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端午的鸭蛋》选自汪曾祺代表作《故乡的食物》。作者运笔畅达自然,行云流水般为我们展现一幅江南水乡的风俗画。民俗文化之魅力和极富特色的语言之美,在汪老的诸多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呈现。笔者采撷其中一枚,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风行水上引鸭蛋,巧设铺陈话民俗
《端午的鸭蛋》文章脉络清晰:“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作者如同随意聊天,自然成文,悠然恬淡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将“大情怀”寄于“小事物”是汪曾祺的作品特色之一,他曾在《谈谈风俗画》一文中说:“我对风俗有兴趣,是因为我觉得它很美”。而这种风俗美,势必在“小叙事、大话语”的散文中得到体现。就如《端》文的结构表现:
1.巧设铺垫,逐层推进。从文章思路来看,题眼“鸭蛋”,作者却不直接从“鸭蛋”端笔,偏偏先大谈端午的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系白索子”等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吃“十二红”,引出“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作者娓娓道来,不事雕琢,甚至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于随意间体现整体布局上的严谨与和谐自然。在写法上,先浓墨重彩话端午风俗,为主体“鸭蛋”巧设铺垫,层层推进,向读者充分展现民俗风情之美。
2.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汪老说过他不喜欢结构痕迹太露,而是向往苏轼所说的境界:“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端午的鸭蛋》正是如此“行云流水”,从家乡的端午习俗,到家乡的鸭蛋,到端午的鸭蛋,于车胤囊萤处戛然而止,行所当行,止所当止。对这种看似散淡的结构,其实贯穿全文的,是作者心中深藏的家乡情结、童年情怀。对水乡高邮魂系梦萦的情愫正是这篇散文的“根”!
二、浓墨重彩绘鸭蛋,意趣盎然展民风
汪老曾说:“一个作家对传统文化和某一地区的文化了解得愈深切,他的语言便愈有特点。所谓语言有味、无味,其实是说这种语言有没有文化。每一种方言都有特殊的表现力,特殊的美。”作为生长于江南水乡的汪曾祺,多年以后,令他难以忘怀的,恐怕仍是故乡高邮的美食。说到高邮特产,那就是“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作者从正面对家乡“鸭蛋”的色、味、形等直接地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写。
1.形态各异,色味独特。“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有“蠢”和“秀气”之别,那么,这该是怎样的两种“鸭蛋”呢?“蠢”的胖嘟嘟的,短而粗,“秀气”的线条匀称,细而长……给人在脑海中描绘出形态各异的鸭蛋形象来,肥环燕瘦,形态各异,这哪里是挑鸭蛋,简直就是在“选美”。同时,也介绍了吃法,如:即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不像有些地方是剥壳吃,小孩在挂完鸭蛋络子后也可以“白嘴”吃。应该说,高邮鸭蛋文化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
2.童真童趣,声色兼备。如:“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句中的“肃然起敬”,大词小用,而这一切只是缘于故乡高邮的鸭蛋!读起来有点滑稽,有点可爱,我们的脑海依稀能浮现作者童真调皮的画面。“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红油冒出来,本来只能观其形,用上“吱——”仿佛能闻其声,这一声“吱——”,让吃咸鸭蛋的过程变得有声有色,有情有趣。
三、浓浓乡情寄鸭蛋,文白古今抒民情
汪先生自己也说:“我对民间文学是有感情的,民间文学丰富的想象和农民式的幽默,民歌比喻的新鲜和韵律的技巧使我惊奇不置。”纵观全文,作者的笔端游走在雅俗之间。一开篇就用口语化的语言浓墨重彩地铺陈家乡过端午的各种习俗,一幅幅动感十足的民俗画历历在目,到最后由萤火虫在蛋壳灯中闪闪发亮的样子,想起了囊萤映雪的历史故事,随意自然,让读者领略了雅俗融合之趣。
1.干净凝练,韵致动人。善用短句,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道出家乡盛产咸鸭蛋。其次,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时常穿插十分朴素的“大白话”,使文章更富于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如“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均是脱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那种从容淡定中的诙谐、得意之态立时毕现。
2.文白交织,雅俗融合。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引经据典,运用对比手法,拿高邮的鸭蛋跟外地鸭蛋作比,流露出对家乡咸鸭蛋的喜爱之情。如“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文白做一处,一点不夹生。夸示得恰到好处,且不乏风趣,富于动感。细至局部,文白间杂,结合方言的特点也不难发现。如“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等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雅俗互现,不乏情趣。
汪曾祺先生笔端流出来的都是活泼清新的、带有浓厚传统美感的动人篇章。行走其间,我们忽而觉得穿行在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忽而又觉得游走于孙梨笔端的白洋淀,醇香四溢,原汁原味。汪曾祺以其优美的文字和叙述唤起了年轻一代对母语的感情,唤起了他们对母语的重新的热爱,唤起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端午的鸭蛋”不仅在于鸭蛋本身,它更是一个抽象的符号,它承载着作者自我的精神世界,更承载着一个民族应有的精神世界。我们要要重视作品的原生价值,要作为一种精神文化进行积累文本自身的文化传承的价值。我们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及诗意,才算真实的体验到了生活的滋味——就象汪老笔下小小的鸭蛋,以及‘鸭蛋’中飘出的香味。如果我们不断地领略这种风情,品鉴这种清香,那么当代中国人的生活词典里,就不会有苏丹红浸制的鸭蛋和添加毒素的奶粉,就不会有人造木耳和染色馒头吧?
毕旭红,教师,现居广东深圳。
一、风行水上引鸭蛋,巧设铺陈话民俗
《端午的鸭蛋》文章脉络清晰:“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作者如同随意聊天,自然成文,悠然恬淡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将“大情怀”寄于“小事物”是汪曾祺的作品特色之一,他曾在《谈谈风俗画》一文中说:“我对风俗有兴趣,是因为我觉得它很美”。而这种风俗美,势必在“小叙事、大话语”的散文中得到体现。就如《端》文的结构表现:
1.巧设铺垫,逐层推进。从文章思路来看,题眼“鸭蛋”,作者却不直接从“鸭蛋”端笔,偏偏先大谈端午的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系白索子”等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吃“十二红”,引出“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作者娓娓道来,不事雕琢,甚至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于随意间体现整体布局上的严谨与和谐自然。在写法上,先浓墨重彩话端午风俗,为主体“鸭蛋”巧设铺垫,层层推进,向读者充分展现民俗风情之美。
2.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汪老说过他不喜欢结构痕迹太露,而是向往苏轼所说的境界:“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端午的鸭蛋》正是如此“行云流水”,从家乡的端午习俗,到家乡的鸭蛋,到端午的鸭蛋,于车胤囊萤处戛然而止,行所当行,止所当止。对这种看似散淡的结构,其实贯穿全文的,是作者心中深藏的家乡情结、童年情怀。对水乡高邮魂系梦萦的情愫正是这篇散文的“根”!
二、浓墨重彩绘鸭蛋,意趣盎然展民风
汪老曾说:“一个作家对传统文化和某一地区的文化了解得愈深切,他的语言便愈有特点。所谓语言有味、无味,其实是说这种语言有没有文化。每一种方言都有特殊的表现力,特殊的美。”作为生长于江南水乡的汪曾祺,多年以后,令他难以忘怀的,恐怕仍是故乡高邮的美食。说到高邮特产,那就是“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作者从正面对家乡“鸭蛋”的色、味、形等直接地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写。
1.形态各异,色味独特。“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有“蠢”和“秀气”之别,那么,这该是怎样的两种“鸭蛋”呢?“蠢”的胖嘟嘟的,短而粗,“秀气”的线条匀称,细而长……给人在脑海中描绘出形态各异的鸭蛋形象来,肥环燕瘦,形态各异,这哪里是挑鸭蛋,简直就是在“选美”。同时,也介绍了吃法,如:即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不像有些地方是剥壳吃,小孩在挂完鸭蛋络子后也可以“白嘴”吃。应该说,高邮鸭蛋文化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
2.童真童趣,声色兼备。如:“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句中的“肃然起敬”,大词小用,而这一切只是缘于故乡高邮的鸭蛋!读起来有点滑稽,有点可爱,我们的脑海依稀能浮现作者童真调皮的画面。“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红油冒出来,本来只能观其形,用上“吱——”仿佛能闻其声,这一声“吱——”,让吃咸鸭蛋的过程变得有声有色,有情有趣。
三、浓浓乡情寄鸭蛋,文白古今抒民情
汪先生自己也说:“我对民间文学是有感情的,民间文学丰富的想象和农民式的幽默,民歌比喻的新鲜和韵律的技巧使我惊奇不置。”纵观全文,作者的笔端游走在雅俗之间。一开篇就用口语化的语言浓墨重彩地铺陈家乡过端午的各种习俗,一幅幅动感十足的民俗画历历在目,到最后由萤火虫在蛋壳灯中闪闪发亮的样子,想起了囊萤映雪的历史故事,随意自然,让读者领略了雅俗融合之趣。
1.干净凝练,韵致动人。善用短句,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道出家乡盛产咸鸭蛋。其次,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时常穿插十分朴素的“大白话”,使文章更富于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如“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均是脱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那种从容淡定中的诙谐、得意之态立时毕现。
2.文白交织,雅俗融合。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引经据典,运用对比手法,拿高邮的鸭蛋跟外地鸭蛋作比,流露出对家乡咸鸭蛋的喜爱之情。如“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文白做一处,一点不夹生。夸示得恰到好处,且不乏风趣,富于动感。细至局部,文白间杂,结合方言的特点也不难发现。如“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等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雅俗互现,不乏情趣。
汪曾祺先生笔端流出来的都是活泼清新的、带有浓厚传统美感的动人篇章。行走其间,我们忽而觉得穿行在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忽而又觉得游走于孙梨笔端的白洋淀,醇香四溢,原汁原味。汪曾祺以其优美的文字和叙述唤起了年轻一代对母语的感情,唤起了他们对母语的重新的热爱,唤起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端午的鸭蛋”不仅在于鸭蛋本身,它更是一个抽象的符号,它承载着作者自我的精神世界,更承载着一个民族应有的精神世界。我们要要重视作品的原生价值,要作为一种精神文化进行积累文本自身的文化传承的价值。我们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及诗意,才算真实的体验到了生活的滋味——就象汪老笔下小小的鸭蛋,以及‘鸭蛋’中飘出的香味。如果我们不断地领略这种风情,品鉴这种清香,那么当代中国人的生活词典里,就不会有苏丹红浸制的鸭蛋和添加毒素的奶粉,就不会有人造木耳和染色馒头吧?
毕旭红,教师,现居广东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