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个人都有要求维护自己作为“人的尊严”的愿望和情感,即所谓自尊心。心理学家认为,自尊心是孩子成长、进步的必要条件,是激发孩子积极上进的一种内趋力,也是塑造其优良品德的基础。正常情况下,如果成人真正能够科学地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就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相反,如果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就会影响孩子正常的、健康的成长,阻碍孩子的发展。
孩子的自尊心像稚嫩的小苗,一旦受到伤害,就会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甚至会影响终生。因此,作为成年人,特别是爸爸妈妈,既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又要重视培养、提升孩子的自尊心。为了给家长们提供科学的指导,本刊特意请杨韶刚教授为读者朋友作细致的分析、解答:
记者问(以下简称问):什么是自尊?它对人生发展有什么作用?孩子自尊心的形成主要是受哪些因素影响?
杨韶刚答(以下简称答):心理学研究表明,自尊是“个人基于自我评价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自重、自爱、自我尊重,并要求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体验。”正常而健康的自尊,可以使儿童主动而富有表现力地进行社会交往,对自己的能力表示乐观,能够为自己确立较高的目标并且力求完成。
很多研究发现,儿童自尊心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受父母或其他成人的态度和行为影响的,而且这种影响与人生以后阶段的心理健康有密切联系,例如,缺乏自尊心可能会导致社会适应障碍和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因此,引导、培养孩子-形成正常和健康的自尊心,是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的内容。
问:现在有些家长过分强调孩子的自尊,一味地表扬、奖励、赏识孩子,结果使孩子的自尊心强化成虚荣心。这对孩子的成长会起到什么作用?应怎样培养孩子适当的自尊心?
答:你说的这个现象确实存在于不少家庭,我曾在《现代快报》上看过一则报道,报道上说家住杭州的孔先生邀请姐姐和小外甥女来家里做客。孔先生假装皱着眉头说:“小外甥女长得是很漂亮,只可惜皮肤黑了点,脸蛋像个小包公。”没想到外甥女听到后立刻气呼呼地大叫起来:“不准说我黑!”说完就举起小拳头朝孔先生的肚子砸去,随即又张开嘴巴朝孔先生的虎口咬去,留下一排红里透紫的牙印。接着,外甥女又把脑袋狠狠地往墙壁上撞,发出“咚咚”的响声。
看罢这篇报道,我除了为这个孩子承受挫折的心理错位感到惊异,也为成人与儿童不恰当的交流方式,给孩子自尊心造成不应有的伤害而深感痛心;同时,还为其家长不适当地培养孩子自尊心而惋惜。
形成必要而适当的自尊心,有助于儿童的道德发展。然而,心理学研究者认为,有自尊心并不意味着这个人就是一个道德的人,也不意味着他的心理就一定是健康的。因为研究发现,自尊心非常强的人,也会导致与他人或同伴关系的紊乱,甚至发展成为虚荣心。例如,父母或他人如果不表扬自己,就会很不高兴;对自己的缺点也不容许别人提及。反之,自尊心太弱就会产生自卑心理。所以,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注意培养儿童适当的自尊心,具体可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在家庭生活中创造接受孩子的良好氛围,父母要通过参与孩子的活动来做到这一点;其次,向孩子做出规定,明确好的、值得发扬的行为和必须要禁止的行为,但要做到这一点,父母必须帮助孩子为自己确立近期和长期的目标,并帮助孩子实现这些目标;再次,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见解,并尊重孩子独立的人格和独特的个人观点。要做到这一点,父母就要鼓励孩子有勇气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当然,对于什么是“正确的”事,最好是和孩子进行协商,最终由孩子自己确定。
问:既然我们承认孩子自尊心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受父母或其他成人的态度和行为影响的,而且这种影响与人生以后阶段的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父母在家中应该如何培养、提升孩子的自尊心呢?
答:美国著名家庭教育专家米歇尔伯芭曾以自己孩子的事例,讲述了在家庭中培养孩子自尊心的有效方法,这些方法对我们的现代家庭教育是有积极启示意义的。
伯芭的二儿子亚当在5岁的时候和他3岁的弟弟长得一样高。一些外人见到他们时常误以为他们是双胞胎,为此经常会说,“哦,多么可爱的双胞胎啊!”但是,亚当的自尊心却受到了伤害,他觉得自己已经5岁了,怎么能和3岁的弟弟成为双胞胎呢,因此,他常常生闷气。
为了帮助亚当提升自尊心,伯芭开始关注这个孩子身体上的独特长处。其实,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不同于他人的优点和长处,父母应该善于发现,并给予及时的关注。伯芭全家人的眼睛都是棕色的,但亚当却有一双漂亮的蓝眼睛。在随后的几个星期里,伯芭开始有意地赞扬孩子的这种特质:“嗨,亚当,你的眼睛真漂亮。”或者说,“我们真幸运,有这么一个长着一双漂亮的蓝眼睛的孩子。”伯芭的丈夫也经常问,“嗨,我的这个长着漂亮的蓝眼睛的儿子,愿意和我一起去投篮吗?”亚当的祖父也加入到这个计划中,以“我的长着漂亮蓝眼睛的孙子”来称呼亚当。甚至他的兄弟姐妹也这样介绍,“这是我的眼睛长得很漂亮的弟弟或哥哥。”
大约三个星期后,亚当确实相信了大家对他的赞扬。有一天,他兴高采烈地回到家里。伯芭问他:“亚当,在幼儿园里怎么样啊9”亚当回答说,“哦,太棒了,妈妈。一定是有人告诉老师说我有一双漂亮的蓝眼睛。”伯芭感到很惊讶,她并没有给老师讲过呀,于是她问道:“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呢?”亚当解释说,“老师好像知道,她一定要让我每天都坐在那张蓝色的桌子旁,很可能是要和我的蓝眼睛相匹配。”
从那以后,亚当每天都笑眯眯地走出门去,总是一脸阳光灿烂的样子。显然,亚当已经清楚地知道了自己所具有的这个长处,以后不需要再专门提醒了,因为经过三个星期左右的强化,孩子已经把自己的这种优点或特质内化了。
伯芭的这个发现和提升孩子自尊心的过程,给了我们的家庭教育一个重要的启示。众所周知,人和人之间是存在很多差异的,所以我们成人不能用同一个尺度要求所有的孩子。要善于发现孩子所独有的优点或才智,运用适当的方法加以强化,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孩子的自尊心。我曾把它概括为以下一些具体步骤:
第一、明确孩子有哪种特长或优势。父母或孩子的其他监护人要花点时间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孩子有哪些不同于他人的优点、才智或身体上的优势,然后把这些优点记录下来。例如,有艺术天赋、音乐特长、善良、诚实、可靠、举止优雅、做事有条不紊、友好、主动、敏感、有勇气、活泼、有爱心、乐观、坚忍、刻苦努力等。当以后又发现孩子有新的特长和优点时,继续坚持不懈地把它记下来。
第二、有选择地予以强化。强化是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 长处的一种必要手段。但是,要想使孩子认识到自己身上所具有的这些良好品质,不要不分主次、毫无秩序地随便强化。父母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两种优秀品质,当然,这种品质必须是孩子本身所具有的,而不是父母希望孩子具有的。然后把你要说的话记录下来,并且给孩子指出他具有这种优点。每次都用类似的话语,表扬孩子的这种优秀品质。
第三、寻找机会经常表扬。最初,父母可以一天只说一种优点,慢慢地达到每天提到2—4种。一定要记住,不要急于求成。一天说太多赞美的话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并没有好处,好话说得太多可能会适得其反。而且,孩子也是很有灵性的,他自己也会预测到你的目的。因此,通常对一种新的优点的表扬每天提到1—2次,至少需要3个星期时间的强化。我国学者孙云晓先生在研究儿童习惯的形成时也发现,某种习惯的形成大约需要40多次的强化,在时间上也大致需要20天左右。
第四、注意把握表扬的时机。对孩子的优秀品质给予表扬,一定要掌握好最佳时机。研究发现,只有当孩子的行为确实值得表扬时再给予表扬,才能最有效地提升孩子的自尊心。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很强的辨别能力,如果他的行为不值得表扬,父母硬要表扬他,其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第五、以具体事例为佐证。当孩子表现出某种优秀的品质时,父母要举出相应的事例来证明孩子的行为中具有这种优秀品质。因为有时候孩子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这种优点,尤其是学前儿童的思维方式常常是直觉的、具体的,没有具体事例加以证明,孩子就不会正确地理解。例如,父母可以对会跳舞的孩子说:“你跳舞的样子确实非常优雅,你的手和身体随着音乐的节拍那么和谐地舞动着。”对喜欢画画的孩子说:“你真有艺术天赋,你画的画总是有那么多的细节描绘,颜色搭配得也那么好。”或者表扬孩子的助人为乐行为:“你真有关爱之心,我注意到你刚才停下来询问那个老人,是否需要有人帮她过马路。”等等。
当然,这是在家庭中提升孩子自尊心的一种方法。由于每个孩子的情况千差万别,做父母的不能机械地套用现成的方法。在这个提倡自主创新的时代,父母们也要结合自己孩子的实际,创新性地开发新的家庭教育方法。总之,当你的教育引导、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有独特的优秀品质的人时,你不仅提高了他对自己的长处或优点的认识,而且确实提高了孩子的自尊心。
问:有一些家长教育孩子总是“严”字当头,根本不注重维护孩子的自尊心。您怎样看待他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
答:严格教子,这一点没错,但是要严而有度。必要的批评,慎重的处罚,也是培养孩子自尊心的一个很好的手段。它像一种冷却剂,可以使孩子冷静地检点自己的言行,修正自己的错误。然而,对孩子管教过严,会使孩子在畏怯中失去自尊,家长应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主体,使孩子在平等之中建立自尊。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时时处处用命令的口吻跟孩子讲话,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不要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使孩子在愤恨中失去自尊,而应循循善诱,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自尊。假若孩子有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作为爸爸妈妈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向孩子讲清简单的道理,教育孩子应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养成这种习惯。引导孩子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使孩子觉得人与人是平等的,从而懂得“只有尊重别人,别人才能尊重我”的道理。讽刺、挖苦孩子,能使孩子产生自卑而失去自尊;对孩子冷漠、厌烦,会使孩子在失望中失去自尊。家长应积极鼓励,适当赞扬或奖励,让他们在不断-的进步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应为孩子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使孩子在满足中建立自尊。
专家简介:杨韶刚,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论与教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南京市教育局学术委员会委员,《心理学探新》、《社会心理学研究》杂志的编委。在《心理科学》、《心理学探新》、《教育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学术译著12部,出版学术专著8部。
孩子的自尊心像稚嫩的小苗,一旦受到伤害,就会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甚至会影响终生。因此,作为成年人,特别是爸爸妈妈,既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又要重视培养、提升孩子的自尊心。为了给家长们提供科学的指导,本刊特意请杨韶刚教授为读者朋友作细致的分析、解答:
记者问(以下简称问):什么是自尊?它对人生发展有什么作用?孩子自尊心的形成主要是受哪些因素影响?
杨韶刚答(以下简称答):心理学研究表明,自尊是“个人基于自我评价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自重、自爱、自我尊重,并要求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体验。”正常而健康的自尊,可以使儿童主动而富有表现力地进行社会交往,对自己的能力表示乐观,能够为自己确立较高的目标并且力求完成。
很多研究发现,儿童自尊心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受父母或其他成人的态度和行为影响的,而且这种影响与人生以后阶段的心理健康有密切联系,例如,缺乏自尊心可能会导致社会适应障碍和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因此,引导、培养孩子-形成正常和健康的自尊心,是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的内容。
问:现在有些家长过分强调孩子的自尊,一味地表扬、奖励、赏识孩子,结果使孩子的自尊心强化成虚荣心。这对孩子的成长会起到什么作用?应怎样培养孩子适当的自尊心?
答:你说的这个现象确实存在于不少家庭,我曾在《现代快报》上看过一则报道,报道上说家住杭州的孔先生邀请姐姐和小外甥女来家里做客。孔先生假装皱着眉头说:“小外甥女长得是很漂亮,只可惜皮肤黑了点,脸蛋像个小包公。”没想到外甥女听到后立刻气呼呼地大叫起来:“不准说我黑!”说完就举起小拳头朝孔先生的肚子砸去,随即又张开嘴巴朝孔先生的虎口咬去,留下一排红里透紫的牙印。接着,外甥女又把脑袋狠狠地往墙壁上撞,发出“咚咚”的响声。
看罢这篇报道,我除了为这个孩子承受挫折的心理错位感到惊异,也为成人与儿童不恰当的交流方式,给孩子自尊心造成不应有的伤害而深感痛心;同时,还为其家长不适当地培养孩子自尊心而惋惜。
形成必要而适当的自尊心,有助于儿童的道德发展。然而,心理学研究者认为,有自尊心并不意味着这个人就是一个道德的人,也不意味着他的心理就一定是健康的。因为研究发现,自尊心非常强的人,也会导致与他人或同伴关系的紊乱,甚至发展成为虚荣心。例如,父母或他人如果不表扬自己,就会很不高兴;对自己的缺点也不容许别人提及。反之,自尊心太弱就会产生自卑心理。所以,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注意培养儿童适当的自尊心,具体可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在家庭生活中创造接受孩子的良好氛围,父母要通过参与孩子的活动来做到这一点;其次,向孩子做出规定,明确好的、值得发扬的行为和必须要禁止的行为,但要做到这一点,父母必须帮助孩子为自己确立近期和长期的目标,并帮助孩子实现这些目标;再次,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见解,并尊重孩子独立的人格和独特的个人观点。要做到这一点,父母就要鼓励孩子有勇气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当然,对于什么是“正确的”事,最好是和孩子进行协商,最终由孩子自己确定。
问:既然我们承认孩子自尊心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受父母或其他成人的态度和行为影响的,而且这种影响与人生以后阶段的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父母在家中应该如何培养、提升孩子的自尊心呢?
答:美国著名家庭教育专家米歇尔伯芭曾以自己孩子的事例,讲述了在家庭中培养孩子自尊心的有效方法,这些方法对我们的现代家庭教育是有积极启示意义的。
伯芭的二儿子亚当在5岁的时候和他3岁的弟弟长得一样高。一些外人见到他们时常误以为他们是双胞胎,为此经常会说,“哦,多么可爱的双胞胎啊!”但是,亚当的自尊心却受到了伤害,他觉得自己已经5岁了,怎么能和3岁的弟弟成为双胞胎呢,因此,他常常生闷气。
为了帮助亚当提升自尊心,伯芭开始关注这个孩子身体上的独特长处。其实,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不同于他人的优点和长处,父母应该善于发现,并给予及时的关注。伯芭全家人的眼睛都是棕色的,但亚当却有一双漂亮的蓝眼睛。在随后的几个星期里,伯芭开始有意地赞扬孩子的这种特质:“嗨,亚当,你的眼睛真漂亮。”或者说,“我们真幸运,有这么一个长着一双漂亮的蓝眼睛的孩子。”伯芭的丈夫也经常问,“嗨,我的这个长着漂亮的蓝眼睛的儿子,愿意和我一起去投篮吗?”亚当的祖父也加入到这个计划中,以“我的长着漂亮蓝眼睛的孙子”来称呼亚当。甚至他的兄弟姐妹也这样介绍,“这是我的眼睛长得很漂亮的弟弟或哥哥。”
大约三个星期后,亚当确实相信了大家对他的赞扬。有一天,他兴高采烈地回到家里。伯芭问他:“亚当,在幼儿园里怎么样啊9”亚当回答说,“哦,太棒了,妈妈。一定是有人告诉老师说我有一双漂亮的蓝眼睛。”伯芭感到很惊讶,她并没有给老师讲过呀,于是她问道:“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呢?”亚当解释说,“老师好像知道,她一定要让我每天都坐在那张蓝色的桌子旁,很可能是要和我的蓝眼睛相匹配。”
从那以后,亚当每天都笑眯眯地走出门去,总是一脸阳光灿烂的样子。显然,亚当已经清楚地知道了自己所具有的这个长处,以后不需要再专门提醒了,因为经过三个星期左右的强化,孩子已经把自己的这种优点或特质内化了。
伯芭的这个发现和提升孩子自尊心的过程,给了我们的家庭教育一个重要的启示。众所周知,人和人之间是存在很多差异的,所以我们成人不能用同一个尺度要求所有的孩子。要善于发现孩子所独有的优点或才智,运用适当的方法加以强化,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孩子的自尊心。我曾把它概括为以下一些具体步骤:
第一、明确孩子有哪种特长或优势。父母或孩子的其他监护人要花点时间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孩子有哪些不同于他人的优点、才智或身体上的优势,然后把这些优点记录下来。例如,有艺术天赋、音乐特长、善良、诚实、可靠、举止优雅、做事有条不紊、友好、主动、敏感、有勇气、活泼、有爱心、乐观、坚忍、刻苦努力等。当以后又发现孩子有新的特长和优点时,继续坚持不懈地把它记下来。
第二、有选择地予以强化。强化是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 长处的一种必要手段。但是,要想使孩子认识到自己身上所具有的这些良好品质,不要不分主次、毫无秩序地随便强化。父母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两种优秀品质,当然,这种品质必须是孩子本身所具有的,而不是父母希望孩子具有的。然后把你要说的话记录下来,并且给孩子指出他具有这种优点。每次都用类似的话语,表扬孩子的这种优秀品质。
第三、寻找机会经常表扬。最初,父母可以一天只说一种优点,慢慢地达到每天提到2—4种。一定要记住,不要急于求成。一天说太多赞美的话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并没有好处,好话说得太多可能会适得其反。而且,孩子也是很有灵性的,他自己也会预测到你的目的。因此,通常对一种新的优点的表扬每天提到1—2次,至少需要3个星期时间的强化。我国学者孙云晓先生在研究儿童习惯的形成时也发现,某种习惯的形成大约需要40多次的强化,在时间上也大致需要20天左右。
第四、注意把握表扬的时机。对孩子的优秀品质给予表扬,一定要掌握好最佳时机。研究发现,只有当孩子的行为确实值得表扬时再给予表扬,才能最有效地提升孩子的自尊心。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很强的辨别能力,如果他的行为不值得表扬,父母硬要表扬他,其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第五、以具体事例为佐证。当孩子表现出某种优秀的品质时,父母要举出相应的事例来证明孩子的行为中具有这种优秀品质。因为有时候孩子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这种优点,尤其是学前儿童的思维方式常常是直觉的、具体的,没有具体事例加以证明,孩子就不会正确地理解。例如,父母可以对会跳舞的孩子说:“你跳舞的样子确实非常优雅,你的手和身体随着音乐的节拍那么和谐地舞动着。”对喜欢画画的孩子说:“你真有艺术天赋,你画的画总是有那么多的细节描绘,颜色搭配得也那么好。”或者表扬孩子的助人为乐行为:“你真有关爱之心,我注意到你刚才停下来询问那个老人,是否需要有人帮她过马路。”等等。
当然,这是在家庭中提升孩子自尊心的一种方法。由于每个孩子的情况千差万别,做父母的不能机械地套用现成的方法。在这个提倡自主创新的时代,父母们也要结合自己孩子的实际,创新性地开发新的家庭教育方法。总之,当你的教育引导、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有独特的优秀品质的人时,你不仅提高了他对自己的长处或优点的认识,而且确实提高了孩子的自尊心。
问:有一些家长教育孩子总是“严”字当头,根本不注重维护孩子的自尊心。您怎样看待他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
答:严格教子,这一点没错,但是要严而有度。必要的批评,慎重的处罚,也是培养孩子自尊心的一个很好的手段。它像一种冷却剂,可以使孩子冷静地检点自己的言行,修正自己的错误。然而,对孩子管教过严,会使孩子在畏怯中失去自尊,家长应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主体,使孩子在平等之中建立自尊。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时时处处用命令的口吻跟孩子讲话,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不要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使孩子在愤恨中失去自尊,而应循循善诱,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自尊。假若孩子有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作为爸爸妈妈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向孩子讲清简单的道理,教育孩子应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养成这种习惯。引导孩子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使孩子觉得人与人是平等的,从而懂得“只有尊重别人,别人才能尊重我”的道理。讽刺、挖苦孩子,能使孩子产生自卑而失去自尊;对孩子冷漠、厌烦,会使孩子在失望中失去自尊。家长应积极鼓励,适当赞扬或奖励,让他们在不断-的进步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应为孩子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使孩子在满足中建立自尊。
专家简介:杨韶刚,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论与教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南京市教育局学术委员会委员,《心理学探新》、《社会心理学研究》杂志的编委。在《心理科学》、《心理学探新》、《教育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学术译著12部,出版学术专著8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