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育历来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己任,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们常说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
【关键词】思维能力;观察;创造思维
思维能力是指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总要"想一想",这种"想",就是思维。它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即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数学教育历来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己任,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们常说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
一、启发兴趣处使学生形成积极思维的内动力
1、真情实感融化、启发兴趣
在课堂中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化在教学中以感染学生,使学生受到激励。特别面对学习基础差、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教师更应以情感人、以心育人。在培养学生数学情感的基础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达到掌握知识体系,形成知识技能和促进身心发展的目的。
2、巧设疑点,精选实例。我国古代唯物主义教育家张载认为:“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需疑,疑而生智”这里深刻地阐述了学必有疑,教必设疑。在疑中发展思维的道理。事实上,“教学”与其它事物一样是充满着矛盾的,并且在不断地解决自身的矛盾中得到发展。作为教者来讲就是如何选择矛盾点,尖锐地提出矛盾,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产生探索求知的迫切欲望,然后逐步引导达到解决矛盾的目的。一般矛盾点的选择必须是每节课的重点和中心环节。例如,在讲授“三垂线定理”时一开始通过事例反映出的平面的垂线、斜线和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与平面的直线位置关系入手,揭示了矛盾,引出了重点,激发了思维。
3、改革教学方法,教给学生思维主动权
传统的做法是把思维变成即成思路,精心备好课,准备若干解题方法,是整个课堂以传授为主,使问题成为可传讯物,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充其量是有效思维的有效途径,很难看到课后自己思维失败的过程。教师应将思考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是许多疑难问题解决的突破口,他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主动思维的氛围。这是学生主动思考的内因,是教与学融洽合作的起点。教师应珍惜每一位学生点滴进步,不失时机的在作业批语、试卷分数、课堂提问中加以鼓励,表扬甚至指导,延时成功感觉,树立自信心。根据教学实践可采用,“讨论式”,“阅读式”、“学导式”和“发现法”等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正确地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前提,是思维的窗口
“观察是思维的窗口,没有它,智慧的阳光就照不进脑海。”这句话概括了古今中外许多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共同的经验。数学教学也是如此,它是认识和理解教材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切思维活动的窗口。有了观察力,思维的阳光才能照进来。才能进行想象、比较辨别、逻辑推理及概括,实现认识上的飞跃。同时,必须认识到,一方面观察绝不是什么简单摄入、吸取,而是要经过大脑的思维,对观察来的情况进行分析批判、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后形成概念或定理。另一方面,只有在高度概括的思维能力的指导下,观察才能敏捷、全面和细致,达到揭示事物的本质,掌握科学知识的目的。
三、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探索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指思维活动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奇异、求变,表现为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它是人类一种高层次的认识能力。
1、培养揭示矛盾的思维能力。对立统一规律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思维的发展亦如此,所以,若培养揭示矛盾的思维能力,首先必须意识到理想与现实,知识与能力的矛盾性,在知识上的新与旧,正确与错误的矛盾性等。其次是师生选择矛盾的问题,教学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师生必须根据教与学的目的要求,有针对性的选择牵动全局的主要矛盾点加以突破。第三,就是揭示矛盾,选取了矛盾点之后,就要对产生矛盾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分析与综合,揭示矛盾的实质,为解决矛盾创造条件。
2、培养提出假设的能力。揭示矛盾后,就要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案,而解决矛盾的方案又常常先以假设的方式出现。所谓假设就是人们推测、假定和设想问题的结论与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如何培养提出假设的能力,除了培养敏锐的观察力之外,还要提高理论思维素质、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概括推理能力。数学现象是复杂的,数量关系是多样的。只有对诸多的现象和关系进行概括时才能达到本质的认识,才有所发现。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思维兴趣。恰当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创新意识就会孕育而生。例如:在讲“平行线的判定”时,可以提问:“如果有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是不是平行线?如何作出判断?”教师同时在黑板上画出两条看起来不相交的直线,让学生作出判断,学生可能会不加思索的判断为平行线,教师再提出疑问:“能肯定地说这两条直线是不相交的直线吗?我们现在看到的部分是不相交的,但能肯定在远处也不相交吗?”这一问便使学生陷入思考,学生会对自己先前的判断产生动摇,看到了单凭定义去进行判断是困难的,由此激发思维的积极性,自觉去探索判断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4、突破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是常规思维的习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教师首先要突破这一习惯,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多角思维、求异思维,形成辩证思维习惯。其实创新教育在理念上是多样性的,它否定惟一性、绝对性,提倡多样性、相对性。所以,在教学中要运用好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进行理性思考,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
总之,对每个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融汇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发散思维的训练,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也是摆在我们每个数学教师甚至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单位:辽宁调兵山市职业技术专业学校
【关键词】思维能力;观察;创造思维
思维能力是指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总要"想一想",这种"想",就是思维。它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即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数学教育历来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己任,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们常说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
一、启发兴趣处使学生形成积极思维的内动力
1、真情实感融化、启发兴趣
在课堂中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化在教学中以感染学生,使学生受到激励。特别面对学习基础差、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教师更应以情感人、以心育人。在培养学生数学情感的基础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达到掌握知识体系,形成知识技能和促进身心发展的目的。
2、巧设疑点,精选实例。我国古代唯物主义教育家张载认为:“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需疑,疑而生智”这里深刻地阐述了学必有疑,教必设疑。在疑中发展思维的道理。事实上,“教学”与其它事物一样是充满着矛盾的,并且在不断地解决自身的矛盾中得到发展。作为教者来讲就是如何选择矛盾点,尖锐地提出矛盾,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产生探索求知的迫切欲望,然后逐步引导达到解决矛盾的目的。一般矛盾点的选择必须是每节课的重点和中心环节。例如,在讲授“三垂线定理”时一开始通过事例反映出的平面的垂线、斜线和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与平面的直线位置关系入手,揭示了矛盾,引出了重点,激发了思维。
3、改革教学方法,教给学生思维主动权
传统的做法是把思维变成即成思路,精心备好课,准备若干解题方法,是整个课堂以传授为主,使问题成为可传讯物,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充其量是有效思维的有效途径,很难看到课后自己思维失败的过程。教师应将思考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是许多疑难问题解决的突破口,他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主动思维的氛围。这是学生主动思考的内因,是教与学融洽合作的起点。教师应珍惜每一位学生点滴进步,不失时机的在作业批语、试卷分数、课堂提问中加以鼓励,表扬甚至指导,延时成功感觉,树立自信心。根据教学实践可采用,“讨论式”,“阅读式”、“学导式”和“发现法”等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正确地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前提,是思维的窗口
“观察是思维的窗口,没有它,智慧的阳光就照不进脑海。”这句话概括了古今中外许多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共同的经验。数学教学也是如此,它是认识和理解教材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切思维活动的窗口。有了观察力,思维的阳光才能照进来。才能进行想象、比较辨别、逻辑推理及概括,实现认识上的飞跃。同时,必须认识到,一方面观察绝不是什么简单摄入、吸取,而是要经过大脑的思维,对观察来的情况进行分析批判、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后形成概念或定理。另一方面,只有在高度概括的思维能力的指导下,观察才能敏捷、全面和细致,达到揭示事物的本质,掌握科学知识的目的。
三、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探索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指思维活动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奇异、求变,表现为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它是人类一种高层次的认识能力。
1、培养揭示矛盾的思维能力。对立统一规律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思维的发展亦如此,所以,若培养揭示矛盾的思维能力,首先必须意识到理想与现实,知识与能力的矛盾性,在知识上的新与旧,正确与错误的矛盾性等。其次是师生选择矛盾的问题,教学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师生必须根据教与学的目的要求,有针对性的选择牵动全局的主要矛盾点加以突破。第三,就是揭示矛盾,选取了矛盾点之后,就要对产生矛盾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分析与综合,揭示矛盾的实质,为解决矛盾创造条件。
2、培养提出假设的能力。揭示矛盾后,就要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案,而解决矛盾的方案又常常先以假设的方式出现。所谓假设就是人们推测、假定和设想问题的结论与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如何培养提出假设的能力,除了培养敏锐的观察力之外,还要提高理论思维素质、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概括推理能力。数学现象是复杂的,数量关系是多样的。只有对诸多的现象和关系进行概括时才能达到本质的认识,才有所发现。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思维兴趣。恰当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创新意识就会孕育而生。例如:在讲“平行线的判定”时,可以提问:“如果有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是不是平行线?如何作出判断?”教师同时在黑板上画出两条看起来不相交的直线,让学生作出判断,学生可能会不加思索的判断为平行线,教师再提出疑问:“能肯定地说这两条直线是不相交的直线吗?我们现在看到的部分是不相交的,但能肯定在远处也不相交吗?”这一问便使学生陷入思考,学生会对自己先前的判断产生动摇,看到了单凭定义去进行判断是困难的,由此激发思维的积极性,自觉去探索判断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4、突破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是常规思维的习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教师首先要突破这一习惯,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多角思维、求异思维,形成辩证思维习惯。其实创新教育在理念上是多样性的,它否定惟一性、绝对性,提倡多样性、相对性。所以,在教学中要运用好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进行理性思考,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
总之,对每个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融汇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发散思维的训练,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也是摆在我们每个数学教师甚至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单位:辽宁调兵山市职业技术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