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作文教学中,学生感到作文难,“没意思”。每次作文不是草草了事,就是东拼西凑。作文水平总是提不高,尤其当今教育发展的新潮流,要求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如何写作文,师生往往是望而生畏。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坚定的走出当前作文的误区,寻找一条作文教学的改革之路。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的充实是没有止境的”。中考作文的命题也体现了“写作离不开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原则。这就说明作文教学就是要扎根于现实生活的沃土,才能成功。学生的世界是宽广的、丰富多彩的。我们常教导学生“我手写我心”,“作文要写真人真事,说真话,才会感人”,“真实是成功的一半”。而大部分学生呢,却是没话可说,作文胡编乱造,草草了事。如何才能使这些学生走出写作困境,提高作文水平呢?我认为:
一、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写作兴趣。
首先,应先解除强加给学生的“指导”章法,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愿意写的事,以“我”为先,使他们的笔端流泻着活泼的个性。缘于“情”而作,为自己的真情、为自己的个性而作,基于这一点,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向一个共同的方向努力,即“向生活靠拢”。日本语文界提倡“生活作文”,美国提倡“作文题目不受拘束”正是在这方面作出的努力。学生崇尚真实,敞开心扉的袒露正是学生的主体意识觉醒的历程。
其次,要改变以前一学期写几篇作文的做法,代之以一本自己命名的“随笔本”。随笔本上内容不限,体裁不限,冉己命题,(学生命题刚开始可能想不出好题目,教师可以出一些与学生思想、生活较接近的题目,供学生参考)字数在500字左右,以每天自己体会最深刻、最想表达倾诉的东西为内容,持之以恒坚持下去,最终让学生达到想写、会写的地步。学生认为:用真心去写,很畅快,倾诉后有一种快感。这种自南式作文实际上让学生不经意间保持了一定的作文量,即满足了文章的数量,又在对文章的提炼、揣摩中提高了质量。
作文源于生活。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观察时应调动一切感官,充分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进行细致的观察。对观察到的现象,要给自己多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勇于向别人请教。要进一步分析、综合、比较、判断,以获取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觉得很有收获的就记下来。学会用眼睛观察生活,用心灵感受生活。学生不应是游离于文章之外的苦心经营的编造者,而应是体验生活的主角,表现生活的高手。
二、坚持阅读摘记。多积累写作素材
只凭借语文课内的阅读,是难以满足积累语言材料的需要的。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大量阅读的条件。我们在班内设了一个小书架,发动每个学生从家里拿来几本书与大家“共享”,并定期更换。每周安排2—3节课时间去校阅览室看书。另外,我们还鼓励学生到市图书馆借阅图书。这样就解决了书源,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好书可看。
在学生有书读的情况下,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还需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选择性阅读。拿到一本书,首先得问自己,我想从中得到些什么?接着快读目录,以获得一个总的概要。然后找到你想研读的内容,反复诵读,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记住其中的要点、自己的感受以及好词佳句、古诗名句和名人名言等,分门别类地摘在笔记本上。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还可以引导他们写专题读书笔记。
三、通过社会调动。开拓写作视野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与他们制定“个人发展目标区”。这个目标区通过社会实践的途径实现。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小组成员,由所有成员共同策划感兴趣的课题。然后,让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参与社会生活,调查了解社会,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中学生在学校生活时间长了,觉得学校生活单调枯燥,失去了新鲜感,思维单一、呆板。走向社会,调查了解社会,学生的主体意识会增强,而且耳闻目睹,感到非常新鲜,社会生活许多事情都能牵动他们的感情,激发他们的写作愿望。有的学生关心城市的交通管理,可组织他们到市交警大队去采访。走向社会,学生一定会有全新的感受,结合调查来写作,学生会文思泉涌,内容充实而有新意。这种实践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对培养学生开拓、创造的自主精神也是有益的尝试。
四、通过自然调动。提高写作技巧
学生也是社会的人。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钟嵘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感受大自然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这种方法称为“自然”调动。自然界中那赏心悦目的景物既能陶冶人的情操,产生美好的情感,又能使人产生写作冲动。让学生直接面对大自然,不时有美的发现和美的体验,并产生一种表达的强烈愿望,此时,教师稍加点拨和指导,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写作激情,学生便会欣然命笔,写出比较好的文章。所以,语文教师应常常带领学生去寻春、觅秋、登山、观水。
五、通过鼓励调动,感受写作乐趣
老师在作文批改中,要尽量多用鼓励的语言,把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尽可能地挖掘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优点,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写作的信心。对写得好的学生,老师的肯定能激励学生把作文写得更好。学生看到教师的评语后会受到很大鼓励,激发写作热情。对那些作文较差的同学,教师也要心平气和地帮助学生分析,用平等、商量的语气提出修改意见:“这是篇好习作,在哪方面写得较好,请在哪方面下功夫。”就是对缺点很多的作文,也不能全盘否定,应挖掘点滴“闪光点”。哪怕全文只有一句写得好,也要提出来表扬,予以热诚的鼓励。这样学生就会从教师的肯定中获得心理的满足,明白自己的作文虽有不少缺点,但并非一无是处,只要自己不断努力,认真修改,也能写出好文章,增强了自信心,产生了进一步尝试的愿望。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如果能够从这几个方面努力,只要勤于动笔,善于观察,以“临池学书,池水为墨”的王羲之为楷模,勤恒结合便会对写作产生兴趣。只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坚持写作就一定会游到理想的写作彼岸,就会写出好的作文。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的充实是没有止境的”。中考作文的命题也体现了“写作离不开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原则。这就说明作文教学就是要扎根于现实生活的沃土,才能成功。学生的世界是宽广的、丰富多彩的。我们常教导学生“我手写我心”,“作文要写真人真事,说真话,才会感人”,“真实是成功的一半”。而大部分学生呢,却是没话可说,作文胡编乱造,草草了事。如何才能使这些学生走出写作困境,提高作文水平呢?我认为:
一、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写作兴趣。
首先,应先解除强加给学生的“指导”章法,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愿意写的事,以“我”为先,使他们的笔端流泻着活泼的个性。缘于“情”而作,为自己的真情、为自己的个性而作,基于这一点,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向一个共同的方向努力,即“向生活靠拢”。日本语文界提倡“生活作文”,美国提倡“作文题目不受拘束”正是在这方面作出的努力。学生崇尚真实,敞开心扉的袒露正是学生的主体意识觉醒的历程。
其次,要改变以前一学期写几篇作文的做法,代之以一本自己命名的“随笔本”。随笔本上内容不限,体裁不限,冉己命题,(学生命题刚开始可能想不出好题目,教师可以出一些与学生思想、生活较接近的题目,供学生参考)字数在500字左右,以每天自己体会最深刻、最想表达倾诉的东西为内容,持之以恒坚持下去,最终让学生达到想写、会写的地步。学生认为:用真心去写,很畅快,倾诉后有一种快感。这种自南式作文实际上让学生不经意间保持了一定的作文量,即满足了文章的数量,又在对文章的提炼、揣摩中提高了质量。
作文源于生活。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观察时应调动一切感官,充分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进行细致的观察。对观察到的现象,要给自己多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勇于向别人请教。要进一步分析、综合、比较、判断,以获取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觉得很有收获的就记下来。学会用眼睛观察生活,用心灵感受生活。学生不应是游离于文章之外的苦心经营的编造者,而应是体验生活的主角,表现生活的高手。
二、坚持阅读摘记。多积累写作素材
只凭借语文课内的阅读,是难以满足积累语言材料的需要的。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大量阅读的条件。我们在班内设了一个小书架,发动每个学生从家里拿来几本书与大家“共享”,并定期更换。每周安排2—3节课时间去校阅览室看书。另外,我们还鼓励学生到市图书馆借阅图书。这样就解决了书源,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好书可看。
在学生有书读的情况下,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还需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选择性阅读。拿到一本书,首先得问自己,我想从中得到些什么?接着快读目录,以获得一个总的概要。然后找到你想研读的内容,反复诵读,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记住其中的要点、自己的感受以及好词佳句、古诗名句和名人名言等,分门别类地摘在笔记本上。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还可以引导他们写专题读书笔记。
三、通过社会调动。开拓写作视野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与他们制定“个人发展目标区”。这个目标区通过社会实践的途径实现。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小组成员,由所有成员共同策划感兴趣的课题。然后,让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参与社会生活,调查了解社会,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中学生在学校生活时间长了,觉得学校生活单调枯燥,失去了新鲜感,思维单一、呆板。走向社会,调查了解社会,学生的主体意识会增强,而且耳闻目睹,感到非常新鲜,社会生活许多事情都能牵动他们的感情,激发他们的写作愿望。有的学生关心城市的交通管理,可组织他们到市交警大队去采访。走向社会,学生一定会有全新的感受,结合调查来写作,学生会文思泉涌,内容充实而有新意。这种实践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对培养学生开拓、创造的自主精神也是有益的尝试。
四、通过自然调动。提高写作技巧
学生也是社会的人。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钟嵘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感受大自然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这种方法称为“自然”调动。自然界中那赏心悦目的景物既能陶冶人的情操,产生美好的情感,又能使人产生写作冲动。让学生直接面对大自然,不时有美的发现和美的体验,并产生一种表达的强烈愿望,此时,教师稍加点拨和指导,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写作激情,学生便会欣然命笔,写出比较好的文章。所以,语文教师应常常带领学生去寻春、觅秋、登山、观水。
五、通过鼓励调动,感受写作乐趣
老师在作文批改中,要尽量多用鼓励的语言,把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尽可能地挖掘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优点,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写作的信心。对写得好的学生,老师的肯定能激励学生把作文写得更好。学生看到教师的评语后会受到很大鼓励,激发写作热情。对那些作文较差的同学,教师也要心平气和地帮助学生分析,用平等、商量的语气提出修改意见:“这是篇好习作,在哪方面写得较好,请在哪方面下功夫。”就是对缺点很多的作文,也不能全盘否定,应挖掘点滴“闪光点”。哪怕全文只有一句写得好,也要提出来表扬,予以热诚的鼓励。这样学生就会从教师的肯定中获得心理的满足,明白自己的作文虽有不少缺点,但并非一无是处,只要自己不断努力,认真修改,也能写出好文章,增强了自信心,产生了进一步尝试的愿望。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如果能够从这几个方面努力,只要勤于动笔,善于观察,以“临池学书,池水为墨”的王羲之为楷模,勤恒结合便会对写作产生兴趣。只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坚持写作就一定会游到理想的写作彼岸,就会写出好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