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近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听过也上过许多公开课,上课教师和评课教师都能很好地把握新课程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多元互动、合作探究式学习,这种指导思想无疑是正确的,但实际操作过程中我觉得还存在一些问题:过分强调能力培养而忽视知识的传授;过分关注“活动”的形式而非实质;过分注重活动数量而轻质量;过分关注课堂气氛而非效果等,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公开课;活动
自从我工作以来,每学期都会上一到两节公开课,也会在市教育局组织的教研活动中去听别的教师上公开课,也参加过一些市里的赛课,我觉得地理公开课可以为校内外同行提供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并且是为地理学科的“教学行为、教学理念、教学问题”等提供“讨论和剖析、借鉴和研究”的机会,因此地理公开课是中学常规管理和教研组活动的重要内容,它也是学校或教育局开展教研活动的一种最常用的形式,但公开课之后生往往会有其他教师或领导的点评,为了获得好的评价,往往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新课程的形式,而忽略了课堂的根本目的——传授知识与技能,因此我觉得地理公开课中可能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过分强调能力培养而忽视知识的传授
为了避免把学生培养成“书呆子”,新课程一再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种说法同然不错,实践是理论的来源,因此教材中设计了一系列的所谓的“探究活动”,如果不开展“活动”或者开展得不好,公开课评课或赛课往往就一票否决,
为了获得好评,上公开课的老师都会尽心安排各种“活动”,看得很是热闹,教材编写者或者说专家们都试图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获取应有的知识,但我个人认为这只是专家的“一厢情愿”,“实践是知识的来源”,但这个实践是一个长期的探索和积累过程,以现在学生所具有的知识或能力,大部分“活动”学生根本完成不了,再说在现在的这种教育体制下,高中生要学九门课程,学生每天的课后作业都很多,可以说压得喘不过气,他们哪有时间课后去完成你布置的“调查”或“研究”呢,
2.关注“活动”的形式而非实质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注重过程与方法,倡导合作学习,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这种探究的过程能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更生动,且更富有创造性,因此有许多公开课,为了“出彩”,就出现搞花架子,不注重“活动”的实质内容,
地理公开课中讨论太多,而忽略了所讨论问题的实质,学生没有足够的探究讨论时间,从听课教师的感觉上看,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拨开迷雾看本质,就会发现学生并没有真正深入系统地进行讨论和交流,并没有真正地展开合作和探究,因此学生的思维是粗浅的、探究的问题是浅薄的,这种只注重合作形式的方式,学生无法得到有效的思维训练,学生难以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3.注重活动数量而轻质量.
新课程的理念也强调合作与探究,因此在地理公开课中,地理教师一般都会采取或者安排这种“探究活动”的教学方式来进行地理教学,但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或学生能力的限制,总觉得有些活动开展得不伦不类,总体上是注重活动的数量而忽视质量,
按我们所用的鲁教版地理教材,每一节都安排4~6个活动,分两课时完成,一节课至少要有2~3个活动,可能教师还会增加,感觉是一个“活动”接一个“活动”,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实际上针对有一定难度的地理问题,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认真反复地比较和揣测、推理和归纳、分析和整理,这些过程需要时空作保证,只有让学生有充分思考和探讨的时空,学生才有可能进行比较深入细致的思考,如果“活动”太多,每个“活动”的时间太少,那么对问题的思考只能是蜻蜓点水,对问题的探讨只是浅尝辄止,“活动”的质量必然大打折扣,还有就是教材中安排的“活动”并不是都值得探究与讨论,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删减,减少“活动”数量,提高质量,
4.关注课堂气氛而非效果
多媒体的应用给地理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毕竟只是辅助教学,不能过分夸大其作用,它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更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在一些地理公开课中有些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反应也很好,但教学效果并不好,一节课下来学生不知道学了什么,我想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过于依赖多媒体,忽略了传统教具的作用,有些老师连板书也省了,最后一节课下来,黑板上什么也没有,“上课看得很热闹,下课全部都忘掉”,给学生印象不深刻,从而冲淡课堂教学的主题,不但不能辅助教学,反而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由于地理公开课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着特殊意义和地位的教学组织形式,无疑也是良好而有实效的重要的研讨方式,广大地理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对地理公开课的研究和反思,从课程标准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要拘泥于教材,更不要为了迎合评课的教师搞“花架子”,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素质”。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公开课;活动
自从我工作以来,每学期都会上一到两节公开课,也会在市教育局组织的教研活动中去听别的教师上公开课,也参加过一些市里的赛课,我觉得地理公开课可以为校内外同行提供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并且是为地理学科的“教学行为、教学理念、教学问题”等提供“讨论和剖析、借鉴和研究”的机会,因此地理公开课是中学常规管理和教研组活动的重要内容,它也是学校或教育局开展教研活动的一种最常用的形式,但公开课之后生往往会有其他教师或领导的点评,为了获得好的评价,往往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新课程的形式,而忽略了课堂的根本目的——传授知识与技能,因此我觉得地理公开课中可能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过分强调能力培养而忽视知识的传授
为了避免把学生培养成“书呆子”,新课程一再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种说法同然不错,实践是理论的来源,因此教材中设计了一系列的所谓的“探究活动”,如果不开展“活动”或者开展得不好,公开课评课或赛课往往就一票否决,
为了获得好评,上公开课的老师都会尽心安排各种“活动”,看得很是热闹,教材编写者或者说专家们都试图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获取应有的知识,但我个人认为这只是专家的“一厢情愿”,“实践是知识的来源”,但这个实践是一个长期的探索和积累过程,以现在学生所具有的知识或能力,大部分“活动”学生根本完成不了,再说在现在的这种教育体制下,高中生要学九门课程,学生每天的课后作业都很多,可以说压得喘不过气,他们哪有时间课后去完成你布置的“调查”或“研究”呢,
2.关注“活动”的形式而非实质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注重过程与方法,倡导合作学习,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这种探究的过程能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更生动,且更富有创造性,因此有许多公开课,为了“出彩”,就出现搞花架子,不注重“活动”的实质内容,
地理公开课中讨论太多,而忽略了所讨论问题的实质,学生没有足够的探究讨论时间,从听课教师的感觉上看,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拨开迷雾看本质,就会发现学生并没有真正深入系统地进行讨论和交流,并没有真正地展开合作和探究,因此学生的思维是粗浅的、探究的问题是浅薄的,这种只注重合作形式的方式,学生无法得到有效的思维训练,学生难以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3.注重活动数量而轻质量.
新课程的理念也强调合作与探究,因此在地理公开课中,地理教师一般都会采取或者安排这种“探究活动”的教学方式来进行地理教学,但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或学生能力的限制,总觉得有些活动开展得不伦不类,总体上是注重活动的数量而忽视质量,
按我们所用的鲁教版地理教材,每一节都安排4~6个活动,分两课时完成,一节课至少要有2~3个活动,可能教师还会增加,感觉是一个“活动”接一个“活动”,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实际上针对有一定难度的地理问题,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认真反复地比较和揣测、推理和归纳、分析和整理,这些过程需要时空作保证,只有让学生有充分思考和探讨的时空,学生才有可能进行比较深入细致的思考,如果“活动”太多,每个“活动”的时间太少,那么对问题的思考只能是蜻蜓点水,对问题的探讨只是浅尝辄止,“活动”的质量必然大打折扣,还有就是教材中安排的“活动”并不是都值得探究与讨论,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删减,减少“活动”数量,提高质量,
4.关注课堂气氛而非效果
多媒体的应用给地理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毕竟只是辅助教学,不能过分夸大其作用,它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更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在一些地理公开课中有些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反应也很好,但教学效果并不好,一节课下来学生不知道学了什么,我想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过于依赖多媒体,忽略了传统教具的作用,有些老师连板书也省了,最后一节课下来,黑板上什么也没有,“上课看得很热闹,下课全部都忘掉”,给学生印象不深刻,从而冲淡课堂教学的主题,不但不能辅助教学,反而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由于地理公开课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着特殊意义和地位的教学组织形式,无疑也是良好而有实效的重要的研讨方式,广大地理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对地理公开课的研究和反思,从课程标准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要拘泥于教材,更不要为了迎合评课的教师搞“花架子”,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