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教育要求教师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在教学中开发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能力。创造思维指主动、独立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这是创造能力的核心。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呢?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活跃学生思维
兴趣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条件,没有学习兴趣就谈不上培养创新思维。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探求真理的欲望。”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渴望学习,有学习的主动精神,是掌握知识的基础,知识是否丰富又决定了创造思维的强弱。因此,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成功的一半。为了使学生产生内在的驱动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尝试。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在讲定理时,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定理,而是创造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论证、回答问题,指导他们自己归纳结论。
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和竞争心理,组织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游戏或竞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启发他们的悟性。如在学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让第一个学生出题,第二个学生计算,第三个学生判断是否正确。让学生在快、准的竞赛中完成教学任务。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乐学的环境。我经常编制一些小故事和实际问题,把学过的数学知识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形象的情境中学习,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他们在笑声中学会了数学。
在课堂教学中,除继承传统教学媒体的有效成分外,还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合理地选择和应用现代教学媒体,使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既形象易懂,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运用有效的方法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必须有训练学生创造思维的方法。为此,我设计和尝试了以下一些方法。
通过“创造性”提问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课堂提问是引导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只有高质量的有效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我在教“梯形”这节概念课时,设计了如下5个问题展示给学生。
问题一:请画一个梯形,指出它的上、下底位置关系以及它的腰和高(小学已学过,复习旧知识,引出本节的新知识),并根据此梯形给梯形下定义,然后说出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探索本节的新知识,利用知识的正迁移,有些学生是能够回答的)。
问题二:请画出两种特殊的梯形,写出其名称(小学学过,是旧知识),并根据它们的图形说出各自的定义,试想梯形按角(或边)分类可分哪几类(这是新知识,利用旧知识和经验去尝试探索新知识)。
问题三:你所画的两种特殊梯形,请用添加辅助线的方法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几何图形,如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等(本节的新知识,学生添加辅助线的结果会各种各样,这样有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体会数学上的化归思想)。
问题四:已知梯形ABCD中,AD∥BC,AB=DC
求证:(1)∠B=∠C,∠A=∠D;(2)用语言归纳这个命题,并且判断其逆命题是否真?(新知识是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让学生归纳出性质定理并进一步探索其逆命题是否真,后一问虽不是本节内容,但提出来有利于后续学习)。
问题五:在问题四中已知条件不变,对角线AC和BD有什么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新知识是课本中的例1,改为探索性问题,让学生分析—猜想—证明,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性思维)。
这样的问题设计既加深了学生对“梯形”的理解和记忆,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促使学生灵活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
一题多变,拓广延伸,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思维的深刻性指善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及事物间规律性联系的思维品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掘题目的潜在功能,恰当地对题目进行延伸、演变、拓广,使学生思维处于积极、兴奋的最佳状态,在感到迷惑好奇的情境中处于跃跃欲试的状态,激起思维的波澜,从而对问题的本质属性及解法规律有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如图,⊙O1与⊙O2外切于点A,BC是⊙O1和⊙O2的公切线,B、C是切点。
求证:AB⊥AC
在初三几何复习课上,我选用了这道题,启发学生利用切线长定理证明后,我借题发挥,将此题适当演变:不改变已知条件,延长 BA,CA分别与两圆相交于D、E(如图),又⊙O1与⊙O2的半径是方程X2-13X+36=0的二个实数根。
(1)求△ABC外接圆的半径;(2)求证:AB•AC=AD•AE
通过一题多变,学生形成了具有广泛联系的知识系统,收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深化知识之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三、提高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思维的独创性指思维活动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的自主程度,它集中表现为思维的流畅,善于独立思考,思维不寻常规,勇于创新。它是思维的高级阶段,常以联想、转换、引申等思维方法为基础。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对数学问题广泛联想,积极探索,大胆猜想,寻找规律,合理论证。
例如,已知如图,AB是⊙O的直径,CD是弦,AE⊥CD于E,BF⊥CD于F。
(1)求证:EC=DF;(2)若点P在EF上,使△PAE与△PBF相似,这样的点P有几个?
引导学生分析(2)中P不是确定点,然后鼓励学生猜想,再设法证明或推翻这个猜想。
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能使学生积极思考、引发猜想的意境,培养其思维的创造性。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完成好这一任务,必须改进教法,优化教学过程,创设思维情境,加强思维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完善和发展。
四、用好“阅读与思考”和“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人教版数学教科书(实验本)每章都编有“阅读与思考”和“数学活动”内容,涉及中外数学家的事迹、数学发展史、数学成果、有趣的数学活动,等等。引导学生学习这些材料,可以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激励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如通过学习《负数的演变》、《海伦—秦九韶公式》等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在数学科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数学家的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他们批判地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大胆实践、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的结果。同时,也认识到人类对任何事物的认识和研究也是无止境的。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创造,从而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创新意识。
总之,作为教师应积极从课堂教学入手,以教材为抓手,在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时,要特别注意不要划框框,定模式,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他们广开思路,大胆想象,勤思善总,敢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拓宽他们的思维广度,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创新人才。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活跃学生思维
兴趣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条件,没有学习兴趣就谈不上培养创新思维。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探求真理的欲望。”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渴望学习,有学习的主动精神,是掌握知识的基础,知识是否丰富又决定了创造思维的强弱。因此,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成功的一半。为了使学生产生内在的驱动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尝试。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在讲定理时,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定理,而是创造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论证、回答问题,指导他们自己归纳结论。
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和竞争心理,组织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游戏或竞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启发他们的悟性。如在学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让第一个学生出题,第二个学生计算,第三个学生判断是否正确。让学生在快、准的竞赛中完成教学任务。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乐学的环境。我经常编制一些小故事和实际问题,把学过的数学知识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形象的情境中学习,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他们在笑声中学会了数学。
在课堂教学中,除继承传统教学媒体的有效成分外,还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合理地选择和应用现代教学媒体,使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既形象易懂,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运用有效的方法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必须有训练学生创造思维的方法。为此,我设计和尝试了以下一些方法。
通过“创造性”提问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课堂提问是引导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只有高质量的有效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我在教“梯形”这节概念课时,设计了如下5个问题展示给学生。
问题一:请画一个梯形,指出它的上、下底位置关系以及它的腰和高(小学已学过,复习旧知识,引出本节的新知识),并根据此梯形给梯形下定义,然后说出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探索本节的新知识,利用知识的正迁移,有些学生是能够回答的)。
问题二:请画出两种特殊的梯形,写出其名称(小学学过,是旧知识),并根据它们的图形说出各自的定义,试想梯形按角(或边)分类可分哪几类(这是新知识,利用旧知识和经验去尝试探索新知识)。
问题三:你所画的两种特殊梯形,请用添加辅助线的方法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几何图形,如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等(本节的新知识,学生添加辅助线的结果会各种各样,这样有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体会数学上的化归思想)。
问题四:已知梯形ABCD中,AD∥BC,AB=DC
求证:(1)∠B=∠C,∠A=∠D;(2)用语言归纳这个命题,并且判断其逆命题是否真?(新知识是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让学生归纳出性质定理并进一步探索其逆命题是否真,后一问虽不是本节内容,但提出来有利于后续学习)。
问题五:在问题四中已知条件不变,对角线AC和BD有什么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新知识是课本中的例1,改为探索性问题,让学生分析—猜想—证明,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性思维)。
这样的问题设计既加深了学生对“梯形”的理解和记忆,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促使学生灵活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
一题多变,拓广延伸,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思维的深刻性指善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及事物间规律性联系的思维品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掘题目的潜在功能,恰当地对题目进行延伸、演变、拓广,使学生思维处于积极、兴奋的最佳状态,在感到迷惑好奇的情境中处于跃跃欲试的状态,激起思维的波澜,从而对问题的本质属性及解法规律有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如图,⊙O1与⊙O2外切于点A,BC是⊙O1和⊙O2的公切线,B、C是切点。
求证:AB⊥AC
在初三几何复习课上,我选用了这道题,启发学生利用切线长定理证明后,我借题发挥,将此题适当演变:不改变已知条件,延长 BA,CA分别与两圆相交于D、E(如图),又⊙O1与⊙O2的半径是方程X2-13X+36=0的二个实数根。
(1)求△ABC外接圆的半径;(2)求证:AB•AC=AD•AE
通过一题多变,学生形成了具有广泛联系的知识系统,收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深化知识之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三、提高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思维的独创性指思维活动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的自主程度,它集中表现为思维的流畅,善于独立思考,思维不寻常规,勇于创新。它是思维的高级阶段,常以联想、转换、引申等思维方法为基础。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对数学问题广泛联想,积极探索,大胆猜想,寻找规律,合理论证。
例如,已知如图,AB是⊙O的直径,CD是弦,AE⊥CD于E,BF⊥CD于F。
(1)求证:EC=DF;(2)若点P在EF上,使△PAE与△PBF相似,这样的点P有几个?
引导学生分析(2)中P不是确定点,然后鼓励学生猜想,再设法证明或推翻这个猜想。
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能使学生积极思考、引发猜想的意境,培养其思维的创造性。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完成好这一任务,必须改进教法,优化教学过程,创设思维情境,加强思维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完善和发展。
四、用好“阅读与思考”和“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人教版数学教科书(实验本)每章都编有“阅读与思考”和“数学活动”内容,涉及中外数学家的事迹、数学发展史、数学成果、有趣的数学活动,等等。引导学生学习这些材料,可以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激励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如通过学习《负数的演变》、《海伦—秦九韶公式》等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在数学科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数学家的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他们批判地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大胆实践、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的结果。同时,也认识到人类对任何事物的认识和研究也是无止境的。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创造,从而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创新意识。
总之,作为教师应积极从课堂教学入手,以教材为抓手,在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时,要特别注意不要划框框,定模式,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他们广开思路,大胆想象,勤思善总,敢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拓宽他们的思维广度,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