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
有了“巧”,就定能成为好书吗?也未然。
古代有一种“回文体”,无论顺读、倒读、左右横读,都能顺应成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晋代女子苏惠织在锦帛上的《回文璇玑图诗》,共八百四十一字,纵横反复诵读,可演变出七千九百五十八首诗。这种设计,可谓“巧”矣,但毕竟是文字游戏,谈不上什么艺术价值。
某些古典戏曲中,大凡写到才子走投无路、落难异乡之时,常常会有一个彩球突然从高台上抛下,与千人万众中,不偏不倚恰巧落在他的怀里,转眼间,落拓文人就成了侯门相府的乘龙快婿,于是时来运转,平步青云。这种幸遇,也算“巧”了。但毕竟是些编撰的故事,仅博一笑而已。
尽管这样,人们还是爱看巧书、巧戏。不少优秀作品,也常常以巧取胜。明代白话小说《十五贯戏言成巧祸》,写得那么引人入胜,就好在一个“巧”字上;印度《流浪者》吸引了那么多观众,正在于顽固坚持“好人的儿子是好人,贼的儿子是贼”血统论的法官拉贡纳特,恰恰撞在自己这套谬论的枪口上,发现自己起诉的窃贼拉兹,正巧就是他失散多年的儿子;安徒生童话《野天鹅》中,最扣人心弦之处,是公主艾丽莎恰巧在临刑前的一刹那,终于完成了最后一件荨麻衣服,挽救了变成野天鹅的哥哥们和自己的生命;话剧《雷雨》在舞台上四十余年艺术生命不衰,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剧本精心设计了出人意料的巧合:受尽周朴园欺辱的鲁侍萍,远在他乡,誓不再进周公馆;事隔十多年后,偏巧她的女儿四凤又误入周公馆,与周家大少爷周萍相爱,而这个周萍,又偏巧是四凤同母异父的哥哥!
巧合为什么有这样大的艺术魅力,文艺作品中又怎样安排成功的巧合呢?
如果把文艺作品比作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窗口,那么,在艺术领域的千窗万棂中,以巧取胜的作品就是这样一个十分奇妙的窗口:在这里,人们观察到的,似乎是异乎寻常、逾越常规的特殊生活秩序,而这种特殊的生活秩序一经作者形象地合理解说,人们就更深刻地认识了生活的必然规律。
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常常是错综交叉的。安排巧合的情节,就是种种矛盾错综交叉的通常形式,而去寻求一个在时间、地点、条件方面最不寻常的矛盾交叉点。对于正常的生活秩序来说,这个矛盾交叉点,有着极大的偶然性。没有偶然性,就没有巧合。根据小说《十五贯戏言成巧祸》改编的昆剧《十五贯》,是一部著名的巧戏,大幕一拉开,就出现了一连串越出生活常规的偶然性事件:尤葫芦借了十五贯钱,喝得醉醺醺地回家。女儿苏雪娟问他钱的来历,醉意蒙咙的尤葫芦无意中说了句戏言:“是你的卖身钱。”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女儿是不会在意父亲这种酒后胡言的,偏巧苏雪娟并不是尤的亲生女,于是误信为真,连夜逃走,这是一。
市井无赖娄阿鼠,尽管手脚不干净,但鉴于尤葫芦的穷和“兔子不吃窝边食”的“贼规”,在通常情况下,是决不会去尤家偷窃的。偏巧这天深夜娄阿鼠赌钱输红了眼,急于翻回赌本,路过尤家时,又偏巧苏雪娟匆忙逃走时忘了关门,而尤葫芦又枕着十五贯醉卧在床,于是娄阿鼠入门偷窃,被尤察觉后,争夺十五贯时杀死了尤葫芦,这是二。
封建社会中陌生的男女青年,在通常情况下,是极少接触的,更不敢相互招呼。偏巧苏雪娟离家投亲时迷了路,而又正值夜深人静,四顾茫茫,心慌意乱之际,巧遇远道来贩货的青年佣工熊友兰。虽是素昧平生,但因问路心切,顾不得礼教规矩,只好向熊友兰询问道路,并结伴同行,这是三。
街坊邻里发现尤葫芦遇害,苏雪娟失踪,四处寻找,看到了苏雪娟与熊友兰同行。按通常情况,熟悉苏雪娟温柔端庄性格的邻里,还不致轻易就怀疑她是凶手t偏巧同行者熊友兰所带的钱款,也是十五贯,与尤葫芦失窃数字正巧相同,于是两个年轻人以通奸、谋财、害命嫌疑被押送官府,这是四。
对这件案子,只要查一查熊友兰的来历,只要查明熊友兰是异乡远道而来,与苏雪娟不可能早就相识,只要向熊友兰的雇主了解一下,弄清十五贯确是雇主交给他贩货的资金,即使是一般的糊涂官吏,也不致轻易断定苏、熊通奸。谋财,害命,更不致草率地判处死刑。偏巧遇到的是过于执这种主审官,不但糊涂,而且固执得出奇。他不仅不调查,就凭主观臆断作出结论;而且总认为自己一贯正确,听不得别人不同的意见,硬是定了苏、熊死罪,这是五。
请看,这么多意想不到的巧事,通通汇集到一个交叉点上;这对于正常的生活秩序来说,有着多大的偶然性啊!
一部作品、一台戏曲充满这么多偶然性的巧合,会影响到其真实性吗?
其实,《十五贯》中的巧合既是偶然的,又是必然的。
造成苏雪娟深夜潜逃的直接因素,是偶然的,这纯粹是因为尤葫芦酒醉后无意中的一句戏言。但是,这个偶然性的直接因素背后,却有一个必然性:封建社会中妇女的人身自由毫无保障,穷苦人家的女儿可以被当作商品在市场上标价出售!
造成尤葫芦死亡的直接因素,是偶然的,它正巧碰到娄阿鼠输红了眼,而苏雪娟逃走时又忘了关门。但是,这个偶然性因素中,也深寓着生活的必然:社会秩序极其混乱的旧中国,地痞流氓横行不法,忠厚的劳动者生命得不到保障。
构成苏、熊凶杀罪嫌疑的直接因素,是偶然的,他们正巧同途相遇,而熊友兰又正巧携带了十五贯。但是,这个偶然性因素中,也包含着必然的因素:在封建礼教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青年男女的任何偶然接触,都是一种“不贞”的罪行;而熊友兰因带十五贯钱获罪,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他地位低微和生活贫困。“穷人有钱,来路一定不明”,这是封建统治者心中天经地义的法则。若熊友兰是家私万贯的贵公子,过于执会怀疑他为了区区十五贯就杀人越货吗?
致使苏、熊被草草定为死罪的直接因素,也是偶然的,因为他们正巧遇上了这个既糊涂又固执得出奇的过于执。但是,在统治者草菅人命的封建社会,即使不遇上这个过于执,这对年轻人难道就不会在另一个张于执、王于执手下丧生吗?这里,偶然性同样也有着必然性的现实基础。偶然中有必然,必然性的生活规律借助偶然性的特殊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巧合的全部奥秘。
也许有人会问:苏雪娟和熊友兰在临刑之际,巧遇清官况钟监斩,终于为况钟所救。这种偶然性的巧合事件,又有什么必然性呢?
这个难题,还是请况钟来回答吧。
“下官况钟,为救苏、熊于刀斧之下,斗胆违抗朝廷成法,明知监斩官无权问案,而有意为之。乌纱难保,命途多劫,此乃清官之下场也!”
这是况钟的唱词。在封建社会,即使有清官为民平冤这样的偶然性事件,但这种偶然性,是以最高统治者不许清官为民请命为前提、以清官无好下场的必然规律为背景的。因此,在《十五贯》偶然性结局背后,隐藏着一种必然性:正由于清官数量之少和做清官之难,所以除了苏雪娟、熊友兰这种极少数的幸免者外,绝大多数含冤受辱的劳动者,只有一个归宿一一弃尸刑场,老死监狱!
有了“巧”,就定能成为好书吗?也未然。
古代有一种“回文体”,无论顺读、倒读、左右横读,都能顺应成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晋代女子苏惠织在锦帛上的《回文璇玑图诗》,共八百四十一字,纵横反复诵读,可演变出七千九百五十八首诗。这种设计,可谓“巧”矣,但毕竟是文字游戏,谈不上什么艺术价值。
某些古典戏曲中,大凡写到才子走投无路、落难异乡之时,常常会有一个彩球突然从高台上抛下,与千人万众中,不偏不倚恰巧落在他的怀里,转眼间,落拓文人就成了侯门相府的乘龙快婿,于是时来运转,平步青云。这种幸遇,也算“巧”了。但毕竟是些编撰的故事,仅博一笑而已。
尽管这样,人们还是爱看巧书、巧戏。不少优秀作品,也常常以巧取胜。明代白话小说《十五贯戏言成巧祸》,写得那么引人入胜,就好在一个“巧”字上;印度《流浪者》吸引了那么多观众,正在于顽固坚持“好人的儿子是好人,贼的儿子是贼”血统论的法官拉贡纳特,恰恰撞在自己这套谬论的枪口上,发现自己起诉的窃贼拉兹,正巧就是他失散多年的儿子;安徒生童话《野天鹅》中,最扣人心弦之处,是公主艾丽莎恰巧在临刑前的一刹那,终于完成了最后一件荨麻衣服,挽救了变成野天鹅的哥哥们和自己的生命;话剧《雷雨》在舞台上四十余年艺术生命不衰,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剧本精心设计了出人意料的巧合:受尽周朴园欺辱的鲁侍萍,远在他乡,誓不再进周公馆;事隔十多年后,偏巧她的女儿四凤又误入周公馆,与周家大少爷周萍相爱,而这个周萍,又偏巧是四凤同母异父的哥哥!
巧合为什么有这样大的艺术魅力,文艺作品中又怎样安排成功的巧合呢?
如果把文艺作品比作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窗口,那么,在艺术领域的千窗万棂中,以巧取胜的作品就是这样一个十分奇妙的窗口:在这里,人们观察到的,似乎是异乎寻常、逾越常规的特殊生活秩序,而这种特殊的生活秩序一经作者形象地合理解说,人们就更深刻地认识了生活的必然规律。
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常常是错综交叉的。安排巧合的情节,就是种种矛盾错综交叉的通常形式,而去寻求一个在时间、地点、条件方面最不寻常的矛盾交叉点。对于正常的生活秩序来说,这个矛盾交叉点,有着极大的偶然性。没有偶然性,就没有巧合。根据小说《十五贯戏言成巧祸》改编的昆剧《十五贯》,是一部著名的巧戏,大幕一拉开,就出现了一连串越出生活常规的偶然性事件:尤葫芦借了十五贯钱,喝得醉醺醺地回家。女儿苏雪娟问他钱的来历,醉意蒙咙的尤葫芦无意中说了句戏言:“是你的卖身钱。”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女儿是不会在意父亲这种酒后胡言的,偏巧苏雪娟并不是尤的亲生女,于是误信为真,连夜逃走,这是一。
市井无赖娄阿鼠,尽管手脚不干净,但鉴于尤葫芦的穷和“兔子不吃窝边食”的“贼规”,在通常情况下,是决不会去尤家偷窃的。偏巧这天深夜娄阿鼠赌钱输红了眼,急于翻回赌本,路过尤家时,又偏巧苏雪娟匆忙逃走时忘了关门,而尤葫芦又枕着十五贯醉卧在床,于是娄阿鼠入门偷窃,被尤察觉后,争夺十五贯时杀死了尤葫芦,这是二。
封建社会中陌生的男女青年,在通常情况下,是极少接触的,更不敢相互招呼。偏巧苏雪娟离家投亲时迷了路,而又正值夜深人静,四顾茫茫,心慌意乱之际,巧遇远道来贩货的青年佣工熊友兰。虽是素昧平生,但因问路心切,顾不得礼教规矩,只好向熊友兰询问道路,并结伴同行,这是三。
街坊邻里发现尤葫芦遇害,苏雪娟失踪,四处寻找,看到了苏雪娟与熊友兰同行。按通常情况,熟悉苏雪娟温柔端庄性格的邻里,还不致轻易就怀疑她是凶手t偏巧同行者熊友兰所带的钱款,也是十五贯,与尤葫芦失窃数字正巧相同,于是两个年轻人以通奸、谋财、害命嫌疑被押送官府,这是四。
对这件案子,只要查一查熊友兰的来历,只要查明熊友兰是异乡远道而来,与苏雪娟不可能早就相识,只要向熊友兰的雇主了解一下,弄清十五贯确是雇主交给他贩货的资金,即使是一般的糊涂官吏,也不致轻易断定苏、熊通奸。谋财,害命,更不致草率地判处死刑。偏巧遇到的是过于执这种主审官,不但糊涂,而且固执得出奇。他不仅不调查,就凭主观臆断作出结论;而且总认为自己一贯正确,听不得别人不同的意见,硬是定了苏、熊死罪,这是五。
请看,这么多意想不到的巧事,通通汇集到一个交叉点上;这对于正常的生活秩序来说,有着多大的偶然性啊!
一部作品、一台戏曲充满这么多偶然性的巧合,会影响到其真实性吗?
其实,《十五贯》中的巧合既是偶然的,又是必然的。
造成苏雪娟深夜潜逃的直接因素,是偶然的,这纯粹是因为尤葫芦酒醉后无意中的一句戏言。但是,这个偶然性的直接因素背后,却有一个必然性:封建社会中妇女的人身自由毫无保障,穷苦人家的女儿可以被当作商品在市场上标价出售!
造成尤葫芦死亡的直接因素,是偶然的,它正巧碰到娄阿鼠输红了眼,而苏雪娟逃走时又忘了关门。但是,这个偶然性因素中,也深寓着生活的必然:社会秩序极其混乱的旧中国,地痞流氓横行不法,忠厚的劳动者生命得不到保障。
构成苏、熊凶杀罪嫌疑的直接因素,是偶然的,他们正巧同途相遇,而熊友兰又正巧携带了十五贯。但是,这个偶然性因素中,也包含着必然的因素:在封建礼教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青年男女的任何偶然接触,都是一种“不贞”的罪行;而熊友兰因带十五贯钱获罪,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他地位低微和生活贫困。“穷人有钱,来路一定不明”,这是封建统治者心中天经地义的法则。若熊友兰是家私万贯的贵公子,过于执会怀疑他为了区区十五贯就杀人越货吗?
致使苏、熊被草草定为死罪的直接因素,也是偶然的,因为他们正巧遇上了这个既糊涂又固执得出奇的过于执。但是,在统治者草菅人命的封建社会,即使不遇上这个过于执,这对年轻人难道就不会在另一个张于执、王于执手下丧生吗?这里,偶然性同样也有着必然性的现实基础。偶然中有必然,必然性的生活规律借助偶然性的特殊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巧合的全部奥秘。
也许有人会问:苏雪娟和熊友兰在临刑之际,巧遇清官况钟监斩,终于为况钟所救。这种偶然性的巧合事件,又有什么必然性呢?
这个难题,还是请况钟来回答吧。
“下官况钟,为救苏、熊于刀斧之下,斗胆违抗朝廷成法,明知监斩官无权问案,而有意为之。乌纱难保,命途多劫,此乃清官之下场也!”
这是况钟的唱词。在封建社会,即使有清官为民平冤这样的偶然性事件,但这种偶然性,是以最高统治者不许清官为民请命为前提、以清官无好下场的必然规律为背景的。因此,在《十五贯》偶然性结局背后,隐藏着一种必然性:正由于清官数量之少和做清官之难,所以除了苏雪娟、熊友兰这种极少数的幸免者外,绝大多数含冤受辱的劳动者,只有一个归宿一一弃尸刑场,老死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