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与改善民生并列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阐述了民生和社会管理领域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义,列举了社会管理的重点工作内容,最后提出了一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些举措。
【关键词】民生建设;社会管理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我们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党的十八大报告又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证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同时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强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因此我们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二者缺一不可。
一、我国民生和社会管理领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民生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着力解决“五有”方面的突出问题。“学有所教”主要是教育部公平、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劳有所得”主要是业有所就和就有所得的问题;“病有所医”主要是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医疗保障水平问题;“老有所养”主要涉及到养老制度和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问题;“住有所居”主要是低收入者的住房保障和中高收入阶层能否买不起房的问题。这五个方面问题的解决,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目前虽然我们的社会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一些领域仍然存在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民内部矛盾在增多。上个世纪50年代我们党就提出了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人民内部矛盾依然存在且越来越复杂,例如群众上访问题仍然比较多,群体性事件尽管总量有所下降,但略居高位。人民内部矛盾是利益矛盾,这种利益矛盾不仅仅体现在利益公平分配与不公平,可能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还反映了一部分社会阶层、社会群体、社会成员的合法利益,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和实现的问题。长此以往,必然会引发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
第二,刑事犯罪居高不下。据统计,2000年我国的刑事犯罪案件大概360多万起,2009年达到550多万起,十年间刑事犯罪案件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每年递增10.9%,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经济犯罪增长尤为突出,网络诈骗、有组织犯罪及黑恶势力犯罪比较突出,对一些地方社会治安、经济社会发展、基层组织建设造成了严重的恶劣影响。
第三,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问题越来越突出。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流动的中国,2.6亿农民工从农村流动到城市,这个庞大的流动群体如何管理以及由此产生的流动人口犯罪、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还有孤残流浪儿童、释放人员、精神病人、艾滋病人、吸毒人员以及境外来华人员等的管理服务问题,都需要我们创新社会管理来解决。
第四,公共安全事故频发。2010年,我国发生安全生产事故36.3万起,7.96万人死亡,给很多家庭造成了伤害。此外,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假冒伪劣产品问题也比较突出;自然灾害多发,虽然制定了多种灾难应急预案,但应急体系建设仍有待加强。
第五,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管理与服务问题越来越突出。在实行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过程中,非公有制经济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方面,如何维护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待就业人员、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方面还面临着很突出的问题。例如富士康“N连跳”就突出反映了员工的合法权益的维护问题。
第六,互联网管理问题。互联网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更多的便利,获取信息,进行社会交流、交往越来越方便。我国网民2002年的时候只有5910万,到2010年达到4.57亿,现在超过了5个亿,发展迅猛。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犯罪问题越来越突出,一些负面的信息在网络上炒作造成的负面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网络谣言、网络诈骗层出不穷,如何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工作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
第七,境外势力插手人民内部矛盾,极力把人民内部矛盾引向对抗性矛盾,把群众的利益诉求转变为政治问题。我们的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是可以通过人民内部的协和调解得到解决的。但是因为敌对势力把人民内部矛盾、非对抗性的内部矛盾引向对抗性矛盾,纯正的利益诉求转变为政治问题,解决起来的难度就增大了。
二、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
第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保障。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等都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些变化给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给社会管理带来新挑战、新问题,使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任务加重、难度增大。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使社会处于动态平衡、动态优化的健康运行状态,使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
第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能够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序的生活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历史遗留问题与改革发展中的问题交织在一起,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这些问题将长时期存在,有些问题还相当突出,甚至可能激化,从而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只有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妥善处理各种社会问题,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形成有序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更好地抓好用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 第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社会管理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不断分享发展成果,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但由于社会阶层分化、利益多元、分配制度不完善等等原因,人民内部各种具体利益矛盾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来。只有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减少和化解各种因利益冲突而引发的社会矛盾,才能真正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进而真正从根本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社会建设水平的高低、社会管理能力的强弱,是衡量和检验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党与人民群众的团结。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要求党和政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更好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我们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现代化建设的组织者,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执政能力,全面提升社会管理的人性化、科学化、制度化水平,才能提高应对各种社会风险,化解社会问题和矛盾能力,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工作
社会管理的工作千头万绪,方方面面,重点工作总结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管理体系。社会管理有多个主体,包括党委、政府、社会和公众在法制保障的范围内各自发挥积极的作用。“政府负责”,并不是政府包揽一切,而是要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在社会管理中,政府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
第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要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
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要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尤其要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第三,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管理和服务。要建立覆盖全国人口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要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政策。
第四,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社会管理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
第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公共安全体系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要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应急管理体制。
第六,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非公经济组织发展非常迅速,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要承担起管理和服务员工的社会责任,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第七,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
第八,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要持之以恒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社会诚信。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服务改善民生
第一,要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积极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群众权益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必须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在维护群众权益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
第二,维护群众权益必须由政府负总责。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制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政策必须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合法权益;二是政府不能与民争利,与民争利必然会损害甚至侵犯群众的合法权益;三是政府行政必须秉承照顾弱势群体的原则。对相对弱势的社会群体和社会成员,政府在制定政策、财政投入和其他社会资源的分配中都必须给予适当的照顾和倾斜。
第三,维护群众权益必须在党和政府主导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要用健全的制度、体制和机制来维护、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一是建立健全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为各利益主体提供充分的表达利益诉求的制度性平台;二是要建立健全利益引导机制,不同社会阶级,社会群体,社会成员表达的利益诉求可能是一致的,但更可能是不完全一致的,甚至于相互矛盾的,这就需要加强利益的引导;三是建立健全利益约束机制,要鼓励社会成员追求自己的合法利益;四是建立健全利益矛盾调处机制,利益矛盾产生以后,要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利益矛盾;五是建立健全权益保障机制,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要切实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坏,如受教育权、就业权和取得合理报酬权、健康权、受救助、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权等一些最基本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民生建设;社会管理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我们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党的十八大报告又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证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同时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强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因此我们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二者缺一不可。
一、我国民生和社会管理领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民生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着力解决“五有”方面的突出问题。“学有所教”主要是教育部公平、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劳有所得”主要是业有所就和就有所得的问题;“病有所医”主要是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医疗保障水平问题;“老有所养”主要涉及到养老制度和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问题;“住有所居”主要是低收入者的住房保障和中高收入阶层能否买不起房的问题。这五个方面问题的解决,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目前虽然我们的社会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一些领域仍然存在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民内部矛盾在增多。上个世纪50年代我们党就提出了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人民内部矛盾依然存在且越来越复杂,例如群众上访问题仍然比较多,群体性事件尽管总量有所下降,但略居高位。人民内部矛盾是利益矛盾,这种利益矛盾不仅仅体现在利益公平分配与不公平,可能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还反映了一部分社会阶层、社会群体、社会成员的合法利益,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和实现的问题。长此以往,必然会引发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
第二,刑事犯罪居高不下。据统计,2000年我国的刑事犯罪案件大概360多万起,2009年达到550多万起,十年间刑事犯罪案件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每年递增10.9%,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经济犯罪增长尤为突出,网络诈骗、有组织犯罪及黑恶势力犯罪比较突出,对一些地方社会治安、经济社会发展、基层组织建设造成了严重的恶劣影响。
第三,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问题越来越突出。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流动的中国,2.6亿农民工从农村流动到城市,这个庞大的流动群体如何管理以及由此产生的流动人口犯罪、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还有孤残流浪儿童、释放人员、精神病人、艾滋病人、吸毒人员以及境外来华人员等的管理服务问题,都需要我们创新社会管理来解决。
第四,公共安全事故频发。2010年,我国发生安全生产事故36.3万起,7.96万人死亡,给很多家庭造成了伤害。此外,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假冒伪劣产品问题也比较突出;自然灾害多发,虽然制定了多种灾难应急预案,但应急体系建设仍有待加强。
第五,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管理与服务问题越来越突出。在实行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过程中,非公有制经济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方面,如何维护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待就业人员、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方面还面临着很突出的问题。例如富士康“N连跳”就突出反映了员工的合法权益的维护问题。
第六,互联网管理问题。互联网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更多的便利,获取信息,进行社会交流、交往越来越方便。我国网民2002年的时候只有5910万,到2010年达到4.57亿,现在超过了5个亿,发展迅猛。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犯罪问题越来越突出,一些负面的信息在网络上炒作造成的负面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网络谣言、网络诈骗层出不穷,如何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工作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
第七,境外势力插手人民内部矛盾,极力把人民内部矛盾引向对抗性矛盾,把群众的利益诉求转变为政治问题。我们的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是可以通过人民内部的协和调解得到解决的。但是因为敌对势力把人民内部矛盾、非对抗性的内部矛盾引向对抗性矛盾,纯正的利益诉求转变为政治问题,解决起来的难度就增大了。
二、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
第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保障。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等都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些变化给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给社会管理带来新挑战、新问题,使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任务加重、难度增大。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使社会处于动态平衡、动态优化的健康运行状态,使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
第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能够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序的生活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历史遗留问题与改革发展中的问题交织在一起,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这些问题将长时期存在,有些问题还相当突出,甚至可能激化,从而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只有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妥善处理各种社会问题,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形成有序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更好地抓好用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 第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社会管理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不断分享发展成果,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但由于社会阶层分化、利益多元、分配制度不完善等等原因,人民内部各种具体利益矛盾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来。只有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减少和化解各种因利益冲突而引发的社会矛盾,才能真正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进而真正从根本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社会建设水平的高低、社会管理能力的强弱,是衡量和检验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党与人民群众的团结。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要求党和政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更好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我们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现代化建设的组织者,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执政能力,全面提升社会管理的人性化、科学化、制度化水平,才能提高应对各种社会风险,化解社会问题和矛盾能力,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工作
社会管理的工作千头万绪,方方面面,重点工作总结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管理体系。社会管理有多个主体,包括党委、政府、社会和公众在法制保障的范围内各自发挥积极的作用。“政府负责”,并不是政府包揽一切,而是要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在社会管理中,政府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
第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要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
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要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尤其要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第三,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管理和服务。要建立覆盖全国人口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要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政策。
第四,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社会管理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
第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公共安全体系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要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应急管理体制。
第六,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非公经济组织发展非常迅速,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要承担起管理和服务员工的社会责任,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第七,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
第八,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要持之以恒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社会诚信。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服务改善民生
第一,要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积极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群众权益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必须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在维护群众权益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
第二,维护群众权益必须由政府负总责。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制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政策必须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合法权益;二是政府不能与民争利,与民争利必然会损害甚至侵犯群众的合法权益;三是政府行政必须秉承照顾弱势群体的原则。对相对弱势的社会群体和社会成员,政府在制定政策、财政投入和其他社会资源的分配中都必须给予适当的照顾和倾斜。
第三,维护群众权益必须在党和政府主导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要用健全的制度、体制和机制来维护、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一是建立健全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为各利益主体提供充分的表达利益诉求的制度性平台;二是要建立健全利益引导机制,不同社会阶级,社会群体,社会成员表达的利益诉求可能是一致的,但更可能是不完全一致的,甚至于相互矛盾的,这就需要加强利益的引导;三是建立健全利益约束机制,要鼓励社会成员追求自己的合法利益;四是建立健全利益矛盾调处机制,利益矛盾产生以后,要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利益矛盾;五是建立健全权益保障机制,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要切实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坏,如受教育权、就业权和取得合理报酬权、健康权、受救助、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权等一些最基本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