二、培养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1.发挥英语课程的人文性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高中英语教学只注重语言的工具性而忽视了语言的人文性。因此,传统的高中英语课堂一般是以话题单元和课型进行划分,围绕教材内容,充斥着各类语言知识的讲解、语法知识的解释并辅以大量的机械训练。这样的应试教育模式,也许能较快地帮助部分学生在短期内提高考试分数,但在这种空洞无味的教学模式中,不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被消磨殆尽,渐渐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那么如何才能让英语课堂重新焕发活力,充满生命力,吸引更多学生喜欢上英语呢?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挖掘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与内涵并帮助学生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到人文关怀,在学习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充分发挥语言本身的文化魅力,去吸引更多的学生享受英语课堂,爱上英语。
2.减少文化差异导致的交际失误和文化误读。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具有使用英语参与社会交际的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当前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必然要求。语言意义的正确理解与表达远远不止于词汇、句型以及语法规则等语言知识的恰当解读及运用,更在于对交际语境的把握,换言之,就是要充分了解说话人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如中国人被别人夸赞后的回答一般是 “哪里,哪里,我做得还很不够”,以示谦恭。这种“拒绝”往往让老外没法理解,因为西方人往往乐于赞美别人,也愿意接受别人的称赞。这样的误会在英语学习和交际中其实很常见,想要减少文化差异导致的交际失误,就需要一线教师重视在课堂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并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理解内化相关的语言文化内涵。
三、高中英语课堂中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
1.巧用思维导图,展示文化框架。文化是人类社会和历史的积淀物,是能够被传承和传播的国家或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艺术文化、科学技术等。文化知识包罗万象、博大精深,那么如何将文化知识体系尽可能全面清晰、有逻辑地展示给学生,帮助他们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文化知识内容就显得至关重要。这种文化知识学习目标的明确可以有效促进学习者在较短的期限内了解更多的文化内容,同时也可以减少学习者对于不熟悉的新文化而产生的困惑,帮助学生厘清文化知识之间的关系。通过多年教学实践,笔者发现思维导图是一种可行的、高效的文化框架展示方式。思维导图是一种反映人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工具,通常以一个主题为中心,环绕在中心外的是一些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之间的关系又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思维导图具有多样化、逻辑清晰化和便于学生记忆等的特点,因此适用于展示文化知识框架。
例1:高三复习课中,用思维导图展示高中必修(1-5)的文化知识框架:
例2:在Book 7 Unit 4 阅读课“A letter home”中,用思维导图展示非洲国家文化知识框架:
2.比较学习法,了解文化差异,加深文化理解。比较学习法就是在教学中对中英语言文化进行对比以呈现两者之间差异性的方法。
在运用比较学习法时,应从中英文中的相同或相似的语言单元入手,着重发现两者间的异同,并探析表征差异背后中西文化的不同。比较学习法的使用不仅能减少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对新知识学习产生的负迁移阻碍作用,还能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有助于消除文化间的隔阂、减少文化误读,增强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文化对比的过程是提高学生文化审美的过程,更是学生自主发现中华文化魅力、坚定文化自信的过程。不同于以往的被动接受、人云亦云,比较学习法让学生有机会选择自己更欣赏的文化,增强了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更坚守了中华文化底色。
例如:
中文 英文
爷爷 外公 grandfather
奶奶 外婆 grandmother
伯父 叔父 舅父 姑父 姨夫 uncle
伯母 婶母 舅母 姑母 姨妈 aunt
哥哥 弟弟 brother
姐姐 妹妹 sister
堂哥 堂弟 堂姐 堂妹 表哥 表弟 表姐 表妹 cousin
侄儿 外甥 nephew
侄女 外甥女 niece
由上表可见,中英文的亲属称谓差别较大,中文亲属称谓比英语复杂得多,究其原因在于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从汉语的亲属称谓来看,受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影響深远,我国的亲属上下有别,长幼有序。英语的亲属称谓主要以辈分和性别进行区分,既没有父系母系之分,也无长幼之别,英语中亲属之间的称谓比较符合西方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平等和法制的观念。中英文亲属称谓间的不同还可追溯到中西方家庭文化的巨大差异。西方国家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相对简单平等。子女在成年后,就渐渐脱离家庭,走向经济和生活独立。中国的家庭体系相对庞大复杂,子女成年后,父母会帮忙照看孙辈,父母年纪大了子女则负责给父母养老,兄弟姐妹之间互相帮扶,分担家庭压力,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对密切。 3.创设真实情境,丰富文化体验。当前的高考制度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文化知识抽象乏味,且高考没有专门考察这部分内容,所以课堂中没有必要涉及,可这显然是不对的。如何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并尝试使用这部分知识,需要教师灵活创设合理真实的教学情境,积极开展相关的文化学习活动,让抽象乏味的文化知识变得形象有趣,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思维导图法和比较学习法等学习策略能助力学生更快地了解文化知识,而文化知识的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则离不开相关活动的开展和在语境中运用,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课堂活动情境越真实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往往积极性越高,学习效果也会越好。
例如:在Book 7 Unit 4 阅读课after-reading环节,教师要求学生两两一组,编写对话:
Alice: 准备去非洲支教的中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