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仲敏:幻象与感知

来源 :艺术当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nmd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8年,库布里克公映了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电影中,人猿在狂喜时抛起骨头,画面一转,变换成太空中悠然漫步的宇宙飞船。它带给那个时代的人们极大的时空震撼,几万年间,弹指一挥的波澜壮阔与豪迈情怀。同年,南非进行了世界上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希莱贝尔格成为第一个因心脏移植手术而获得新生的人。
  远在万里外,古老的藏族人,依旧每年会在特殊的节日,举行一种叫“转山”的宗教仪式,意为朝圣冥想之行。朝圣者花上数天,围绕圣山行走、冥想、祈祷,期望空无于永世极乐的状态。
  历史上许多时刻或是古老的仪式,在斗转的时空中,总会被染上天启般的色彩。事后回想,总带有悲剧式的美感,成为一种非常单纯的形象审美,激发后人的诸多想象。过去已久的事情反而会变得丰富起来,原本茫然无措的心境,也开始被一种叙事的浪漫所带动,距离变得浓稠有味。2006年,许仲敏创作了一件名为《转山》的机械装置,寄予个人对生命哲学的认识。同年,另一件《转山》里,包含了库布里克式的叙事结构与生命美学的时空感知。
  幻象无不来往于现实,糅杂了幻想、自我、梦境,以螺旋上升的方式重复显现。
  《转山》之后的十年,许仲敏步入幻象与感知的另一条路径,视线从单一的机械装置,转向含混的空间感知。像是电影蒙太奇的切换,旋转飞升的人物,在抽象的时空中开始与消失。顺时针转动的机械装置、风吹响的玻璃管、闪现的教堂、城外的废墟、散落在石块之间的小号与手风琴……艺术家创造了一个前所未见的奇景。展厅中的物象,漂浮于多重空间与纬度之中,像彼此具有了感官,一个活生生的世界,曾经来过,只留下稀少的信息。时空被给予距离。
  象征总是具有两面性,勾连由物质和隐喻组成的双向世界。在这个世界的另一端,某个片刻或是破碎的场景,曾经在我们的现实与幻想中闪烁,它带着人的痕迹和体温,将我们引向所处的周遭、残酷的事实、一段溯往旅程。随处可见的工业废墟、大地的磅礴、霾光中的城市、曲折的河流,匆匆而过,涌动着无声欲望的人群。窗外,一束日光照入。
  许仲敏借助光线、机械、声音和建筑的共同作用,将空间变化为一个现实和幻象叠加的感知体验。观众得以重新去审视自身与世界的关系,它映射现实中的不堪与灾难,指向精神的无限、命运的不可抗拒。最终,留下一个深邃的目光,一首远去的挽歌。
  或许,一个创造性的启示时刻,总能让我们感知到乾坤颠倒,或是别有洞天。重启的知觉,让我们获得某种想象,辨认什么是假象,什么是真实。它来源于人们所经历的过去与未来,在天堂与地狱间摆动,穿梭两极,既有西西弗斯式的悲剧理想,人存在的荒谬与无力;也有对此时此刻的感官礼赞,歌颂人的意志的诗篇:生与死、现实与轮回、平等与宿命、无奈与悲怆……
  1968年的法国五月运动达到高潮,人们失望、愤怒,以大规模的抵抗运动来试图救赎,他们通过更具有反思性和前卫性的思想,渴望终结一个早已安排好的生存制度。在大洋彼岸,垮掉的一代人,用堕落和精神的放逐,来发泄抵抗的无力,罪恶的果实爆射出糜烂的欲望。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同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泄漏。之后的数年中,客机坠毁,大坝崩塌,弥漫在全球的煤电开采,大规模的工业污染,亦如漂浮在这座城市上空的雾霾,人们生活于此。
  如今,在许仲敏的作品中,一切似乎又归于平静,太阳照常升起,生命永续轮回。
其他文献
第四届香港巴塞尔展会(ArtBasel Hog Kong)于2016年3月22日开幕,在此之前巴塞尔影像特展于3月21日下午呈现纪录片《乌利·希克的中国生活》。今年是黄雅君主导香港巴塞尔的第一年,相对于以往巴塞尔艺术展以“挖掘与推动潜力艺术家而闻名”,本次香港巴塞尔似乎更强调是“帮助不了解亚洲地区艺术史的人们了解我们”。此展会作为亚洲最热门的当代艺术展会,其决策与动向可以说是亚洲艺术品市场的镜子,
期刊
中国现代主义绘画的书写性语言发端于“洋画运动”时期,然而这个曾经为中国近代绘画带来勃勃生机的脉流,在建国后被中断长达半个多世纪,直到20世纪80年代晚期才潜流复出——王劼音是这个潜流复出中的一个重要的案例。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王劼音就执着于书写性绘画实验,在当代架上绘画领域,他一直是低调的前辈。  王劼音以超然的方式游刃于版画、油画、水墨等多种语言方式之间,对中国传统文人绘画的语言谱系进行
期刊
白家峰(以下简称“白”):李馆长,感谢你接受我们的采访,我想问的一个大的主题是:今天,影像艺术还是一种新媒体艺术?  李龙雨(以下简称“李”):应该这么回答,影像艺术现在已经嵌入到不同的艺术种类中了,它们之间的边界已经越来越模糊了,是一种跨界的艺术模式。你可以把影像技术看作是一种技术层面上的解决方案,手提摄影机的发明就相当于以前的帆布、刷子,就是有了这些工具可以帮我们创造影像艺术。现在我们要把影像
期刊
在我们这个时代,时间差异与空间差异已经不复存在,科技几乎延伸进人类的切领域,并迅速逼近技术上模拟意识的终极阶段,真实已经变得模糊,虚拟的真实统治人类的意识,并成为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媒介事件与人们亲历的事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选举以及政治在信息流中变得平淡无奇。面对信息的狂轰滥炸,人们的意识已经习惯对断断续续的灾祸视若无睹:恐怖袭击、战争暴乱、核武器扩张、股市崩盘、臭氧层破洞、生物变异……各种事
期刊
我比较相信杨方伟在文章《镜像中的秩序景观——杨方伟绘画中的视觉修辞》(2015年)中所描述的“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是我绘画叙事的冲动,也是我对这个世界抱有的态度”。而这一冲动不仅存在于杨方伟的绘画中,更存在于“稻粱谋”实验项目中。而这一次,“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的方式变成了这个艺术项目的名称——稻粱谋——所体现的艺术创作方式。在杨方伟在“稻粱谋”的阐述中,我们看到了他对这种方式的预设与期待:“作品
期刊
崔西·艾敏,在中国是一个夹生的名词。因为“生”,所以“我哭因为我爱你”展览之主办方——香港立木及白立方画廊,将此次展览定位为“艺术家于大中华地区首个个展”。之所以说“夹生”,则是因为,正像崔西早年以YBA成员的身份被介绍到中国时英领馆所提供的官方背景所说,“这是一个媒体信息极度繁盛的时代”,也正是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情境下,崔西·艾敏成为一个“普世”的英国年轻艺术家,我们极易从国内现下的众多艺术实
期刊
2016年,作为本土重要的大型艺术博览会,艺术北京走入第十一个年头。本届艺术北京博览会有了更加严格的筛选机制,最终有约百六十家参展机构入围。它们分别来自美国、法国、意大利、德国、西班牙、荷兰、奥地利、墨西哥、乌克兰、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泰国、朝鲜、印尼等多个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画廊的综合品质均有所提高。今年艺术北京博览会整体展出面积超过二万五千平方米,仍由“当代馆”、“经典馆”
期刊
摘要:吉尔·德勒兹(Gilles Louis Rene Deleuze,1925-1995)是目前为止研究电影最全面系统的哲学家,他的两本巨著《电影I:运动-影像》和《电影II:时间-影像》,与传统意义上的电影学或电影史研究文献截然不同,他是将影像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两种不同的时间观和生命观,最后从哲学的角度开拓新的开敞性。其文中涉及影像的运动、时间的呈现、影像的批判性、电影装置的思维与政治等各种概
期刊
上海,曾经是外国人登陆中国的最重要的口岸,并成为外国与中国互看的基点。曾经,上海成为资产阶级灯红酒绿的十里洋场,也成为无产阶级摩拳擦掌的革命摇篮,进步与落后、激进与保守、新潮与旧例、富贵与贫穷、光明与黑暗、秩序与动荡、左派与右派、革命与反动、叛逆与堕落……常常将上海推向风口浪尖,既先行先试、敢作敢为,又香风扑面、纸醉金迷,一度又成为逃避的“孤岛”、“躲进小楼成统”为“不在场”,甚至于变成主流外的支
期刊
这些年,常听漆澜说要画得任性一些。怎么任性?他画《屋漏痕——致黄宾虹》,一画就是三年,每天却只动笔少许,不允许有雷同的笔法和形色关系,意在反复打乱以前画中国画形成的“手顺”。手顺,因技巧熟练,程式分明,一挥而就,几乎不假思索,这被漆澜戏称为“惰性的流畅”。那是一张大约一米见方的画,语言强劲,颜色杂沓,色块和线条紧密地缠绕在一起,多个抽象空间被挤压在一个平面中,再一起向外蔓延、膨胀。画面右下方,亮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