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北高原,那些孤寂的烽燧

来源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ka8889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走在空旷辽远的晋北高原,秋天的庄稼长势良好,金黄的玉米,火红的高粱,五彩的藜麦,鲜艳的辣椒,就连深藏在泥土之下的土豆也蠢蠢欲动。秋来了,来得及时,来得痛快,来得张扬。远山近树,三两行人,有风悄悄游走蔓延,整个大地浸润在泥土的芬芳和雨后的清丽之中。
  抬眼望,河岸边,山梁上,农田旁,戈壁中,沙漠里,那一座座茕茕孑立,傲气十足,即将倾颓的烽火台,它们相隔不远不近,不高不低,占据显眼的地理位置,俯瞰着走廊的大小村庄,用衰微的身躯依旧守护着大地,坚守着千百年来的信诺,仿佛是一个个垂暮老人,用即将消失的生命呵护着自己的子孫。它们有章可循,不远不近,或是巧妙设置,让你叹为观止。虽是黄土筑就,但如铁似钢,历经风雨侵蚀,依旧铁骨铮铮。外表裹满褐黄色的斑点,历史的沧桑,显得格外深沉,别样坚贞。烽火台在忻州、朔州、大同一带随处可见,小时候非常好奇,当杏花盛开,苦菜花儿摇曳,一群儿童爬上山梁,用叠罗汉的方式爬上烽火台,登高望远,当一回古代的戍卒,兴致来临,还会拾一些柴草,点燃在早已熄灭狼烟的烽火台之上。那种壮观,那种自豪,在我心中激荡不已。初冬的一场雪,塞外银装素裹,大地一片银白,在烽火台旁打雪仗别有一番情趣。
  长大后从军西北边塞,跨过黄河,穿越河西走廊,翻越天山,走向遥远的边疆,从飞驰而过的火车窗户外,看见过更多、更大的烽火台,他们紧随汉长城、明长城,断断续续,一路向西,历经风吹雨打,早已残破不堪,孤零零地矗立在大漠、戈壁,犹如一只只落伍的大雁,充满了忧伤和感叹。那一座座有名字的,没名字的烽燧,见证过历史更迭,洗礼过刀光剑影,体味过铁血柔情,贯看古今,延续至今,如一部古旧的典籍,给你娓娓讲述历史的变迁,向你倾诉世事的沧桑。
  山西北部在古代本是边关要塞,匈奴、突厥、鲜卑一次次南下袭扰,虽然百姓遭殃,但也促进了生产发展,民族交融。元朝之际,蒙古人南下;明代边患不断,鞑靼、瓦喇人经常袭扰。听老人传言,烽火台的功能主要是传情报信,来自北方的军情,利用白天燃烟,夜晚放火,随着一个个烽火台快速传递,好让老百姓做好准备,躲避战祸。晋北一带的烽燧大多是明朝时期的,遥想当年,古老而神圣的大地,狼烟四起,烽火连天,号角响起,鼓角争鸣,狂风裹着猎猎战旗,跃马扬鞭,两军交战正酣。如今,雄伟的山梁依旧,流水依旧,两千多年的往事,已被如血残阳抹杀,只留下一声沉重的叹息。
  落日之际,彩霞满天。望着突兀在山梁之上的一座烽火台,心生用脚步丈量它的想法。顺着河畔穿梭在杂草丛生的山路上,隐隐约约能看得出来,通往烽火燧古道的遗迹。这座烽火台太古老了,抑或只是一座黄土堆,但风骨依旧,烽火台旁边生长着一株倔强的榆树,在干旱少雨的大西北,它硬是顽强地活了下来,我在一本杂志上曾看到过这幅照片,今天亲眼目睹,不禁心生敬畏,是啊!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一个树就是一个人,一个人的出生自己做不了主,但顽强生存,拼死一搏,争取荣光是应该的。也是在一个落日余晖洒满天的黄昏,几个古代兵卒,守卫在烽火台旁。他们目视前方,若有所思,警觉地观察着来自北方的战情,时而孤寂地望着汾河潺潺流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思乡的眼泪,他们默默无言,两行清泪挂在脸颊,轻轻滴落在大地之上,须臾被脚下的黄土吞噬,不留一点痕迹。“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是卫国戍边的豪情壮志,感染了他们,舍弃家中父老,走向使命担当。他们在踏上戍守烽火台的那一刻起,就置生死于外,化作一杯黄土,一捧黄沙,一棵榆树。
  眼前的这棵老榆树,虽死犹生,向死而生。枝干遒劲,彰显出凌凌风骨,不久的将来,它将死亡,不再抽枝发芽,它也许是烽火台旅途中的一名过客,一如从前的戍卒。烽火燧见证了它的落地生根,它的茁壮成长,它的枝繁叶茂,它的老态龙钟,它的风烛残年……时光流逝,岁月沧桑,这个守卫烽火台的旅伴,彼此相偎,或许在暗夜里,诉说着自己的历程,观望着世间的繁华,畅想着希望和未来。
  我静静地站在烽火台旁,像一个从前的戍卒,静立在这块被凄风苦雨捶打,被时间老人抚摸过的土地上。苍穹之上,明月升起,一声汽笛嘶鸣,高铁长龙呼啸而过,走向远方,此刻我恍然大悟,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每个人都是匆匆过客。奔波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忘记过去,活在当下,不惧明天。
其他文献
我喜欢文学,先是从喜欢老师在作文中的点评语开始的,委婉、中肯,还带着鼓励。平素老师是非常严肃的,在评语里则呈现出温柔耐心的另一面,这让我感觉文字表达实在是太美了。后来红色批语由一行变为一段,由一段变为一篇,点评内容多了表扬。我经常写,写的多,需要的纸张也多。我的班主任冯老师经常送一些本子给我用。他不仅把我的作文读给班里的同学们听,还在别班老师面前夸赞我写的好,引的别班同学也相互传看学习,我成了全校
期刊
天气一暖和起来,我们这座北方小城的路边,便簇涌出了一摊又一摊下棋的人们。这也是许多退休抑或打工者打發时光的好方式。那种北方汉子特有的吆五喝六声,像是迎接这久违的春天一样,随着棋摊而鲜活着这个城市的视野。  得空时,我也不由地凑到棋摊前,不仅仅是因为博弈时的那种思筹与激烈,更多的是喜欢那种众人围观时的氛围。只见,下棋者凝思、出棋,观棋者也仿佛置身于棋局中,都在为下棋者出谋划策,捏着一把汗。  这样的
期刊
黄花干菜、黄花酱、黄花饼、黄花化妆品……琳琅满目的黄花产品令人目不暇接。时值冬日,在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唐家堡村黄花种植基地,记者虽然没有看到遍地黄花的美景,但从种类丰富的黄花产品上,看到了农民持续增收致富的希望所在。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州区唐家堡黄花种植基地考察时指出,乡亲们脱贫后,我最关心的是如何巩固脱贫、防止返贫,确保乡亲们持续增收致富。希望把黄花产业保护好、发展好,做成
期刊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和衷共济,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从1月26日开始,国药同煤总医院前后累计派出5批23名优秀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其中13名队员入驻国药同煤总医院定点援助医院——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在这场与病魔抗争、为生命接力50多天的战“疫”中,国药同煤总医院援仙队员与仙桃医务工作者共同筑起了抗击疫情的铜墙铁壁,也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如今离仙7月有余,带着对仙桃
期刊
大同地区自古就是边地僻壤,远离中原地区,大多数时候是北方少数民族活动的地区。当年的大同叫平城,平城自赵国设郡,才开始有了正式的行政建置。不过那时虽然设了郡,估計也是从形式上有了管辖权而已,未必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郡,反正从历史书上看不到更多关于那时平城的描述。直到拓跋鲜卑族在此建都,并逐渐扩张壮大,平城终于成为了当时北方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拓跋鲜卑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民族,最早居住在东北嫩江西岸支
期刊
现在想想,我们那时弹大豆不亚于现在孩子们合伙打手机游戏,上瘾得很。  供我们游戏的大豆,其实有一个很形象生动的大名——蚕豆。只是因为它的体积远比黄豆、黑豆、绿豆大得多,长辈们就喊它大豆,我们也就跟着叫了起来。对于它的这一特点,我有时喜欢,有时讨厌。喜欢是因为它的个头跟我们的手指肚差不多,太适合用手指弹了,好像是专门长出来供我们把玩的;讨厌是因为它泡发的时间太久,至少得三天——这无疑延迟了我们弹大豆
期刊
在今天几乎没有人会怀疑《龙门二十品》的艺术价值和美学理念,它也自成体系,成为碑学系统重要的一个分支。在龙门的书法美学系统中,各种艺术风格呈现放射型发展的态势。从汉碑的经典又转换为龙门碑刻的非经典,碑学的美学维度得到了很大的拓展。经过历史的沉淀,龙门碑刻也逐渐被经典所接纳,成为书法史上一個独特的标杆。龙门碑刻的最大特点就是鲜卑拓跋族异质文化的介入,在与汉文化的整合过程中,具有了一种与汉族文化中整饰特
期刊
为什么那不勒斯以披萨闻名?为什么保加利亚到处都售卖酸奶?为什么贵州人爱吃酸,湖南人爱吃辣?为什么宁波绍兴一带对“臭”“霉”的食物着迷?许多的为什么或许并没有确凿的答案,也不是每一种饮食的癖好都能解释清楚,但地域特征和历史渊源总会为我们的好奇心提供线索。  比如我们说武汉地处小麦和水稻的复合地带,这座早餐之都的丰富性就来源于两种文化的融合。比如麦粟地带的关中地区面食为何好吃?关中平原是钙质黄壤,小麦
期刊
我是在一个傍晚走进大同鼓楼西街的纯阳宫的。不记得什么季节了,印象中,风柔柔地吹过街面,巷子里一片安静,连空气中都氤氲着城市的古旧。  许多年前我便知道,大同纯阳宫也称“吕祖庙”或“吕祖观”,是塞北很著名的一处道教场所。据说,与晋南的芮城永乐宫、晋中的太原纯阳宫,并称山西三大纯阳宫,在道教中声名煊赫。  那个时候,大同古城正开始实施规模空前的保护修复工程,许多地方的工程已经展开,但纯阳宫所在的那一片
期刊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大同市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强化军令状、交总账意识,攻坚克难、硬拼实干,以战时“七个一”工作机制,逐月逐季推动落实。到2018年年底,阳高、云州、灵丘3个县区脱贫摘帽。到2019年年底,天镇、广灵、浑源3个县脱贫摘帽,剩余贫困人口4734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3%。到2020年5月底,全市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6067元。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