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全程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推行以来取得丰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但在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中可能存在“体验”的神化、拔苗助长、回避矛盾、评价标准不易衡量四种误区,本人对这四种误区进行简单梳理,希望在体验式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所帮助。
关键词:全程;体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误区
一、要避免“体验”的神化
全程体验式教育方法很重要,是不是只要推行体验式教学就可以解决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切难题,高枕无忧了呢?俗语说“过犹不及”,在强调“体验”重要的同时,应避免把“体验”泛化和神化的倾向。情境创设是体验式教学中至关紧要的环节。它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首先是内容和主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尤其是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带有很强的个人感情色彩,通过体验式教学模式,常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点为许多教学实践所证明。但是并非所有内容都适合情境创设。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专业教育一样,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系统,有一整套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须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才能掌握。因此,基础理论的学习是必须的。理论来源于实践,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但并不是简单的总结,而是经过逻辑演绎、推理、验证、归纳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真理是由特殊到普遍,由“多”到“一”,是复杂之后的简单。在课堂上完全重现这些过程,显然不现实也不太可能。其次是受教者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心理素质、认知水平等各不同。无论是传统教学模式还是体验式教学模式,都无法兼顾到每一个人。因此,为了兼顾普遍性和特殊性,应该两者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再次是教学条件的限制。其一课堂教学毕竟空间有限,情境创设一般只能由多媒体进行,声光影效果未必尽如人意。其二教师在前期需要准备比较多的素材,学校教学条件需要改善,人力、物力相应要增加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推广及适用。因此要因地制宜,量体裁衣。
二、为活动而活动,拔苗助长
情境创设总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展开,为某种教学目的服务。教育者计划它按照一定轨道来进行。但是,课堂的实际情况未必如此。首先,受教者的心理状况是一个随时变动的过程。按照我国的情况,高校学生的年龄一般已经达到十八岁以上,他们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有自己的看法,有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如果教育者不认真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明确目标,有的放矢,体验过程就容易流于形式。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既有交流讨论,又有分享体会,实际上不过是发几句无关痛痒的感慨,并未深入人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此产生反感。其次,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心心相印”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讲究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而有些教育者忽略了这点,急于求成,在课堂上堆砌了大量的素材,学生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浏览一遍,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又或者离题千里,在旁枝末节上纠缠不清,越走越远,一发不可收,最后,老师只能直接给出结论,草草结束。再次,教育者自身心理上存在误区。虽然体验式教学十分注重学生个人体验,尊重个性和自主性,但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并不是完全对等的。无论传统教育模式还是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老师在课堂上都占主导地位。有时容易产生越俎代庖的现象,暗示、诱导学生做出符合标准的答案,或者在受教者思想水平尚未达到某种层次时,人为地拔高,揠苗助长,然后依此为依据,盲目乐观。
三、回避矛盾,避免冲突
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的周期包括三个阶段,即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阶段即新的肯定阶段。思想的认识也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没有是非、对错的激烈碰撞,真理就不会显现。在部分课堂上有时存在片面强调正面形象,回避矛盾,避免冲突的现象。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惯用所谓正反两面教育法。片面强调正面形象,丑化反面形象,把正反截然对立化、绝对化,形成社会刻板化心理。在道德评判中,非黑即白,非善即恶,忽视量变到质变之间的过程,以及矛盾对立面的相互转化。这个特点在教学内容的选材上就有所体现。因此,抽离了道德情感体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影响了教学效果。其次,出于对课程整体把控的担心。一些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涉及面广、错综复杂。既有历史遗留因素,又有人为因素;受经济条件限制,还受公民素质、道德水平等诸多限制,因此,老师就选择舍弃这些颇有争议的内容,放弃了锻炼学生思维的绝好机会。其实,在体验过程中,难免出现不好的、不正确或者极端的认识和体会,老师如果置之不理或者武断批评,都会挫伤受教育者学习的积极性。如果能正视矛盾,将之视为转化的契机,在对立双方的比较中,彰显善良和正义,反而能达到意想不到的良效。
四、评价标准不易衡量
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独创性,强调发挥主体的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相应地引起评价标准的变化。新的评价方式要求学校、家庭、学生等多方参与;要求动态评估,既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要求密切关注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老师需要及时写评语、个别谈话、记录成果、开展实践辅导等一系列工作。在制定评价标准时,我们往往容易就高不就低,求全责备,苛求完美,忽略对教师队伍实际情况的考虑。体验式教学提倡关注个体,主张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并不等于关注每个人。如果把关注每一个学生作为衡量课程质量的指标,首先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和空间里很难实现,其次容易使教师分散精力,顾此失彼,忽略整体。因此,避免理想主义倾向,科学合理衡量教育效果,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还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侧重对教育工作者的评价,思想教育工作投入的资金、人力、课时等,都是可量化的考量指标。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对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采取自评和民主评议的方法。两者的比例如何确定才合理,主观性评价指标如何量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如何融合。体验式教学提出过程性评价,如果以年、月、日计算的话,评价的时点设置如何才算合理,如何才能既真实反映受教育者的真实水平,又便于教育者操作?这些都是值得商榷的问题。由此可见,推行新教学模式之复杂性和艰巨性。
关键词:全程;体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误区
一、要避免“体验”的神化
全程体验式教育方法很重要,是不是只要推行体验式教学就可以解决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切难题,高枕无忧了呢?俗语说“过犹不及”,在强调“体验”重要的同时,应避免把“体验”泛化和神化的倾向。情境创设是体验式教学中至关紧要的环节。它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首先是内容和主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尤其是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带有很强的个人感情色彩,通过体验式教学模式,常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点为许多教学实践所证明。但是并非所有内容都适合情境创设。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专业教育一样,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系统,有一整套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须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才能掌握。因此,基础理论的学习是必须的。理论来源于实践,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但并不是简单的总结,而是经过逻辑演绎、推理、验证、归纳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真理是由特殊到普遍,由“多”到“一”,是复杂之后的简单。在课堂上完全重现这些过程,显然不现实也不太可能。其次是受教者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心理素质、认知水平等各不同。无论是传统教学模式还是体验式教学模式,都无法兼顾到每一个人。因此,为了兼顾普遍性和特殊性,应该两者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再次是教学条件的限制。其一课堂教学毕竟空间有限,情境创设一般只能由多媒体进行,声光影效果未必尽如人意。其二教师在前期需要准备比较多的素材,学校教学条件需要改善,人力、物力相应要增加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推广及适用。因此要因地制宜,量体裁衣。
二、为活动而活动,拔苗助长
情境创设总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展开,为某种教学目的服务。教育者计划它按照一定轨道来进行。但是,课堂的实际情况未必如此。首先,受教者的心理状况是一个随时变动的过程。按照我国的情况,高校学生的年龄一般已经达到十八岁以上,他们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有自己的看法,有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如果教育者不认真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明确目标,有的放矢,体验过程就容易流于形式。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既有交流讨论,又有分享体会,实际上不过是发几句无关痛痒的感慨,并未深入人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此产生反感。其次,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心心相印”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讲究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而有些教育者忽略了这点,急于求成,在课堂上堆砌了大量的素材,学生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浏览一遍,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又或者离题千里,在旁枝末节上纠缠不清,越走越远,一发不可收,最后,老师只能直接给出结论,草草结束。再次,教育者自身心理上存在误区。虽然体验式教学十分注重学生个人体验,尊重个性和自主性,但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并不是完全对等的。无论传统教育模式还是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老师在课堂上都占主导地位。有时容易产生越俎代庖的现象,暗示、诱导学生做出符合标准的答案,或者在受教者思想水平尚未达到某种层次时,人为地拔高,揠苗助长,然后依此为依据,盲目乐观。
三、回避矛盾,避免冲突
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的周期包括三个阶段,即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阶段即新的肯定阶段。思想的认识也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没有是非、对错的激烈碰撞,真理就不会显现。在部分课堂上有时存在片面强调正面形象,回避矛盾,避免冲突的现象。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惯用所谓正反两面教育法。片面强调正面形象,丑化反面形象,把正反截然对立化、绝对化,形成社会刻板化心理。在道德评判中,非黑即白,非善即恶,忽视量变到质变之间的过程,以及矛盾对立面的相互转化。这个特点在教学内容的选材上就有所体现。因此,抽离了道德情感体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影响了教学效果。其次,出于对课程整体把控的担心。一些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涉及面广、错综复杂。既有历史遗留因素,又有人为因素;受经济条件限制,还受公民素质、道德水平等诸多限制,因此,老师就选择舍弃这些颇有争议的内容,放弃了锻炼学生思维的绝好机会。其实,在体验过程中,难免出现不好的、不正确或者极端的认识和体会,老师如果置之不理或者武断批评,都会挫伤受教育者学习的积极性。如果能正视矛盾,将之视为转化的契机,在对立双方的比较中,彰显善良和正义,反而能达到意想不到的良效。
四、评价标准不易衡量
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独创性,强调发挥主体的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相应地引起评价标准的变化。新的评价方式要求学校、家庭、学生等多方参与;要求动态评估,既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要求密切关注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老师需要及时写评语、个别谈话、记录成果、开展实践辅导等一系列工作。在制定评价标准时,我们往往容易就高不就低,求全责备,苛求完美,忽略对教师队伍实际情况的考虑。体验式教学提倡关注个体,主张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并不等于关注每个人。如果把关注每一个学生作为衡量课程质量的指标,首先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和空间里很难实现,其次容易使教师分散精力,顾此失彼,忽略整体。因此,避免理想主义倾向,科学合理衡量教育效果,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还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侧重对教育工作者的评价,思想教育工作投入的资金、人力、课时等,都是可量化的考量指标。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对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采取自评和民主评议的方法。两者的比例如何确定才合理,主观性评价指标如何量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如何融合。体验式教学提出过程性评价,如果以年、月、日计算的话,评价的时点设置如何才算合理,如何才能既真实反映受教育者的真实水平,又便于教育者操作?这些都是值得商榷的问题。由此可见,推行新教学模式之复杂性和艰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