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特色和重要任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让学生去感知文本中所蕴含美的情感、美的趣味、美的理想,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用美的形式激发起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才能充分开发他们的智力,激励他们去学习,让他们从学习中得到快乐。
一、挖掘语文课本中的美育
语文课本本身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每篇课文都蕴含着美,几乎涉及美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如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和人性美。这些美都是以语言文字为信息载体的。课文是书面语言的海洋,里面的语言形式数不胜数。修辞上,有生动、贴切的比喻;有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的排比;有形象、巧妙的拟人;有精炼的一语破的,有工整的,充满韵律的对偶及雅俗共赏的诙谐和幽默……,可以说,各种形式各种风格的语言应有尽有,给人美的享受。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中有这样一段话:“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他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作者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树拟作人,使读者更形象地感受到杨梅树的美好和可爱。
二、古诗词中的景物美
1、景美。诗词中之景,熔铸了诗人的灵性和艺术创造才能,是诗人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对现实之景的描绘,其美更令人心旷神怡。如李白《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举手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其境界,气势和色彩,这绝非实际的高山庙堂可比的。
诗词中之美景,绚烂多姿,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陆游的“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杜牧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等。
2、物美。诗词中之物,既有物的特征,又有人的情态,亦物亦人。诗词中之物正是这样。例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青气满乾坤。”诗人借咏梅而方志,赞颂了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表达了深蕴心底的浩然正气。
3、形神兼备。咏物之诗词,或以形写神,或以神写形,形神兼备。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最是“遗貌取神”,“离形得似”的佳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一个“俏”字提契全篇,使梅花的形象栩栩如生,冰天雪地,她俏对严寒,春天将至,她俏为报春,山花烂漫,她俏伴群芳。她俏得坚强,俏得高尚,俏得伟大。词篇在对梅花坚强、高洁、乐观的神态映照中,折射出作者的高尚品格和鲜明性格。
三、开展课外活动,在大自然中吟诗引句,去感受美、创造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大自然是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的绿色课堂。”是的,大自然是绚丽多姿的,到处都有美的足迹。春天来了,柳树抽出了新绿的柳枝,孩子们呤出:“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田野里,孩子们尽情地放飞五彩的风筝,体味“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愉悦。在夏季,新荷尖角出水,蜻蜓萦绕之时,把孩子领到池边观赏,在那蜻蜓站立荷尖的瞬间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诗句,惬意怡神。秋天,金风送爽,层林尽染。拾级而上,于萧瑟的秋风中惊艳“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绚丽。冬天,去品味“风雪夜归人”的温馨,感叹梅花“凌寒独自开”的高洁,美不胜收,妙不可言。
一、挖掘语文课本中的美育
语文课本本身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每篇课文都蕴含着美,几乎涉及美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如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和人性美。这些美都是以语言文字为信息载体的。课文是书面语言的海洋,里面的语言形式数不胜数。修辞上,有生动、贴切的比喻;有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的排比;有形象、巧妙的拟人;有精炼的一语破的,有工整的,充满韵律的对偶及雅俗共赏的诙谐和幽默……,可以说,各种形式各种风格的语言应有尽有,给人美的享受。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中有这样一段话:“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他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作者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树拟作人,使读者更形象地感受到杨梅树的美好和可爱。
二、古诗词中的景物美
1、景美。诗词中之景,熔铸了诗人的灵性和艺术创造才能,是诗人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对现实之景的描绘,其美更令人心旷神怡。如李白《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举手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其境界,气势和色彩,这绝非实际的高山庙堂可比的。
诗词中之美景,绚烂多姿,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陆游的“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杜牧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等。
2、物美。诗词中之物,既有物的特征,又有人的情态,亦物亦人。诗词中之物正是这样。例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青气满乾坤。”诗人借咏梅而方志,赞颂了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表达了深蕴心底的浩然正气。
3、形神兼备。咏物之诗词,或以形写神,或以神写形,形神兼备。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最是“遗貌取神”,“离形得似”的佳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一个“俏”字提契全篇,使梅花的形象栩栩如生,冰天雪地,她俏对严寒,春天将至,她俏为报春,山花烂漫,她俏伴群芳。她俏得坚强,俏得高尚,俏得伟大。词篇在对梅花坚强、高洁、乐观的神态映照中,折射出作者的高尚品格和鲜明性格。
三、开展课外活动,在大自然中吟诗引句,去感受美、创造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大自然是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的绿色课堂。”是的,大自然是绚丽多姿的,到处都有美的足迹。春天来了,柳树抽出了新绿的柳枝,孩子们呤出:“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田野里,孩子们尽情地放飞五彩的风筝,体味“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愉悦。在夏季,新荷尖角出水,蜻蜓萦绕之时,把孩子领到池边观赏,在那蜻蜓站立荷尖的瞬间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诗句,惬意怡神。秋天,金风送爽,层林尽染。拾级而上,于萧瑟的秋风中惊艳“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绚丽。冬天,去品味“风雪夜归人”的温馨,感叹梅花“凌寒独自开”的高洁,美不胜收,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