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画”无忌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198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实上它可能是片面的,但记录下来的就是当时一种状态。就是一个印迹,像我走过的路,可谁会去欣赏自己的脚印?反正我是不会去看的。
  


  


  二十多年前,没等着拿到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证,艾未未已经站在纽约的土地上,手里拿着照相机记录身边的人,甚至是自己。当然,那时用的不是数码产品,也没有每天可以更新的博客,于是这些照片要等到二十多年后,在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的创办人荣荣和映里再三要求下,才终于见得天日——这便是“艾未未:纽约1983—1993”影展的缘起。虽然是“陈年旧账”,但展览从1月2日一直到4月18日,可见三影堂对这次展览的重视。
  “这些照片拍过后都没洗出来过,现在看不再那么提放自己了,实际上我比较害怕看到自己年轻的时候。当然现在看那时的自己像在看另一个人,如果再不看的话也忘记了。摄影对我来说从来都不是个事儿,只是记录了自己,无论是数码还是胶片,我拍了也不会去看,甚至我的助手帮我放到博客上,我也不会去看。我觉得我们有一个很现实的生活,这个生活已经记录下来了,事实上它可能是片面的,但记录下来的就是当时一种状态。就是一个印迹,像我走过的路,可谁会去欣赏自己的脚印?反正我是不会去看的。而引导有可能会变成一种误导,所以这次在选片时我尽量还原自己当时的状态。你会看到很多虚的、不好的照片都在里面。我只是尽量选择一种整体的状态。”
  “我在大学里也没想过拍电影,因为自己有兴趣的是个人活动,而至少在当时拍电影是要在电影厂里的。我不认为人学什么和做什么一定要有关系,好像当作家不一定要上北大文学系一样,做电影的也不一定学过电影,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最重要的是你的个人兴趣是什么。”资料显示,目前艾未未的研究领域涉及建筑、雕塑、绘画、家具、编书、策展等多个方面,没人知道他到底喜欢什么。“很多时候,技术上的问题变成一道门槛把人挡在外面,比如是不是有资金,是不是有设备,是不是能号召一帮人……可能让有些人觉得比较麻烦,但是事实上你只是有个故事要拍出来。这和你要把一个故事说出来或写出来没什么区别。”
  2007年2月底,艾未未在博客上发布《童话》草案,招募1001个中国人一同前往德国,参加同年6月举行的第十二届卡塞尔文献展。坊间流传着“草场地某煎饼摊老板因一句戏言便稀里糊涂跟着出国”的故事。三四天的时间里,艾未未的助手们从几千名报名者中筛选到了这1001个人,其中很多是学生、自由职业者和农民。他们没有账号、财产甚至英文介绍信等等。“传说”构成了“童话”本身。
  艾未未,这个曾入选英国《艺术评论》杂志“全球当代艺术界最有影响力100人物”的名字是有保障的,让这件事比看见张艺谋、冯小刚和陈凯歌的名字就买票进电影院来得靠谱些。
  随后,基本上全国最精英的独立纪录片人被召集到一起进行《童话》的拍摄和记录。最终二十多位导演制作了1600个小时的素材,剪出两个半小时的内容。有的作者拍摄的片断被留存下来,也有的被全部删减甚至一个镜头都没留下来。“我希望尽量让年轻导演做这件事,主要是王兵负责。他认识的圈子基本上就是中国拍纪录片的圈子,能够熟练拍的,出点头的基本上都请过来了。甄选还是我来做,比如有的人拍了很多小时却一秒钟也没有用上。但没有关系,这个作品并不仅仅是部纪录片,而是整个活动,包括这批资料都是有意义的。因为拍摄和成片是两个概念,拍摄当然希望多和全,尤其是纪录片,所以我们要求量很大。这就像做顿饭,不需要菜地里所有的菜。因为成片的理由和拍摄的理由常常不是一致。我觉得现在做成这样已经很好了。我比较喜欢黄文海和李佩锋的部分,他们比较有经验,拍得也比较稳。但即使是他们在这里面也有问题,因为他们的东西比较适合独立成片,而不适合一个整体。那些镜头往往很长,在剪辑时也有很大的问题。”
  


  


  这部以真人为元素,以围绕着真人而展开的现实主义创作折合成人民币大概投入3000多万。有人认为《童话》是“更好更高的现实主义”作品,也有人认为这个“找了1001个疯子去德国的家伙本身就是一个疯子”!当然小孩子是不会在乎别人对他捏的泥巴评价什么,他在乎的只是自己玩得尽兴不尽兴。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都不过是他玩的一部分。
  可以说在《童话》之前,大部分人都不太知道艾未未曾经DV过,我们几乎没在任何场合看到过他的“DV”。而艾未未也不是那种见谁都抖搂家底的人,所以你不问他,他也不会告诉你,就算问,他也不见得会拿给你。最多从“圈内人士”的口中得到只言片语,但那大部分是和当代艺术有关系的,而且大家也表现得颇为神秘,因为对方可能也一知半解。你可以说艾未未这人各色,也可以说这就是他的童真。
  “DV我很早接触,在美国时就拍了些,80年代末斯皮尔伯格就说过,任何家庭都可以拍电影,我当时还想怎么可能这样,电影应该是好莱坞那种,现在看来确实是一个人就可以完成。我从来不喜欢设备,但是有些东西你必须要用,所以DV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艾未未说这些年他拍摄的DV量非常大,仅仅一个记录北京的作品就拍了150个小时,要看完的话需要六天七夜。这让我开始理解他与王兵多年的关系。“通常我做一件事情,觉得有意思,值得做就做了,不会想怎么做,如何做。我拍摄的目的就是希望被大量阅读,而我的创作量很大,因此甚至可以放弃某一块的版权。”艾未未开始考虑是不是把一部分视频作品搬到网上去。
  关于《童话》,我们可以把它当作意义深刻的“纪录片”,也可以当作一部涉及人数众多的旅游风光片,当然更多人会把它当成一部重要的艺术作品。不过据说永远不要把艾未未所谓“我从来没有想过所谓艺术的问题”之类的话当真,因为艾未未理解的艺术系统和艺术世界,是个体的又是自我质疑的,是艺术的又是普通生活的。
  也许我们还曾为那些从未出过国的农民兄弟们担心,不知回国后巨大落差与他们自己的现实生活如何调节,会不会从此活生生毁掉个把人。但时间推移过来,什么事都已经过去了,生活依旧平静的继续。“其实我很老实地告诉大家,但是很多人不相信,它就是生活本身,是很多人的一个愿望,能够出国,能够去看一个展览,只是不能留下。 ”
  留着一脸大胡子的小孩仍在继续制造着他的各种童话,甚至肆无忌惮地用他的小针扎着麻木的人,让人们时刻记住他的存在。
其他文献
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  影棚摄影...岑昕    毫无疑问“山寨”是几个月来相当火的一个名词。火到了什么地步?火到了全民大张旗鼓“山寨”;火到了某些根本不山寨的贺岁电影为噱头愣说自己“山寨”;火到了在看类似《丑女无敌》等大张旗鼓照搬的电视剧时都觉得自己对不起美国制片人的地步。  在我们通过网络看到的各种“山寨”视频中,不能不提到“英特奈特”和“DV”这两个玩意儿给聚集在民间种种渴求以多大的支撑
期刊
书名:《最好的时光》  作者: 朱天文  副标题: 侯孝贤电影纪录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6-11    每次读到朱天文的小说,除了惊叹于那些对于文字的强大把握能力和经得起推敲的情境与情感脉络,更多的时候,会想到整个台湾一代人的成长故事——父辈们因为政治、战乱从大陆迁居到台,面对没有归属感的生活,艰难地维系一个家庭生存,他们是清贫的知识分子,是眷村的军人,是
期刊
电影:《Survive style 5+(杀妻狂想曲)》  类别:剧情  导演:关口现  主演:浅野忠信桥本丽香阿部宽  片长:110min  国家:日本  时间:2004    过年的时候,世界似乎都被包裹成红色。没人在这个时候愿意讨论仍然一片艳绿的大盘、被“海啸”波及的工作以及空白的情感世界。据说全世界都准备揪住“中国消费市场”这根救命稻草,商家们都瞅准了中国人民在银行中货真价实的存款,戴着满
期刊
电影的诞生有赖于人类掌握了用化学方法记录影像的技术手段,其基本原理就是将感光剂涂抹在片基之上,这样就形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胶片,胶片通过曝光和洗印就能够得到我们想要捕获的影像。感光剂和片基可以说是胶片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最早的电影胶片都是黑白的,感光剂一般是卤化银明胶乳剂,卤化银在光的作用下产生化学反应,这一过程被称为曝光,摄影机的重要功用之一就是控制曝光。经过曝光的胶片通过洗印就可以形成我们人眼可见
期刊
胡振民看望徐肖冰夫妇    1月19日,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胡振民在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兼秘书长李前光,中国文联办公厅主任夏朝华等陪同下来到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摄协顾问徐肖冰、侯波夫妇家,亲切看望两位摄影界老前辈,送上新春的祝福。      胡振民说,2009年不仅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还是中国文联成立60年,目前文联的“双庆”活动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面积达5
期刊
在那遥远的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把静态的“我看见”固定在纸上,于是有了摄影。 看惯了照片,人们又产生了“我看见”新的冲动。50多年后,法国卢米尔兄弟遂于1895年放映了首部“活动图像”——电影。 而DV,即把“我看见”解构为电子数码,容积更小,传播更高效,影响更广泛。1994年是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的元年。 直到2006年1月,“在线影视收看及下载(在线电视)”首次纳入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
期刊
农历新春还没有辞年,对于许多家庭来说,却早已开始踏上了漫漫“征战”之路。  怀揣电影梦想的中国考生们,奔波于四处“应战”的旅途中。尽管扩招在不断进行,却仍然无法匹敌残酷的淘汰率。以北京电影学院(以下简称“北影”)为例,本科生比上年扩招了近百人,计划招生440名本科生,却仍有13019人报名,平均录取比例接近1:30,竞争激烈。除录音专业报考人数略有下降外,其余各专业报考人数均有上升。  北影导演系
期刊
这样看下来,仿佛整个工作坊近乎“批判大会”或“刑场”,然而借着这样猛烈的“撞击”,我们才有机会在一切的可能中找寻突破。“这样一种现场发生的最初作品展示和深入讨论,比通常的片子‘现成品’亮相要动人和有细节得多。”  恩娜一直强调,在每次的讨论中,我们都不是在“论断”某个人、某部片。我们更多的是在看,有这样或那样的可能,使每一部最终呈现的影像,甚或每一个作者,都可以借着最深度的现场参与,擦出这些或那些
期刊
数字化应用于电影,并进而向传统电影挑战,这让电影注定将改变本质。到底电影最终会消失还是借用数字化的优点生存下来呢?数字电影到底是沿袭历史还是翻开历史新的篇章?这些问题都是当今电影和艺术并列讨论的。而我们看到的当代电影所使用的数字设备,不是可以直接回答为什么传统电影放映场所逐渐失去影响吗?电影行业在20世纪目击了人类历史,而在这个信息时代同样能见证当代吗?   假如现在的某件作品还具有观察思考艺术领
期刊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池,导演的创作就是把城里的故事讲出来。如果你的城中也有这样的故事,那么这样的感动就推而广之,产生了共鸣。  《二十四城记》在今年的电影市场中颇具争议,贾樟柯总是会给传统规则带来一些“裂痕”,从制片方式到拍摄手法,这部电影仿佛就是奔着争议而来,但是抛开那些所谓的炒作,就影片本身而言,这座城池中仍酝酿着许多感动。  笔者本人非常喜欢看到这样的改变,无论这样变化是好或者不好,总之变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