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网民们创造了许多以四字形式为主的词组,一般被称之为网络新成语。这类新生词汇虽然大部分生命周期不长,但也是社会时代发展的产物。本文将结合具体的网络新成语,分别从网络新成语的产生原因、来源以及特点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探究。
【关键词】:网络新成语;原因;来源;特点
词汇作为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自古至今发展变化的速度非常快。当今时代被公认为“信息时代”,网络已经遍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二十一世纪初开始,随着网络技术在我国的飞速发展,网络语言[1]逐步在汉语中崭露头角。汉语词汇在网络环境中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而成语作为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受到了影响。近年来,网民受到网络作品、网络流行语、典型社会事件甚至是传统成语的启发,创造性地造就了一些简单凝练的词组。虽然不符合传统成语的规范和要求,但其形式上有许多的相似性,一般把其称之为网络新成语。这类新成语同大多数的网络用语一样,生命周期往往只有短短的几个月,热度一过就基本上不会被高频使用。它产生的原因是受到许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总结来看主要是网络生活的普及化、社会风气的开放化、网民结构的年轻化以及语言表达发展的突破化等四个方面。老子曾经说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2]当然,网络新成语一方面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并满足了人们的个性表达,另一方面它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弊端。口语色彩过重破坏了传统成语原本应有的典雅性,一次次的创造挑战着人们原有的认知,“俗”的底线到底在哪里引起了人们的质疑。无论如何,不可否认地是网络新成语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一种产物,它具有非常明显的特点。形式上,模仿传统成语,以四字词组为主,对构词方式并没有严谨的要求;语义上,多表达当代人有共鸣的情绪,意义较为曲折隐晦,大部分充斥着贬义的色彩。网络新成语的出现和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非议和争论,不过它的独特价值也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注意,只有时间才能做出更为公正客观的评判。
一、网络新成语的产生原因
网络语言的产生依赖于网络平台这个传播媒介,如微博、微信朋友圈等,作为网络语言一部分的网络新成语自然也不会例外。科技的进步使人们的网络生活越来越普及,上网不需要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拿起我们的手机就可以用来上网;工作学习上,常常会利用网络搜集查找资料、传输文件等;娱乐上,更是离不开网络上形形色色的信息、游戏、视频等。
据统计,截至2016年6月为止,我国的网民人数已经高达了7.1亿人次。网民仍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4.7%,其中1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50.5%。[3]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青少年在中国网民的构成比例中占了极大的比重。年轻人的心理特点推动了网络新成语的产生:追求个性化的表达,通过仿词、旧词新意等方式造成标新立异的效果,如“度日如年”解释成了每天日子过得都很快乐,像在过年一样;娱乐化风气的盛行,网络是年轻人宣泄压力的重要场所,往往需要形象化又有趣的表达方式,如“蓝瘦香菇”是“难受想哭”受到方言影响造成的谐音,它作为表达心情的新成语风靡一时;跟上潮流的观念,年轻人下意识地想走在时代前沿,新生的网络成语一出现就会被大量的跟风和模仿。总之,网民结构的年轻化是这一类新成语产生的推动力。
二、网络新成语的来源
第一,网络作品是网络新成语的来源之一。人们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自己作品的门槛很低,博客、论坛等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网络作品,经过网民的总结引用就有可能成为网络新成语。如著名作家余秋雨曾经在自己的博客上發表过一篇名为《含泪劝告请愿灾民》的文章,深情地劝告要求惩处豆腐渣工程责任人的灾民,他们在地震中死去的孩子已经变成了天上的菩萨,不要再多生事端。很多网民犀利地批判了余秋雨的这篇文章,有过于讨好和谄媚政权的嫌疑,完全缺乏文人的气节和风骨。文章被总结为网络新成语“秋雨含泪”,用来形容鳄鱼的眼泪,假模假样的做派。
第二,网络流行语是网络新成语的来源之一。人们在大量使用网络流行语时,会发现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过于复杂,网络作为一个以消遣为主的环境,人们表达时会自发性地选择更为省力和简约的方式,于是这部分被精简成为了网络新成语。如一位95后的男孩在豆瓣网的一个帖子上发出过这样的感慨:“很累,感觉自己不会再爱了。”最开始一个男孩的老成语气让人觉得滑稽可笑,可这句话意外地引发了很多受到社會压力的年轻人的讨论,反映了当前年轻人疲乏无力的生活状态,一时之间广为流传。在使用的过程中被网民简化为了网络新成语“累觉不爱”,用于事情无法接受却又无力改变时的自嘲。
第三,典型的社会事件是网络新成语的来源之一。人们在网络上会针对社会事件发表自己的评判,尤其是典型地社会事件更是会引起广泛地关注。在诸多评判之中,有些经典的词句就会发展成为网络新成语。如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的某男生向心仪的女生送出了一封花费两百多天写成,长达十六万字的情书,内容包括两个人的回忆或借景抒情,装订成册并取名为《我不愿让你一个人》。不过出人意料地是该事件的结局,女孩表示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他。这一事件一下在网络上发酵开来,网友总结为网络新成语“十动然拒”,用来形容普通人用尽心思仍被女神或男神拒绝后的自嘲心情。
三、网络新成语的特点
网络新成语在形式上模仿传统成语,以四字为主,无论是引用网络作品、精简网络流行语、总结典型社会事件抑或是转化原有成语,形式上基本保持一致,如“不明觉厉”、“喜大普奔”、“细思恐极”等。网络成语无论是构词还是内容都没有限定性的要求,仅保留了传统成语的外在形式。
网络新成语比传统成语具有更强的批判性,绝大多数表现了一种贬义的色彩。究其原因,网络新成语原本就是在针砭时弊、发泄压力的情形中产生。如“兆山羡鬼”,山东省作协副主席王兆山在汶川大地震时,《齐鲁晚报》曾发表了他创作的一首词,当中有一句“十三亿人共一哭, 纵做鬼,也幸福。”引发了人们的强烈反感,认为这是一种漠视生命的冷血态度,该作者竟然能成为作协副主席不由得使当代作家群体的水平受到了质疑。又如“范跑郭跳”,是汶川地震中抛下学生率先逃跑的老师“范跑跑”在节目上和作为对立方的嘉宾郭松民辩论,郭几次因范的言论暴跳如雷,网民讽刺正义的卫道士和有违师德的教师不过是一丘之貉,本质都是虚伪自私的。这类新成语的负面色彩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传达了消极的情绪,但正是这些共同的体会引发了网民的共鸣,才使其流行开来。
四、结语
网络新成语的利弊到目前为止很难准确地做出评判,但从对它的产生、来源和特点的探索中可以看出其存在发展绝对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它的价值也有待更多的学者进行研究。
注释:
[1]指通行网络中的传播信息、交流情感、意见表达的具有不同于现实语言特点的专用的词语
[2]出自春秋时期老子著《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3]数据出自CNNIC发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参考文献:
[1]车飞.《汉语网络类成语的生成、流行机理与规范新探》 [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2015年6月
[2]申慧.《近年来网络媒体流行的“新” 成语探析》 [J].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年5月
[3]马若宏.《网络成语——从“人艰不拆”说起》 [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4年4月
【关键词】:网络新成语;原因;来源;特点
词汇作为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自古至今发展变化的速度非常快。当今时代被公认为“信息时代”,网络已经遍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二十一世纪初开始,随着网络技术在我国的飞速发展,网络语言[1]逐步在汉语中崭露头角。汉语词汇在网络环境中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而成语作为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受到了影响。近年来,网民受到网络作品、网络流行语、典型社会事件甚至是传统成语的启发,创造性地造就了一些简单凝练的词组。虽然不符合传统成语的规范和要求,但其形式上有许多的相似性,一般把其称之为网络新成语。这类新成语同大多数的网络用语一样,生命周期往往只有短短的几个月,热度一过就基本上不会被高频使用。它产生的原因是受到许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总结来看主要是网络生活的普及化、社会风气的开放化、网民结构的年轻化以及语言表达发展的突破化等四个方面。老子曾经说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2]当然,网络新成语一方面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并满足了人们的个性表达,另一方面它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弊端。口语色彩过重破坏了传统成语原本应有的典雅性,一次次的创造挑战着人们原有的认知,“俗”的底线到底在哪里引起了人们的质疑。无论如何,不可否认地是网络新成语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一种产物,它具有非常明显的特点。形式上,模仿传统成语,以四字词组为主,对构词方式并没有严谨的要求;语义上,多表达当代人有共鸣的情绪,意义较为曲折隐晦,大部分充斥着贬义的色彩。网络新成语的出现和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非议和争论,不过它的独特价值也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注意,只有时间才能做出更为公正客观的评判。
一、网络新成语的产生原因
网络语言的产生依赖于网络平台这个传播媒介,如微博、微信朋友圈等,作为网络语言一部分的网络新成语自然也不会例外。科技的进步使人们的网络生活越来越普及,上网不需要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拿起我们的手机就可以用来上网;工作学习上,常常会利用网络搜集查找资料、传输文件等;娱乐上,更是离不开网络上形形色色的信息、游戏、视频等。
据统计,截至2016年6月为止,我国的网民人数已经高达了7.1亿人次。网民仍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4.7%,其中1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50.5%。[3]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青少年在中国网民的构成比例中占了极大的比重。年轻人的心理特点推动了网络新成语的产生:追求个性化的表达,通过仿词、旧词新意等方式造成标新立异的效果,如“度日如年”解释成了每天日子过得都很快乐,像在过年一样;娱乐化风气的盛行,网络是年轻人宣泄压力的重要场所,往往需要形象化又有趣的表达方式,如“蓝瘦香菇”是“难受想哭”受到方言影响造成的谐音,它作为表达心情的新成语风靡一时;跟上潮流的观念,年轻人下意识地想走在时代前沿,新生的网络成语一出现就会被大量的跟风和模仿。总之,网民结构的年轻化是这一类新成语产生的推动力。
二、网络新成语的来源
第一,网络作品是网络新成语的来源之一。人们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自己作品的门槛很低,博客、论坛等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网络作品,经过网民的总结引用就有可能成为网络新成语。如著名作家余秋雨曾经在自己的博客上發表过一篇名为《含泪劝告请愿灾民》的文章,深情地劝告要求惩处豆腐渣工程责任人的灾民,他们在地震中死去的孩子已经变成了天上的菩萨,不要再多生事端。很多网民犀利地批判了余秋雨的这篇文章,有过于讨好和谄媚政权的嫌疑,完全缺乏文人的气节和风骨。文章被总结为网络新成语“秋雨含泪”,用来形容鳄鱼的眼泪,假模假样的做派。
第二,网络流行语是网络新成语的来源之一。人们在大量使用网络流行语时,会发现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过于复杂,网络作为一个以消遣为主的环境,人们表达时会自发性地选择更为省力和简约的方式,于是这部分被精简成为了网络新成语。如一位95后的男孩在豆瓣网的一个帖子上发出过这样的感慨:“很累,感觉自己不会再爱了。”最开始一个男孩的老成语气让人觉得滑稽可笑,可这句话意外地引发了很多受到社會压力的年轻人的讨论,反映了当前年轻人疲乏无力的生活状态,一时之间广为流传。在使用的过程中被网民简化为了网络新成语“累觉不爱”,用于事情无法接受却又无力改变时的自嘲。
第三,典型的社会事件是网络新成语的来源之一。人们在网络上会针对社会事件发表自己的评判,尤其是典型地社会事件更是会引起广泛地关注。在诸多评判之中,有些经典的词句就会发展成为网络新成语。如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的某男生向心仪的女生送出了一封花费两百多天写成,长达十六万字的情书,内容包括两个人的回忆或借景抒情,装订成册并取名为《我不愿让你一个人》。不过出人意料地是该事件的结局,女孩表示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他。这一事件一下在网络上发酵开来,网友总结为网络新成语“十动然拒”,用来形容普通人用尽心思仍被女神或男神拒绝后的自嘲心情。
三、网络新成语的特点
网络新成语在形式上模仿传统成语,以四字为主,无论是引用网络作品、精简网络流行语、总结典型社会事件抑或是转化原有成语,形式上基本保持一致,如“不明觉厉”、“喜大普奔”、“细思恐极”等。网络成语无论是构词还是内容都没有限定性的要求,仅保留了传统成语的外在形式。
网络新成语比传统成语具有更强的批判性,绝大多数表现了一种贬义的色彩。究其原因,网络新成语原本就是在针砭时弊、发泄压力的情形中产生。如“兆山羡鬼”,山东省作协副主席王兆山在汶川大地震时,《齐鲁晚报》曾发表了他创作的一首词,当中有一句“十三亿人共一哭, 纵做鬼,也幸福。”引发了人们的强烈反感,认为这是一种漠视生命的冷血态度,该作者竟然能成为作协副主席不由得使当代作家群体的水平受到了质疑。又如“范跑郭跳”,是汶川地震中抛下学生率先逃跑的老师“范跑跑”在节目上和作为对立方的嘉宾郭松民辩论,郭几次因范的言论暴跳如雷,网民讽刺正义的卫道士和有违师德的教师不过是一丘之貉,本质都是虚伪自私的。这类新成语的负面色彩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传达了消极的情绪,但正是这些共同的体会引发了网民的共鸣,才使其流行开来。
四、结语
网络新成语的利弊到目前为止很难准确地做出评判,但从对它的产生、来源和特点的探索中可以看出其存在发展绝对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它的价值也有待更多的学者进行研究。
注释:
[1]指通行网络中的传播信息、交流情感、意见表达的具有不同于现实语言特点的专用的词语
[2]出自春秋时期老子著《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3]数据出自CNNIC发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参考文献:
[1]车飞.《汉语网络类成语的生成、流行机理与规范新探》 [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2015年6月
[2]申慧.《近年来网络媒体流行的“新” 成语探析》 [J].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年5月
[3]马若宏.《网络成语——从“人艰不拆”说起》 [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