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之浅见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yiyaya135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端午的鸭蛋》选自汪曾祺代表作《故乡的食物》。作者运笔畅达自然,行云流水般为我们展现一幅江南水乡的风俗画。民俗文化之魅力和极富特色的语言之美,在汪老的诸多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呈现。笔者采撷其中一枚,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风行水上引鸭蛋,巧设铺陈话民俗
  《端午的鸭蛋》文章脉络清晰:“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作者如同随意聊天,自然成文,悠然恬淡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将“大情怀”寄于“小事物”是汪曾祺的作品特色之一,他曾在《谈谈风俗画》一文中说:“我对风俗有兴趣,是因为我觉得它很美”。而这种风俗美,势必在“小叙事、大话语”的散文中得到体现。就如《端》文的结构表现:
  1.巧设铺垫,逐层推进。从文章思路来看,题眼“鸭蛋”,作者却不直接从“鸭蛋”端笔,偏偏先大谈端午的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系白索子”等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吃“十二红”,引出“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作者娓娓道来,不事雕琢,甚至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于随意间体现整体布局上的严谨与和谐自然。在写法上,先浓墨重彩话端午风俗,为主体“鸭蛋”巧设铺垫,层层推进,向读者充分展现民俗风情之美。
  2.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汪老说过他不喜欢结构痕迹太露,而是向往苏轼所说的境界:“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端午的鸭蛋》正是如此“行云流水”,从家乡的端午习俗,到家乡的鸭蛋,到端午的鸭蛋,于车胤囊萤处戛然而止,行所当行,止所当止。对这种看似散淡的结构,其实贯穿全文的,是作者心中深藏的家乡情结、童年情怀。对水乡高邮魂系梦萦的情愫正是这篇散文的“根”!
  二、浓墨重彩绘鸭蛋,意趣盎然展民风
  汪老曾说:“一个作家对传统文化和某一地区的文化了解得愈深切,他的语言便愈有特点。所谓语言有味、无味,其实是说这种语言有没有文化。每一种方言都有特殊的表现力,特殊的美。”作为生长于江南水乡的汪曾祺,多年以后,令他难以忘怀的,恐怕仍是故乡高邮的美食。说到高邮特产,那就是“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作者从正面对家乡“鸭蛋”的色、味、形等直接地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写。
  1.形态各异,色味独特。“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有“蠢”和“秀气”之别,那么,这该是怎样的两种“鸭蛋”呢?“蠢”的胖嘟嘟的,短而粗,“秀气”的线条匀称,细而长……给人在脑海中描绘出形态各异的鸭蛋形象来,肥环燕瘦,形态各异,这哪里是挑鸭蛋,简直就是在“选美”。同时,也介绍了吃法,如:即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不像有些地方是剥壳吃,小孩在挂完鸭蛋络子后也可以“白嘴”吃。应该说,高邮鸭蛋文化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
  2.童真童趣,声色兼备。如:“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句中的“肃然起敬”,大词小用,而这一切只是缘于故乡高邮的鸭蛋!读起来有点滑稽,有点可爱,我们的脑海依稀能浮现作者童真调皮的画面。“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红油冒出来,本来只能观其形,用上“吱——”仿佛能闻其声,这一声“吱——”,让吃咸鸭蛋的过程变得有声有色,有情有趣。
  三、浓浓乡情寄鸭蛋,文白古今抒民情
  汪先生自己也说:“我对民间文学是有感情的,民间文学丰富的想象和农民式的幽默,民歌比喻的新鲜和韵律的技巧使我惊奇不置。”纵观全文,作者的笔端游走在雅俗之间。一开篇就用口语化的语言浓墨重彩地铺陈家乡过端午的各种习俗,一幅幅动感十足的民俗画历历在目,到最后由萤火虫在蛋壳灯中闪闪发亮的样子,想起了囊萤映雪的历史故事,随意自然,让读者领略了雅俗融合之趣。
  1.干净凝练,韵致动人。善用短句,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道出家乡盛产咸鸭蛋。其次,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时常穿插十分朴素的“大白话”,使文章更富于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如“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均是脱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那种从容淡定中的诙谐、得意之态立时毕现。
  2.文白交织,雅俗融合。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引经据典,运用对比手法,拿高邮的鸭蛋跟外地鸭蛋作比,流露出对家乡咸鸭蛋的喜爱之情。如“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文白做一处,一点不夹生。夸示得恰到好处,且不乏风趣,富于动感。细至局部,文白间杂,结合方言的特点也不难发现。如“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等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雅俗互现,不乏情趣。
  汪曾祺先生笔端流出来的都是活泼清新的、带有浓厚传统美感的动人篇章。行走其间,我们忽而觉得穿行在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忽而又觉得游走于孙梨笔端的白洋淀,醇香四溢,原汁原味。汪曾祺以其优美的文字和叙述唤起了年轻一代对母语的感情,唤起了他们对母语的重新的热爱,唤起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端午的鸭蛋”不仅在于鸭蛋本身,它更是一个抽象的符号,它承载着作者自我的精神世界,更承载着一个民族应有的精神世界。我们要要重视作品的原生价值,要作为一种精神文化进行积累文本自身的文化传承的价值。我们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及诗意,才算真实的体验到了生活的滋味——就象汪老笔下小小的鸭蛋,以及‘鸭蛋’中飘出的香味。如果我们不断地领略这种风情,品鉴这种清香,那么当代中国人的生活词典里,就不会有苏丹红浸制的鸭蛋和添加毒素的奶粉,就不会有人造木耳和染色馒头吧?
  毕旭红,教师,现居广东深圳。
其他文献
阅读鉴赏一篇文言文,理解、疏通大量文言词语的意义及用法是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言文学习主要就是死记硬背海量的文言常见、常考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死记硬背是少不了的,但更多的时候则需要“活学活记”,需要创新和发现。  关于创新和发现,新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
当前,农村作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作文课上,作文题布置下去,学生大多愁眉苦脸,抓耳挠腮,无从下手,一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状,写出来的作文也是东拼西凑,千人一面,干巴巴毫无生活气息。这种情况引起了我们的思考:该如何改变这种死气沉沉的面貌?农村作文教学该向何处觅一股“活水”?   《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
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微课模式不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而且其无可比拟的动态优势大大增加了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在短短的十分钟内学生能够迅速掌握教学核心内容,全面提升学习效率,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正在不断大力引入微课模式。  微课的主要表现方式為课堂视频教学。当然其教学方式中也包含着传统教学的一些基本理念,例如,教学的设计与思路、学生的评价与反馈等。微课与传统教学相比
众所周知,《木兰诗》的原创,乃北魏时鲜卑民歌。其作为少数民族民歌,在中华民族胡汉文化融合中,始由南朝文人乐师改编为鼓角横吹曲,方为南梁乐府曲辞,后经隋唐五代至宋,历数百年,广为流传。最后,由北宋郭茂倩收入《乐府诗集》,定型为如今所见乐府体杂言诗的形貌。  然而,《乐府诗集》对《木兰诗》文本的定格,借势印刷术在宋代以来的高度发展,成版本的权威性,渐行湮没了其它版本的存世流传。这给后世鉴赏、研究该诗的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综观我们的教学实践,普遍存在以下两种现状:忽视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忽视丰富的教材资源对于写作的例子作用,把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割裂开来进行训练。这一方面造成了语文教材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读写训练的重复、低效。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以“以读带写,促进初中生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相互转化”的课题研究为依托,对此进行尝试,摸索出了“
陈兴才,现任教于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高中语文特级教师,江苏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教师基金会重点课题“批判性思维与语文思辨读写”研究组重要成员,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目的观照下的写作教学内容构建”主持人。致力于批判性思维培养、思辨读写教学研究,近三年发表此类主题论文四十余篇,人大复印资料转载8篇,出版《语文话题的微观解析》(东北师大)、《方舟集》(中国文联)、
笔者近年来感受到,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将课堂的重点放在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深挖。而往往忽视语言形式在表达效果与思想内容上的作用。这样“偏离失衡”的课堂,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人文素养,而且会把语文课给掏空。近日,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俗世奇人 泥人张》一课的授课中,笔者尝试于通过言语形式的变形,指导学生通过对比来亲近语言,在感受文字魅力、感知人物形象以及体会作者情感上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增”
刘 勇,湖南省株洲市第一中学教师。  随着最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初稿)》的颁布,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理念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其“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赵福楼老师认为它是“现代语文重建的起点与归宿”[1]。“核心素养”的提出,对于加快推进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推进语文学科建设,完善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
王弼的《周易略例·明象》章首云:“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意思是作者表达头脑中的思想感情,需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而形象又需要通过语言来描述——作者的创作要经历由意到象,由象到言的过程。读者要想理解文本所传达的意,需要与作者的创作过程反方向而行,即由言明象、由象得意。  王弼的观点对文学文本教学有
语文来源于生活,因此语文教学内容要尽可能与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参与生活,在生活情境中理解语文、运用语文。语文“生活化”就是要帮助学生沟通语文思维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生活化的语文教学要突破语文课堂教学空间,向生活开放,向社会延伸,与活动互补,让学生不断地丰富情感,提高鉴赏能力,善于品味生活,让学生真正地走向语文,在生活的大课堂中用语文,真正感受语文的魅力。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