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氛围,让学生敢于探究;要巧妙创设情境,让学生急于探究;要努力创设平台,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要讓学生亲历成功体验,增强探究信心。在探索中激起兴趣,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地获取知识,体会数学的使用价值及“做”数学的无穷乐趣,学生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营造氛围 创设情境 创设平台 成功体验 培养 探究能力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应提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心理和自主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学习。教学中,教师要把学习的主权放手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参与,真正探究,从而体验到数学研究的乐趣。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敢于探究
受传统的教学影响,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课堂教学中,一些学生由于性格、信心、自尊等方面的原因,课堂不主动探究学习,不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其实,他们也想发表自己的见解,就是怕错,怕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因此,要让学生敢于探究,应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给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非常必要的。
角色转换,把学习舞台主动让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改变师生在课堂上的角色,教师要从课堂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究、学习和交流。
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要树立“学生无错”、“言者无罪”的意识。学生答错了允许重答,答不完整的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有不同意见允许争论。教师在学生提问、作答时,应尽量保持微笑,态度和蔼,对学生发现、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作的答,哪怕十分幼稚和肤浅,都应尽量给予肯定和鼓励,发掘其中可取的因素,防止从言行上伤害他们的自尊,挫伤其积极性。这样学生在宽松、愉悦、和谐的氛围就会激发敢于探究学习的热情。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急于探究
教学中,教师要花大力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善于把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多种多样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善于提出一些既让学生感到熟悉,又需要动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将学生置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境地,让学生充分感受各种矛盾,积极思维,激起学生寻根问底的心理趋向,产生急于探究的强烈愿望。如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请学生任意列举一个数,结果无论学生举出什么数,我都能快速判断出它能否被2、5整除。而我出题,学生却一下子答不上来。老师为什么如此神速,定有奥妙?学生带着渴求的心态探求其中的规律,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到探究知识的海洋里。又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中,我创设一个这样的故事情境:在青青草原,羊村的村长做了3个大小同样的饼,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喜羊羊1块。沸羊羊看到了说:“我要2块。”村长又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8块,给沸羊羊2块。懒羊羊看到了说:“我要3块。”村长又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12块,给懒羊羊3块。同学们,你知道谁吃得多吗?你知道聪明的村长是用什么方法来满足3只羊的要求,而且又分得公平的吗?在这里,疑问使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好奇心又启发着学生积极探究的热情。
三、创设平台,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要满足儿童这种强烈需要,就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在探究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理解知识,形成能力。
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屏幕出示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请学生说出它们分别是什么图形?仔细观察并思考:1、长方形有几条边?有几个角?2、长方形的边、角有什么特点?正方形呢?通过观察,小朋友都能直观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有部分同学通过观察、思考能猜测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也有同学能说出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我及时表扬鼓励了他们,并抛出下一个问题:刚才大家是用猜测的,现在老师想看你们能不能利用自己手中的材料(长方形纸、正方形纸、直尺、三角板)证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同学们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再一次被激发出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和小组交流。
四、成功体验,增强探究信心
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在学习新知中引导学生“再创造”,体验发现知识的喜悦,在组织练习时也应巧设坡度,不断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实现“跳一跳,摘果子”,同时,尽可能地设计生活情景进行练习,体现数学与生活相伴,让学生感觉自己是“生活的主人”、是“生活的创造者”,使学生对自己充满自豪感,增强探究信心。
如:学习“单价、数量、总价”时,在学生掌握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后,屏幕上出示一家温馨美丽的花店:玫瑰每支3元,康乃馨每支1元,百合每支10元,郁金香每支20元,菊花每支5元。我对学生说:“母亲节快到了,为了感谢我们伟大的母亲,用50元钱,请每一位同学买一束鲜花送给母亲。”学生热情高涨,纷纷拿起笔来,选择不同的计算方法,有的说:“我买11支康乃馨再加1支郁金香1×11 20,需31元,外加一张贺卡5元,共需36元。”有的说:“我买2支百合再加6支玫瑰,2×10 6×3,共需38元。”有的说:“我妈妈喜欢玫瑰,我全买玫瑰,50÷3=16(支)……2(元),还剩2元钱”……在短短的时间里,同学们尽情发挥自己的才智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和应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形成勇于探索的精神。
总之,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结论,习得方法,丰富体验,进而在“再创造”的活动中,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并成为一种习惯。只有让新知成为学生“探究”所得,“创造”所得,这样的教学才是生动的、有成效的,学生才能体会“做”数学的无穷乐趣。
关键词:营造氛围 创设情境 创设平台 成功体验 培养 探究能力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应提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心理和自主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学习。教学中,教师要把学习的主权放手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参与,真正探究,从而体验到数学研究的乐趣。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敢于探究
受传统的教学影响,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课堂教学中,一些学生由于性格、信心、自尊等方面的原因,课堂不主动探究学习,不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其实,他们也想发表自己的见解,就是怕错,怕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因此,要让学生敢于探究,应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给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非常必要的。
角色转换,把学习舞台主动让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改变师生在课堂上的角色,教师要从课堂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究、学习和交流。
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要树立“学生无错”、“言者无罪”的意识。学生答错了允许重答,答不完整的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有不同意见允许争论。教师在学生提问、作答时,应尽量保持微笑,态度和蔼,对学生发现、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作的答,哪怕十分幼稚和肤浅,都应尽量给予肯定和鼓励,发掘其中可取的因素,防止从言行上伤害他们的自尊,挫伤其积极性。这样学生在宽松、愉悦、和谐的氛围就会激发敢于探究学习的热情。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急于探究
教学中,教师要花大力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善于把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多种多样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善于提出一些既让学生感到熟悉,又需要动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将学生置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境地,让学生充分感受各种矛盾,积极思维,激起学生寻根问底的心理趋向,产生急于探究的强烈愿望。如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请学生任意列举一个数,结果无论学生举出什么数,我都能快速判断出它能否被2、5整除。而我出题,学生却一下子答不上来。老师为什么如此神速,定有奥妙?学生带着渴求的心态探求其中的规律,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到探究知识的海洋里。又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中,我创设一个这样的故事情境:在青青草原,羊村的村长做了3个大小同样的饼,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喜羊羊1块。沸羊羊看到了说:“我要2块。”村长又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8块,给沸羊羊2块。懒羊羊看到了说:“我要3块。”村长又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12块,给懒羊羊3块。同学们,你知道谁吃得多吗?你知道聪明的村长是用什么方法来满足3只羊的要求,而且又分得公平的吗?在这里,疑问使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好奇心又启发着学生积极探究的热情。
三、创设平台,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要满足儿童这种强烈需要,就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在探究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理解知识,形成能力。
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屏幕出示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请学生说出它们分别是什么图形?仔细观察并思考:1、长方形有几条边?有几个角?2、长方形的边、角有什么特点?正方形呢?通过观察,小朋友都能直观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有部分同学通过观察、思考能猜测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也有同学能说出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我及时表扬鼓励了他们,并抛出下一个问题:刚才大家是用猜测的,现在老师想看你们能不能利用自己手中的材料(长方形纸、正方形纸、直尺、三角板)证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同学们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再一次被激发出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和小组交流。
四、成功体验,增强探究信心
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在学习新知中引导学生“再创造”,体验发现知识的喜悦,在组织练习时也应巧设坡度,不断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实现“跳一跳,摘果子”,同时,尽可能地设计生活情景进行练习,体现数学与生活相伴,让学生感觉自己是“生活的主人”、是“生活的创造者”,使学生对自己充满自豪感,增强探究信心。
如:学习“单价、数量、总价”时,在学生掌握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后,屏幕上出示一家温馨美丽的花店:玫瑰每支3元,康乃馨每支1元,百合每支10元,郁金香每支20元,菊花每支5元。我对学生说:“母亲节快到了,为了感谢我们伟大的母亲,用50元钱,请每一位同学买一束鲜花送给母亲。”学生热情高涨,纷纷拿起笔来,选择不同的计算方法,有的说:“我买11支康乃馨再加1支郁金香1×11 20,需31元,外加一张贺卡5元,共需36元。”有的说:“我买2支百合再加6支玫瑰,2×10 6×3,共需38元。”有的说:“我妈妈喜欢玫瑰,我全买玫瑰,50÷3=16(支)……2(元),还剩2元钱”……在短短的时间里,同学们尽情发挥自己的才智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和应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形成勇于探索的精神。
总之,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结论,习得方法,丰富体验,进而在“再创造”的活动中,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并成为一种习惯。只有让新知成为学生“探究”所得,“创造”所得,这样的教学才是生动的、有成效的,学生才能体会“做”数学的无穷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