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采用文献法、访谈法和实证分析法,基于西南科技大学与两个社区体育互动实证研究,对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双赢模式进行探索。研究结果表明:社校结合模式是值得进一步探索和推广应用的一种新的合作模式。其模式是在普通高校与社区互动基础上实现双赢,能充分发挥双方各自优势,取得双方利益收获。
【关键词】社区体育 高校体育 互动 实证
【中图分类号】G8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b)-0191-03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西南科技大学专业体育、公共体育与铁牛社区、城北文化社区的体育。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法。通过图书中文数据库,查阅2000年以后发表的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互动相关文献资料。
1.2.2 访谈法。走访高校、社区,对有关专家、负责人、学生、居民进行访谈。
1.2.3 实证分析法。设计西南科技大学与两个社区互动项目方案,并实施方案。通过对互动合作进行研究,探索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双赢模式。
2 分析与讨论
2.1 互动双赢实践状况
2.1.1 管理互动
城北文化社区与铁牛社区中都只有1名兼职社区体育管理者,社区体育活动疲于应付上级检查,成立7人管理组织1.5年和0.5年以来,总体评价为“较满意”或“满意(见表1)”,但对具体分项的评价不一。
对管理和经费的满意度低于其他三项,笔者作为西南科技大学方的成员参与其中管理,深感高校与社区管理者之间责任不够明确,每次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均由提出单位承担,对方按提出单位要求给予相应的配合。由于缺乏统筹管理与规划,随意性大,常常使双方就活动的时间、方式多次商量不定,产生不稳定、不连贯、不持久,使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受到影响。
2.1.2 场地设施上的互动状况。
据调查发现,社区居民对于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时间选择特征,按人数的从多到少排序依次为(见表2):双休日、节假日、晚上、早晨、下午和上午。高校体育教学一般的时间都是在上午或下午,而居民健身活动的时间集中在双休日、节假日、晚上和早晨,正好与高校的体育教学时间错开,并不影响正常的体育教学活动。因而,时间的协调保障了西南科技大学体育场地设施的有效开放。
西南科技大学对两个社区有偿或无偿地开放所有场地,社区对学生和居民开放了利用体彩公益金建成的健身路径和健身苑,基本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理利用。从表3中可以看出,西南科技大学与城北社区的场地利用率基本对等,而对铁牛社区场地的使用却高出60%,这主要是由于西南科技大学与两个社区的距离造成的:西南科技大学处于城北文化社区内,该社区因学校较多而场地设施较好,加上社区周围还有农田,环境也较好,师生与社区居民能就地、就近健身,互动活动也能就地、就近的开展;与铁牛社区相比,相距甚远,限制了学生和居民较大范围的互动,特别是组织学生到铁牛社区上课。与铁牛社区共建的体育俱乐部也将成为西南科技大学专业教师与学生对社区的支持项目和专业学生的实践基地,是西南科技大学对外的一个窗口。
城北社区有近一半居民属于西南科技大学教职工、家属及学校学生,社区内的健身场地多为西南科技大学所有,绝大部分场地免费开放,给社区居民带来了方便和实惠,受到普遍好评和赞誉,满意与较满意度很高(见表4)。但社区居民点健身路径较少,社区内空地较少,使用频率高,容易损坏,且损坏后不能得到及时维修,因而社区内的这种体育场地和设施缺乏对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吸引(见表5)。但是社区内个体经营的俱乐部却深受大学生的欢迎。笔者走访了两家健身俱乐部,了解到70%以上的会员都是西南科技大学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因学校俱乐部爆满而到社区健身,希望收费能便宜点。
因铁牛社区与西南科技大学相距甚远,对对方的场地设施情况“不清楚”的占绝大多数,调查发现回答“满意”或“较满意”的均属少数有实地体验者。据调查,大部分到西南科技大学健身的是周末足球爱好者们,他们普遍认为西南科技大学足球场场地好,收费合理;西南科技大学师生对铁牛社区场地的了解多是由于铁牛广场开阔,开展的活动大型、影响力大,每天都有300—400人参加健身舞蹈锻炼,且铁牛广场内集中了绵阳市许多轮滑佼佼者,吸引了市内高校学生周末、节假日去学习和比赛。
2.1.3 体育人才的互动状况。西南科技大学与两个社区在体育人才上的互动(见6)主要表现在:一、专业体育教师和专业学生到社区进行健身知识讲座;二、专业体育教师带领学生对社区居民进行健身操的指导与训练;三、专业体育教师和学生为社区提供体育比赛的组织、裁判人员;四、社区居民(参与时间长、有经验的人员)为学生表演、讲解传统的体育项目;五、高校学生到社区慰问演出。
在互动过程中,西南科技大学与两个社区共组织互动活动16次,西南科技大学近200名专业教师和学生参与,只有4次由西南科技大学教师带领学生观摩、学习、感受社区体育(太极拳和健身舞蹈)。可以看出,二者的互动,高校在体育人才方面占绝对优势,互动的过程,基本就是高校发挥人才优势,对社区体育予以帮助。
2.2 體育互动的双赢效果
2.2.1 社区体育得到进一步发展
2.2.1.1 专业人才的介入为社区居民科学锻炼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可能
西南科技大学体育教师和体育专业学生进入社区开展健身知识讲座、健身辅导,使社区居民了解科学健身对运动时间、运动项目、运动负荷和运动量的要求;了解不同人群不同的健身方式,如青少年与老年、心脏病患者与健康人群;了解健身项目对场地、器材要求…增强了社区居民科学健身意识,减少了健身的盲目性。
2.2.1.2 高校对社区开放场地,为社区体育提供了有效的物质保障
西南科技大学响应全民健身号召,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以免费或适当收费的形式全面开放学校体育场地,减轻了政府投资负担,提高了学校场馆的利用率,使社区居民能就地、就近健身,且西南科技大学有偿场地收费低,为居民能长期坚持健身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
2.2.1.3 促进社区体育文化活动多样化
西南科技大学体育教师和体育学生的专业涉及到多方面、多层次的体育学科,在与两个社区互动中,根据两个社区的具体要求,分别增加了部分体育项目(见表7),且新兴的跆拳道、散手、拉丁舞在两个社区长期开展,吸引了青少年参与社区体育,城北文化社区准备坚持每天做广播体操。
2.2.1.4 社区居民体育消费意识提高
居民的体育消费意识直接影响体育消费行为的产生和水平[1]。统计结果表明,有66.7%的社区居民对“花钱买健康”的说法表示认同。在西南科技大学俱乐部收费增加(见表8)的前提下,社区会员从22人(2006年)增加到53人(2008年)可以看出:社区居民体育消费意识提高了。
2.2.2 促进了高校体育的提高
2.2.2.1 学生理论知识得以巩固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调查社会体育专业76名学生,得出:体育专业学生将课堂所学在社区实践、印证,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见表9)。据调查,有4名成绩一般的学生向专业教师请教问题。
2.2.2.2 学生的指导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体育专业学生对社区居民进行指导的过程,经历了:在校学习——相互实践——自我完善——社区实践的循环往复过程[2]。因社区锻炼人群、场地条件等的差异,使指导者不断调节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进度,在不断修正中,结合自身优势创新,逐渐形成个人特色和风格,提高了指导能力,增强了自信心。许多学生在社区服务中积极思考,找到论文选题并进一步探索。
2.2.2.3 学生的社会实践积极性提高
经调查,城北文化社区第一次广播体操比赛的组织人员和教练由西南科技大学教师指定和学生自愿相结合,其余都是学生主动参与。100%的学生都认为到社区实践能体验社会,参与社会,服务社会,丰富社会知识,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
2.2.2.4 促进高校体育改革
长期以来,高校体育在教育领域内独自发展,学生进入社区,理论与实践互动,产生关于教学、体育项目设置等疑问,促进教学改革.如西南科技大学基本体操课的增加就是证明。
3 结论
3.1 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互动存在的问题分析
3.1.1 管理机制不完善
从上述现状可以看出,目前西南科技大学与两个社区体育的管理机制不尽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其一,建国以来,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包办公益性群众体育事业的运作,以及“单位制”的体育管理模式,依然以较大的惯性左右着人们的思想,虽然成立了互动合作领导小组,但长期以来“单位制”的思想使二者在合作过程中多从自身条件考虑问题,缺乏全局意识和统一性[3];其二,虽然旧的“单位制”体育管理模式已打破,但新型的体制尚未得以确立。使得临时组织的管理权限不甚明确,管理职能难以协调,管理手段不甚合理,特别是缺乏横向联系与合作,尚不具备独立运作的能力,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自我发展的无序性。致使除场地、指导者明确主体外,时间、经费、管理人员、和较大规模活动的组织上,不得不多次磋商,有时还未果。
3.1.2 经费缺口较大
相对于社区来说,西南科技大学每年60万体育维持费比较充足。互动活动16次,11次由西南科技大学出资,客观上是出于锻炼学生的需要,实际上极大地支持了社区体育。西南科技大学部分场地实行收费管理,基本能满足人工支出费用,但随着场地的逐渐老化,场地维护费用将逐年增加。教师和学生对社区体育的学习与体验,出于安全、组织、经费等问题,只能就地、就近开展,所以西南科技大学没有组织学生到较远的铁牛社区观摩和学习。
3.1.3 制度保障无力
调查发现,西南科技大学与城北文化社区和铁牛社区的互动合作,没有相关的制度保障,双方能坚持合作,主要是利益驱使:社区作为西南科技大学的学生社会实践重要场所,为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社会、参与社会、服务社会提供了重要的舞台,使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提高,从而懂得全面发展以满足社会的要求;西南科技大学作为社区的合作者,为社区在场地、人才、资金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持,将社区体育推向了新的台阶(两个社区被评为市先进体育文化社区,铁牛社区被作为模范,推向省内先进)。
3.1.4 社区体育人群结构不合理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社区的居民最喜爱的体育项目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器械项目、健身操以及武术和太极拳。分析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与这些项目自身的特点以及社区人群结构有关系。器械锻炼因其对身体各部位锻炼的针对较强,所以最受喜爱:健身操则因其对场地、器材要求较低,比较容易开展的项目特点以及容易适合不同人群的需求而受到广大社区居民的喜爱,已经在群众体育当中得到广泛的开展。武术、太极拳等传统体育项目则一直受到中老年健身者的喜爱,在群众中广为开展。西南科技大学本着“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养成体育习惯为目的,实行“三自主”选课,开设课程包括球类(篮、排、足、乒乓、网球、羽毛球)、健美与健美操、武术、游泳、体育舞蹈等,基本包含了社区居民所喜欢的体育项目,但大学生经常参加的课外体育运动项目(见表13)主要集中在球類运动、慢跑、散步和武术、太极拳,这与大学生好动、喜欢集体活动的性格特征有很大关系。而对于社区居民最喜欢的器械项目,学校却没有开设。所以,应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考虑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接轨。
4 建议
(1)发挥政府社会事务管理功能,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以各种形式支持社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倡自我健康投资和体育健身消费,多渠道筹措经费,解决社区体育经费缺口大的问题[4]。(2)建立由政府、学校、居委会和企事业单位代表为主的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组织领导机构,分工细致,责任明确,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体育互动。(3)加大造血功能,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办辅导班、讲座等,合力打造精品体育项目,吸引更多的人群参与与投入等。(4)加快高校教师角色转变过程,尽快熟悉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加强服务意识,为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作出体育工作者应有的贡献[5]。
参考文献
[1] 吴能威等.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社区体育发展的一种新模式[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2);1.
[2] 青连斌.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学习时报,学术思潮,2006-3-27(006)
[3] 张洪潭.试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关联互动[J].体育与科学,2004.9.
[4] 林少娜等.“学校、家庭、社区”体育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6);50-53.
[5] 吴绍明等.转型时期高校在社区体育发展中的作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5):143.
【关键词】社区体育 高校体育 互动 实证
【中图分类号】G8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b)-0191-03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西南科技大学专业体育、公共体育与铁牛社区、城北文化社区的体育。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法。通过图书中文数据库,查阅2000年以后发表的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互动相关文献资料。
1.2.2 访谈法。走访高校、社区,对有关专家、负责人、学生、居民进行访谈。
1.2.3 实证分析法。设计西南科技大学与两个社区互动项目方案,并实施方案。通过对互动合作进行研究,探索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双赢模式。
2 分析与讨论
2.1 互动双赢实践状况
2.1.1 管理互动
城北文化社区与铁牛社区中都只有1名兼职社区体育管理者,社区体育活动疲于应付上级检查,成立7人管理组织1.5年和0.5年以来,总体评价为“较满意”或“满意(见表1)”,但对具体分项的评价不一。
对管理和经费的满意度低于其他三项,笔者作为西南科技大学方的成员参与其中管理,深感高校与社区管理者之间责任不够明确,每次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均由提出单位承担,对方按提出单位要求给予相应的配合。由于缺乏统筹管理与规划,随意性大,常常使双方就活动的时间、方式多次商量不定,产生不稳定、不连贯、不持久,使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受到影响。
2.1.2 场地设施上的互动状况。
据调查发现,社区居民对于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时间选择特征,按人数的从多到少排序依次为(见表2):双休日、节假日、晚上、早晨、下午和上午。高校体育教学一般的时间都是在上午或下午,而居民健身活动的时间集中在双休日、节假日、晚上和早晨,正好与高校的体育教学时间错开,并不影响正常的体育教学活动。因而,时间的协调保障了西南科技大学体育场地设施的有效开放。
西南科技大学对两个社区有偿或无偿地开放所有场地,社区对学生和居民开放了利用体彩公益金建成的健身路径和健身苑,基本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理利用。从表3中可以看出,西南科技大学与城北社区的场地利用率基本对等,而对铁牛社区场地的使用却高出60%,这主要是由于西南科技大学与两个社区的距离造成的:西南科技大学处于城北文化社区内,该社区因学校较多而场地设施较好,加上社区周围还有农田,环境也较好,师生与社区居民能就地、就近健身,互动活动也能就地、就近的开展;与铁牛社区相比,相距甚远,限制了学生和居民较大范围的互动,特别是组织学生到铁牛社区上课。与铁牛社区共建的体育俱乐部也将成为西南科技大学专业教师与学生对社区的支持项目和专业学生的实践基地,是西南科技大学对外的一个窗口。
城北社区有近一半居民属于西南科技大学教职工、家属及学校学生,社区内的健身场地多为西南科技大学所有,绝大部分场地免费开放,给社区居民带来了方便和实惠,受到普遍好评和赞誉,满意与较满意度很高(见表4)。但社区居民点健身路径较少,社区内空地较少,使用频率高,容易损坏,且损坏后不能得到及时维修,因而社区内的这种体育场地和设施缺乏对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吸引(见表5)。但是社区内个体经营的俱乐部却深受大学生的欢迎。笔者走访了两家健身俱乐部,了解到70%以上的会员都是西南科技大学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因学校俱乐部爆满而到社区健身,希望收费能便宜点。
因铁牛社区与西南科技大学相距甚远,对对方的场地设施情况“不清楚”的占绝大多数,调查发现回答“满意”或“较满意”的均属少数有实地体验者。据调查,大部分到西南科技大学健身的是周末足球爱好者们,他们普遍认为西南科技大学足球场场地好,收费合理;西南科技大学师生对铁牛社区场地的了解多是由于铁牛广场开阔,开展的活动大型、影响力大,每天都有300—400人参加健身舞蹈锻炼,且铁牛广场内集中了绵阳市许多轮滑佼佼者,吸引了市内高校学生周末、节假日去学习和比赛。
2.1.3 体育人才的互动状况。西南科技大学与两个社区在体育人才上的互动(见6)主要表现在:一、专业体育教师和专业学生到社区进行健身知识讲座;二、专业体育教师带领学生对社区居民进行健身操的指导与训练;三、专业体育教师和学生为社区提供体育比赛的组织、裁判人员;四、社区居民(参与时间长、有经验的人员)为学生表演、讲解传统的体育项目;五、高校学生到社区慰问演出。
在互动过程中,西南科技大学与两个社区共组织互动活动16次,西南科技大学近200名专业教师和学生参与,只有4次由西南科技大学教师带领学生观摩、学习、感受社区体育(太极拳和健身舞蹈)。可以看出,二者的互动,高校在体育人才方面占绝对优势,互动的过程,基本就是高校发挥人才优势,对社区体育予以帮助。
2.2 體育互动的双赢效果
2.2.1 社区体育得到进一步发展
2.2.1.1 专业人才的介入为社区居民科学锻炼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可能
西南科技大学体育教师和体育专业学生进入社区开展健身知识讲座、健身辅导,使社区居民了解科学健身对运动时间、运动项目、运动负荷和运动量的要求;了解不同人群不同的健身方式,如青少年与老年、心脏病患者与健康人群;了解健身项目对场地、器材要求…增强了社区居民科学健身意识,减少了健身的盲目性。
2.2.1.2 高校对社区开放场地,为社区体育提供了有效的物质保障
西南科技大学响应全民健身号召,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以免费或适当收费的形式全面开放学校体育场地,减轻了政府投资负担,提高了学校场馆的利用率,使社区居民能就地、就近健身,且西南科技大学有偿场地收费低,为居民能长期坚持健身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
2.2.1.3 促进社区体育文化活动多样化
西南科技大学体育教师和体育学生的专业涉及到多方面、多层次的体育学科,在与两个社区互动中,根据两个社区的具体要求,分别增加了部分体育项目(见表7),且新兴的跆拳道、散手、拉丁舞在两个社区长期开展,吸引了青少年参与社区体育,城北文化社区准备坚持每天做广播体操。
2.2.1.4 社区居民体育消费意识提高
居民的体育消费意识直接影响体育消费行为的产生和水平[1]。统计结果表明,有66.7%的社区居民对“花钱买健康”的说法表示认同。在西南科技大学俱乐部收费增加(见表8)的前提下,社区会员从22人(2006年)增加到53人(2008年)可以看出:社区居民体育消费意识提高了。
2.2.2 促进了高校体育的提高
2.2.2.1 学生理论知识得以巩固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调查社会体育专业76名学生,得出:体育专业学生将课堂所学在社区实践、印证,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见表9)。据调查,有4名成绩一般的学生向专业教师请教问题。
2.2.2.2 学生的指导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体育专业学生对社区居民进行指导的过程,经历了:在校学习——相互实践——自我完善——社区实践的循环往复过程[2]。因社区锻炼人群、场地条件等的差异,使指导者不断调节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进度,在不断修正中,结合自身优势创新,逐渐形成个人特色和风格,提高了指导能力,增强了自信心。许多学生在社区服务中积极思考,找到论文选题并进一步探索。
2.2.2.3 学生的社会实践积极性提高
经调查,城北文化社区第一次广播体操比赛的组织人员和教练由西南科技大学教师指定和学生自愿相结合,其余都是学生主动参与。100%的学生都认为到社区实践能体验社会,参与社会,服务社会,丰富社会知识,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
2.2.2.4 促进高校体育改革
长期以来,高校体育在教育领域内独自发展,学生进入社区,理论与实践互动,产生关于教学、体育项目设置等疑问,促进教学改革.如西南科技大学基本体操课的增加就是证明。
3 结论
3.1 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互动存在的问题分析
3.1.1 管理机制不完善
从上述现状可以看出,目前西南科技大学与两个社区体育的管理机制不尽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其一,建国以来,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包办公益性群众体育事业的运作,以及“单位制”的体育管理模式,依然以较大的惯性左右着人们的思想,虽然成立了互动合作领导小组,但长期以来“单位制”的思想使二者在合作过程中多从自身条件考虑问题,缺乏全局意识和统一性[3];其二,虽然旧的“单位制”体育管理模式已打破,但新型的体制尚未得以确立。使得临时组织的管理权限不甚明确,管理职能难以协调,管理手段不甚合理,特别是缺乏横向联系与合作,尚不具备独立运作的能力,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自我发展的无序性。致使除场地、指导者明确主体外,时间、经费、管理人员、和较大规模活动的组织上,不得不多次磋商,有时还未果。
3.1.2 经费缺口较大
相对于社区来说,西南科技大学每年60万体育维持费比较充足。互动活动16次,11次由西南科技大学出资,客观上是出于锻炼学生的需要,实际上极大地支持了社区体育。西南科技大学部分场地实行收费管理,基本能满足人工支出费用,但随着场地的逐渐老化,场地维护费用将逐年增加。教师和学生对社区体育的学习与体验,出于安全、组织、经费等问题,只能就地、就近开展,所以西南科技大学没有组织学生到较远的铁牛社区观摩和学习。
3.1.3 制度保障无力
调查发现,西南科技大学与城北文化社区和铁牛社区的互动合作,没有相关的制度保障,双方能坚持合作,主要是利益驱使:社区作为西南科技大学的学生社会实践重要场所,为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社会、参与社会、服务社会提供了重要的舞台,使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提高,从而懂得全面发展以满足社会的要求;西南科技大学作为社区的合作者,为社区在场地、人才、资金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持,将社区体育推向了新的台阶(两个社区被评为市先进体育文化社区,铁牛社区被作为模范,推向省内先进)。
3.1.4 社区体育人群结构不合理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社区的居民最喜爱的体育项目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器械项目、健身操以及武术和太极拳。分析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与这些项目自身的特点以及社区人群结构有关系。器械锻炼因其对身体各部位锻炼的针对较强,所以最受喜爱:健身操则因其对场地、器材要求较低,比较容易开展的项目特点以及容易适合不同人群的需求而受到广大社区居民的喜爱,已经在群众体育当中得到广泛的开展。武术、太极拳等传统体育项目则一直受到中老年健身者的喜爱,在群众中广为开展。西南科技大学本着“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养成体育习惯为目的,实行“三自主”选课,开设课程包括球类(篮、排、足、乒乓、网球、羽毛球)、健美与健美操、武术、游泳、体育舞蹈等,基本包含了社区居民所喜欢的体育项目,但大学生经常参加的课外体育运动项目(见表13)主要集中在球類运动、慢跑、散步和武术、太极拳,这与大学生好动、喜欢集体活动的性格特征有很大关系。而对于社区居民最喜欢的器械项目,学校却没有开设。所以,应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考虑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接轨。
4 建议
(1)发挥政府社会事务管理功能,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以各种形式支持社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倡自我健康投资和体育健身消费,多渠道筹措经费,解决社区体育经费缺口大的问题[4]。(2)建立由政府、学校、居委会和企事业单位代表为主的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组织领导机构,分工细致,责任明确,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体育互动。(3)加大造血功能,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办辅导班、讲座等,合力打造精品体育项目,吸引更多的人群参与与投入等。(4)加快高校教师角色转变过程,尽快熟悉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加强服务意识,为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作出体育工作者应有的贡献[5]。
参考文献
[1] 吴能威等.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社区体育发展的一种新模式[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2);1.
[2] 青连斌.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学习时报,学术思潮,2006-3-27(006)
[3] 张洪潭.试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关联互动[J].体育与科学,2004.9.
[4] 林少娜等.“学校、家庭、社区”体育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6);50-53.
[5] 吴绍明等.转型时期高校在社区体育发展中的作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5):143.