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要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倡导“高效课堂”。就初中历史课而言,“高效课堂”尤为重要。如何让历史课堂焕发生命与活力?关键是要改革课堂教学的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一、紧扣课标,做到有的放矢;二、结合“学案”,实现教学相长;三、注重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四、师生合作,实现完美结合;五、开展活动,进行体验学习。
【关键词】 高效课堂 有的放矢 教学相长激发兴趣 师生合作 体验学习
为了提高教学课堂质量,今年10-11月,在学校教科处安排下,各教研组进行了“高效课堂”教研活动。教研组具体开展,教师积极参加,每位教师根据“高效课堂”要求,精心设计、导演并展示自己精彩的课堂,每一位教师彼此听课,相互学习。老师们在这个活动中得到锻炼,获得收益。通过这次教研活动,本人也受益匪浅,了解到一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现结合本人所学、所教,就初中历史课谈一点“高效课堂”的想法。
何谓“高效课堂”?就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取得较高教育教学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就初中历史课而言,“高效课堂”尤为重要。如何让历史课堂焕发生命与活力,关键是要改革课堂教学的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紧扣课标,做到有的放矢
课堂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路标”,它规定了整堂课的步调,对课堂教学自始至终起着导向作用。对教师来说,它具有“导教”的功能;对学生来说,它具有“导学”的功能。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最容易忽视的地方往往就是教学目标。多数教师在备课时,都很难做到去深入研究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或者并没有完全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有些老师制订教学目标时缺少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或者虽然制定了教学目标,但是与他的教学实际脱节,并没有用教学目标来指导他的教学。比如有些老师在他的教案中制定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某某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这样的教学目标,但在整个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看到他把学生分成小组,也没有开展任何活动,自然这样的教学目标只能是一种形式。
我认为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教材内容出发,避免教学目标设计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第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避免教学目标设计得过高,无法实施。第三:从整体三维目标出发,实现目标的完整性。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归宿,它是教学的灵魂和指南针,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因此,准确全面地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是课堂高效的根本保证。
二、结合“学案”,实现教学相长
本学期来,我们初三历史备课组在黄主任的倡导下,推行“学案”教学,通过实施,效果非常好。传统教学使学生在课前对教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只能被动的学习,而“学案” 的使用能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备课时精心设计做好“学案”,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借助“学案”进行有目的预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学案”中所提出的问题;通过预习,有利于学生带着疑难问题去听课,减少盲目性,增强听课的效果;同时,教师通过检查和批改“学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及时调整备课方案,结合学生的“质疑问难”展开教学,对于大部分学生通过预习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少讲或者不讲,或者让学生自己讲。而对于较难的问题,学生错误比较多的问题则精讲,重点讲;或在导学案中设计探究题,让学生在互助探究的过程这中去掌握、落实、深入,真正做到“教”为“学”服务。所以制作“学案”并将其合理地利用起来,对于提高教师科研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是有很大帮助的。总之,课前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预习这个头开好了,就能为课堂教学搭好桥铺好路,大大提高课堂效益。
三、注重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常言道: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能引发学生的好奇感和产生浓厚的兴趣。导入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欲望及其学习效果,与教师的导入有着很大的关系。成功的导语,如同徐徐拉开的帷幕,让学生一眼就看到精美的置景;有如精美的乐章序曲,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强烈的感染;又象是打开了殿堂的大门,诱导着学生竞相登堂入室。成功的导入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的学习情境中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四、师生合作,实现完美结合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活跃起来,学生的主體作用越来越凸出。但是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要使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关键在于教师指导作用的发挥。有些教师盲目认为讲得越少越好,觉得讲多了就会有“满堂灌”之嫌,讲多了就是“填鸭式”,倘若碰到观摩课、示范课、评比课等那更是要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自己少讲或不讲。更有一些教师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不加任何指导,对存在的问题,也不进行评价反馈,整堂课教师没有起到任何“导”的作用,误认为只要教师不讲或少讲了,学生的主体性就得到了凸现。
我认为“学为主体”绝不是单一的以“学生为中心”,它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前提的“主体”;“教师为主导”也不是以教师为中心,它是以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的“主导”,二者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只有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有机的结合,才能真正的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五、开展活动,进行体验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线。现行初中历史教材的部分内容设置缺乏趣味性,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来,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应大胆的抛开教材的束缚,将更多更丰富的内容引入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体验性的学习。比如在学习《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时,为加深学生对印度的种姓制度的理解,我精心组织学生排演了有关种姓制度的小话剧,分别扮演四个等级中的人物,通过对话、表情反映出他们等级地位的差别。让小组积极讨论,踊跃发表意见,鼓励学生联系印度现在的发展,学生畅所欲言,谈出了各自的观点和感受。这样,本来一节很严肃枯燥的历史课立刻变得丰富起来,学生立刻被这个活动深深地吸引,对印度种姓制度的实质也把握得非常清楚了。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只要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放在教学活动的首位,关注学生的兴趣所在,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信,寓教于乐,生动活泼,不断转换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一定能够不断深化下去。
【关键词】 高效课堂 有的放矢 教学相长激发兴趣 师生合作 体验学习
为了提高教学课堂质量,今年10-11月,在学校教科处安排下,各教研组进行了“高效课堂”教研活动。教研组具体开展,教师积极参加,每位教师根据“高效课堂”要求,精心设计、导演并展示自己精彩的课堂,每一位教师彼此听课,相互学习。老师们在这个活动中得到锻炼,获得收益。通过这次教研活动,本人也受益匪浅,了解到一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现结合本人所学、所教,就初中历史课谈一点“高效课堂”的想法。
何谓“高效课堂”?就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取得较高教育教学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就初中历史课而言,“高效课堂”尤为重要。如何让历史课堂焕发生命与活力,关键是要改革课堂教学的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紧扣课标,做到有的放矢
课堂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路标”,它规定了整堂课的步调,对课堂教学自始至终起着导向作用。对教师来说,它具有“导教”的功能;对学生来说,它具有“导学”的功能。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最容易忽视的地方往往就是教学目标。多数教师在备课时,都很难做到去深入研究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或者并没有完全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有些老师制订教学目标时缺少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或者虽然制定了教学目标,但是与他的教学实际脱节,并没有用教学目标来指导他的教学。比如有些老师在他的教案中制定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某某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这样的教学目标,但在整个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看到他把学生分成小组,也没有开展任何活动,自然这样的教学目标只能是一种形式。
我认为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教材内容出发,避免教学目标设计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第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避免教学目标设计得过高,无法实施。第三:从整体三维目标出发,实现目标的完整性。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归宿,它是教学的灵魂和指南针,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因此,准确全面地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是课堂高效的根本保证。
二、结合“学案”,实现教学相长
本学期来,我们初三历史备课组在黄主任的倡导下,推行“学案”教学,通过实施,效果非常好。传统教学使学生在课前对教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只能被动的学习,而“学案” 的使用能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备课时精心设计做好“学案”,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借助“学案”进行有目的预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学案”中所提出的问题;通过预习,有利于学生带着疑难问题去听课,减少盲目性,增强听课的效果;同时,教师通过检查和批改“学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及时调整备课方案,结合学生的“质疑问难”展开教学,对于大部分学生通过预习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少讲或者不讲,或者让学生自己讲。而对于较难的问题,学生错误比较多的问题则精讲,重点讲;或在导学案中设计探究题,让学生在互助探究的过程这中去掌握、落实、深入,真正做到“教”为“学”服务。所以制作“学案”并将其合理地利用起来,对于提高教师科研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是有很大帮助的。总之,课前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预习这个头开好了,就能为课堂教学搭好桥铺好路,大大提高课堂效益。
三、注重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常言道: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能引发学生的好奇感和产生浓厚的兴趣。导入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欲望及其学习效果,与教师的导入有着很大的关系。成功的导语,如同徐徐拉开的帷幕,让学生一眼就看到精美的置景;有如精美的乐章序曲,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强烈的感染;又象是打开了殿堂的大门,诱导着学生竞相登堂入室。成功的导入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的学习情境中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四、师生合作,实现完美结合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活跃起来,学生的主體作用越来越凸出。但是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要使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关键在于教师指导作用的发挥。有些教师盲目认为讲得越少越好,觉得讲多了就会有“满堂灌”之嫌,讲多了就是“填鸭式”,倘若碰到观摩课、示范课、评比课等那更是要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自己少讲或不讲。更有一些教师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不加任何指导,对存在的问题,也不进行评价反馈,整堂课教师没有起到任何“导”的作用,误认为只要教师不讲或少讲了,学生的主体性就得到了凸现。
我认为“学为主体”绝不是单一的以“学生为中心”,它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前提的“主体”;“教师为主导”也不是以教师为中心,它是以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的“主导”,二者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只有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有机的结合,才能真正的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五、开展活动,进行体验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线。现行初中历史教材的部分内容设置缺乏趣味性,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来,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应大胆的抛开教材的束缚,将更多更丰富的内容引入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体验性的学习。比如在学习《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时,为加深学生对印度的种姓制度的理解,我精心组织学生排演了有关种姓制度的小话剧,分别扮演四个等级中的人物,通过对话、表情反映出他们等级地位的差别。让小组积极讨论,踊跃发表意见,鼓励学生联系印度现在的发展,学生畅所欲言,谈出了各自的观点和感受。这样,本来一节很严肃枯燥的历史课立刻变得丰富起来,学生立刻被这个活动深深地吸引,对印度种姓制度的实质也把握得非常清楚了。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只要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放在教学活动的首位,关注学生的兴趣所在,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信,寓教于乐,生动活泼,不断转换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一定能够不断深化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