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采用优势视角的理论模式,探讨了在社会工作实务领域发现、评估、发展残疾人优势的可能性和基本技术。在实践层面,研究者以广州市某康复学校脑瘫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对残疾人群的优势资源进行评估,并详细设计了社会工作者介入的个案、小组等具体方案。
关键词:残疾人 优势视角 社会工作 介入模式
中图分类号:C913.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10)05-0052-05
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领导小组于2007年5月发布公报称,目前中国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6.34%。在我国社会结构与经济体制双重转轨的过程中,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受到较多限制。积极探索和研究适宜于残疾人的工作方法,是促进残疾人走向社会的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同时,党在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中提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这说明社会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已在政策层面得到认可。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理念与方法已经运用于我国残疾人实际工作当中,并获得较好的社会反响,但是现存问题仍很多。因此,研究社会工作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关系,谋求两者的有机结合以满足我国残疾人工作实践的现实需要就显得尤为必要。
本文“以残疾人为中心的优势评估与社工介入模式探讨”的主题正是基于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上述现实需要而提出的。由于我国在开展残疾人工作上,长期以来一直采取问题视角的模式,即以问题为核心,强调将关注点聚焦在残疾人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上,然后再根据问题的属性制定一系列的帮助和改变残疾人的计划。目前残疾人群体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追根溯源是由于传统的解决残疾人问题的问题视角模式所引发的。因此本文欲通过以残疾人优势为本的评估过程,为本专业扩展一种新的实践模式,并强调社会工作在发掘残疾人资源中的重要意义。
一、介入模式研究的理论依据
优势视角(strengths perspective)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西方社会工作领域兴起的一种新的研究策略和方法,它是对传统的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策略的直接挑战。“优势视角”着眼于个人优势,以利用和开发人的潜能为出发点,协助其从挫折和不幸的逆境中挣脱出来,最终达到目标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优势视角”在社会工作学领域应用若干年来,已经悄然掀起了一场革命。那就是,社会工作者不再局限于习以为常地用病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去分析每一位残疾人,而是帮助他们挖掘和发挥存在于自身的潜力和优势,帮助他们找到优越感,转移他们对问题的过度注意力。社会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激发残疾人的这种具有反弹性和重整性的潜在能力。
社会工作者在残疾人优势发掘中的作用可体现为四个方面。首先,社会工作所具备的价值伦理、专业内涵、知识和技能决定了它能够依托机构和志愿者团队提供社会专业化服务,尤其是在提供知识密集型的专业化服务方面更具特色;其次,社会工作能够通过不同的服务形式提供多元化服务;再次,社会工作区别其他领域的一个显著功能是能够以某个残疾人服务对象为主体整合助残资源,完善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体系。社会工作能够有针对性地整合不同层次的助残资源,及时反馈残疾人需求信息,并依托机构协调不同助残资源供给单位的矛盾,使助残资源的配置和服务更有效率;第四,社会工作在实现改进和完善社会政策方面独具优势。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广州市某康复学校展开。该康复学校成立于2002年,是致力于脑瘫儿童康复、职业康复培训与康复专业人员培训的特殊学校,学校分为学前部、小学部、初中部和职业康复部四个部分,目前有三个年级共6个班,开设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课程。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对该校登记在册的学生进行随机抽样,以确定访谈对象。被抽中的残疾儿童是研究者观察和访问的主要对象,他们的语言和行动表现能够提供给本研究所需要的主要信息。该康复学校的脑瘫儿童主要是6~12岁的孩子,属于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中的学龄期阶段,勤奋与自卑的冲突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感。因此对这一阶段的脑瘫儿童给予更多爱的关注与鼓励则成为专业工作的核心。
(二)研究方法
首先,研究者借助一套完整的以残疾人为中心的优势评估表对残疾人的优势资源进行系统的分析。设计出的各种问题,如家庭状况、健康状况、休闲生活、基本技能等,脑瘫儿童不仅要对上述情况做详细的描述,还要讲出对这些状况的感受,特别是列出自己最近一段时间最想满足的心愿。这实际上是在收集残疾人的资料,并且吸引残疾人参与订立目标。其次,研究者准备了一套关于优势的词汇,对脑瘫儿童的能力和成就给予积极的反馈,帮助脑瘫儿童去发现生活中有积极意义的内容。通过找出存在于脑瘫儿童身上的能够有益于其成长的志向、技能、机智和潜力,并不失时机地给予赞赏和鼓励,以得到一个崭新的脑瘫儿童的形象。该研究方法示例如下:
不少脑瘫小朋友由于手及腕部畸形或眼睛斜视很难写好字,教师见此情形总会直接指出,比如“某某同学说过多少回了,‘拖’字的竖弯钩不是这样写的,擦掉重新写”。虽说研究者清楚那字的确是写得很糟糕,东倒西歪。但更清楚的是,教育者不能说“不行”,因为这样不能解决问题。为鼓励他们,研究者在平时的辅导中都会很小心,避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毁掉其自信心。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研究者一般会说:“非常不错,这是你第一次写这么复杂的字,我刚开始学写字的时候比你差远了。”每当这时,研究者总能听到他们会心的一笑,并且在后面的练字过程中更加有信心,更有兴致,写得也越来越好。
教育学研究表明,师生间的沟通能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加深师生间的了解。在沟通中,脑瘫孩子能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注、尊重,从而使脑瘫孩子有一种被重视感,并有一种充分的接纳感与安全、愉快的情绪体验。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助于脑瘫孩子保持活泼、开朗的情绪,增强对教师的喜爱和信任,乐于接受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同时,脑瘫孩子在与教师的沟通中,向教师传递他的情绪、情感,使教师能够及时地了解脑瘫孩子的需要,给予适当的指导与帮助,教师与脑瘫孩子能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信任、尊重的关系,促进脑瘫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优势视角下社工介入分析
(一)个案工作
1.个案背景与立案
小G,男,13岁,广州人。由于出生时缺氧造成缺氧性脑瘫,小G至今不能站立和独立行走,双眼 向上斜视,吐字不清,语言连贯性差。随着年龄的增长,小G到了上学的年纪,父母亲带他来到了广州某康复学校就读。由于父母工作繁忙,小G从小由爷爷奶奶照顾,与父母亲密接触的机会不多。由于情况特殊,爷爷奶奶对小G百般呵护,对小G自己能做的事情也都包办代替,很少带小G参加户外活动或者见陌生人。
根据小G母亲的叙述和对小G的观察与了解,研究者向小G母亲说明了当代小儿脑瘫康复的基本特点,康复不仅是单纯的躯体形态功能的恢复,还包括对其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心理抚慰、精神和情绪的调节以促进各项能力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减轻残障程度,增加独立生存于社会的能力。专业关系因此确立,立案完成。
2.案主优势评估与现存问题
研究者了解到小G存有下列问题:性格内向,胆小,依赖性较强,因语言障碍不愿与外人交流,生活自理能力差;家长对小G过于溺爱,过分包办孩子的一切,忽视了对他们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由于儿童有功能上的缺陷,父母亲有意限制儿童活动范围,使儿童与其他孩子玩耍的机会减少;案主有孤独感,在交谈中他多次提到同学跟他玩很孤独;脾气暴躁,与同学交流出现问题时经常使用“打死你!”等过激话语;自卑、生活态度消极,他多次使用“我是个残废的人,什么也做不了”的话语。
研究者经过分析,认为案主具有下列外在优势:有家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系统;就读于专为脑瘫儿童成立的特殊学校,为全面康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案主具有的内在优势如下:愿意承认自己的存在障碍;信任社工,愿意一起探讨达到目标的路径,并积极采取行动;身体健康,有远见,考虑到以后的生活必须积极配合治疗;孝顺父母,重亲情,知恩图报。案主存在的障碍是,性情急躁,不喜欢与人交流,怕别人听不懂其意思,懒于解释;案主自尊心强,不敢承受失败,看到有可能失败时就立即放弃。
3.服务计划与实践
首先是破冰,即话题仅限于和“家”有关。研究者开始尝试与小G有更多的交流,但发现,小G与研究者简单的对话,都只局限在“家”的话题上,而对于“家”以外的话题,小G仍然只字不提,拒绝交谈。比如,研究者问他:“学校的饭好吃吗?”他不回答。然后又接着问他:“家里的饭好吃吗?”他会很快回答:“家里的饭好吃。”老师继续问:“那学校的饭好吃呢还是家里的饭好吃呢?”小G立刻回避,不再回答。
其次,研究者进行家庭评估。从其妈妈口中,研究者了解到小G在家里其实是一个很活泼的孩子,很孝顺、会逗父母高兴。妈妈给研究者讲有一次小G见她下班回家便凑过去问她:“妈妈,你累不累啊?我给你按摩吧!好不好?”他一边讲一边有模有样地给她按摩。同时,从妈妈口中研究者还了解到小G对自己身体的情况很清楚,也很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快康复,所以在学校日常的康复训练中,小G显得很积极。小G懂事,有恒心和毅力,这正是促使他改变的最好内在的优势资源。
再次,研究者实行家园共育行动。研究者建议小G的母亲在家和孩子交流时也增加一些学校的话题。多给予孩子一个正面的引导,比如学校是个幸福的家园,大家在这里都很快乐。鼓励母亲为孩子创造更多的与同伴接触的机会,通过家庭评估了解到小G喜欢与其表姐和他的同班小明玩,研究者便建议母亲周末让小G主动约表姐一起去附近的公园,多鼓励其在学校与小明及其他小朋友玩耍。
最后,研究者对案主采取全方位综合措施,例如与案主讨论与人沟通的技巧与注意事项,促使案主改变一些影响沟通的不良习惯;加强与教师的协调,促进教师对其教育目标与教育方法保持一致,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方式,走近小G,进而改变小G;加强家长与康复治疗师之间的沟通协调,具体康复训练方案由康复医师和治疗师评价后为儿童制定。
4.结案与评定
脑瘫儿童的康复,包括对家长进行社会康复指导,就是要使家长们能够利用孩子上学的宝贵时间,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生活自理状况,并根据具体情况,学会训练孩子完成日常生活最基本的动作,使脑瘫儿童在回归正常生活的过程中,得到正确帮助。
社会工作者在个案工作过程中发现,有些家长对残疾的孩子过分呵护,人为地阻隔了孩子与社会的联系,他们常常将正在发育的孩子视为“无知的生命”,感受不到孩子在接触外界事物中的心理反应,不能帮助脑瘫儿童克服心理障碍和智能上的缺陷。所以社会工作者要指导家长避免将孩子置身于封闭环境之中,多为孩子创造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并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为其选择适合发展的教育方式,使孩子在生活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二)小组社会工作
小组工作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反应关系,强调个人必须从群体生活中学习。团体互动有助于个人形成良好的自我与发展健康的人格,有助于满足人类娱乐、交往与感情交流的需要,也有助于面临共同问题的人进行信息交流、获得心理支持、学习正确的态度与行为,从而缓解个人的危机和问题。团体的发展是团体成员互动的结果,团体成员在团体中分享责任与团体经验,而团体工作者是案主与团体、团体与机构间的居间协调人,其作用在于促进团体成员的互动及为团体寻求外部资源。根据以上的目标,配合广州某康复学校采用引导式教育理念,研究者设计了以家长互助小组和亲子活动小组交叉的方式来进行的服务活动。以下是计划方案:
小组活动目的。本活动注重在校脑瘫儿童与家长间关系的改善,期望在家长成长小组中与家长一起探讨脑瘫儿童心理行为特征,让他们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并教授一些亲子沟通技巧以及情绪控制方法,最终达到促进亲子积极沟通的目的。
短期目标。让家长重视与孩子的沟通,学到一些更好的沟通方式,减少亲子冲突;使家长在价值观上有一些改变,令家长意识到自己的孩子是有价值的;活动结束后,家长能了解脑瘫儿童的心理特征,并能根据孩子的行为判断他(她)的情况属于哪种心理行为问题;家长能够明白与孩子的沟通技巧及情绪控制方法,能口述其具体做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运用学得的技巧;帮助家长寻找自己的支持系统,例如和谐的家庭关系、小区资源、政策支持等。
小组工作内容。让家长重视与孩子的沟通,并学到一些更好的沟通方式,减少亲子冲突;使家长在价值观上有所改变,初步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有价值的;通过讲解脑瘫知识、儿童心理特征以及学龄前儿童的发展特征,协助组员辨识子女行为问题是否为其本身正常的发展特征,从而对子女有更多的接纳及做出适当处理;进一步加强组员间的关系;讲解处理情绪的步骤,与脑瘫孩子沟通的技巧,有效管理孩子的技巧以及如何培养孩子的正面行为;共同认识孩子的正面行为及探讨如何培养孩子的正面行为;使父母更多地注意孩子的正面行为,及时鼓励,并记录自己控制情绪的一次经历,驱使能够处理自己的情绪,真正重视亲子间的沟通;让家长注意保持儿童的学习兴趣,这是帮助孩子获取学习生活技能的要素。因此,要注意儿童的需要与情绪,有目标性地选 择训练的时间、地点和方法;评估整个小组的成效,终结小组。
(三)学校制度层面介入
针对学校制度层面,社工可采取相应的介入措施。第一,建立脑瘫学生档案。学校可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建立脑瘫学生档案,收集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信息,记载成长过程和特点,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全面掌握每个脑瘫学生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也让外出家长能及时了解和掌握每个脑瘫孩子的成长情况。针对不同类型家庭,认真分析“脑瘫儿童”的心理品质,学校各班均按家庭类别分类,建有“脑瘫儿童”辅导档案:将这部分孩子家庭状况、父母工作单位、临时监护人姓名、年龄、住址及监管儿童个数,“脑瘫儿童”的心理品质、学习行为、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详尽记载,作为样本材料的对照依据;第二,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构建亲情关爱网络。结对帮扶的形式主要有五种:优帮差、城帮乡、大帮小、师帮生和老帮少。把他们组织在一起,让他们一块玩耍一块儿学习,有问题一起想办法,有快乐也一起分享;第三,增设特色课程,将心理辅导课程和法制课程纳入必修。根据本校脑瘫学生的年龄分段开展生存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和自强自立教育,强化自尊自立意识,提高自理自助能力。
四、结语
评估是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以什么样的视角去看待残疾人群体的成长经验和现状尤其重要,它决定了最终的服务方案,从而决定了残疾人群未来努力的方向。优势视角提供了“社会工作实践方法的新模式”,那就是社会工作者不应该常常用病理学的知识去分析每一位残疾人士,尽管他们都是带着病症和问题而来,而是应该帮助他们去挖掘和发挥存在于身上的潜力和优势,帮助他们找到成就感,转移他们对问题的过度注意力,这样他们所遇到的问题会在做事的过程中逐渐消失,社工专业助人目的的目的才会最终达到。
研究中,研究者没有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任何量化的分析,而是利用质性的方法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对研究对象的语言和行动表现进行解释性理解,重视研究对象的主体间性,试图根据他们内心真实的声音来安排调整自己的行动计划。研究者希望,从历时两个多月的实地研究中积累起来的相关经验及见解能为残疾人优势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在此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工作方法和技巧介入的独特性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网,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OL],[2009-11—20],http://www,8tats,gov,cn,
[2]杨洪斌,优势视角——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看农村残疾人社会工作[J],中国残疾人,2006(2):26—27
[3]杜立婕,使用优势视角培养残疾人的抗逆力一种社会工作实务的新模式[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8—23
关键词:残疾人 优势视角 社会工作 介入模式
中图分类号:C913.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10)05-0052-05
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领导小组于2007年5月发布公报称,目前中国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6.34%。在我国社会结构与经济体制双重转轨的过程中,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受到较多限制。积极探索和研究适宜于残疾人的工作方法,是促进残疾人走向社会的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同时,党在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中提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这说明社会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已在政策层面得到认可。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理念与方法已经运用于我国残疾人实际工作当中,并获得较好的社会反响,但是现存问题仍很多。因此,研究社会工作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关系,谋求两者的有机结合以满足我国残疾人工作实践的现实需要就显得尤为必要。
本文“以残疾人为中心的优势评估与社工介入模式探讨”的主题正是基于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上述现实需要而提出的。由于我国在开展残疾人工作上,长期以来一直采取问题视角的模式,即以问题为核心,强调将关注点聚焦在残疾人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上,然后再根据问题的属性制定一系列的帮助和改变残疾人的计划。目前残疾人群体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追根溯源是由于传统的解决残疾人问题的问题视角模式所引发的。因此本文欲通过以残疾人优势为本的评估过程,为本专业扩展一种新的实践模式,并强调社会工作在发掘残疾人资源中的重要意义。
一、介入模式研究的理论依据
优势视角(strengths perspective)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西方社会工作领域兴起的一种新的研究策略和方法,它是对传统的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策略的直接挑战。“优势视角”着眼于个人优势,以利用和开发人的潜能为出发点,协助其从挫折和不幸的逆境中挣脱出来,最终达到目标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优势视角”在社会工作学领域应用若干年来,已经悄然掀起了一场革命。那就是,社会工作者不再局限于习以为常地用病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去分析每一位残疾人,而是帮助他们挖掘和发挥存在于自身的潜力和优势,帮助他们找到优越感,转移他们对问题的过度注意力。社会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激发残疾人的这种具有反弹性和重整性的潜在能力。
社会工作者在残疾人优势发掘中的作用可体现为四个方面。首先,社会工作所具备的价值伦理、专业内涵、知识和技能决定了它能够依托机构和志愿者团队提供社会专业化服务,尤其是在提供知识密集型的专业化服务方面更具特色;其次,社会工作能够通过不同的服务形式提供多元化服务;再次,社会工作区别其他领域的一个显著功能是能够以某个残疾人服务对象为主体整合助残资源,完善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体系。社会工作能够有针对性地整合不同层次的助残资源,及时反馈残疾人需求信息,并依托机构协调不同助残资源供给单位的矛盾,使助残资源的配置和服务更有效率;第四,社会工作在实现改进和完善社会政策方面独具优势。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广州市某康复学校展开。该康复学校成立于2002年,是致力于脑瘫儿童康复、职业康复培训与康复专业人员培训的特殊学校,学校分为学前部、小学部、初中部和职业康复部四个部分,目前有三个年级共6个班,开设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课程。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对该校登记在册的学生进行随机抽样,以确定访谈对象。被抽中的残疾儿童是研究者观察和访问的主要对象,他们的语言和行动表现能够提供给本研究所需要的主要信息。该康复学校的脑瘫儿童主要是6~12岁的孩子,属于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中的学龄期阶段,勤奋与自卑的冲突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感。因此对这一阶段的脑瘫儿童给予更多爱的关注与鼓励则成为专业工作的核心。
(二)研究方法
首先,研究者借助一套完整的以残疾人为中心的优势评估表对残疾人的优势资源进行系统的分析。设计出的各种问题,如家庭状况、健康状况、休闲生活、基本技能等,脑瘫儿童不仅要对上述情况做详细的描述,还要讲出对这些状况的感受,特别是列出自己最近一段时间最想满足的心愿。这实际上是在收集残疾人的资料,并且吸引残疾人参与订立目标。其次,研究者准备了一套关于优势的词汇,对脑瘫儿童的能力和成就给予积极的反馈,帮助脑瘫儿童去发现生活中有积极意义的内容。通过找出存在于脑瘫儿童身上的能够有益于其成长的志向、技能、机智和潜力,并不失时机地给予赞赏和鼓励,以得到一个崭新的脑瘫儿童的形象。该研究方法示例如下:
不少脑瘫小朋友由于手及腕部畸形或眼睛斜视很难写好字,教师见此情形总会直接指出,比如“某某同学说过多少回了,‘拖’字的竖弯钩不是这样写的,擦掉重新写”。虽说研究者清楚那字的确是写得很糟糕,东倒西歪。但更清楚的是,教育者不能说“不行”,因为这样不能解决问题。为鼓励他们,研究者在平时的辅导中都会很小心,避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毁掉其自信心。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研究者一般会说:“非常不错,这是你第一次写这么复杂的字,我刚开始学写字的时候比你差远了。”每当这时,研究者总能听到他们会心的一笑,并且在后面的练字过程中更加有信心,更有兴致,写得也越来越好。
教育学研究表明,师生间的沟通能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加深师生间的了解。在沟通中,脑瘫孩子能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注、尊重,从而使脑瘫孩子有一种被重视感,并有一种充分的接纳感与安全、愉快的情绪体验。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助于脑瘫孩子保持活泼、开朗的情绪,增强对教师的喜爱和信任,乐于接受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同时,脑瘫孩子在与教师的沟通中,向教师传递他的情绪、情感,使教师能够及时地了解脑瘫孩子的需要,给予适当的指导与帮助,教师与脑瘫孩子能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信任、尊重的关系,促进脑瘫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优势视角下社工介入分析
(一)个案工作
1.个案背景与立案
小G,男,13岁,广州人。由于出生时缺氧造成缺氧性脑瘫,小G至今不能站立和独立行走,双眼 向上斜视,吐字不清,语言连贯性差。随着年龄的增长,小G到了上学的年纪,父母亲带他来到了广州某康复学校就读。由于父母工作繁忙,小G从小由爷爷奶奶照顾,与父母亲密接触的机会不多。由于情况特殊,爷爷奶奶对小G百般呵护,对小G自己能做的事情也都包办代替,很少带小G参加户外活动或者见陌生人。
根据小G母亲的叙述和对小G的观察与了解,研究者向小G母亲说明了当代小儿脑瘫康复的基本特点,康复不仅是单纯的躯体形态功能的恢复,还包括对其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心理抚慰、精神和情绪的调节以促进各项能力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减轻残障程度,增加独立生存于社会的能力。专业关系因此确立,立案完成。
2.案主优势评估与现存问题
研究者了解到小G存有下列问题:性格内向,胆小,依赖性较强,因语言障碍不愿与外人交流,生活自理能力差;家长对小G过于溺爱,过分包办孩子的一切,忽视了对他们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由于儿童有功能上的缺陷,父母亲有意限制儿童活动范围,使儿童与其他孩子玩耍的机会减少;案主有孤独感,在交谈中他多次提到同学跟他玩很孤独;脾气暴躁,与同学交流出现问题时经常使用“打死你!”等过激话语;自卑、生活态度消极,他多次使用“我是个残废的人,什么也做不了”的话语。
研究者经过分析,认为案主具有下列外在优势:有家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系统;就读于专为脑瘫儿童成立的特殊学校,为全面康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案主具有的内在优势如下:愿意承认自己的存在障碍;信任社工,愿意一起探讨达到目标的路径,并积极采取行动;身体健康,有远见,考虑到以后的生活必须积极配合治疗;孝顺父母,重亲情,知恩图报。案主存在的障碍是,性情急躁,不喜欢与人交流,怕别人听不懂其意思,懒于解释;案主自尊心强,不敢承受失败,看到有可能失败时就立即放弃。
3.服务计划与实践
首先是破冰,即话题仅限于和“家”有关。研究者开始尝试与小G有更多的交流,但发现,小G与研究者简单的对话,都只局限在“家”的话题上,而对于“家”以外的话题,小G仍然只字不提,拒绝交谈。比如,研究者问他:“学校的饭好吃吗?”他不回答。然后又接着问他:“家里的饭好吃吗?”他会很快回答:“家里的饭好吃。”老师继续问:“那学校的饭好吃呢还是家里的饭好吃呢?”小G立刻回避,不再回答。
其次,研究者进行家庭评估。从其妈妈口中,研究者了解到小G在家里其实是一个很活泼的孩子,很孝顺、会逗父母高兴。妈妈给研究者讲有一次小G见她下班回家便凑过去问她:“妈妈,你累不累啊?我给你按摩吧!好不好?”他一边讲一边有模有样地给她按摩。同时,从妈妈口中研究者还了解到小G对自己身体的情况很清楚,也很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快康复,所以在学校日常的康复训练中,小G显得很积极。小G懂事,有恒心和毅力,这正是促使他改变的最好内在的优势资源。
再次,研究者实行家园共育行动。研究者建议小G的母亲在家和孩子交流时也增加一些学校的话题。多给予孩子一个正面的引导,比如学校是个幸福的家园,大家在这里都很快乐。鼓励母亲为孩子创造更多的与同伴接触的机会,通过家庭评估了解到小G喜欢与其表姐和他的同班小明玩,研究者便建议母亲周末让小G主动约表姐一起去附近的公园,多鼓励其在学校与小明及其他小朋友玩耍。
最后,研究者对案主采取全方位综合措施,例如与案主讨论与人沟通的技巧与注意事项,促使案主改变一些影响沟通的不良习惯;加强与教师的协调,促进教师对其教育目标与教育方法保持一致,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方式,走近小G,进而改变小G;加强家长与康复治疗师之间的沟通协调,具体康复训练方案由康复医师和治疗师评价后为儿童制定。
4.结案与评定
脑瘫儿童的康复,包括对家长进行社会康复指导,就是要使家长们能够利用孩子上学的宝贵时间,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生活自理状况,并根据具体情况,学会训练孩子完成日常生活最基本的动作,使脑瘫儿童在回归正常生活的过程中,得到正确帮助。
社会工作者在个案工作过程中发现,有些家长对残疾的孩子过分呵护,人为地阻隔了孩子与社会的联系,他们常常将正在发育的孩子视为“无知的生命”,感受不到孩子在接触外界事物中的心理反应,不能帮助脑瘫儿童克服心理障碍和智能上的缺陷。所以社会工作者要指导家长避免将孩子置身于封闭环境之中,多为孩子创造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并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为其选择适合发展的教育方式,使孩子在生活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二)小组社会工作
小组工作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反应关系,强调个人必须从群体生活中学习。团体互动有助于个人形成良好的自我与发展健康的人格,有助于满足人类娱乐、交往与感情交流的需要,也有助于面临共同问题的人进行信息交流、获得心理支持、学习正确的态度与行为,从而缓解个人的危机和问题。团体的发展是团体成员互动的结果,团体成员在团体中分享责任与团体经验,而团体工作者是案主与团体、团体与机构间的居间协调人,其作用在于促进团体成员的互动及为团体寻求外部资源。根据以上的目标,配合广州某康复学校采用引导式教育理念,研究者设计了以家长互助小组和亲子活动小组交叉的方式来进行的服务活动。以下是计划方案:
小组活动目的。本活动注重在校脑瘫儿童与家长间关系的改善,期望在家长成长小组中与家长一起探讨脑瘫儿童心理行为特征,让他们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并教授一些亲子沟通技巧以及情绪控制方法,最终达到促进亲子积极沟通的目的。
短期目标。让家长重视与孩子的沟通,学到一些更好的沟通方式,减少亲子冲突;使家长在价值观上有一些改变,令家长意识到自己的孩子是有价值的;活动结束后,家长能了解脑瘫儿童的心理特征,并能根据孩子的行为判断他(她)的情况属于哪种心理行为问题;家长能够明白与孩子的沟通技巧及情绪控制方法,能口述其具体做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运用学得的技巧;帮助家长寻找自己的支持系统,例如和谐的家庭关系、小区资源、政策支持等。
小组工作内容。让家长重视与孩子的沟通,并学到一些更好的沟通方式,减少亲子冲突;使家长在价值观上有所改变,初步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有价值的;通过讲解脑瘫知识、儿童心理特征以及学龄前儿童的发展特征,协助组员辨识子女行为问题是否为其本身正常的发展特征,从而对子女有更多的接纳及做出适当处理;进一步加强组员间的关系;讲解处理情绪的步骤,与脑瘫孩子沟通的技巧,有效管理孩子的技巧以及如何培养孩子的正面行为;共同认识孩子的正面行为及探讨如何培养孩子的正面行为;使父母更多地注意孩子的正面行为,及时鼓励,并记录自己控制情绪的一次经历,驱使能够处理自己的情绪,真正重视亲子间的沟通;让家长注意保持儿童的学习兴趣,这是帮助孩子获取学习生活技能的要素。因此,要注意儿童的需要与情绪,有目标性地选 择训练的时间、地点和方法;评估整个小组的成效,终结小组。
(三)学校制度层面介入
针对学校制度层面,社工可采取相应的介入措施。第一,建立脑瘫学生档案。学校可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建立脑瘫学生档案,收集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信息,记载成长过程和特点,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全面掌握每个脑瘫学生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也让外出家长能及时了解和掌握每个脑瘫孩子的成长情况。针对不同类型家庭,认真分析“脑瘫儿童”的心理品质,学校各班均按家庭类别分类,建有“脑瘫儿童”辅导档案:将这部分孩子家庭状况、父母工作单位、临时监护人姓名、年龄、住址及监管儿童个数,“脑瘫儿童”的心理品质、学习行为、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详尽记载,作为样本材料的对照依据;第二,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构建亲情关爱网络。结对帮扶的形式主要有五种:优帮差、城帮乡、大帮小、师帮生和老帮少。把他们组织在一起,让他们一块玩耍一块儿学习,有问题一起想办法,有快乐也一起分享;第三,增设特色课程,将心理辅导课程和法制课程纳入必修。根据本校脑瘫学生的年龄分段开展生存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和自强自立教育,强化自尊自立意识,提高自理自助能力。
四、结语
评估是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以什么样的视角去看待残疾人群体的成长经验和现状尤其重要,它决定了最终的服务方案,从而决定了残疾人群未来努力的方向。优势视角提供了“社会工作实践方法的新模式”,那就是社会工作者不应该常常用病理学的知识去分析每一位残疾人士,尽管他们都是带着病症和问题而来,而是应该帮助他们去挖掘和发挥存在于身上的潜力和优势,帮助他们找到成就感,转移他们对问题的过度注意力,这样他们所遇到的问题会在做事的过程中逐渐消失,社工专业助人目的的目的才会最终达到。
研究中,研究者没有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任何量化的分析,而是利用质性的方法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对研究对象的语言和行动表现进行解释性理解,重视研究对象的主体间性,试图根据他们内心真实的声音来安排调整自己的行动计划。研究者希望,从历时两个多月的实地研究中积累起来的相关经验及见解能为残疾人优势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在此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工作方法和技巧介入的独特性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网,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OL],[2009-11—20],http://www,8tats,gov,cn,
[2]杨洪斌,优势视角——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看农村残疾人社会工作[J],中国残疾人,2006(2):26—27
[3]杜立婕,使用优势视角培养残疾人的抗逆力一种社会工作实务的新模式[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