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看到一篇报道,一位年轻的母亲,扶着自己的儿子学走路。走了一段之后,孩子似乎想挣脱母亲的双手,自己试一试。探索是难的,孩子居然知道扶着墙走了,孩子可能感觉自己本事大了,干脆放手离开墙的帮助,自己走。啊,他成功了!母亲蹲在他身后叫他:“我的宝贝,你真棒!”孩子回过头来,兴奋激动的双眸里尽是成功的喜悦。孩子转身朝母亲走过来,母亲给他鼓掌。孩子太激动了,他跌倒了,如果换成其他母亲,也许此时会赶过去搀扶摔倒在地的孩子,可是这位母亲没有,孩子也没有半点迟疑和哭泣,爬起来接着朝母亲走去。我感叹于这位聪明的母亲坚信她的儿子能行;我也感动于孩子主动,独立,执著,自信地学走。眼前的精彩就来自于放手!
放手才能让孩子学会走路,我们的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仔细想来,我们平时的教学,很多时候也因为放手才呈现出许多精彩。
一、放手让学生去读
曾拜读过一位教师对《桥》一文的教学设计:
1.出示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2.师:谁还有不同的理解?带着你的理解再读。
3.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有的读出了老汉的生气,有的读出了批评,有的读出了命令,有的读出了威严.有的读出了不容争辩……
教师适时点拨,为什么要这样读。此时此刻,老汉的形象在学生脑海中越来越清晰,越来越丰满。教师的这一放手,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内化,在读中生情,把激情融入文本的感悟和有感情的朗读之中。
二、放手让学生去演
我执教《渔歌子》这首词时,也曾大胆放手了一回。这篇古诗内容相对简单,扫除生字障碍之后,学生参照注释,差不多弄懂了这首古诗。为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我让学生四人一组,把这首词表演出来。接下来的情况,真是让我有些意外。小组成员中,俨然出现了一个个“编剧”、“导演”、“演员”、“道具”、“化妆”。只见他们把白纸撕成条条状,不用说了,这个肯定是胡须了,这是老人最基本的特征嘛。其实,我仅仅想到了这么一点,可是学生们呢,他们又撕了一点碎纸条贴在了耳旁,哦,原来是仔细观察了课本上的插图,渔翁还有鬓毛呀。哎呀,真是像呢,一个须发全白的老人活灵活现。渔翁形象怎么体现呢?瞧,他们做了一顶类似斗笠的纸帽,这顶帽子虽然做得不怎么样,但能够做出这帽子,至少反映了他们两方面的能力。一是想得全面,二是平时留心观察。我感叹,他们真不简单,远远超出我的想象,但让我惊喜的还在后面。
第一组登场了,一个“苍老”的声音开始说话:“我,今天真悠闲……”呵,还有背景旁白。终于走进教室来了,这个“渔翁”驼着背,拿着钓鱼竿,我心里微笑着,感叹着。这时,“渔翁”坐在“渔船”上,摸着“胡须”凝视着远方。时不时地笑几声,随后“渔翁”吟起了这首古诗:“西塞山前白鹭飞……”中间还不忘干咳几声,弯着腰退了场。
第二组,当“渔翁”吟诗离去的时候,调皮的孩子居然说了句:“Bye-bye。”“渔翁”回头皱眉,“bye-bye”地重复着听不懂的话,一种时过境迁、恍若隔世之感被表现得惟妙惟肖……
这节课中,我发现了孩子们是那么有自己的想法,那么有自己的创造,在情境的实践中,他们把自己对文本的个性体验,淋漓尽致地表达在自己的表演中。
三、放手让学生去写
这个经历也让我想到了一次偶然的作文教学尝试。那是上午的第三课,当课还没上到一半时,突然天黑压压的,快要塌下来一样。这时,教室里开始有人蠢蠢欲动,更多的人开始东张西望。正愁这个星期没写作素材的我灵机一动,放下课本,对大家说:“这一课不上了,索性给你们到外面看看去吧。”我的话音刚落,有几个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冲了出去,坐在第一排的孙锋拍着大腿哈哈大笑,笑那些人误解了老师的意思,出去的人被他这么一笑,就涨红着脸不知所措地走进教室,我又补了一句:“去看吧。”他们又出去了,刚一走出去又被孙锋笑了回来。这一次,我很认真很诚恳地对大家说:“放心吧,大家出去吧,仔细地观察今天的天气。”这时,大家哄的一声笑起了孙锋,这一次脸红的就是孙锋了。针对这一事件,我放手让学生自由作文,没想到《下雨了》、《难忘的一堂课》、《我的语文老师》等精彩纷呈的文章从孩子们的笔端流出,虽然少了课前的详细指导,但因为有了体验,学生把要下雨前自己的担心害怕,老师叫出去玩时的不知所措,以及孙锋被哄笑时害羞得像一个即将出嫁的新娘形象刻画得十分生动,我被孩子们的文笔深深震撼着,这作文中呈现的精彩,难道不是来自于教学中的放手吗?
“只有悟到的才是自己的”,“好学生是自己悟出来的”,“教学中要三分教,七分等”……这是一些教育专家向我们提出的教学建议。
是啊,只有放手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适时地放手让孩子去做,会让我们收获更多的精彩,我们也会从中体验到放手的快乐。
(责编 丰淑红)
放手才能让孩子学会走路,我们的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仔细想来,我们平时的教学,很多时候也因为放手才呈现出许多精彩。
一、放手让学生去读
曾拜读过一位教师对《桥》一文的教学设计:
1.出示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2.师:谁还有不同的理解?带着你的理解再读。
3.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有的读出了老汉的生气,有的读出了批评,有的读出了命令,有的读出了威严.有的读出了不容争辩……
教师适时点拨,为什么要这样读。此时此刻,老汉的形象在学生脑海中越来越清晰,越来越丰满。教师的这一放手,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内化,在读中生情,把激情融入文本的感悟和有感情的朗读之中。
二、放手让学生去演
我执教《渔歌子》这首词时,也曾大胆放手了一回。这篇古诗内容相对简单,扫除生字障碍之后,学生参照注释,差不多弄懂了这首古诗。为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我让学生四人一组,把这首词表演出来。接下来的情况,真是让我有些意外。小组成员中,俨然出现了一个个“编剧”、“导演”、“演员”、“道具”、“化妆”。只见他们把白纸撕成条条状,不用说了,这个肯定是胡须了,这是老人最基本的特征嘛。其实,我仅仅想到了这么一点,可是学生们呢,他们又撕了一点碎纸条贴在了耳旁,哦,原来是仔细观察了课本上的插图,渔翁还有鬓毛呀。哎呀,真是像呢,一个须发全白的老人活灵活现。渔翁形象怎么体现呢?瞧,他们做了一顶类似斗笠的纸帽,这顶帽子虽然做得不怎么样,但能够做出这帽子,至少反映了他们两方面的能力。一是想得全面,二是平时留心观察。我感叹,他们真不简单,远远超出我的想象,但让我惊喜的还在后面。
第一组登场了,一个“苍老”的声音开始说话:“我,今天真悠闲……”呵,还有背景旁白。终于走进教室来了,这个“渔翁”驼着背,拿着钓鱼竿,我心里微笑着,感叹着。这时,“渔翁”坐在“渔船”上,摸着“胡须”凝视着远方。时不时地笑几声,随后“渔翁”吟起了这首古诗:“西塞山前白鹭飞……”中间还不忘干咳几声,弯着腰退了场。
第二组,当“渔翁”吟诗离去的时候,调皮的孩子居然说了句:“Bye-bye。”“渔翁”回头皱眉,“bye-bye”地重复着听不懂的话,一种时过境迁、恍若隔世之感被表现得惟妙惟肖……
这节课中,我发现了孩子们是那么有自己的想法,那么有自己的创造,在情境的实践中,他们把自己对文本的个性体验,淋漓尽致地表达在自己的表演中。
三、放手让学生去写
这个经历也让我想到了一次偶然的作文教学尝试。那是上午的第三课,当课还没上到一半时,突然天黑压压的,快要塌下来一样。这时,教室里开始有人蠢蠢欲动,更多的人开始东张西望。正愁这个星期没写作素材的我灵机一动,放下课本,对大家说:“这一课不上了,索性给你们到外面看看去吧。”我的话音刚落,有几个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冲了出去,坐在第一排的孙锋拍着大腿哈哈大笑,笑那些人误解了老师的意思,出去的人被他这么一笑,就涨红着脸不知所措地走进教室,我又补了一句:“去看吧。”他们又出去了,刚一走出去又被孙锋笑了回来。这一次,我很认真很诚恳地对大家说:“放心吧,大家出去吧,仔细地观察今天的天气。”这时,大家哄的一声笑起了孙锋,这一次脸红的就是孙锋了。针对这一事件,我放手让学生自由作文,没想到《下雨了》、《难忘的一堂课》、《我的语文老师》等精彩纷呈的文章从孩子们的笔端流出,虽然少了课前的详细指导,但因为有了体验,学生把要下雨前自己的担心害怕,老师叫出去玩时的不知所措,以及孙锋被哄笑时害羞得像一个即将出嫁的新娘形象刻画得十分生动,我被孩子们的文笔深深震撼着,这作文中呈现的精彩,难道不是来自于教学中的放手吗?
“只有悟到的才是自己的”,“好学生是自己悟出来的”,“教学中要三分教,七分等”……这是一些教育专家向我们提出的教学建议。
是啊,只有放手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适时地放手让孩子去做,会让我们收获更多的精彩,我们也会从中体验到放手的快乐。
(责编 丰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