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江苏高考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从2008年江苏新高考改革首次把历史学科作为文科必修科目出现在高考考场中,更是它首次以A、B、C、D等级形式划定卷面分数。作为高中历史教师,我应该感到庆幸,长期以来历史学科为人所忽视,学生多不愿意学习,在高考改革之后,以文科必修科目亮相,在很大程度上会引起文科生的高度重视。同时我又感到些许担忧,我们学生,包括老师,能否转变思想,真正提升新课改效果,而不是流于表面形式,不求上进,只求分数等级不影响本科录取。
不得不说,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越来越功利,越来越迷失自我。考试大纲中没有列出的知识点一律不学不考,我们像个机器人一样,机械地背诵一个个历史知识点,没有逻辑,没有思考。一旦碰到开放性的思考题,学生就傻眼了,因为他们习惯了背诵答案,认为历史就是死知识,从来不知道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每一个历史教师都应当反思,我们应该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点,而是如何去学,穿梭在历史的海洋中,从古代看今天,从西方看我国,感受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相信很多学生都会扭转对历史的看法,自觉去学习。
要知道,我们现在教育的这一代学生,十年内将走上社会,二十年后将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走向对于国家命运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梁启超有云,少年强则国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历史教育对于青年学生尤为重要,每个老师都应当牢记这一点,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习历史,领悟历史,而不仅仅是高考知识点的学习。
新课程改革是挑战,也同样充满机遇。对学生而言,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满足学生自主探究、全面发展的愿望。另一方面,它也可以使广大教师更新观念、转换角色,在历史教育的大舞台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自新课改推行以来,我就注重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对于如何进行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作出许多尝试,分析众多教学案例。我认为如下几点非常重要。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新课改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把课本读懂学透,而应该成为“专家”。向学者型,科研型教师转变,要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这是最基本的、最关键的一条,没有这一点,我们的历史教学就无从谈起。所以,我们没给我老师都应积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此外,我们每个老师应该博学多才,一专多能,做新课改“杂家”。如果我们长期只局限在自己所教科目中,视野将非常狭隘,无法带动学生形成开阔的思维。现实情况是,在众多教学实践中,不管学生还是老师,大多习惯且顺从了学科本位的单一化思想,不涉猎其它学科的知识,教数理化的对文科知识知之甚少,教文科的对理科知识一窍不通,形成了文理分家,文理对立的局面,而我们众多教历史的老师,更是墨守成规,埋头于成堆的历史文献资料与档案之中,对文学名著等置之不理,对理科知识则是一窍不通。
同时,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通常是靠个人水平来化解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清楚的问题自然能给学生一个满意的解答,但是一旦碰到不太清楚没有把握的题目,往往碍于老师尊严脸面,不好意思说自己不会,就模棱两可讲给学生听,糊弄过去,学生听不明白也不敢再问。这种情况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之下的教学需要,教师应该对自己,对每个学生负责,教学相长,遇到不会的问题不要紧,关键是勇于承认不足,和学生共同成长。历史学科本来就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杂科”,它的课程内容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学科门类,如此庞杂的知识面,无形中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历史教师既是“专家”同时还是“杂家”。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我们老师教学方式也起到了革新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靠着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和老师的一张嘴,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眉飞色舞、兴高采烈,学生在下面听得一头雾水、昏昏欲睡。提高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运用能力已经成为新时代每个老师必须重视的事情了。多媒体教学走入“寻常课堂中”,为我们广大历史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我们可以用图片、电影、纪录片等形式更直观、直接地把历史知识、历史遗存展现出来,让学生更直接、简明地了解历史、掌握历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教师的角色由“粉笔教学”转向了多样化的“多媒体教学”。而新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灵活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才能使教学取得长足的进步。
另一方面,作为历史教师我们还应该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培养,首先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正视历史,尊重历史,让学生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坚定正确立场,摒弃资本主义奢靡文化渗透。这同时也对我们老师提出要求,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高尚的情感价值观,这些因素也决定了教师在课堂及课外能否正确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问题,能否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而不致于偏激狭隘。我们老师自身健康的情感价值观对学生将产生巨大的影响,高尚的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而作为历史学科特有的功能,就应更加注意这方面情感的培养。
最后,我们一定要关注社会,不能脱离现实,抱着逝去的历史僵化不变。“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的角色不应当是“陈年旧事”的讲述者,而是历史学的研究者,为现实服务的,为学生启蒙,这才是历史课的生命所在。
在社会急剧变迁的今天,我们历史老师应该及时把握时事脉搏,树立正确的历史教學观,以古观今,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社会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不得不说,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越来越功利,越来越迷失自我。考试大纲中没有列出的知识点一律不学不考,我们像个机器人一样,机械地背诵一个个历史知识点,没有逻辑,没有思考。一旦碰到开放性的思考题,学生就傻眼了,因为他们习惯了背诵答案,认为历史就是死知识,从来不知道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每一个历史教师都应当反思,我们应该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点,而是如何去学,穿梭在历史的海洋中,从古代看今天,从西方看我国,感受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相信很多学生都会扭转对历史的看法,自觉去学习。
要知道,我们现在教育的这一代学生,十年内将走上社会,二十年后将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走向对于国家命运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梁启超有云,少年强则国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历史教育对于青年学生尤为重要,每个老师都应当牢记这一点,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习历史,领悟历史,而不仅仅是高考知识点的学习。
新课程改革是挑战,也同样充满机遇。对学生而言,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满足学生自主探究、全面发展的愿望。另一方面,它也可以使广大教师更新观念、转换角色,在历史教育的大舞台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自新课改推行以来,我就注重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对于如何进行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作出许多尝试,分析众多教学案例。我认为如下几点非常重要。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新课改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把课本读懂学透,而应该成为“专家”。向学者型,科研型教师转变,要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这是最基本的、最关键的一条,没有这一点,我们的历史教学就无从谈起。所以,我们没给我老师都应积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此外,我们每个老师应该博学多才,一专多能,做新课改“杂家”。如果我们长期只局限在自己所教科目中,视野将非常狭隘,无法带动学生形成开阔的思维。现实情况是,在众多教学实践中,不管学生还是老师,大多习惯且顺从了学科本位的单一化思想,不涉猎其它学科的知识,教数理化的对文科知识知之甚少,教文科的对理科知识一窍不通,形成了文理分家,文理对立的局面,而我们众多教历史的老师,更是墨守成规,埋头于成堆的历史文献资料与档案之中,对文学名著等置之不理,对理科知识则是一窍不通。
同时,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通常是靠个人水平来化解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清楚的问题自然能给学生一个满意的解答,但是一旦碰到不太清楚没有把握的题目,往往碍于老师尊严脸面,不好意思说自己不会,就模棱两可讲给学生听,糊弄过去,学生听不明白也不敢再问。这种情况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之下的教学需要,教师应该对自己,对每个学生负责,教学相长,遇到不会的问题不要紧,关键是勇于承认不足,和学生共同成长。历史学科本来就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杂科”,它的课程内容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学科门类,如此庞杂的知识面,无形中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历史教师既是“专家”同时还是“杂家”。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我们老师教学方式也起到了革新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靠着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和老师的一张嘴,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眉飞色舞、兴高采烈,学生在下面听得一头雾水、昏昏欲睡。提高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运用能力已经成为新时代每个老师必须重视的事情了。多媒体教学走入“寻常课堂中”,为我们广大历史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我们可以用图片、电影、纪录片等形式更直观、直接地把历史知识、历史遗存展现出来,让学生更直接、简明地了解历史、掌握历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教师的角色由“粉笔教学”转向了多样化的“多媒体教学”。而新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灵活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才能使教学取得长足的进步。
另一方面,作为历史教师我们还应该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培养,首先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正视历史,尊重历史,让学生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坚定正确立场,摒弃资本主义奢靡文化渗透。这同时也对我们老师提出要求,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高尚的情感价值观,这些因素也决定了教师在课堂及课外能否正确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问题,能否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而不致于偏激狭隘。我们老师自身健康的情感价值观对学生将产生巨大的影响,高尚的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而作为历史学科特有的功能,就应更加注意这方面情感的培养。
最后,我们一定要关注社会,不能脱离现实,抱着逝去的历史僵化不变。“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的角色不应当是“陈年旧事”的讲述者,而是历史学的研究者,为现实服务的,为学生启蒙,这才是历史课的生命所在。
在社会急剧变迁的今天,我们历史老师应该及时把握时事脉搏,树立正确的历史教學观,以古观今,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社会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