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主持人...郝大鹏 专栏作者...肖欣张铁军蔡元卿 剧情简介: 1984年的东德,整个社会笼罩在国家安全局的高压统治之下,特工威斯勒奉命监听剧作家德莱曼和他妻子演员克里斯蒂娜的生活,监听过程中,威斯勒渐渐对这家人的生活产生了兴趣,开始暗中帮助他们。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有了光。 这些光或许来自自然界,或许来自我们的内心深处。这期我们分析的影片是德国电影《窃听风暴》。这是一部充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郝大鹏
专栏作者...肖欣张铁军蔡元卿
剧情简介:
1984年的东德,整个社会笼罩在国家安全局的高压统治之下,特工威斯勒奉命监听剧作家德莱曼和他妻子演员克里斯蒂娜的生活,监听过程中,威斯勒渐渐对这家人的生活产生了兴趣,开始暗中帮助他们。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有了光。
这些光或许来自自然界,或许来自我们的内心深处。这期我们分析的影片是德国电影《窃听风暴》。这是一部充满人性光辉的影片,同样电影也在造型中成功地运用了光影技巧,让这部人性反思片直抵我们的内心深处。
这部用画面描写声音的影片在表现手法上立意独特,都说电影是视听艺术,但是我们的DV创作者往往在创作中忽视了声音的运用,希望这部电影可以给大家一些启迪。同样,在很多的战争和政治反思片中,人都是渺小的,但是对于生命和真善美而言,人性却又是异常伟大的。如同影片的结尾处那个让人热泪盈眶的画面一般,作家把他的新书献给了窥视他生活的间谍,那些圣洁的光芒一下放大了我们的生命,希望这期的影片分析可以帮助你完成更多的DV梦想。
其他文献
书名:《最好的时光》 作者: 朱天文 副标题: 侯孝贤电影纪录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6-11 每次读到朱天文的小说,除了惊叹于那些对于文字的强大把握能力和经得起推敲的情境与情感脉络,更多的时候,会想到整个台湾一代人的成长故事——父辈们因为政治、战乱从大陆迁居到台,面对没有归属感的生活,艰难地维系一个家庭生存,他们是清贫的知识分子,是眷村的军人,是
电影:《Survive style 5+(杀妻狂想曲)》 类别:剧情 导演:关口现 主演:浅野忠信桥本丽香阿部宽 片长:110min 国家:日本 时间:2004 过年的时候,世界似乎都被包裹成红色。没人在这个时候愿意讨论仍然一片艳绿的大盘、被“海啸”波及的工作以及空白的情感世界。据说全世界都准备揪住“中国消费市场”这根救命稻草,商家们都瞅准了中国人民在银行中货真价实的存款,戴着满
电影的诞生有赖于人类掌握了用化学方法记录影像的技术手段,其基本原理就是将感光剂涂抹在片基之上,这样就形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胶片,胶片通过曝光和洗印就能够得到我们想要捕获的影像。感光剂和片基可以说是胶片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最早的电影胶片都是黑白的,感光剂一般是卤化银明胶乳剂,卤化银在光的作用下产生化学反应,这一过程被称为曝光,摄影机的重要功用之一就是控制曝光。经过曝光的胶片通过洗印就可以形成我们人眼可见
胡振民看望徐肖冰夫妇 1月19日,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胡振民在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兼秘书长李前光,中国文联办公厅主任夏朝华等陪同下来到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摄协顾问徐肖冰、侯波夫妇家,亲切看望两位摄影界老前辈,送上新春的祝福。 胡振民说,2009年不仅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还是中国文联成立60年,目前文联的“双庆”活动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面积达5
在那遥远的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把静态的“我看见”固定在纸上,于是有了摄影。 看惯了照片,人们又产生了“我看见”新的冲动。50多年后,法国卢米尔兄弟遂于1895年放映了首部“活动图像”——电影。 而DV,即把“我看见”解构为电子数码,容积更小,传播更高效,影响更广泛。1994年是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的元年。 直到2006年1月,“在线影视收看及下载(在线电视)”首次纳入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
农历新春还没有辞年,对于许多家庭来说,却早已开始踏上了漫漫“征战”之路。 怀揣电影梦想的中国考生们,奔波于四处“应战”的旅途中。尽管扩招在不断进行,却仍然无法匹敌残酷的淘汰率。以北京电影学院(以下简称“北影”)为例,本科生比上年扩招了近百人,计划招生440名本科生,却仍有13019人报名,平均录取比例接近1:30,竞争激烈。除录音专业报考人数略有下降外,其余各专业报考人数均有上升。 北影导演系
这样看下来,仿佛整个工作坊近乎“批判大会”或“刑场”,然而借着这样猛烈的“撞击”,我们才有机会在一切的可能中找寻突破。“这样一种现场发生的最初作品展示和深入讨论,比通常的片子‘现成品’亮相要动人和有细节得多。” 恩娜一直强调,在每次的讨论中,我们都不是在“论断”某个人、某部片。我们更多的是在看,有这样或那样的可能,使每一部最终呈现的影像,甚或每一个作者,都可以借着最深度的现场参与,擦出这些或那些
数字化应用于电影,并进而向传统电影挑战,这让电影注定将改变本质。到底电影最终会消失还是借用数字化的优点生存下来呢?数字电影到底是沿袭历史还是翻开历史新的篇章?这些问题都是当今电影和艺术并列讨论的。而我们看到的当代电影所使用的数字设备,不是可以直接回答为什么传统电影放映场所逐渐失去影响吗?电影行业在20世纪目击了人类历史,而在这个信息时代同样能见证当代吗? 假如现在的某件作品还具有观察思考艺术领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池,导演的创作就是把城里的故事讲出来。如果你的城中也有这样的故事,那么这样的感动就推而广之,产生了共鸣。 《二十四城记》在今年的电影市场中颇具争议,贾樟柯总是会给传统规则带来一些“裂痕”,从制片方式到拍摄手法,这部电影仿佛就是奔着争议而来,但是抛开那些所谓的炒作,就影片本身而言,这座城池中仍酝酿着许多感动。 笔者本人非常喜欢看到这样的改变,无论这样变化是好或者不好,总之变化
事实上它可能是片面的,但记录下来的就是当时一种状态。就是一个印迹,像我走过的路,可谁会去欣赏自己的脚印?反正我是不会去看的。 二十多年前,没等着拿到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证,艾未未已经站在纽约的土地上,手里拿着照相机记录身边的人,甚至是自己。当然,那时用的不是数码产品,也没有每天可以更新的博客,于是这些照片要等到二十多年后,在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的创办人荣荣和映里再三要求下,才终于见得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