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是所有语文老师所关注的。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自发自觉发地经常练笔,才能更快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从我的教学经验积累发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主要有以下途径:
一、重视学生写作过程的分析
作文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培养写作能力的一种综合训练。因此,在作文时,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分析写作的过程。
作文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四步:第一步,准备——包括审题、立意、选材和启用积累等;第二步,构思——包括编写作文提纲、组织材料和详略的取舍等;第三步,起草——包括遣词造句、构成篇章等;第四步,定稿——包括内容的增删、结构的调整、文字的修饰和誊抄定稿等。综观上述,学生的写作过程,是由“准备”“构思”“起草”和“定稿”等活动交互进行的循环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作详细分析,使学生弄明白写作的整个过程。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就让他们去描写,去评论无疑是很难的。对三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的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为了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和认识事物的能力,把观察的方法交给学生,在指导学生观察时就注意了指导学生有序的观察,或从上到下,或从远到近,或从左到右,或由表及里,或先景后……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分析和思考,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抓住事物的重点、特点进行细致的深入的观察,并作好观察记录,从而去深刻认识事物。比如 “说话题”,让学生观察一个小物件,说一段话,我就让学生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学生特别感兴趣,作文课时,个个都拿出自己最喜欢的水果,还在相互比较。首先我让学生看一看水果的颜色,从果皮到果肉,再闻一闻水果的味道,接着摸一摸,然后尝一尝。每做一项,就抽一些学生说一说。由于这样一观察,学生便有很多话要说了。最后让学生尝一尝,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水果是什么时候的,有些什么作用。在品尝的过程中,有不少学生和自己的同学,朋友分享自己的美味,这样一来又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想写、乐写
自信心是小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中很重要的心理品质,也是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刚开始学习写作的学生,常常有一种望“文”生畏的心态。故此,教师要想打开学生心里的这个“结”,让学生在每次作文时都想写、乐写,就必须从增强自信心、激发兴趣入手。只要能使学生攻破这一关,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作文教学就能顺利进行了。如:在教三年级学生第一次习作,并没有急着把写作的有关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抓住身边一个活生生的事例,让学生发现了可写之处,自愿完成的。那天早上,我们班有一位学生姗姗来迟,他急促地呼吸声和额头上的汗珠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他家离得很近,不需要累成这样,当我问明原因才得知,搬家第一天的他,来上学的路上坐错了车,一个人从三环路口用了56分钟走到了学校,这让我非常感动,即兴把下面一节的语文课内容换成了习作1,放胆 文练习,我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了这位迟到的学生,让孩子现场提问,了解他当时的想法,并进一步讨论是否认同他这种行为?这节课过的非常快,每个孩子的心灵都受到了触动,第二天,他们纷纷把自己写的日记拿给我看,有的题为《56分钟》、有的题为《迟到的启示》还有的题为《范鹏程历险记》……一篇篇文章字字句句表达了孩子们的心声,我告诉他们,这就是作文,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写出来,让别人对你文章感受兴趣,你就成功了。
四、作业生活化,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生生存》一书中,说了这样一句话;“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而要学生学会学习,首先要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美国教育家华特则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设计更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应尽量还原生活,并设计出与生活相关联的作业,将教学过程中需要内会的知识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总而言之,在重视学生写作过程分析的基础上,要注意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激发起他们写作的兴趣,并有意识的创设写作情景,让学生“海阔天空”地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写作能力,学生就能自觉、尽情地投入到写作中去了。
一、重视学生写作过程的分析
作文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培养写作能力的一种综合训练。因此,在作文时,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分析写作的过程。
作文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四步:第一步,准备——包括审题、立意、选材和启用积累等;第二步,构思——包括编写作文提纲、组织材料和详略的取舍等;第三步,起草——包括遣词造句、构成篇章等;第四步,定稿——包括内容的增删、结构的调整、文字的修饰和誊抄定稿等。综观上述,学生的写作过程,是由“准备”“构思”“起草”和“定稿”等活动交互进行的循环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作详细分析,使学生弄明白写作的整个过程。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就让他们去描写,去评论无疑是很难的。对三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的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为了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和认识事物的能力,把观察的方法交给学生,在指导学生观察时就注意了指导学生有序的观察,或从上到下,或从远到近,或从左到右,或由表及里,或先景后……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分析和思考,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抓住事物的重点、特点进行细致的深入的观察,并作好观察记录,从而去深刻认识事物。比如 “说话题”,让学生观察一个小物件,说一段话,我就让学生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学生特别感兴趣,作文课时,个个都拿出自己最喜欢的水果,还在相互比较。首先我让学生看一看水果的颜色,从果皮到果肉,再闻一闻水果的味道,接着摸一摸,然后尝一尝。每做一项,就抽一些学生说一说。由于这样一观察,学生便有很多话要说了。最后让学生尝一尝,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水果是什么时候的,有些什么作用。在品尝的过程中,有不少学生和自己的同学,朋友分享自己的美味,这样一来又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想写、乐写
自信心是小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中很重要的心理品质,也是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刚开始学习写作的学生,常常有一种望“文”生畏的心态。故此,教师要想打开学生心里的这个“结”,让学生在每次作文时都想写、乐写,就必须从增强自信心、激发兴趣入手。只要能使学生攻破这一关,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作文教学就能顺利进行了。如:在教三年级学生第一次习作,并没有急着把写作的有关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抓住身边一个活生生的事例,让学生发现了可写之处,自愿完成的。那天早上,我们班有一位学生姗姗来迟,他急促地呼吸声和额头上的汗珠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他家离得很近,不需要累成这样,当我问明原因才得知,搬家第一天的他,来上学的路上坐错了车,一个人从三环路口用了56分钟走到了学校,这让我非常感动,即兴把下面一节的语文课内容换成了习作1,放胆 文练习,我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了这位迟到的学生,让孩子现场提问,了解他当时的想法,并进一步讨论是否认同他这种行为?这节课过的非常快,每个孩子的心灵都受到了触动,第二天,他们纷纷把自己写的日记拿给我看,有的题为《56分钟》、有的题为《迟到的启示》还有的题为《范鹏程历险记》……一篇篇文章字字句句表达了孩子们的心声,我告诉他们,这就是作文,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写出来,让别人对你文章感受兴趣,你就成功了。
四、作业生活化,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生生存》一书中,说了这样一句话;“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而要学生学会学习,首先要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美国教育家华特则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设计更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应尽量还原生活,并设计出与生活相关联的作业,将教学过程中需要内会的知识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总而言之,在重视学生写作过程分析的基础上,要注意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激发起他们写作的兴趣,并有意识的创设写作情景,让学生“海阔天空”地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写作能力,学生就能自觉、尽情地投入到写作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