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追求的目标。激起课堂波澜是实现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如何激起课堂波澜,实现有效教学呢?本文从情境、幽默、表演、语言、故事等多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
【关键词】 激起; 策略 ;课堂; 有效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平铺直叙、枯燥无味的文章常使读者生厌。语文课堂教学也是一样,照本宣科、平淡无奇的教学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使课堂失去波澜,也谈不上什么有效。如何激起课堂波澜,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实现有效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情境——让学习成为欲望
情境如一把钥匙,只要教师善于运用,就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好的情境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有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因此,全面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情境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求知欲望,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激起解决问题的兴趣。
例如:在讲解《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主题时,通过学生阅读课本和教师讲解,大部分学生都能认识到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但这样教学不能吸引学生,教学效果差。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展示一系列问题:“菲利普夫妇为什么不认自己的亲弟弟?菲利普一家人生活的贫困是谁造成的?当见到穷困潦倒的于勒时如果他们认下于勒,生活将变的什么样?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们面对这种情况,他们将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如果于勒是你的叔叔,你又将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这些问题出来后,课堂立刻涌动起来,学生情绪高涨,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不断涌动思维的火花,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2 幽默——让教学远离枯燥
美国心理学家说过:“幽默是一种最有趣、最有感染力、 最有普遍意义的传递艺术。”若寓幽默于教学中,可融洽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整个课堂教学达到师生和谐、充满情趣的美好境界。生活中没有幽默是乏味的,课堂上没有幽默是枯燥的。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维特洛夫所说:“教育家最重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
例如,“五一”假期间,教师给学生布置适量家庭作业是情理中的事,但学生往往不乐意,还会有一定的抵触情绪。有位教师是这样给学生布置作业的:“过节了,老师没有什么好东西送给同学们,但是大家想要吗?(学生非常兴奋)刚好老师手边有五套针对性极强的模拟题,老师很想送给大家。(学生顿时紧张)不过,老师决定自己留四套,只送给大家一套。大家就不用说老师抠门了,也不用谢老师啦!”其实,教师手头本来就只一套模拟题。但是,经他这样一引导,学生便在笑声中欣然接受了假期作业。
3 语言——让课堂焕发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由此可见,教师的语言艺术是在教学过程中无可替代,举足轻重的。教师要想讲好课,必须讲求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生动的教学语言能把学生引入知识的殿堂,活跃学生的听课情绪,消除学生的紧张和疲乏。教学语言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教学语言有魅力,就等于给课堂教学注入催化剂。
如教师在提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对自己的答案感到不自信时,教师的一句“你真棒”,会使学生的信心大增。又如当学生的回答与正确答案相去甚远时,这时教师亲切和蔼地对他说:“你的思考方式很有特色,但与这个问题的正确思路稍有出入,换一个角度想想,或许会有新发现的。”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给了学生重新思考的信心。也将课堂气氛调节得宽松、融洽、和谐。
4 故事——让课堂充满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做到在课堂上把学生的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结合起来,他们就不会感到疲惫不堪。”有些内容,理论性强,讲多了,讲久了,显得枯燥乏味,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这时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讲一个有趣的故事,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自觉的集中注意力,从而轻松愉快地接受新知识。
例如,在教学谐音双关修辞手法时,讲了这样的故事:乾隆年间,贪官和珅官居尚书,纪晓岚官居待郞,二人不和,但他们都深得皇帝的信任。一天,二人在花园里饮酒,这时,和珅的家人故意牵一条狼狗从旁边走过,和珅故意惊问:“是狼,是狗?”还特地强调一遍“待郞是狗”。纪晓岚马上意识到这是和珅在有意骂他,于是便不假思索地应到:“狼和狗最大的区别是尾巴,下夹是狼,上竖是狗。”同学们听罢,都哈哈大笑。这样,故事讲完了,内容也上完,学生再也没有出现“走神”现象,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新知识。
总之,只有激起课堂波澜,才能保证教师有效地教学、保证学生有效的学习,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
参考文献
[1] 李德忠.《浅谈教师的幽默艺术》
[2] 周伟丽.《谈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收稿日期:2011-12-19
【关键词】 激起; 策略 ;课堂; 有效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平铺直叙、枯燥无味的文章常使读者生厌。语文课堂教学也是一样,照本宣科、平淡无奇的教学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使课堂失去波澜,也谈不上什么有效。如何激起课堂波澜,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实现有效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情境——让学习成为欲望
情境如一把钥匙,只要教师善于运用,就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好的情境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有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因此,全面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情境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求知欲望,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激起解决问题的兴趣。
例如:在讲解《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主题时,通过学生阅读课本和教师讲解,大部分学生都能认识到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但这样教学不能吸引学生,教学效果差。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展示一系列问题:“菲利普夫妇为什么不认自己的亲弟弟?菲利普一家人生活的贫困是谁造成的?当见到穷困潦倒的于勒时如果他们认下于勒,生活将变的什么样?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们面对这种情况,他们将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如果于勒是你的叔叔,你又将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这些问题出来后,课堂立刻涌动起来,学生情绪高涨,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不断涌动思维的火花,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2 幽默——让教学远离枯燥
美国心理学家说过:“幽默是一种最有趣、最有感染力、 最有普遍意义的传递艺术。”若寓幽默于教学中,可融洽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整个课堂教学达到师生和谐、充满情趣的美好境界。生活中没有幽默是乏味的,课堂上没有幽默是枯燥的。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维特洛夫所说:“教育家最重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
例如,“五一”假期间,教师给学生布置适量家庭作业是情理中的事,但学生往往不乐意,还会有一定的抵触情绪。有位教师是这样给学生布置作业的:“过节了,老师没有什么好东西送给同学们,但是大家想要吗?(学生非常兴奋)刚好老师手边有五套针对性极强的模拟题,老师很想送给大家。(学生顿时紧张)不过,老师决定自己留四套,只送给大家一套。大家就不用说老师抠门了,也不用谢老师啦!”其实,教师手头本来就只一套模拟题。但是,经他这样一引导,学生便在笑声中欣然接受了假期作业。
3 语言——让课堂焕发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由此可见,教师的语言艺术是在教学过程中无可替代,举足轻重的。教师要想讲好课,必须讲求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生动的教学语言能把学生引入知识的殿堂,活跃学生的听课情绪,消除学生的紧张和疲乏。教学语言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教学语言有魅力,就等于给课堂教学注入催化剂。
如教师在提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对自己的答案感到不自信时,教师的一句“你真棒”,会使学生的信心大增。又如当学生的回答与正确答案相去甚远时,这时教师亲切和蔼地对他说:“你的思考方式很有特色,但与这个问题的正确思路稍有出入,换一个角度想想,或许会有新发现的。”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给了学生重新思考的信心。也将课堂气氛调节得宽松、融洽、和谐。
4 故事——让课堂充满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做到在课堂上把学生的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结合起来,他们就不会感到疲惫不堪。”有些内容,理论性强,讲多了,讲久了,显得枯燥乏味,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这时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讲一个有趣的故事,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自觉的集中注意力,从而轻松愉快地接受新知识。
例如,在教学谐音双关修辞手法时,讲了这样的故事:乾隆年间,贪官和珅官居尚书,纪晓岚官居待郞,二人不和,但他们都深得皇帝的信任。一天,二人在花园里饮酒,这时,和珅的家人故意牵一条狼狗从旁边走过,和珅故意惊问:“是狼,是狗?”还特地强调一遍“待郞是狗”。纪晓岚马上意识到这是和珅在有意骂他,于是便不假思索地应到:“狼和狗最大的区别是尾巴,下夹是狼,上竖是狗。”同学们听罢,都哈哈大笑。这样,故事讲完了,内容也上完,学生再也没有出现“走神”现象,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新知识。
总之,只有激起课堂波澜,才能保证教师有效地教学、保证学生有效的学习,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
参考文献
[1] 李德忠.《浅谈教师的幽默艺术》
[2] 周伟丽.《谈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收稿日期:2011-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