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哥萨克妇女形象

来源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utusc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静静的顿河》中各具特色的妇女形象组成了一组有着鲜明特色的哥萨克妇女群像图,这些年轻美好的生命在整部作品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美学价值。本文围绕描述这群女性的独特个性这个主题回顾她们不朽的命运交响曲,挖掘她们生命的内在本质,理解她们独一无二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静静的顿河;哥萨克的妇女;命运悲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4-0008-03
  
  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肖洛霍夫是一位擅长塑造典型的艺术大师, 他在其代表作《静静的顿河》中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又一个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文学形象。无论是顿河哥萨克土生土长的普通农民,还是布尔什维克勇敢热情的英雄人物,甚至是各种类型的奸诈狡猾的形象,在肖洛霍夫的笔下都被赋予了饱满的人
  格和鲜活的生命。
  毋庸置疑,《静静的顿河》中男主人公葛利高里形象在世界文坛上已经是经久不衰的文学典型,而与此同时,围绕这个中心人物塑造的几个各具特色的妇女形象也形成了一组有着鲜明特色的哥萨克妇女群像图,向我们展示了这些年轻女性生动、美好的生命状态,就如盛开在顿河的最美的花朵一般具有无可替代
  的美学价值。在作品中通过她们情感的激荡转折、与命运的抗争纠葛和最终的生命毁灭,揭示了人性中最宝贵的元素,创造了撼人心魄的悲剧效果,成为《静静的顿河》这部哥萨克民族命运交响乐中不可或缺的凄美的乐章。在这组哥萨克妇女群像中,无论是叛逆的女性阿克西妮亚、执着追求幸福的娜塔利亚和辛酸的
  寡妇妲丽亚,还是慈爱母亲伊莉妮奇娜和朝气蓬勃的杜妮亚,每个性格鲜明的女性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外表而言,她们都是哥萨克的劳动妇女,都十分美丽,是顿河草原上的花朵。从精神世界而言,她们身处于中世纪宗法制田园式生活中的哥萨克社会,都受到沙皇专制制度和哥萨克宗
  法制的统治。由于个性的差异,她们生活的遭遇各有不同,但是因为作品把她们安置在了顿河哥萨克所处的历史性转折时期的社会大背景上,因此,这个时代的“历史必然性”,使她们的悲剧命运最终都无可避免。然而,也正是有了她们情感的起伏变化和命运的多孑和无奈,才向世人更生动的展示了哥萨克妇女的独
  特风貌和美好心灵,并且通过她们的生活从另一个切入点真实
  地再现了巨大风暴下的哥萨克世界和他们波澜壮阔的民族革命史诗。
  一、带刺的玫瑰:阿克西妮亚
  阿克西妮亚在《静静的顿河》中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女主角,她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她热情、美丽、勇敢、高傲,就像野玫瑰般芬芳艳丽却又带刺扎人。她是书中第一个出现也是贯穿到最后的女性,以至于她的死成为了这部小说中令人难以忘怀的悲
  怆的一幕。
  1.多难的生活背景
  阿克西妮亚在《静静的顿河》整个故事中最迷人的女性。她一出场就展示了健康优柔的体魄,让所有人眼前一亮。“在浓浓的晨曦中,”葛利高里看到她“掖到裙子里的粉红色女褂一点褶儿都没有,紧绷绷地裹着那笔挺的脊梁和丰满的双肩。”①这是多么美好的形象,然而也正是这样一个动人的女性却有着痛苦的
  人生经历:先是少女时代就被禽兽不如的父亲强暴,充满了对男性的憎恶和惧怕。尔后又远嫁给凶狠残酷的司捷潘,不仅要忍受丈夫对自己的拳脚相加和成日在外与别的女人鬼混,还要承担繁重的家庭劳动,就如一个奴隶一样遭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
  折磨。她的人生没有光明只有灰暗,她的婚姻没有爱情只有无休止的痛苦,因此葛利高里起初些许温情的火星就在这个落寞的少妇心中燃起了熊熊大火。至此,对纯真爱情的追求唤醒了她压抑的生机,激起了她对宗法制婚姻的反叛和对新生活的无限向
  往。
  2.勇敢的情感追求
  阿克西妮亚完全没有因为第三者的爱情地位而有所退缩,她对于自己这“晚熟的爱情”不以为耻。在她的心中,炽烈的爱情火焰足以烧毁了一切的道德藩篱。顶着“情妇”的“罪恶”头衔,她却向正牌妻子发起挑战。她爱得那么投入,那么彻底,她向世人宣布:为了我整个痛苦的生活,我非爱不可……你们杀死我也不怕。”②为了这份来之不易的爱情,她可以和一切传统的道德抗争,不顾一切奔向心中的爱人,舍弃所有甚至她的生命。在面对村中妇女的议论时,她“骄傲地而且高高地扬着幸福的而且一点也不觉得害羞的脑袋;在遭遇潘捷莱的责骂时,她公开扬言“我爱葛利希加”。他“是我的人!现在他是我的, 将来也是我的!”③在迎接前来质问的妻子娜塔利亚时,她也是极尽嘲讽之能事,使其狼狈而归。她聪明而对爱真挚,曾多次对爱人葛利高里表白,“跟你上天边我也去!”“就是去死我也情愿。”④由此可见,这是一份多么深沉和执着的感情。它已经不仅仅只是两性之间的单纯的吸引,而是一种挣脱黑暗的人性压迫,捍卫爱情尊严,实现女性自我救赎的灵魂冲撞表现。
  3.无可避免的悲剧命运
  作为一个敢作敢为的哥萨克美丽妇女,阿克西妮亚的命运
  悲剧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虽然在主客体不可调和的冲突中,美丽的女主角经过了艰难、曲折的挣扎和斗争,但是还是没有能够摆脱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代中命运的束缚。她的死亡让我们的呼吸为之停顿,她的死亡也使葛利高里的生命失去了唯一的光
  彩,她的死亡甚至为作品的结束埋下了伏笔。她是旧制度的无辜祭品,也是葛利高里悲剧的一部分,更是整个哥萨克民族悲剧的一个有力代表。
  然而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她最后死在了爱人的怀中,也是死
  在了实现幸福追求的途中。虽然她最后没有能够迎来她所憧憬的爱的天国,但是她却带着葛利高里的爱走向了生命的终点。因此,葛利高里的爱情带给了她新的生命意义,最后也成为了她最后的归宿。
  阿克西妮亚的一生就是一朵“迷人的野花”,承受了阳光雨露的滋润,但更多却是经历了暴风雨的摧残和世人无情的践踏,终至凋谢。然而她可贵的情感却在作者细腻的刻画下迸发出了巨大的生命力,以至于她的命运和爱情经历在整个故事中为我
  们奏响了最动听的旋律,留下了最难以磨灭的深刻记忆。
  二、悲伤的爱丽丝:娜塔利亚
  爱丽丝的花语是稳重、勇于追求爱情,这正如《静静的顿河》中另一个重要的女主角娜塔利亚。她稳重端庄、纯洁善良,一心与自己所爱的丈夫葛利高里建筑幸福的婚姻生活,追逐忠贞的
  爱情。但在同情敌阿克西妮亚的角逐中,她不断遭受打击,屡屡败下阵来,最后依然没有得到丈夫的真心,悲惨地死去。
  1.淳朴的爱情追随者
  娜塔利亚出生于哥萨克富农家庭,深受传统的哥萨克道德影响,是一个善良质朴、稳重诚实的姑娘。在礼制的束缚下,她的少女时代一直都是克制隐忍的。然而就在遭遇了未来的丈夫葛利高里以后,她却因为一见钟情而向家庭和世俗挑战,非君不
  嫁。同时也正是因为她情感上这次冲动的抉择导致了她一生的悲剧。
  为了爱情,她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地嫁给了家境不
  好,并且在村子里名声欠佳的葛利高里;为了爱情,她可以不计较葛利高里对阿克西妮亚的旧情难忘。自从踏入麦列霍夫家,她就得到了全家人的的认可,是大家心目中的“好媳妇”,但是她始终不能得到的就是丈夫对她的忠心和全心全意。丈夫把她当做陌生人,作为明媒正娶的妻子,却不知不觉在丈夫的情感世界中可悲地沦为了丈夫与旧情人之间的“第三者”。在她短暂的生命里,爱情几乎成了全部的主宰。
  2.理想婚姻的卫道者
  娜塔莉亚的命运和性格是与众不同的。实际上,她一直在追求的与其说是恋人间的情爱,不如说是对一种理想婚姻模式的
  向往。她不甘心做一个凡是容忍的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任由丈夫在情感和婚姻上的背叛,而是坚决追求一种建立在夫妻双
  方相互信任和尊重基础上的爱情婚姻。这是违背了哥萨克婚姻制度中以男子为中心的封建宗法制家庭关系的,因此,这样的婚姻也是那个时代那种社会背景下所不能实现的。
  新婚不久丈夫便携情妇出走使她那纯洁的心灵无法承受, 她选择了自杀,但是她获救了。于是抱着对爱情的幻想,年轻幼稚的她回到了夫家独守空屋,对葛利高里移情别恋的严峻形势
  估计不足,深信总有一天他会回到自己身边。然而, 在以后同葛利高里生儿育女的夫妻生活中, 她仍以忠诚的平等婚姻标准来要求他。因此, 当证实了丈夫一而再、再而三地背叛她时, 她的忍耐力达到了极限, 必然爆发。娜塔利亚在暴风雨中想上天诅咒自己深爱的丈夫战死沙场。此时此刻, 这一个一向以温柔的好女人一下子变得陌生而可怕了。她变成了一个封建传统婚姻制度的抗议者。这种反叛情绪并非她一时感情冲动, 而是从长期所受的夫权的伤害和痛苦经历中蕴育而成的, 是她对丈夫的透彻认识和彻底绝望所致。
  最后,她决意去打胎,不再稀里糊涂的为背叛和折磨自己的丈夫生下第三个孩子,结果却因流血过多而死亡。爱极而生恨,恨极而最后走向了毁灭,也许死亡并不是她愿意的结局,但是娜塔利亚的悲剧却是必然的。
  哥萨克社会环境没有为这样一个善良美丽的妇女提供走出家庭、迈向广阔天地的可能,也没能为她创造一个祥宁温馨、恬静和美的家,甚至作为贤妻良母的她连丈夫的钟情和甜美的生
  活都没有享有过。在那个旧世界行将灭亡、新世界尚未诞生的纷乱年代,娜塔利亚成了理想婚姻的最无辜的卫道者。
  三、黑色的曼陀罗:妲丽娅
  同是麦列霍夫家的儿媳妇,妲丽娅和娜塔利亚却完全不同。她虽然也是一个劳动妇女,但却是一个道德败坏,不折不扣的荡妇。在《静静地顿河》中,作者没有过多的描述这个恶毒的女人,但是在仅有的文字中我们也可以清楚了解到她的丑恶和无耻。
  妲丽亚长得妖艳绝伦,身子又柔软又苗条,就像草原上轻挑的红柳枝子。在家里,她是个爱玩乐、好打扮的懒婆娘,公婆不欢喜她。丈夫刚上前线不久,她就在家里胡搞,甚至还调戏自己的公公和小叔子。丈夫战死后, 妲丽亚也曾悲伤得花容失色, 可是很快又故态复萌,周旋于行行色色的男人中,放荡无度。除了私生活的不知检点,她还是个内心狠毒的女人。她嫉妒弟媳娜塔利亚的幸福,故意证实小叔子对其的不忠,并在别人的伤口上撒
  盐,可以说是导致娜塔利亚走上绝路的一个直接祸手。出于盲目的复仇心理,她亲手枪杀了已经被解除武装的红军俘虏伊万·阿列克塞耶维奇, 更是充分暴露了她的残忍。就是这样的一个女人,由于荒淫的生活染上了梅毒,在最后为自己的放荡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她的死可以说是咎由自取,但她实际上也就像一朵黑色的曼陀罗花,虽然带有剧毒,象征着无可欲知的死亡和毁灭,然而是什么造就了她这朵“极恶之花”呢?无疑,正是极恶的旧世界造就了这样的一个人物。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她也是一个封建传统道德的叛逆者,
  只不过采取了了“恶”的方式来对抗。她戏弄和对抗公公,不敬畏上帝, 都是她不满现实和变相反抗的一种表现,是对男权主宰
  的不平等的两性关系的一种挑衅, 对家长专制统治和宗教精神枷锁的一种否决。妲丽亚在麦列霍夫家为媳十年,经常受到公公的辱骂和鞭打。丈夫死后她得了五百卢布的奖金,公公还要从中瓜分,理由是她十年来一直吃家里的面包,这公平吗?
  她失去了爱人和孩子,过着没有人抚慰和疼爱的寡妇的生
  活,其实也是饱含心酸的。只是她的畸形心理最后让她玩掉了姓名。在临死前她表达出了对生活的无比眷恋,这就不仅仅是一个妇人临终的忏悔,而可以说是她晚来的觉醒。因此,妲丽娅的命运同样具有悲剧色彩,只是这种悲剧色彩更加极端更加惨烈而已。
  四、雅洁的康乃馨和希望的雏菊:伊莉妮奇娜和杜妮亚
  伊莉妮奇娜是哥萨克母亲的代表,唯一能表现她精神力量
  的只有母爱,她的母爱闪耀着温柔动人的光辉与仁慈和善的力
  量,她正是康乃馨这朵宽容、不求代价和回报的母爱之花的化
  身。她一生简朴、勤劳,对儿女的爱和付出是她生活的全部也是
  她唯一的精神寄托。即使在生命的终结时,她心心念念的依然只是她的儿子和孙子。这种母爱是劳动人民传统的美德,是伊莉妮奇娜身上最高的感情, 最感人的因素。
  然而作为旧时代宗法制家庭中的主妇,她深受封建传统观
  念的影响,一生隐忍,一生悲苦。到了暮年还要经历亲人死亡离散的动荡折磨,她的命运就是千百年来哥萨克旧时代妇女悲苦
  命运的总结。随着新时代的来临,她的女儿杜妮亚却要走上一条与她完全不同的哥萨克妇女的新生之路。
  杜妮亚是从古老的哥萨克旧传统中解放出来,走向新生活
  的第一个代表。她没有再重复她的母亲、两个嫂嫂和阿克西妮亚的悲剧,不再过着以男人为中心的生活,她彻底摆脱了哥萨克传统的宗法制封建思想对女性的束缚,走向了光明的生活。生活
  上,她自由的选择婚姻,同自己真心相爱的人结合,嫁给了村苏维埃主席、布尔什维克米海伊尔·坷晒沃依,组建了幸福的家庭。在思想上,她通过和布尔什维克的接触,知道了一些革命的道理,支持红军,逐步和思想反动的家庭疏远,慢慢接近革命的队伍。同时,她也继承了母爱的优良传统,细心照顾哥嫂的孩子。
  她不仅年轻美丽,朝气蓬勃,而且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勇敢地走向新生活。就像一朵卷小油亮却又短小笔直的雏菊,虽然柔弱但是生命力顽强而美好,象征着和平、幸福、希望和愉悦。也正是她的出现宣告了哥萨克妇女悲剧命运的结束,预示了新生
  活的开始。杜妮亚所走的道路就是顿河哥萨克争取解放的道路。
  在这幅充满了悲痛和凄苦的哥萨克妇女的群体形象中,唯有杜妮亚的欢声笑语打破了沉闷的悲剧气氛, 为死气层层的顿河草原增添了一抹亮色。杜妮亚正是所有哥萨克妇女走向新生活的榜样。
  每一个女人都是一朵花。在艺术大师肖洛霍夫的巧妙刻画下,顿河岸边这些各具特色的女性之花,带着她们不同的故事走完了人生之路。这些哥萨克妇女生活在动荡的旧时代,承受了时代给予她们的最残酷的命运考验,同时也赋予了她们追求新生
  活、叛逆旧制度的使命。
  在波澜滚滚的革命之路上,一个民族的新生承载了太多的
  眼泪和悲伤,然而有了这些美好的女性生命,也让我们永远记住了这段难忘的历史。这些凄美的顿河之花也将永远闪耀在世界文坛。
  
  【注释】
  ①②③④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参考文献】
  [1]牟学苑,三个叛逆的女性——《静静的顿河》的女性主义批评,伊犁教育学院学报,第15卷第1期,2002.3。
  [2]陈慧君,美的毁灭——谈《静静的顿河》中三个哥萨克悲剧性妇女形象,贵阳师专学报,1995年第1期,1995。
  [3]徐家荣,施永秀,《静静的顿河》中的哥萨克妇女群像,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2期,1993。
其他文献
【摘要】由于汉语和英语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给初中学生学习英语词汇带来了不少困难。英语词汇的积累需要不断地学习、记忆、理解;需要在多读、多练、多写中去掌握。教师只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重视词汇教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词汇的能力,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英语;词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4-008
期刊
【摘 要】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主体的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素质,努力向科研型教师发展。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论述了如何培养科研型教师。一、认清形势,提高教育科研认识;二、优化环境,培育教育科研土壤;三、强化学习,夯实教育科研基础;四、着力实践,创造教育科研成果。  【关键词】科研型教师;认清形势;优化环境;强化学习;着力实践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
期刊
【摘 要】后进生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作为班主任,对这些孩子是不能忽视的。在工作中应该从多个方面入手,促进后进生的转化。  【关键词】后进生;转化;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20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09)6-0096-01    孩子们像快乐的鸟儿,在属于他们的天空自由飞翔,而有些孩子却由于各种原因,像折了翅的鸟儿,只能在“被阳光遗忘的角落”里独自黯然神伤
期刊
【摘 要】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学生仅有了想要读书的想法还是不够的,还要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书本、知识如何去阅读。  【关键词】激发兴趣;传授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09)6-0094-01    “学生读的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对读书的作用概括
期刊
【摘要】散文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散文的特点,从文学欣赏的角度,重视诵读,引领学生去品味和体会;散文形散神聚,梳理脉络,把握文章谋篇布局;散文是一种“自我”的文学,“个性”的文学,体会情感,品味意境是散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关键词】散文教学;美文美读;梳理脉络;体会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
期刊
【摘 要】“文化语文”之路,是一条追寻民族文化的诗意之路,是基于儿童教育的生态之路,是回归母语文化的改革之路。我们的文化语文课堂以文化为中心,力求“五大带入”:艺术带入、生活带入、活动带入、情感带入、智慧带入。  【关键词】文化语文;艺术;生活;活动;情感;智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09)6-0106-01    这几年来,在祝禧校
期刊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加强情感体验,本文对教学过程中加强情感体验的意义、途径等进行阐述,力求对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健康发展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一代新人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09)6-0102-02    课程在学校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目标、价值主要通
期刊
【摘 要】谜语,是启智的;儿歌,是娱乐的;集二者之能的字谜歌,是处身于沉闷的学习压力下的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实践证明,将字谜歌作为一种具有鲜明特色、新颖活泼的教辅手段,既能开启学生心智,又能让学生有效地掌握汉字,使原本单调乏味的生字教学变得趣味横生,成效显著。本文执着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师范类专业的教学艺术研讨中,实施并总结了一种有特色的愉快教学的模式。  【关键词】字谜歌;辅助教学;趣味化  
期刊
【摘要】近年来我国科普类节目借鉴西方故事化的制作手法,用故事承载百科知识,凭借电视固有的现场感和镜头感展现新颖别致的内容,同时伴随主持人风趣幽默的叙述风格,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公众科普知识。科普故事化不仅带给受众以精神熏陶,思想升华,更难能可贵的是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视听境界。  【关键词】科普类节目;故事化;意义;原则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70(2010)
期刊
【摘 要】我国的学校教育模式最初源自于对苏联教学模式的模仿,对学科的区分最初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具体地了解每一个学科内部的知识。但是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如今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学生面对当今的社会现实更需要的是综合性的教育,因此,在原有的分科制教育模式基础之上发展出了STEM的教学理念,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融合在了一起。而如今,A-STEM这种文理综合的教学理念进一步将我们的教学思路完善。相应地,我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