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城, 辉煌从那一年开始

来源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tdongw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同地区自古就是边地僻壤,远离中原地区,大多数时候是北方少数民族活动的地区。当年的大同叫平城,平城自赵国设郡,才开始有了正式的行政建置。不过那时虽然设了郡,估計也是从形式上有了管辖权而已,未必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郡,反正从历史书上看不到更多关于那时平城的描述。直到拓跋鲜卑族在此建都,并逐渐扩张壮大,平城终于成为了当时北方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拓跋鲜卑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民族,最早居住在东北嫩江西岸支流甘河上源的大兴安岭,那时似乎不叫大兴安岭,史书上说叫大鲜卑山,或者说大鲜卑山是大兴安岭某一段的名称,也有可能。后来的某个时间段,有人从一个叫嘎仙洞的地方,发现了刻石文字,似乎更加证实了他们最早生活的地方就在这里。从这个地方出发,经过几代人的不断跋涉迁徙,特别是从东汉前期到后期,经过高山深谷、九难八阻的两次大迁徙,他们终于来到了阴山一带。阴山一带是中原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毗邻聚居的地方,通过与汉族不断地交流互通,这个种族逐渐感受到了长久以来形成的先进中原文化元素,并建立了具有一定国家性质的部落联盟——代国。
  中原大地,英雄辈出,争战不断,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北方草原地区也是,不同的人群相互杀伐,不同的种族在争夺土地和人口的过程中,彼消我长,你强我弱,在这块土地之上,成就着一个个英雄,也失落着一代代背影。鲜卑拓跋族的继任者拓跋珪,在经历了一次次奋起与一次次的逃亡之后,于公元386年纠集拓跋各部在牛川重建了代国,并即代王之位。但这不是他的目的,曾经长期流落中原的拓跋珪,他的思想早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拓跋民族概念,他和他的追随者们长期受到中原汉文化的熏陶和感染,逐渐产生了抛弃传统生活模式,建立国家的想法。
  “我们不想再像牛羊一样迁徙。”
  “我们不想再像云一样飘荡。”
  于是他们从“部族”的小概念里走出来,谋定了更大的概念,那就是“国”。
  公元398年,拓跋珪诏有司定国号为魏,这是他与过去割裂的重要开始,也是走向中原意义上的国家的第一步。有国必有都,定国号为魏后,拓跋珪开始了他为大魏建都的计划。从种种迹象来看,拓跋珪的远大理想根本就不仅仅局限在贫瘠偏远的北方,他的目光飘过了一座山头,又飘过一座山头,他的目光飘过了若干座山头和若干条河流。为此,经过了精心的考察和思索,他认为盛乐位于北方大漠之南,已经不适合再作都城,为了建立体现中华文化特色的大都城,他派人选择了好多地方,并派大臣莫题去长安、洛阳、邺城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还命莫题以邺城为模本,作出了建都规划。经过一番抉择,他认为平城最为合适,平城位于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结合带,有利于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过渡。平城三面环山,关隘险要,北边地形复杂,进可攻退可守,有利于防卫。而且平城地区地处相对平缓的盆地,周围河流纵横,土地肥沃,物产相对比较丰富。作出了决定后, 一定就会一帆风顺,所谓习惯,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已经相对固定的东西,想要改变何其艰难。要让一个部族和一群老人一下子改变生活方式,也不是容易的。估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拓跋珪与传统、固守传统的人进行了激烈的斗争。最终在这一年的七月,刚刚宣布国号为魏后,拓跋珪就带领宫庭人等、大小官员、依附的百姓,赶着牛羊驴马,从盛乐走向平城。拓跋珪建立的北魏从迁都平城开始,就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首先他让官员做了对于一个国家、对于一个都城非常重要的几件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
  当时的平城,是秦汉时代留下的县城,不仅规模很小,而且经过多年来不断地战争破坏,根本没有像样的结构和建制。“空荡荡大地一片真干净”,在一个相对简单、相对空旷的土地上,更容易创造出有自己特色的作品来。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以不久即皇帝位的拓跋珪为代表的北魏王朝全面开始设计他们理想中的帝国之都。平城建都先后用了三年的时间,在汉平城西侧建起天文殿、天安殿、天华殿。接着,在三个大殿之东北,建起了紫极殿和配殿玄武楼、凉风殿。同时,建起了宫城城墙,并筑一高三十多米的白台。在三大殿的西边,建起了西宫,在宫城的北面修筑了鹿苑,建起了高高的鹿苑台。这样大约经过了六年多的时间,在平城宫的建设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后,沿着中轴线在宫城之南筑了外城,也就是京城。
  北魏都城可以说规模宏大,京畿东至代郡,西至善无,南极阴馆,北尽参合;郊甸东到上谷军都关,西到黄河,南至中同隘门塞,北到五原,地方千里,一望无际,成为一座颇具帝王气象的大都城。如此一说,平城已经远不是一个简单的城市,而是一片由人众铺洒开的群聚疆域,难怪当年的平城人口号称“百万之众”。自此,平城开始了它集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辉煌繁荣的大都会时代。
其他文献
挖金湾就是大同矿务局的八矿,八矿就是挖金湾。挖金湾是我永远难以忘记的一个地方,这里承载着我少年时代的梦想,也是产生我最初炽热的纯真爱情的地方。年少时的点点滴滴的生活记忆都在这个温暖而陡峭狭窄的地方流淌着。  在这个地方尽管生活的时间不长,仅仅三四年,但常有印象深刻的点点滴滴事情生灵活现地浮现在脑海中。和它分别已经20余年了,但它似乎在耳边和眼前从未消失过,身边也不时有来自这里的人或者有关它的消息都
期刊
法华寺位于大同古城和阳门内和阳街北侧,寺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75亩。根据清道光十年(1830)的《大同县志》记载,此寺,“明时建,久废,砖塔存。”可知法华寺始建于明代。法华塔是寺的中心,是我市现存唯一一座覆钵式琉璃喇嘛塔。  2008年,在我市名城保护工程实施中,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源自早期藏传佛教的珍贵遗存,法华寺得以原址保护修复。保护修复工程以白塔为中轴线,整体院落前移至和阳街大槐树下,使古木大
期刊
《封和突墓志铭》,宣武帝正始元年(504年)刊。碑青黑色石灰岩,碑有座,高42厘米,宽32厘米,书刻12行,每行12字,共141字。1981年秋出土于大同城西小站村花圪塔台封和突墓,现藏于大同市博物馆。  碑文:  屯骑校尉、建威将军、洛州刺史、昌国子封使君墓志铭。  屯骑校尉、领都牧令昌国子,公姓封,字和突,恒州代郡平城人也。昊天不弔,春秋六十有四,以景明二年春正月薨于官。帝用震悼,遣使即柩,赠
期刊
和一只狼的相遇  在晋北初夏,我用镜头摄掠原野的生机。记忆中的河湾依然婀娜,几棵河柳风韵正浓。一只七彩的锦鸡在温暖的阳光下随风独舞,它华丽的盛装就像原野的花朵,让我童年的幻觉幡然省悟,记忆里绚烂的色彩链接了多少诗意,就像这空气里淡淡的甜。  我的思绪无边无际地蔓延开来...  大地的青春融不开我心头那一抹流淌着的绿,意映卿卿天籁之音来自白云垂暮。  一只狼,一个久违的故友。他站在不远处灌木丛的边缘
期刊
1952年冬天我还不到5岁,面对生活困境,爹妈艰难做出决定:从大同城回回巷迁出,搬到40里外的口泉镇居住。  为啥说决定艰难?主要是爹妈对大同城的感情特别深。爹17岁时便从原平崞阳来到大同城里學习做买卖,在关南人开的一家面铺里当伙计一干就是30来年,并娶妻生子。爹简直就是精通古城四大街八小巷72条绵绵巷的“大同通”。 我妈对古城更是不舍啊!她出生在大同古城南城墙内以东的云路街,出嫁后曾在大东街靠南
期刊
日前,第十二届平谷西柏店菊花美食文化季暨第八届大美平谷水墨周庄书画展在位于北京市平谷区大兴庄镇周庄子村湿地公园举办。展厅专属区域的“幸福结菊——千年结艺特展”引起众多游客的关注,匠心朴素、典雅精美的结艺作品深受人们欢迎。  结艺展由北京市平谷区大兴庄镇和山西省大同市服饰文化历史博物馆联合举办。展品从博物馆精选而出,与此次菊花展高度融合,相得益彰,体现了“结”与“菊”(结局)美好的寓意。“大同结艺”
期刊
我喜欢文学,先是从喜欢老师在作文中的点评语开始的,委婉、中肯,还带着鼓励。平素老师是非常严肃的,在评语里则呈现出温柔耐心的另一面,这让我感觉文字表达实在是太美了。后来红色批语由一行变为一段,由一段变为一篇,点评内容多了表扬。我经常写,写的多,需要的纸张也多。我的班主任冯老师经常送一些本子给我用。他不仅把我的作文读给班里的同学们听,还在别班老师面前夸赞我写的好,引的别班同学也相互传看学习,我成了全校
期刊
天气一暖和起来,我们这座北方小城的路边,便簇涌出了一摊又一摊下棋的人们。这也是许多退休抑或打工者打發时光的好方式。那种北方汉子特有的吆五喝六声,像是迎接这久违的春天一样,随着棋摊而鲜活着这个城市的视野。  得空时,我也不由地凑到棋摊前,不仅仅是因为博弈时的那种思筹与激烈,更多的是喜欢那种众人围观时的氛围。只见,下棋者凝思、出棋,观棋者也仿佛置身于棋局中,都在为下棋者出谋划策,捏着一把汗。  这样的
期刊
黄花干菜、黄花酱、黄花饼、黄花化妆品……琳琅满目的黄花产品令人目不暇接。时值冬日,在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唐家堡村黄花种植基地,记者虽然没有看到遍地黄花的美景,但从种类丰富的黄花产品上,看到了农民持续增收致富的希望所在。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州区唐家堡黄花种植基地考察时指出,乡亲们脱贫后,我最关心的是如何巩固脱贫、防止返贫,确保乡亲们持续增收致富。希望把黄花产业保护好、发展好,做成
期刊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和衷共济,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从1月26日开始,国药同煤总医院前后累计派出5批23名优秀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其中13名队员入驻国药同煤总医院定点援助医院——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在这场与病魔抗争、为生命接力50多天的战“疫”中,国药同煤总医院援仙队员与仙桃医务工作者共同筑起了抗击疫情的铜墙铁壁,也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如今离仙7月有余,带着对仙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