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长“多变”
为了保证持续不断地输出,不管多忙,张勇老师每天都坚持阅读。在他看来,一名教师离开了阅读,就无法真正成长。一方面,他保持足夠的阅读量;另一方面,他经常学习名师的教育理念、观看名师的课例。这是“90后”老师眼中互联网时代的收获—通过网络向全国各地的名师学习先进经验,这是新教师成长的重要渠道之一。
除了阅读之外,张老师常常动笔写作,他在国家一级期刊发表了一篇又一篇论文。他给自己写了一联诗:“杏坛耕耘不倦客,学海书山尽遨游。”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为母校写的《一中赋》。赋中怀有感恩之心!赋中有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情感!赋中有厚重的文化底蕴!讴歌那里的山水,讴歌那里的文化,讴歌母校师生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艺术化的生活,艺术化的人生!2020年疫情期间,张老师也在苦涩中寻觅着诗句,记下心灵的印迹。以出世的心态来做入世的事,在张老师身上体现得非常充分。他将书斋命名为“抱朴斋”,诗集命名为《抱朴斋诗存》,本真、实在,也是朴素的诗意吧!作为这样一名教师,在当今时代应该深受欢迎。他在《为自己代言》中这样写道:“黄叶冷秋光,儒雅不寻常。欲觅真知处,勿错过老张。”
文如其人,戏谑中有真意,能做到这点难能可贵。朴素生活,朴素至极,无色至色,沉默是绝响!诗歌在质朴的土壤中发芽拔节,开放出朴素而绚丽的花朵,和着一缕清风,清新而自然。他写的诗歌内容丰富,格式多样,有感怀,有言事,有读人、读山水、读诗、读文的感受,有绝句、词、赋。给我印象深刻的一首诗是《教师节感怀》:“何处寄余生,涪城重到。瘦客依旧似花好。旧绪才了,又被新愁扰。未成鸿鹄愿,园艺山晓。千里环绕,蜀南古道。回首秋城似天遥。满腔心绪,付与落花归鸟。壮志何处在,青春老。”这首词就像写老年的我们一样,可是作者才三十岁啊!词曰:“满腔心绪,付与落花归鸟”。经典的古语赋新愁啊!还有一首《感时伤春》:“一点飞花一点愁,三春湖水三度秋。人间岁月如流水,万事蹉跎空白头。”这首诗读来有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
他除了写古体诗,还写现代诗,写下水作文,写教学论文,他认为阅读和写作是一个语文老师的根,没有了这个根,语文也会成为枯竭的河流。他在自我的阅读与写作中成长,同时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成为一个全新的自己。
教学“层变”
刚走上讲台时,张老师经验不足,教学处于最生硬的探索时期,常常把各种知识点生硬地灌输给学生。没多久,学生们忍不住了,他们主动找到张老师说:“张老师,你的课堂能不能多增加一点变化,多讲点你自己的理解、感受和故事?”在学生的提醒和鞭策下,张老师走上了研读文本的道路。在没有借助任何教材的情况下,张老师坚持写了十多万字的文本解读。文本解读不仅令张老师更熟悉教材,也让他在知识网络的构建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体系。再讲课,感觉就不一样了。讲《归去来兮辞》时,张老师既结合个人体验,又结合中外讲海德格尔的“诗意的栖居”,讲现在归隐的人。课堂的主人从教师变成了学生。通常一节课往往是先由学生自行品读,再由他们自己谈感受、谈心得体会,教师成为最后登场的人,扮演一个补充讲解的角色。“我主要是针对学生不懂的地方,还有困惑的地方进行补充讲解,不再是从前那样,把老师的想法单纯灌输给学生。”张老师说。复习阶段,通常是每个学生轮流讲一个知识点,学生讲完后,张老师再补充。在张老师的实践中,这样的教学方式效果显著,学生们在讲解中暴露出问题,领悟得也更加深刻。
管理“渐变”
刚开始承担班主任工作时,张老师实行严格的“一刀切”管理制度:不准带手机到学校,课堂上不准讲话……在所有的明令禁止下,无论是谁,出于何种原因违反了规定,张老师从不会网开一面,一定严格按照班规禁令进行相应处罚。
但如今,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教育阅历的增加,张老师有了新的体会: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与生命,需要教师走近、理解,而当初的他对学生不仅没有给予理解,反而还制定出一个个简单粗暴的规定。
现在,哪怕学生做出再“出格”的举动,张老师都会听听学生说“为什么”。若要说最挑战耐心的当数“泡面哥”的故事。新一届学生刚开学不久,张老师正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课,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一位同学突然起身,径直走到教室后面角落的饮水机旁,拿出泡面盒子接开水,接好后又回到座位上。张老师让其他学生先自习,将“泡面哥”叫出教室谈话。交谈之际,张老师留出时间,想听听学生的解释。没想到,学生的脑回路“别具一格”,一来他的确没吃早饭,二来想借此机会试探下新老师的底线。弄清学生的真实想法后,张老师在感叹“00后”学生想法与众不同的同时,也有些忍俊不禁。于是,为了增进师生彼此了解,下课后,张老师经常找“泡面哥”聊天,每次考试结束都邀请“泡面哥”到办公室谈心,逐渐地,师生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泡面哥”喜欢哲学,两人便经常讨论尼采、黑格尔;“泡面哥”喜欢摄影,在他的指导下,张老师也开始了摄影之路。
“泡面哥”并非个例,张老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凡是班上有同学过生日,张老师会及时送上一张祝福卡片;一次大型考试,全班同学受打击,士气低落时,张老师又给每位学生写了一张明信片,鼓励大家。在张老师看来,高中学生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已经接近成人,他们有被尊重的需要,也渴望获得平等对话的权利。
每个月,张老师都会利用班会时间匿名征集班级管理中还存在的问题,让学生们写出班里尚存的还需改进的现象。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问题现象的征集对事不对人,比如,班内存在晚自习讲话的现象。在张老师眼中,这项征集的意义是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班级的建设和管理。
未来“应变”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以前,教师成长中流行的一句话是“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需要有一桶水”。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知识不断涌现的今天,教师只有成为源头活水才能给予学生应有的养分。
在谈到自己的职业定位时,张老师很清醒。他认为,面对社会生活这本“大书”,还有思想、性情各异的学生这本“无形的书”,教师工作面临严峻挑战,然而,不管面对的对象多么复杂,专业知识过硬无疑是站稳讲台的根本。张老师有自己的职业规划,他遵循学校提出的“531成长计划”,即一年站稳讲台(备课组内上课,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磨课),三年站上讲坛(参加市级以上机构赛课、发言或讲座),五年站成风景(成为组内学科名片,即某方面的教学专家: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名著代言人等)。同时又有自己的思考。他常常把周国平先生的一句话作为勉励自己的名言:“你做一项工作只是为了谋生,对它并不喜欢,这项工作就只是你的职业;你做一项工作,只是因为喜欢,并不在乎它能否带来利益,这项工作就是你的事业。”
谈起人生信条,张老师将其概括为六个字:不给人生设限。在他看来,教师的职业生涯,不是发表了20篇、30篇文章,或是评上了正高级教师,就代表着职业发展到了尽头,他将教师定位为一种需要保持永恒的成长状态的职业:不断成长、不断探索、不给人生设限,将自己热爱的事业做成一道亮丽的风景。正如他在《风景的发现》一文中所言:“教育是一场生命的行走,也是一个生命与一个生命的对话,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激发,你和我都深深嵌在这世界之中。我们世故而又天真,我们严谨而又活泼,我们坚定而又有趣。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唯有改变能触碰真实。唯有风景不可辜负!”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中学)
责任编辑:李莎
[email protected]
为了保证持续不断地输出,不管多忙,张勇老师每天都坚持阅读。在他看来,一名教师离开了阅读,就无法真正成长。一方面,他保持足夠的阅读量;另一方面,他经常学习名师的教育理念、观看名师的课例。这是“90后”老师眼中互联网时代的收获—通过网络向全国各地的名师学习先进经验,这是新教师成长的重要渠道之一。
除了阅读之外,张老师常常动笔写作,他在国家一级期刊发表了一篇又一篇论文。他给自己写了一联诗:“杏坛耕耘不倦客,学海书山尽遨游。”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为母校写的《一中赋》。赋中怀有感恩之心!赋中有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情感!赋中有厚重的文化底蕴!讴歌那里的山水,讴歌那里的文化,讴歌母校师生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艺术化的生活,艺术化的人生!2020年疫情期间,张老师也在苦涩中寻觅着诗句,记下心灵的印迹。以出世的心态来做入世的事,在张老师身上体现得非常充分。他将书斋命名为“抱朴斋”,诗集命名为《抱朴斋诗存》,本真、实在,也是朴素的诗意吧!作为这样一名教师,在当今时代应该深受欢迎。他在《为自己代言》中这样写道:“黄叶冷秋光,儒雅不寻常。欲觅真知处,勿错过老张。”
文如其人,戏谑中有真意,能做到这点难能可贵。朴素生活,朴素至极,无色至色,沉默是绝响!诗歌在质朴的土壤中发芽拔节,开放出朴素而绚丽的花朵,和着一缕清风,清新而自然。他写的诗歌内容丰富,格式多样,有感怀,有言事,有读人、读山水、读诗、读文的感受,有绝句、词、赋。给我印象深刻的一首诗是《教师节感怀》:“何处寄余生,涪城重到。瘦客依旧似花好。旧绪才了,又被新愁扰。未成鸿鹄愿,园艺山晓。千里环绕,蜀南古道。回首秋城似天遥。满腔心绪,付与落花归鸟。壮志何处在,青春老。”这首词就像写老年的我们一样,可是作者才三十岁啊!词曰:“满腔心绪,付与落花归鸟”。经典的古语赋新愁啊!还有一首《感时伤春》:“一点飞花一点愁,三春湖水三度秋。人间岁月如流水,万事蹉跎空白头。”这首诗读来有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
他除了写古体诗,还写现代诗,写下水作文,写教学论文,他认为阅读和写作是一个语文老师的根,没有了这个根,语文也会成为枯竭的河流。他在自我的阅读与写作中成长,同时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成为一个全新的自己。
教学“层变”
刚走上讲台时,张老师经验不足,教学处于最生硬的探索时期,常常把各种知识点生硬地灌输给学生。没多久,学生们忍不住了,他们主动找到张老师说:“张老师,你的课堂能不能多增加一点变化,多讲点你自己的理解、感受和故事?”在学生的提醒和鞭策下,张老师走上了研读文本的道路。在没有借助任何教材的情况下,张老师坚持写了十多万字的文本解读。文本解读不仅令张老师更熟悉教材,也让他在知识网络的构建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体系。再讲课,感觉就不一样了。讲《归去来兮辞》时,张老师既结合个人体验,又结合中外讲海德格尔的“诗意的栖居”,讲现在归隐的人。课堂的主人从教师变成了学生。通常一节课往往是先由学生自行品读,再由他们自己谈感受、谈心得体会,教师成为最后登场的人,扮演一个补充讲解的角色。“我主要是针对学生不懂的地方,还有困惑的地方进行补充讲解,不再是从前那样,把老师的想法单纯灌输给学生。”张老师说。复习阶段,通常是每个学生轮流讲一个知识点,学生讲完后,张老师再补充。在张老师的实践中,这样的教学方式效果显著,学生们在讲解中暴露出问题,领悟得也更加深刻。
管理“渐变”
刚开始承担班主任工作时,张老师实行严格的“一刀切”管理制度:不准带手机到学校,课堂上不准讲话……在所有的明令禁止下,无论是谁,出于何种原因违反了规定,张老师从不会网开一面,一定严格按照班规禁令进行相应处罚。
但如今,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教育阅历的增加,张老师有了新的体会: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与生命,需要教师走近、理解,而当初的他对学生不仅没有给予理解,反而还制定出一个个简单粗暴的规定。
现在,哪怕学生做出再“出格”的举动,张老师都会听听学生说“为什么”。若要说最挑战耐心的当数“泡面哥”的故事。新一届学生刚开学不久,张老师正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课,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一位同学突然起身,径直走到教室后面角落的饮水机旁,拿出泡面盒子接开水,接好后又回到座位上。张老师让其他学生先自习,将“泡面哥”叫出教室谈话。交谈之际,张老师留出时间,想听听学生的解释。没想到,学生的脑回路“别具一格”,一来他的确没吃早饭,二来想借此机会试探下新老师的底线。弄清学生的真实想法后,张老师在感叹“00后”学生想法与众不同的同时,也有些忍俊不禁。于是,为了增进师生彼此了解,下课后,张老师经常找“泡面哥”聊天,每次考试结束都邀请“泡面哥”到办公室谈心,逐渐地,师生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泡面哥”喜欢哲学,两人便经常讨论尼采、黑格尔;“泡面哥”喜欢摄影,在他的指导下,张老师也开始了摄影之路。
“泡面哥”并非个例,张老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凡是班上有同学过生日,张老师会及时送上一张祝福卡片;一次大型考试,全班同学受打击,士气低落时,张老师又给每位学生写了一张明信片,鼓励大家。在张老师看来,高中学生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已经接近成人,他们有被尊重的需要,也渴望获得平等对话的权利。
每个月,张老师都会利用班会时间匿名征集班级管理中还存在的问题,让学生们写出班里尚存的还需改进的现象。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问题现象的征集对事不对人,比如,班内存在晚自习讲话的现象。在张老师眼中,这项征集的意义是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班级的建设和管理。
未来“应变”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以前,教师成长中流行的一句话是“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需要有一桶水”。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知识不断涌现的今天,教师只有成为源头活水才能给予学生应有的养分。
在谈到自己的职业定位时,张老师很清醒。他认为,面对社会生活这本“大书”,还有思想、性情各异的学生这本“无形的书”,教师工作面临严峻挑战,然而,不管面对的对象多么复杂,专业知识过硬无疑是站稳讲台的根本。张老师有自己的职业规划,他遵循学校提出的“531成长计划”,即一年站稳讲台(备课组内上课,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磨课),三年站上讲坛(参加市级以上机构赛课、发言或讲座),五年站成风景(成为组内学科名片,即某方面的教学专家: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名著代言人等)。同时又有自己的思考。他常常把周国平先生的一句话作为勉励自己的名言:“你做一项工作只是为了谋生,对它并不喜欢,这项工作就只是你的职业;你做一项工作,只是因为喜欢,并不在乎它能否带来利益,这项工作就是你的事业。”
谈起人生信条,张老师将其概括为六个字:不给人生设限。在他看来,教师的职业生涯,不是发表了20篇、30篇文章,或是评上了正高级教师,就代表着职业发展到了尽头,他将教师定位为一种需要保持永恒的成长状态的职业:不断成长、不断探索、不给人生设限,将自己热爱的事业做成一道亮丽的风景。正如他在《风景的发现》一文中所言:“教育是一场生命的行走,也是一个生命与一个生命的对话,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激发,你和我都深深嵌在这世界之中。我们世故而又天真,我们严谨而又活泼,我们坚定而又有趣。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唯有改变能触碰真实。唯有风景不可辜负!”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中学)
责任编辑:李莎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