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在追求“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语文课的效率?用一句话概括起来,那就是:“教”应求其精。即:教学内容要“精”;教学步骤要“精”;教学方法要“精”。
【关键词】课改教学 应求其精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5-0113-01
语文教学这块园地中,在追求“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语文课的效率?用一句话概括起来,那就是:“教”应求其精。所谓“教”应求其精,就是指教师在吃透大纲,抓住重点,把握难点的前提下,审慎取舍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恰当选择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去完成课堂教学的有效工作量。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该在“精”字上下功夫。
一、教学内容要“精”
语文课文中的知识信息,可谓兼容并蓄,包罗万象,如若眉毛胡子一把抓,那是不可能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率的。所以,师首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取舍,选准精讲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教的重点、学的难点、答的疑点。为此,在课堂操作中,决不能面面俱到,而宜抓住主要矛盾,精心点拨重点问题,尽量不搞重复劳动,加快教学的节奏。课堂教学最主要的特点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教学效率的高低,常常取决于对话过程中的有效程度。所以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教师在选择精讲点时,应立足于学生的思维层次,去捕捉学生的难点,对症下药,以提高对话交流的有效率。
二、教学步骤要“精”
优化精讲的环节,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在明确教学情景和精讲目的、任务以后,为了在最少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效果,在教学中,我设计的教学环节和优化组合“定式”为三步:初读→精读→总结。
1.初 读
略读就是让学生直接接触课文,使所学课文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知觉整体,为后面的重点品读铺路。它的一般任务是:①初步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或文章的基本结构;②感性了解文章的主体特色;③初步或部分解决生字词。初读是一种轮廓式的阅读,其方式是快速的,但在这快速阅读过程中形成的感性认识,到了品读阶段,其本身也会变得真切而具体,感知阶段心灵瞬间的感受也会变得更为深刻而准确。
2.精 读
精读就是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对所选精讲点进行局部的重点突破,边读边细细品味、揣摩,以达到落实必备的语文知识,培养思维能力,积累文化底蕴的目的。指导学生精读,一要指导他们掌握一些必要的精读方法,如逐字认读,不能错认或漏认,会辨析词句的表面含义与深层含意以及感情与特点,会对读物做出客观评价等;二要指导他们自我培养细读精思的态度和习惯,培养对读物的敏锐语感;三要指导他们把精读学习和提高自身的思维品质紧密结合起来。决不能就事论事。“阅读就是思维”,抓住思维品质,阅读与深究才成为可能,同时也促进自身思维品质的全面发展(包括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流畅性、新颖性等);四要指导他们尽可能从读物中汲取丰富的知识、思想和语言营养;五要指导他们在精读过程中学会圈、划、评、记等阅读本领,这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学问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3.总 结
这一层次,主要是在品读课文后,再统览全文,对文章精华,在更高的层次上再度概括、总结。因为在初读、精读过程中涉及的内容还是较广的,有教学的重点、学习的难点、答题的疑点,也有非重点的内容,通过重点的归纳、梳理,使重点更明确,知识更精要,印象更深刻,进入认识的更高层次,以求精读教学的成效。
三、教学方法要“精”
要达成真正意义上的精讲,必定要借助确有成效的方法。下面仅谈微观操作中采用的三点。
1.听记预习法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有其长处,可就时代性,可读性而言,虽然比较新,但自觉预习阅读的学生并不多,兴趣也不大,学生课前不预习阅读,内容都不熟悉,学生能力的培养就架空了,整个教学过程是难以上档次的。为此在学生预习这个环节上,要变单打一为多功能,力求预习的收效,同时又一举多得。我的方法是:有的课文以听促读。设计一些题目,用于上课前的检查,要求学生听记,相互检查、评分。因听记答题实行闭卷,如果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悉,听记能力再强也无法进行。有的课文以说促读。让学生复述、改编故事,上课前让学生即席表演。有的课文以写促读。让学生设计预习题目,教师挑选其中出色的作为全班共同的预习题。
2.讲解简化法
要实施课堂教学的“轻负担、高质量”,亟需纠正的是事无巨细满堂灌,尽量减少师生的无效劳动。简化教师的讲解,要求教师以简练、简要的教学内容和手段,让学生掌握所学的重点、难点,腾出更多的时间,引导学生去深入,去推敲,以达到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之目的。
3.多媒体运用法
语言文字是描绘客观事物的符号,这是比较抽象的。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的限制,有时很难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给理解课文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电教多媒体可提供“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表象,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东西,使学生将文字符号与客观事物联系起来理解,化难为易。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得建立“大语文”的思想,要有“一切皆可为语文所用”的意识,从而在视、听、读所接触到的五彩斑斓的世界里,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积累文学底蕴,提高运用语文这门工具的能力。
【关键词】课改教学 应求其精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5-0113-01
语文教学这块园地中,在追求“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语文课的效率?用一句话概括起来,那就是:“教”应求其精。所谓“教”应求其精,就是指教师在吃透大纲,抓住重点,把握难点的前提下,审慎取舍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恰当选择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去完成课堂教学的有效工作量。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该在“精”字上下功夫。
一、教学内容要“精”
语文课文中的知识信息,可谓兼容并蓄,包罗万象,如若眉毛胡子一把抓,那是不可能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率的。所以,师首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取舍,选准精讲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教的重点、学的难点、答的疑点。为此,在课堂操作中,决不能面面俱到,而宜抓住主要矛盾,精心点拨重点问题,尽量不搞重复劳动,加快教学的节奏。课堂教学最主要的特点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教学效率的高低,常常取决于对话过程中的有效程度。所以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教师在选择精讲点时,应立足于学生的思维层次,去捕捉学生的难点,对症下药,以提高对话交流的有效率。
二、教学步骤要“精”
优化精讲的环节,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在明确教学情景和精讲目的、任务以后,为了在最少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效果,在教学中,我设计的教学环节和优化组合“定式”为三步:初读→精读→总结。
1.初 读
略读就是让学生直接接触课文,使所学课文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知觉整体,为后面的重点品读铺路。它的一般任务是:①初步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或文章的基本结构;②感性了解文章的主体特色;③初步或部分解决生字词。初读是一种轮廓式的阅读,其方式是快速的,但在这快速阅读过程中形成的感性认识,到了品读阶段,其本身也会变得真切而具体,感知阶段心灵瞬间的感受也会变得更为深刻而准确。
2.精 读
精读就是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对所选精讲点进行局部的重点突破,边读边细细品味、揣摩,以达到落实必备的语文知识,培养思维能力,积累文化底蕴的目的。指导学生精读,一要指导他们掌握一些必要的精读方法,如逐字认读,不能错认或漏认,会辨析词句的表面含义与深层含意以及感情与特点,会对读物做出客观评价等;二要指导他们自我培养细读精思的态度和习惯,培养对读物的敏锐语感;三要指导他们把精读学习和提高自身的思维品质紧密结合起来。决不能就事论事。“阅读就是思维”,抓住思维品质,阅读与深究才成为可能,同时也促进自身思维品质的全面发展(包括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流畅性、新颖性等);四要指导他们尽可能从读物中汲取丰富的知识、思想和语言营养;五要指导他们在精读过程中学会圈、划、评、记等阅读本领,这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学问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3.总 结
这一层次,主要是在品读课文后,再统览全文,对文章精华,在更高的层次上再度概括、总结。因为在初读、精读过程中涉及的内容还是较广的,有教学的重点、学习的难点、答题的疑点,也有非重点的内容,通过重点的归纳、梳理,使重点更明确,知识更精要,印象更深刻,进入认识的更高层次,以求精读教学的成效。
三、教学方法要“精”
要达成真正意义上的精讲,必定要借助确有成效的方法。下面仅谈微观操作中采用的三点。
1.听记预习法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有其长处,可就时代性,可读性而言,虽然比较新,但自觉预习阅读的学生并不多,兴趣也不大,学生课前不预习阅读,内容都不熟悉,学生能力的培养就架空了,整个教学过程是难以上档次的。为此在学生预习这个环节上,要变单打一为多功能,力求预习的收效,同时又一举多得。我的方法是:有的课文以听促读。设计一些题目,用于上课前的检查,要求学生听记,相互检查、评分。因听记答题实行闭卷,如果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悉,听记能力再强也无法进行。有的课文以说促读。让学生复述、改编故事,上课前让学生即席表演。有的课文以写促读。让学生设计预习题目,教师挑选其中出色的作为全班共同的预习题。
2.讲解简化法
要实施课堂教学的“轻负担、高质量”,亟需纠正的是事无巨细满堂灌,尽量减少师生的无效劳动。简化教师的讲解,要求教师以简练、简要的教学内容和手段,让学生掌握所学的重点、难点,腾出更多的时间,引导学生去深入,去推敲,以达到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之目的。
3.多媒体运用法
语言文字是描绘客观事物的符号,这是比较抽象的。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的限制,有时很难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给理解课文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电教多媒体可提供“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表象,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东西,使学生将文字符号与客观事物联系起来理解,化难为易。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得建立“大语文”的思想,要有“一切皆可为语文所用”的意识,从而在视、听、读所接触到的五彩斑斓的世界里,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积累文学底蕴,提高运用语文这门工具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