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与教材文本形成真正的对话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_x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入了现代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丰子恺的一篇随笔——《山中避雨》。文章叙述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经历和自己真切體悟了古语所说“乐以教和”(即音乐的魅力在于教育感化人,使人们和谐相处)的道理。选文第4自然段用了插叙,笔者认为保留此处“插叙”值得商榷。选文第4自然段内容如下(其中方括号内为插叙内容):
  我借了胡琴回茶店,两个女孩很欢喜。“你会拉的?你会拉的?”我就拉给她们看。手法虽生,音阶还摸得正。【因为我小时候曾经请我家邻近的柴主人阿庆教过《梅花三弄》,又请对面弄里一个裁缝司务大汉教过胡琴上的工尺。阿庆的教法很特别,他只是拉《梅花三弄》给你听,却不教你工尺的曲谱。他拉得很熟,但他不知工尺。我对他的拉奏望洋兴叹,始终学他不来。后来知道大汉识字,就请教他。他把小工调、正工调的音阶位置写了一张给我,我的胡琴拉奏由此入门。现在所以能够摸出准确的音阶者,一半由于以前略有摸小提琴的经验,一半仍是根基于大汉的教授的。】在山中小茶店里的雨窗下,我用胡琴从容地(因为快了要拉错)拉了种种西洋小曲。两女孩和着歌来唱,好像是西湖上卖唱的。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一个女孩唱着《渔光曲》,要我用胡琴去和她。我和着她拉,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我曾经吃过七八年音乐教师饭,曾经用钢琴伴奏过混声四部合唱,曾经弹过贝多芬的奏鸣曲,但是,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插叙是作者在叙述中心事件或主要情节发展过程中,暂时中断所叙线索而插入另一故事片断,以补充交代或说明有关内容。成功的插叙,可以使中心事件或主要情节显得更加丰满、严密,但用不好则可能造成喧宾夺主。笔者认为上文选段里的插叙没必要保留,理由如下:
  一、此处插叙内容与主旨无多大联系。该插叙无非是对此前所述“音阶还摸得正”的解释说明,与文章要表现“乐以教和”的主旨没多大联系。从材料要为中心服务来看,此处插叙不能为中心服务,有游离主旨、喧宾夺主之嫌。如果删除插叙内容,那么该段结构显得更加紧凑、内容更加简练,行文更加与主旨“乐以教和”紧密相连。因而没有必要保留此处插叙。
  二、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是学生用来学习语文的一个例子。作为学习语文的例子,应有较好的示范性、准确性要求。以免给学生误导:材料可以游离中心。材料不能为中心服务,恰好就是一些学生作文常犯的毛病。因而作为教材,选文该处插叙不应保留。
  虽然《山中避雨》中的插叙并不影响该文闪烁着的真挚之美、清纯之美、绘画之美、音乐之美、深邃之美、和谐之美……丰子恺先生也是一位德高望重、博学多才的大师,在漫画、文学、美术、音乐、翻译诸多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在文学领域,评价也极高。巴金阅读他的散文“就像见到老朋友一样”;朱自清对其评价“在春天里,他要开辟他的艺术的国土”;郁达夫评其作品:清幽玄妙,细腻深沉,富有哲学味;朱光潜评价:他的胸襟,他的言谈笑貌,待人接物,无一不是艺术的,无一不是至爱深情的流露……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不仅仅是教材文本的使用者,而更应该是开发者。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独具慧眼,扬文本之长,避文本之短,不断完善文本,通过对文本的不断反刍来实现文本与教师及学生之间的真正对话。因此,笔者在此并非要对丰子恺先生的文章吹毛求疵,而是以此抛砖引玉,希望我们语文教师在使用语文教材时,除明白它的权威性、典型性、示范性、准确性外,也应注意甄别教材中某些文本存在的欠缺性。
  就比如也是在本课中有“两女孩和着歌来唱”的“两”后面缺量词“个”,笔者认为这里应该写作“俩”;又如《伤仲永》中“稍稍宾客其父”的“稍稍”,脚注解释为“纷纷”,辞书上找不到“稍稍”的本义、引伸义、比喻义有“纷纷”的说法,而解释为“逐渐”更合适些;再如《三峡》中“林寒涧肃”的“肃”,辞书上找不到“肃”的本义、引伸义、比喻义有“寂静”的说法,脚注解释为“寂静”显然不恰当,而解释为“肃杀”更恰当。诸如此类失当之处,不一而足。
  既然教材中存在此类明显欠妥的地方,那么我们平时备课就得多长个心眼,下一番功夫打造好教材,化腐朽为神奇,很好为教学服务。另外,“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也应教会学生不能将自己的大脑变成教材的跑马场,在学习中做到重视但不盲从,以习得终身必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
  丁武卫,云南宣威市羊场镇初级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小学教育是认知能力培养的开始,认识能力培养离不开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要注重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此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所谓趣味性教学,主要是指主张挖掘学科学习的趣味性,摆脱传统枯燥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和掌握知识。著名的教育学家培根说过,“兴趣是学习的萌芽”,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利用这点来挖掘学生学习潜
期刊
兴趣是学生学习源源不断的动力,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让他们发自内心地产生学习的欲望,从而增强语文的学习效果,提高整体教学质量。那么,怎样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就这个问题,我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以乐激趣让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去学习  小学生喜欢游戏,尤其喜欢一些娱乐活动。基于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
期刊
教师在古诗词的讲解中,一方面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诗词的翻译和讲解中,鲜少的关注诗人当时抒写诗词时的意境和感受,另一方面习惯性的让学生对诗词进行硬性背诵而很少进行大声的朗读。这些不当的教学手段都将诗词的教学效果固定成死板和难于理解的状态,从而让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产生抗拒和畏惧的心理,仅仅是在被动地应付考试。虽然这种方式能够硬性地让学生理解了古诗词的大意,但学生在鉴赏和分析方面却缺少交流和进步。  一、
期刊
我校确立的《写作》校本化研究——高一记叙文教学内容时,经历了一个初步设想、深入讨论、修订更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对高中记叙文的教学内容有了更清醒、更明确的认识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精神生活,完善情感世界,提升人格魅力。可应试教育下的学生早起晚睡,披星戴月,穿梭于家校之间,背着沉重的课业负担,忙碌于作业堆里。他们往往缺少充足的时间,不能安心读完一本书;不能将教科书与社会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缺少必要的积累,从而造成作文素材奇缺、作文语言苍白、作文立意不够高远、新颖的弊端。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材《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很
期刊
一.高考阅卷发现的问题  2012年江苏高考作文《忧与爱》在各位专家的叫好声中依然落寞退场,均分与去年持平,只在46分左右。这样的结果与命题人、对她赞誉有加的各位专家以及广大的语文教师的期待远远不相符合,给人一种落花流水春去也的遗憾。笔者从参加阅卷的经历梳理总结了作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记叙类文章写作素质低劣,分数上不去。今年江苏高考记叙文的数量比以往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但问题也很突出和集中
回顾自己上学期间背过、至今仍记忆清晰的文章,《岳阳楼记》首推其中;凡有些个学识的人,谈及经典,莫不能张口即说《岳阳楼记》。作为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散文,《岳阳楼记》传唱千年而不衰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呢?下面浅谈一孔之见。  一、记事言志,“记”有异焉  八百里洞庭天下奇,正源于此,自古歌咏洞庭湖的佳作灿若繁星。信手百度,仅唐一代就有二十余首传世名作。但将涌现眼前的诗句一一读过,却发现众多诗文中咏叹洞庭美
期刊
我以为写作的高度就是语言的高度,而语言的高度就是思想的高度。所以一个人写作能力的培养应注重于思想的培养。当然,我这里所指的思想绝对不是平时常言的政治思想。它指打上深深的个人烙印的思考,对人对事对万物的自己的独立思考。这种思想才是法国的伟大哲学家帕斯卡尔所称的“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里的思想。它是富于创造性的,想象性的,情感性的。它是一个人的灵魂,自然成为一篇文章的灵魂。真正的文章就是写它的那个人
宋学孟的《柳叶儿》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叙事散文。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了关于抢柳叶儿、吃柳叶儿的故事,把读者带入了那个苦涩的年代。至于“教什么”已不成问题,但是要让学生通过品味作者字里行间里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还是有点难度。《新课标》要求七年级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所以,教学时先要让学生了解苦难。  高尔基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